动画电影传统文化传播研究
——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

2022-10-23 20:17杜琼
电影评介 2022年5期
关键词:哪吒之魔童降世魔童哪吒

杜琼

国产动画电影经历从辉煌到沉寂后,复兴之路如何走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动画电影市场迎来了一股神话改编浪潮,《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姜子牙》《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动画电影涌现,不仅引起了大众对国产动画电影的高度关注,同时亦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深思。哪吒作为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随着时代的变迁,其人物形象和内在精神亦随之不断更迭。《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动画电影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充分展现出了中华审美风格,从神话故事原型中提取人物的思想精髓,并对故事内容进行创新,可谓中国动画电影的转型佳作。

一、国产动画电影发展历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与创新借鉴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明,为国产动画电影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文化精华。正是认识到了传统文化、传统题材和内容的宝贵,国产动画电影在技术发展不成熟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创作出了《大闹天宫》《三个和尚》等斩获无数大奖的动画电影,获得国内外的一致好评。

但国产动画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沉寂状态,究其根本还是在于丢失了本土化特征,且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一味地模仿国外动画的叙事手法,故事空洞毫无内涵可言。尽管出现了一些系列电影,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但不难看出这些影片均呈现出明显的低幼化趋势,因此不能被看作是中国动画电影的突破。与此同时,这些电影并未深入地涉及传统文化。

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找到了自身的创新之路,那就是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而不拘泥于传统,赋予了作品不一样的文化内涵。如《大鱼海棠》从道家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场景设计都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题材选自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在人物形象、服饰道具、建筑楼宇等方面,较好地宣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节。从电影造型来看,国内动画电影受国外的影响,不再只是追求传统绘画中的神韵,同时也讲究西方传统绘画中透视法、立体度、真实感等理念。如《白蛇:缘起》虽与中国的水墨画风格有所区别,但无论是造型还是制作上都呈现出了中国风的特征。影片中很多自然风光场景都运用了水墨画的形式,同时还运用留白的构图方式展现出中国写意画中的“留白”美学,这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绘画艺术的创新运用。

《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唤醒与继承,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演绎和传播,引领动画电影走上了一条兴盛之路。

二、《哪吒之魔童降世》吸收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

动画电影是一种集绘画、文学、戏剧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类型,与其他类型电影相比,其能够突破现实框架的束缚,融入更多天马行空的元素,也不会让受众纠结于故事的真实性。以动画电影为媒介传播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在寓教于乐中培养文化自信,同时也能让电影被观众所认可。《哪吒之魔童降世》之所以成为一部现象级的影片,正是因其在人物形象、场景搭建以及情感主题等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吸收,故而也被视作是对传统文化的成功应用。

(一)人物形象的创新性改造

《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人物形象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尽管故事蓝本源自“哪吒闹海”,且延续了严父慈母的人物设计,而太乙真人、龙王、敖丙、申公豹等角色也多符合传统故事。但影片中太乙真人成为了一个油腻肥硕的胖子,说着一口川味普通话,身为师傅却不受徒弟待见,更为搞怪的是他的坐骑竟是一头猪,与身材修长、宝相庄严的传统形象大相径庭,赋予了电影幽默风趣的色彩。更为重要的是,影片打破了以往人们“非善即恶”的固化认知,将人性的复杂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电影中,哪吒被设计成外表桀骜不驯,但内心却不愿屈服于命运,并且对爱与认可充满渴望的形象。龙太子敖丙温润如玉、外形俊美、内心善良,背负着全族的期望。这样的人物设定使得电影不再是善良的人战胜邪恶最终拯救世界的老套剧情,而变成了全新的故事:哪吒和敖丙都背负了命运的重担,但依旧不愿屈服于命运的安排,面对误解、偏见,他们依旧选择善良,携手抗击天命,最终拯救了苍生。电影主题也充分体现出了现代思想,不再是剔骨还父、削肉还母的封建式服从,不再是翻江倒海的斗争,也不再是纯粹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以及绝对的善恶对立,而是贴合时代的发展,表现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主题,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华文化“事在人为”“成事在天,谋事在人”的命运观。

(二)中国风的场景设计

在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除人物设计充满浓郁的中国风外,场景设置上的中国元素也是无处不在。如:肚兜是中国的传统服饰,幼年哪吒和小妹都身穿红肚兜,肚兜上分别绣有莲花、蝴蝶;成年后的哪吒则身着红马甲,胸前后背印有莲花和荷叶,马甲最早起源于中国,后才传入欧美。影片中成年人所穿的衣服为右衽,左右相交的衣服样式符合道家的阴阳观念相,而且右衽还是汉服的主要标志之一,象征着汉民族的文化。此外,在影片中也使用了很多民乐,在元始天尊出场时,配乐用到了编钟、古琴、锣等,李靖夫妇出场则使用了琵琶、二胡、古筝等,而与哪吒相关的多伴随唢呐,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不仅如此,《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江山社稷图为观众展现出了如诗如画的中国山水,而这幅江山社稷图即借鉴了中国的盆景艺术;在图中,画笔可以画出心中所想,这一创意与神笔马良的故事如出一辙。哪吒在除妖后摆出中国武术姿势,并骄傲地说:“替天行道是使命,斩妖除魔我最擅长”,此时配上具有浓浓中国风的打击乐,不仅极具戏剧效果,而且富有中国古典艺术气息。

(三)“成长”主题的构建

在诸多动画电影的制作中经常会用“成长”作为主题,这里的“成长”并非单一地指摆脱稚嫩走向成熟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艰难困境中精神境遇的升华。诸如《千与千寻》《疯狂原始人》《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动画电影就采用了这种叙事程式。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整蛊孩童、吓唬村民,一方面是因生活无趣,另一方面也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和当下一些小孩通过惹是生非来博取大人的关注一样,其本质都是缺少爱、内心没有安全感的表现。当哪吒救出小女孩并获得信任后,他却忍不住放声大哭,可见他对于爱、温暖、信任是多么地渴望。此外,影片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在前期哪吒与陈塘关的百姓之间存在冲突,亦与自身存在冲突。哪吒本就集善与恶为一体,百姓因偏见和误解激发出了他内心的恶,而父母的爱、朋友的信任又使得其内心的善被无限放大。当哪吒发现父亲要拿自己的性命换取他的平安时,深深地刺激了他的内心,于是他愤怒地撕碎换名符叫喊道:“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最终哪吒战胜了敖丙,实现了自我成长。在哪吒的成长历程中,有谅解、释然,还有救赎,体现出了青年价值观向正义、自由的核心价值观转变。影片中既有自我奋斗、自我救赎的主题,也有爱与治愈、英雄主义等主题,使得影片迎合了各个年龄群的喜好。在这部动画电影中,小孩子能看到成长、友谊与亲情;而哪吒、敖丙的遭遇亦能让成年人感同身受。它既折射出了自强不息、仁义孝悌的传统文化,又体现出了当代人不服输、不认命的态度,实现了古典与现代理念的完美融合,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成功探索和运用。

三、《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传播策略分析

(一)付费点映带动“国漫之光”的口碑传播

动画电影在宣传时应把握住点映环节,电影本身就集视听于一体,观众在电影院更能产生情感共鸣。相较于宣传片、海报等宣传方式,观众付费点映将会对电影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产生更加深刻的感受,而点映所带来的好口碑,将进一步推动电影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哪吒之魔童降世》根植于传统文化这片沃土,辅以精心的人物设计和场景制作,在上映前就营造出了较好的口碑,被誉为是继《大圣归来》之后又一部“国漫之光”。而电影院也可以根据点映反馈的效果调整场次和范围,影片第一场点映在一线城市试水,第二场点映逐渐向二、三线城市蔓延,第三次点映则根据前两次的观众反馈调整战略,由大规模点映转变为限量点映。这三次点映逐步从试水吸引观众好奇心到大规模点映引发舆论,最后以限量点映实现饥饿营销,充分吊足了观众的口味,观影欲望被最大化地点燃,使得电影在正式上映前的口碑不断发酵,成为各大媒体平台的讨论焦点,尤其是在豆瓣、微博、淘票票等平台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以点映为契机,通过口碑营销的方式,使得影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被口口相传,围绕哪吒所开展的讨论亦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联系密切。而这部电影获得观众认可、赢得口碑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运用和创新性传播手段,通过点映营造出了良好的舆论环境,这也值得其他动画电影学习借鉴。

(二)国产动画联动宣传,激起传统文化集体记忆

《哪吒之魔童降世》由光线传媒、彩条屋影业、十月文化以及可可豆动画联合出品,在上映前电影就已经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并且推出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联动视频,哪吒与“大圣”“江流儿”等人物进行了有趣的互动。在联动视频中,围绕《大圣归来》的剧情江流儿问大圣“哪吒是男的吗?”展开,两大国产动画电影IP联动,还吸引了大批《大圣归来》的粉丝观看新电影。这两部动画电影的主角都是人们熟悉的神话故事人物,此次联动宣传也引发了不小的讨论。而《哪吒之魔童降世》官微亦联动西游记大圣归来: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官微在2019年7月30日发文庆祝《哪吒之魔童降世》刷新票房纪录,并配文“动画之路,前行不易,这个夏天,很高兴能陪你一同燃起这风火,丫头,向前冲吧”。这两部电影均以古代神话小说为蓝本,主人公是人们熟悉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人物,在两者联动制造话题热点时,也带动了中国古书典籍的文化浪潮,使得观众对传统文化名著和小说产生了浓厚的阅读欲望。哪吒与大圣作为中国古代民间所孕育的神话人物,不仅是经典的文化符号,同时历经了时代的洗礼和筛选,至今仍广为流传,是极为宝贵的传统文化,值得被传承。

(三)社交媒体制造传统文化宣传热点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新媒体宣传平台主要为微博、微信和抖音。官微于2017年11月1日注册,在电影上映前发布了同名超话,吸引大众讨论、转发,扩大了电影宣传的范围,为电影的上映造势。当电影票房过亿时,官网随即发布“破亿海报”,并成功登上微博热搜,话题热度居高不下。随后官微发布了大量剧照并配上电影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电影在微博的热度持续扩散,观众讨论的话题越来越多。在热映阶段,官微又组织了电影剧情知识竞赛活动,并设置了很多有趣话题,吸引了大批网友参与。知识竞赛题目全部来自电影内容,观众在反复观看的过程中也能够挖掘出更多影片中所蕴含的中国元素,在无形中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而在官微所发布的宣传海报中,人物造型与场景设计都透露出了浓浓的传统文化内涵,在早期海报中以道教神仙形象为主,引发了观众对于道教神话体系的探究欲。总之,在微博的热门话题中,围绕电影剧情所延伸出来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热点较多,微博用户或多或少都接触了影片中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同时也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有效传播。

四、《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传统文化渊源

《哪吒之魔童降世》改编自中国的传统神话,但同时也对传统神话形象进行了颠覆性的创新。故事主人公是哪吒,在晋代佛教经典《佛所行赞》中哪吒被称为“毗沙门天王之太子”;至宋代,在中国第一部文言纪实小说总集《太平广记》中哪吒为佛祖弟子,是一位青少年天神;至元代,在《西游记戏文》中哪吒的形象愈发丰满,拥有三头六臂。而在《三角搜神大全》中,哪吒已由佛教护法向道教渗透,至此哪吒闹海桥段基本成型,其在道教的前世今生亦开始被人们熟知。明代《西游记》中,哪吒无论是外貌、装扮,亦或是身世、情感等方面都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刻画。而在很多现代作品中,哪吒形象多是取自古典小说《封神演义》,并保留了其桀骜不驯却亦正亦邪的个性特征。在古代民间关于哪吒最广为流传的故事就是哪吒闹海,其被民间奉为保护神,后期被道教吸收为道教忠武战神,其头衔为中坛元帅、通天太师、威灵显赫大将军、三坛海会大神等,又被世人称为“太子爷”“三太子”,神仙谱中归于“忠武战神”之位,属于武神一系。哪吒在道教中生辰是农历九月初九,民间主要通过上香祭拜祈求哪吒驱邪消灾、保佑孩童平安成长。但根据长期致力于古典文学、文献研究的四川大学刘文刚教授的《哪吒形象演化考论》,哪吒的形象并非中国本土产生,其源于印度佛教中三头六臂的“夜叉神”,随着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并在南宋时期实现“本土化”,同时确定了“李靖之子”的身份。作为道教护法神,哪吒在神话故事中的影响力较大,其艺术形象十分经典。《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动画电影就取材于民间广为流传的“龙王水淹陈塘关”和“哪吒闹海”桥段,人们通过这部银幕作品中的哪吒形象,对神话故事中的哪吒有更深的了解。而电影中无处不在的中国元素,亦加深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结语

总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动画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很多有内涵、有深度的素材,而中国动画电影创作者也应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价值的东西,通过创新融合的方式创作出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电影,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时代潮流,成就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动画时代,为增强中国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哪吒之魔童降世魔童哪吒
哪吒买“车”
哪吒VPro
哪吒留学实录
The Analysis of Color Narration of Animated Film Ne Zha
《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
《哪吒之魔童降世》经典台词
观看《哪吒之魔童降世》有感
从《哪吒之魔童降世》看干部之严管厚爱
《哪吒之魔童降世》: 映射当代家庭关系
《哪吒之魔童降世》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