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2-10-27 23:14◎李晴,陈
职教通讯 2022年9期
关键词:市场营销案例教学法

◎李 丹 晴,陈 春 霞

2019年6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引入典型生产案例,普及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式,广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推广理实一体化教学,打造优质课堂”。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次强调,要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研究如何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亟待进行“课堂革命”的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对促进该专业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应用的适切性

市场营销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特点,决定了在其教学过程中必须更多地选择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法的特性及其作用特点与中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中职市场营销专业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具有很强的适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符合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习者特征

中职学校的大部分生源文化知识基础比较薄弱,综合学习能力较低,缺乏学习主动性。全国职业院校学情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只有48.9%的中职学生课上积极提问或主动回答问题,31.3%的中职学生积极地去图书馆或自习室学习;学生深层认知相对不足,只有46.3%的学生能够综合不同课程视角看待问题,这给中职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挑战。不过,中职学生比普高学生更加活泼好动,思维活跃,他们喜欢新鲜的事物,喜欢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60.1%的中职学生能够积极反思并改进自己的学习过程,实操能力较强;81.4%的中职学生注重运用专业技术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基于中职学生的这些学习特征,在教学中选择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轻松愉悦地理解并掌握知识,为未来的职业生活做好准备。

教师通过展示营销行业中真实存在的案例进行课堂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案例教学的表现形式通常为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就案例进行思考与讨论,这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营销理论知识与实际营销环境联系,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此外,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可以更好地进行过程性评价,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逐步培养中职学生的自信心。

(二)符合社会对中职营销类人才的培养要求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市场营销专业具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规格要求,学生应掌握必要的营销策划、目标市场、产品组合等文化基础知识,具备运用正确的营销策略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拥有解决企业相关市场问题的能力,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与职业道德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更好地达成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案例教学法是采用案例为教学素材和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与交流,充分表达自己对案例问题的观点,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与中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谋而合。具体而言,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有助于学生沉浸在真实的案例情境中进行深入思考,基于案例中营销人员或决策人员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由此可以锻炼学生的营销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综合决策能力、灵活应对变化的能力等一系列未来营销从业人员所需的关键能力。此外,案例资源选择恰当,还可以转化为育人资源,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达成课程思政之目标。

(三)符合中职市场营销课程教材的性质和内容特点

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所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市场营销、营销策划、商务谈判、推销实务等。教材内容包括市场营销、4P营销理论、市场调研、网络品牌等基本概念,其特点表现为理论抽象,对缺乏营销专业基础的中职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还包括商场布局展示设计、推销方法及步骤、撰写营销策划书等知识,其特点表现为容易联系实际生活理解,需要中职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和正确的方法去消化知识。另外,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内容虽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是缺乏可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像计算机、汽修专业一样进行实操,如果仅凭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很容易造成理论脱离实际,达不到教学效果,而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则有助于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选择与知识点契合度高的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情境进行深度思考与交流讨论,以案例来辅助抽象知识讲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能够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市场营销专业的案例大多来源于真实的商业情境与营销事件,所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将现实中的商业问题带入课堂,为学生提供营销实践经验与营销范例,将原本枯燥的知识转化为富有可操作性的营销方案。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量,还能提升知识的应用性,为学生走上营销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的应用难点

为了能够对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案例教学法运用现状,尤其是存在问题及原因有更全面的把握,笔者对常州市中职学校的资深一线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发现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商务谈判”“会计基础”等课程中已经广泛使用。然而,在运用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这成为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提升教学效能的痛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案例选择:缺乏时效性与针对性

通过访谈得知,中职学校往往缺乏市场营销专业相关的案例库,教研组没有统一标准化案例供教师使用,所以,在很多情形下,教师自行从网上摘抄案例,或沿用一些经典案例,部分教师会直接采用考试真题综合分析题中的案例。可见,案例选取受教师个人因素影响较大,案例质量难以保障,由此导致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案例缺乏时效性,与市场环境相脱节。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内容大多与实际和时势结合较为紧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时效性。然而,中等职业学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大部分教材和课件都没有根据营销行业的发展及时更新,教材中的知识和案例存在滞后性,跟不上现实中营销环境的动态变化,而且教材中的案例采用经典案例居多,甚至还会有2005年以前的案例素材。这种案例虽然仍具有代表性,但是无法紧跟时代节奏,落后于营销前沿。另外,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喜欢采用以往教学用过的案例,案例在一届届的延续中变得陈旧,与现时代社会环境匹配度降低,缺乏对当下经济环境、企业行业状况、营销经济政策等的解读,与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相脱节。

2.案例缺乏针对性,与中职学情不匹配。国内已建成的营销案例库通常服务于大学或高职校教学,缺乏中职教学阶段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针对性案例资源;国外的案例与本国的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模式等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中职阶段学生的学习与理解,因此,中职教师在案例库中选取案例素材时往往只能选择国内通用的案例。然而,这些案例的篇幅较长,知识量大且错综复杂,需要学生具备理论基础和逻辑思维。由于中职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理解接受能力有限,依托此类案例设置的问题容易超出中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与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匹配,容易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此外,中职案例教学中选取的案例多为全球知名企业营销案例或国内外企业经典案例,而中职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国内中小型企业营销一线工作,这些案例亦有些“不接地气”,与中职学生未来就业岗位适配度低,缺乏与就业岗位的针对性。

(二)案例应用:缺乏耦合性与统筹性

多数中职教师在访谈中表示案例教学法难以单独进行教学,必然需要与讲授法结合运用,但中职教师在使用中却存在两种教学方法难以灵活、有机结合的问题;在案例讨论时间的安排上也存在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往往体现不明显。

1.案例时间设计和运用不合理。首先,案例讨论过程设计不科学,导致时间分配不合理。其主要表现为,案例仅用于课程导入环节,且运用案例时间较少。案例教学法需要留出大量时间给参与者进行深入讨论与交流,但中职学校的教学课时有限。为了完成学期授课计划与课程知识目标,教师往往只将案例用在知识引入环节,借助案例来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更深入的讲解,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知识,而不是将案例贯穿课堂始终进行教学,通过连续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讨论。因此,教师通常只会留出几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随即归纳出案例问题的答案,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探讨与分析,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较少,使得案例教学法流于形式。其次,案例应用环节复杂,导致时间分配不恰当。使用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呈现案例、多次组织学生讨论案例,还要讲授理论知识以及教学评价总结,再加上案例材料复杂多样,每节课的案例都不尽相同,教师很难在规定课时内做到面面俱到,将时间安排得恰到好处,因此,常常出现教学评价总结环节没有时间进行的状况,或者学生对案例讨论分析不彻底,不能做到举一反三、深入思考;并且由于中职班级人数较多,在讨论环节教师难以把控节奏,不能科学合理地配置讨论时间,从而难以达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2.案例教学过程学生主体性缺乏彰显。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很难适应“引导者”“导演”的角色。受应试教育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习惯在课堂中做“主角”,教学方式和教学习惯难以转变。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依然以教师讲授为主,案例的选择与呈现、问题的设置、讨论时间的安排及教学评价全部由教师主导,极易超出一名“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在组织学生讨论案例的过程中,讨论的节奏和整体方向由教师把控,问题的答案较为确定,通过讨论获得的结果往往是一节课教材上的某一具体原理或特定结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扩散性、深度性思考的引导还远远不够。在评价学生观点时,教师运用的评价标准较为死板,往往是根据预设的“标准答案”来评价学生对错,当学生提出的想法与“标准答案”出入较大时,教师很难做到因势利导,及时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促使学生产生独到的见解。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很难适应“主体者”角色。中职学生在以往学习阶段中习惯了被动听讲和消极等待的模式,意识不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度普遍较低。其主要表现为,在案例讨论环节学生往往仅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浅显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缺乏拓展性思考,达不到激烈讨论、举一反三的效果,甚至部分学生存在“搭便车”现象,不主动配合小组讨论,等待其他同学的答案或教师提供的“标准”答案,缺少对案例探索论证的积极性。在教师引导学生阐述观点时,通常只有固定的少部分学生配合,多数学生在不被“点名”的情况下,缺乏思维的积极性,不愿意主动发言,消极地等待老师的讲解,当遇到较难问题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冷场”现象。由此,案例教学法的优势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也难以建立,因而,又落入了“以教师为权威和主体,学生被动听讲”的模式。

3.案例教学法与讲授法使用缺乏灵活融通性。首先,案例呈现时缺乏与多样化教学手段的结合。教师主要通过多媒体展示或口头描述案例文字信息,较少使用音频、视频、动画及实战系统等进行展示。案例呈现方式较为单一,案例情境创设不够丰富,对案例拓展较少,再加上中职学生多数不愿意阅读长篇案例,故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案例教学法与讲授法难以有机结合。由于我国社会文化、应试教育环境的历史特点,以及受中职教师教学习惯、中职学生学情、考核评价方式的限制,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同时不得不结合讲授法进行。这种结合的教学方法本应符合我国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然而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会出现较多问题。其具体表现为,教师难以把握案例教学和讲授教学的时间分配,把握不好“哪个在前、哪个为主”,造成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中心,案例为导入的偏差,或直接将案例教学当作举例教学,辅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缺乏学生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另外,案例内容和讲授教学知识的贴切性不高,案例难以蕴含讲授内容的全部原理与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将知识贯穿起来。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既与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理解不深刻,缺乏教学经验有关,更与教师课前缺乏精心的教学设计密切相关。

三、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加强案例库建设,开发具有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特色的案例库

1.要加强开发团队建设,协同打造案例库。优质且贴合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学情的案例是保障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的基础;不仅如此,丰富的高质量的案例也是促进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为此,一方面,中职学校要高度重视市场营销专业案例库建设。中职学校应牵头或者教研室组织,开发、建立适用性强的专属营销案例库;要以市场营销专业教研室为主要负责方,调动营销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与企业从业人员合作开发和编写符合职业岗位最新发展趋势的案例。另一方面,中职学校要组织结构合理的案例库开发建设人员。案例库建立的流程一般包含案例的搜集、案例的加工、问题的设置及评价标准四部分。参编人员不仅要包括中职一线教师、营销行业从业人员和高校专家,还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案例编写中来,以使案例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

2.要注意案例的全面性和动态性,确保案例库建设质量。首先,要多渠道搜集案例。搜集案例的渠道包括案例书籍、报刊杂志、学业水平测试案例分析真题、国内外已建成的工商管理案例库、新媒体网站中与企业营销有关的报道、财经广播、营销类微信公众号中的推送文章、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发布的营销类视频等。其次,案例应具备真实性、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特点。不仅要包含世界五百强企业的营销案例,还要包括中小微企业的营销案例。最后,为了保证案例符合营销环境与职业岗位需求变化,要对案例库中的案例进行不断更新与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中要保持着对营销热点的敏感度,在浏览新闻时保持搜集案例材料的意识。

3.案例应分门别类,贴近学生和生活实际。营销案例库中的案例应分类明确,至少包含“专题性案例”与“综合性案例”两种类型。“专题性案例”一般是针对营销活动的某个方面的专门问题的案例,适用的理论比较单一和集中,案例目标较为简单,方便与教材知识结合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理论知识或能力;“综合性案例”一般是企业运作中存在的全局性问题的案例,内容比较复杂,涉及理论比较全面。故教师在选择“专题性案例”素材时,需注意篇幅不能太大,生僻的专业名词不宜过多,文本的可理解性和清晰性应较强,贴合教材理论知识;在对“专题性案例”进行加工与设置问题时,应考虑课程大纲与教材中的知识,将案例与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教师在选择“综合性案例”材料时应注意案例的综合性与真实性。案例最好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真实企业,案例问题之间要具有连续性,达到“一环扣一环”的效果,方便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引导和追问。

4.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倍增案例库的使用效益。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职业院校要积极与优质企业开展双边多边技术协作,利用互联网技术共建案例资源共享平台,联合各地中职院校,将本校编写的营销案例资源上传到平台,供合作院校免费使用,以实现中职营销案例库的共享,提高资源的互补性与利用效率。案例资源共享平台还应设置一个“应用反馈”模块,教师将运用案例库中的案例进行教学后发现的问题、心得体会、运用建议及改善意见等上传到此模块,供其他教师参考,从而提高案例的规范化程度及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水平。

(二)师生协同选编案例,做好课前案例的整体设计

1.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精选和规范教学案例。第一,教师对案例的选择与设计是案例教学法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在选择案例时教师应遵循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选择介于学生现有独立解决问题水平与通过帮助能够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案例,使案例的难度为大多数学生经过学习后所能接受;与此同时,要并结合本堂课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营销案例库中选取案例。为了贴合教学实际需要,教师应根据本班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案例进行适当的重新编排,优化案例问题,对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反应进行问题预设并做好应对准备。另外,教师可适当搜集一些与案例相关的材料进行拓展延伸,根据教学需要制定本堂课的“评价量化表”,课前发给学生。第二,要规范教案编写。根据《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教师课前应在分析本节课教学目标、学生学情、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课程教学要求,做好课程总体设计,规范编写教案。首先,教师应明确课程总目标,对课程进度定位要清晰,依据教学大纲与学生实际情况,明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其次,教师应分析学生知识储备量、操作技能水平、兴趣爱好及心理发展需求等情况,充分建立在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案例与讲授知识。教师在课前主动与部分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与需求,并按照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个性特长、学习需要等帮助学生进行分组,以便案例讨论环节的实施。最后,教师应明确每节课教学内容,对每节课知识模块进行详细分析,构建思维导图。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将知识进行编排加工,调整知识讲授顺序,理清需要结合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的部分与直接用讲授法进行教学的部分。据此,教师需做好课程的顶层设计,在课前准备阶段将教案呈现为文字版本。

2.引导学生充分预习,辅助案例加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该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建构知识的动机是积极和内在的,主动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因此,学生要从“听课者”转变为“课堂主体”,主动把自己当作课堂的主人。课前学生应对案例素材与相关知识进行充分的预习,了解本节课案例中需解决的问题及知识学习目标,主动寻找与本案例有关的材料信息进行拓展,避免课上跟不上教学节奏的情况,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案例教学法的目的不仅在于帮助学生寻找某个知识或结论,还在于培养其通过解读案例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案例的问题往往没有唯一或确定的答案,所以学生要适应没有“唯一准确答案”的学习思维,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跳出理论知识束缚,从而开阔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课前学生应辅助教师进行案例加工,主动帮助教师对案例的背景、主题、涉及知识点、可探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将教材中的概念原理、方法步骤等内容与案例素材问题进行有机耦合。

(三)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案例与讲授结合运用

1.案例导入:丰富展示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教师通过寻找与案例相关的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等材料,运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展示案例情境,把案例材料中包含的信息清晰全面的呈现给学生,弥补文字、口头呈现案例的不直观缺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真实案例环境的效果。根据需要,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案例素材的角度,扮演销售员、营销策划人员、企业决策人员、市场调查员等,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模拟真实工作环境,体验真实营销过程。此外,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紧跟时代发展,不仅要保持案例素材的与时俱进,还要学会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以配合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2.理论讲授:案例教学与理论讲授有机融合,基于课型有所侧重。以建构主义理论中的支架式教学理论为指导,教师可在中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搭建支架,通过专题性案例创设真实的营销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讲授法运用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新的理论知识概念。而当学生掌握知识经验后,教师需适当调整“脚手架”,通过新的案例引导学生独立探索与分析,开展小组之间的交互讨论,进而通过总结与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据此,教师将案例教学法讲授法巧妙结合,实现了两者的优势互补。在应用过程中以章节为模块,每节课的新知讲授环节称为“新知新授课”;学完一章知识后,教师设置专门的案例讨论课,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情况及对案例的分析能力,此时的课堂称为“案例分析课”。

“新知新授课”宜采取“以理论讲授为主,以案例教学为辅”的模式,即“案例导入—理论新授—案例例证—理论总结—案例讨论—案例总结”模式,此时根据理论知识需要至少选择两个“专题性案例”。下面以两个案例的教学成果为例探讨“新知新授课”具体的教学实施步骤,步骤如下: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将第一个案例及问题呈现给学生,给学生少许时间进行思考,请学生带着案例问题及自己思考的答案进行接下来的学习,教师进行本堂课的新知讲授,在讲授知识点的同时用案例例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请学生运用新知解答案例中的问题,以此将第一个案例贯穿到新知的讲授过程中,辅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再让学生自行总结知识点,教师将学生总结的知识汇总为思维导图形式。当新知学完后,教师再通过第二个案例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此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运用堂课学过的知识解决案例二中的问题,讨论完毕后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教师进行追问与补充,案例分析完毕后请学生对案例进行总结,分享本堂课收获与不足,并完成“评价量化表”中的评价打分,如有需要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任务。

“案例分析课”宜采取“以案例教学为主,以理论讲授为辅”的模式,即“理论复习—案例讨论—案例精讲—案例总结”模式,此时的案例需要选择情景复杂、综合性高、真实性强的“综合性案例”。下面以一个案例的教学过程为例探讨“案例分析课”具体的教学实施步骤,步骤如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行进行本章节理论知识的复习,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再呈现案例与问题,组织学生分别就每一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每一个问题讨论结束后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并补充,随即教师进行追问并补充,再对此问题进行精细讲解与拓展,依次将所有问题解答完毕后,请学生总结案例,分享通过分析此案例获得的成长与不足,教师最后再进行总结分享与布置课后任务。

3.案例讨论:教师有效组织,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必须从“讲授者”向“引导者”转变,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师负责营造轻松的讨论氛围,激发学生对案例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帮助学生组建小组,引导学生就案例展开深入的思考与讨论。在讨论时教师应根据每个问题的难易程度灵活调控时间,对学生的讨论方向加以把控,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打开思考范围,围绕学生的观点进行追问与点拨,但要注意不能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更不要轻易抛出“正确答案”。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学生要树立主人公意识,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构建知识,结合案例背景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设身处地评估案例中的问题,积极地与组内同学、教师进行多向交流,勇于对同学或教师的观点质疑问难,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据。案例小组组长由组内同学轮流担任,组长负责分配任务并统筹协调,确保责任到人,准确定位每位组员在团队中的角色,一般由组长担任主持人,组内成员分别担任发言者、记录者、总结者等角色,组长记录好每位组员的贡献,组内同学协同作战,集思广益,互相帮助,相互启发。

4.总结评价:引导学生评价反思,提升自我效能感。教学评价应体现评价主体、评价过程的多元化,将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一节课的收获与不足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反思与归纳总结能力。教师可以借助“评价量化表”来辅助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评价量化表”分为学生个人评价、教师小组评价、学生组内互评、师生互评四部分,将预习表现、学生个人的发言次数与质量、各小组的团队合作配合度与组内贡献度等作为评价指标,这种过程性评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及时的反馈与评价,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将此荣誉和课堂评价计入学生期末学业成绩的总评之中,以此影响学生的期末评优。

学生要树立评价主体意识,主动总结在案例讨论中的得失、存在的问题及获得的经验,并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便课后复习巩固。学生应树立“评价本身也是一种学习”的理念,通过评价自己本节课的表现,不仅能够获得自我提升的正反馈,增强自我效能感,还能及时发现自我的不足及同学的优点,及时对学习状态进行调整和纠正,积累经验和教训,以此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市场营销案例教学法
新发展格局下建筑行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创新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新思维
样板案例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促进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