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功能及其实现策略*

2022-10-31 06:58胡国友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21期
关键词:机械制图思政育人

胡国友

(安徽交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安徽池州 247000)

为落实新课改要求,中职专业课程需从单纯注重知识技能培养的功能,向以培养学生知识技能为基础,注重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功能转变。然而,中职机械制图课程受自身建设不足,教师观念落后、教法传统等因素影响,当前其课程功能仍然较为单一,不利于学生发展,亟须改变。在新课改背景下,探析机械制图课程功能及其实现策略,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职机械制图的课程性质

机械制图课程是中职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有严谨的理论性、很强的实践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绘、读机械图样的技能与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机械制图课程不仅是学生后续专业课学习的技术基础课,也是训练学生就业技能的一门关键课,还是中职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对口升学考试必考的三门专业理论课之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中职机械制图课程功能分析

机械制图课程功能丰富、多元,既有传授知识技能的外显功能,又具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隐形功能。

(一)课程外显功能

1.工具性功能

机械制图课程主要研究对象是机械图样。机械图样素有“工程技术语言”之称,如同语言、文字一样,是工程技术人员表达和交流技术思想必备的重要工具之一,因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使用这门工程技术语言自如地开展技术交流,同时,机械制图课程也是学生学习专业和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必修的工具性课程。

2.基础性功能

中职教育在现代职教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一方面,中职阶段所开设的各门课程都将在学生的继续教育和终身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另一方面,机械制图课程还将为学生后续专业课学习和未来专业发展提供基础性知识、技能和能力,同时,机械制图课也是中职对口升学考试三门必考的专业理论课之一。

3.职业性功能

职业性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功能特征。中职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获得基本工作能力,为将来就业做准备。机械制图是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课程,其职业功能明显。学生拥有绘、读图等关键技能,未来可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制造、维修、工艺和项目管理等岗位工作,同时,课程所培育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也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

(二)课程隐性功能

1.教育性功能

机械制图课程具有丰富的内涵,承载着独特的教育功能。授课教师通过深入挖掘、全面梳理课程思政元素和育人功能,将机械制图课程中“国家标准、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组合体及零件图”等内容所蕴藏的隐形、关联的教育元素转化为显性教育资源,并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中,培养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发展性功能

中职教育不只是为学生就业、升学做准备,还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未来发展做准备。学生学习机械制图课程,能有效提升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养成严谨细致、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形成正确的职业情感和价值观。

三、影响机械制图课程功能实现的主要因素

当前,机械制图课程受自身建设不足,教师观念、教法落后和课程思政功能弱化等因素影响,课程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一)课程自身建设不足

新课改实施多年,受办学条件,教师观念、能力等因素影响,机械制图课程的自身建设仍显不足。一是新课程标准尚未落实到位。授课教师仍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还不够,课程标准落实还不到位。二是现行教材还不适应新课改要求。大多中职学校选用的机械制图教材仍是按学科知识体系编排,其系统性、理论性强,内容抽象,难度较大,超出了当下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计算机绘图已取代手工绘图的今天,一些中职学校仍把机械制图课程和计算机绘图课程分设,造成两者在内容上割裂,降低了教学效率和效果。三是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开放性不高、利用率不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的教学资源还不多,新媒体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还不广。四是课程评价体系还不完善。当前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评价内容还以知识技能为主,尚不全面;评价主体仍以任课教师为主,较为单一;评价方式仍以结果评价为主,不够科学。

(二)教师观念传统,教法单一

教师还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一是在落实课程标准上,教师仍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课堂中学生的中心地位和主体作用还不突出。二是在教学方法上,仍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互动少,教学方法单一。三是在教学手段上,一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教学手段单一,不适应信息化教学要求。

(三)课程思政功能弱化

由于机械制图课教师普遍课程思政意识不强、思政素养不高、能力不足,在教学中,还存在“注重知识技能传授,轻视思政教育”的现象,“零星粗浅、直接灌输、生硬嫁接”课程思政方式,导致课程思政效果不佳,专业课育人功能弱化。

四、中职机械制图课程功能的实现策略

围绕影响中职机械制图课程功能实现的有关因素,结合中职学生特点,授课教师通过深化“三教”改革、强化实践教学、优化课程思政和完善教学评价等举措,推进课程功能全面实现。

(一)深化“三教”改革

教师是推动课程功能实现的主体,教材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载体,教法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路径,深化教师、教材和教法改革,是实现课程多元化功能的基础。

1.实现教师自我革新,锤炼双师双能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实现主体的自我革新,是“三教”改革的关键。首先,教师要有新思想。教师要加强对新时代职业教育理念和专业课教学方法、新课改要求等新知学习,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中心,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次,教师要有新能力。教师要积极参加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业务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深入企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成为“双师双能”型教师。最后,教师要有新行动。教师要把新思想、新能力运用到教学改革中,转变为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行动。

2.推动教材动态更新,做到与时俱进

教材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载体。随着产业升级、信息技术发展和生源变化等,教材要及时更新调整,做到与时俱进。一是按照教育部规定,精选、使用新形态优质教材,并结合当前学生情况、产业发展和专业要求做适当调整。二是适应计算机绘图普及的现状,整合原分设的机械制图和计算机绘图两门课程,重构教材结构,重组教材内容,推动两课程内容融合,实现优势互补。三是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丰富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新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配套开发微课、精品课、视频、动画和PPT等信息化资源,推动机械制图课程与信息技术融合。

3.推进教法持续改进,优化类型特色

教法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路径,强化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类型特色,深化教法改革。一是广泛运用直观教学法。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模型、三维建模和动画等,通过适当的讲解,为学生建立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实现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的转换,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二是全面推行任务驱动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机械制图课程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教师选取与生产一线相关的模型或典型零部件作为测绘对象,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实现教学合一、理论与实践结合。三是积极推广混合式教学。推广混合式教学,即教师通过课前导学、课堂精讲和课后巩固,做到精化课内、强化课外、精讲多练,引导学生课外学习、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解决课程教学课时不足,学生训练不够、缺乏自主学习等问题。

(二)强化实践教学

机械制图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强,与一线生产技术联系紧密,学生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都离不开反复的实践训练。因此,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构建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手段,也是全面实现课程功能的有效策略。

1.丰富实践教学形式

一是走进企业,提升专业认知。让学生走进机械制造企业,开展参观、观摩和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对机械行业、企业、岗位、生产和产品建立直观印象和初步认识,为课程学习提供基本认知。二是走向实践,强化专业技能。广泛运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注重讲练结合,力求精讲多练,加强学生的手工制图、徒手绘图和计算机绘图等实践训练,提升学生技能。三是走近产品,提升综合能力。以企业常见典型零部件为对象,组织学生开展零部件测绘实训,短期有效提升学生读、绘图等综合职业能力。四是走进活动,竞技育人。组织学生开展制图技能竞赛、“1+X”机械工程制图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证等活动,实现以赛促训、以赛强技、活动育人。

2.构建“三融合”实践教学模式

在教育信息化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绘图广泛应用背景下,机械制图课程实践教学与新技术走向深度融合,积极构建“三融合”实践教学模式,即教师示范性实践与多媒体课件融合、计算机绘图软件与制图课程内容融合、零部件测绘与数字化设计融合,助力学生读、绘图实践能力的应用和提升。

(三)优化课程思政

所有教师、课程都担负着育人的责任。机械制图课程不仅是传授制图知识的载体,也是重要的育人载体。

1.发挥教师“主力军”的作用

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力军。机械制图课教师要牢记育人的职责,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和立德树人总要求,自觉提升思政素养和思政能力,增强挖掘、融入思政元素的水平,提高课程育人实效。

2.发挥课程建设“主战场”的功能

为发挥课程建设主战场的功能,首先,要对接“中国制造2025”,把聚焦核心素养、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新时代工匠精神作为机械制图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其次,要深入挖掘、拓展课程思政元素。机械制图课程思政资源大多是隐性的,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拓展,把它变成显性的教育资源。如,结合《机械制图》国家标准,挖掘绘图时需严守国家标准的元素,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结合零件图和装配位图的内容,拓展当下我国一些高端设备的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的元素,增强学生危机感和责任感。最后,要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任课教师全面梳理机械制图课程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功能,按照课程教学目标一体、教学内容融合、教学方法自然和教学评价全面等标准,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3.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优势

机械制图课程应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的优势。一是提高课程思政的精准度。紧扣中职生认知能力、行为习惯和成长规律,贴近学生需求、行业实际和现实生活,找准社会热点、学生关注点和课程知识点的契合处,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等。二是提升课程思政的时代性。结合教材内容,补充新时代思政教育内容和机械行业新技术,丰富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三是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手段。推广混合式教学,推行“互联网+课程思政”,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机械制图教学,提升育人效果。四是发挥专业实践育人的优势。强化机械制图课程的认知实习,加强平时技能训练和零部件测绘等实践教学,开展实践思政,实施实践育人。

(四)完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改革的指挥棒。深化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对实现其多元化课程功能具有导向作用。深化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评价改革,既注重知识技能,又注重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价值观、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既注重学习结果,又注重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兴趣、态度、情感和精神等。还要结合学生平时的表现评价与阶段性综合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以授课教师评价为主,引导学生、其他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和行业企业人员等参与评价。全面构建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的机械制图课程评价体系,推动其课程功能全面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机械制图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线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机械制图与CAD教学改革的研究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