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理念下苏南农村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经验及内在逻辑
——以张家港市永联村为例

2022-11-05 04:38方亦驰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26期
关键词:苏南地区联村小康

方亦驰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一、小康理想的民生特征

“小康”理想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呈现出丰富的样态,民生却是始终不变的主线基调。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小康”理念逐渐向现代化转型。中国共产党在继承民生理念的基础上将传统“小康”理想发展为以共同富裕为价值旨归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将中华传统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紧密结合,并伴随现代化阶段性建设而日臻成熟。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的“小康之家”以“四个现代化最低目标”的定位出现,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指标,昭示了现代小康的初步诞生。

邓小平系统阐述了小康目标的内涵和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形成了“总体小康”的初始设计。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现了小康建设从经济领域的单向度指标朝民生领域的“小康生活”、“小康社会”等多维度指标的转变。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作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进行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方位建构。新时代“五大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前进方向,其中共享发展理念更是为小康建设提供了理念指引,使小康思想迸发出新的理念意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曾经论述,“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作为国家发展的蓄水池和稳定器,“农村小康”构成全面小康的关键一环。

二、张家港市永联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探索历程

2019年张家港市成功入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示范城市。而永联村作为苏南地区的典型,其40余年的发展历程可谓是苏南地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缩影。

(一)从温饱到初步小康(19世纪70年代末—1991年)

在20世纪70年代沙洲县围垦造田运动中,永联村孕育而生。由于地势低洼、易涝多灾,永联村“生活靠贷款救济,吃粮靠返销”,是全县最小、最穷、最落后的村庄。1978年,吴栋材被派到永联村任村党支部书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吴栋材率先抓住契机,组织村民因地制宜发展渔业、填地种粮,实现了农副齐发展。受工业化浪潮推动,永联村利用“第一桶金”发展工业,陆续创办了白铁冷作厂、枕套厂、玉器加工厂等七个作坊式加工厂,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大大增加了村集体收入。随后苏南地区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永联村村干部敏锐察觉到市场对钢筋的大量需求,当机立断关停所有小厂,集中资金办轧钢厂,走上了“轧钢富村”的道路。

(二)从初步小康到总体小康(1992—2005年)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时提出,2000年中国钢铁生产要达到1.2亿吨。这极大地鼓舞了永联村,将村庄致富事业与国家钢铁事业相结合,积极扩大产能、革新技术。国内第一条650一火成材生产线的诞生使永联轧钢厂的产能大大提升,步入发展快车道。在村集体经济的支持下,永联村进一步开展城镇化建设,建成了“永钢大道”、开通了市区公交线,兴建了文化娱乐设施;同时,按照“就近合并、穷富搭配”的原则,多次合并周围村庄。

20世纪末,永联村面临苏南集体企业改制,在吴栋材书记的坚持下,为了保障村民集体的利益,村集体保留了25%的股权。如今这25%的股权每年为村集体提供8 000多万元的可支配收入,成为村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

(三)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2005年至今)

为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形势,永联村于2006年召开了第七届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建设现代化新永联的决议》,开启了现代化的征程。

农业现代化方面,永联村将村民手中耕地的承包经营权统一到村集体,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建成苗木、粮食、花卉果蔬、水产养殖等基地。通过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仅2 100亩农田设施投入就达2 000多万元”。

新型城镇化方面,永联村先后建成了永联文化活动中心、永联幼儿园、永联小学、农贸市场、永联议事厅等现代化公共服务设施。同时,抓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的机遇,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推动城镇化进程。

工业现代化方面,面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永钢集团实施“普转优,优转特,特转精”战略,采用烧结烟气净化系统坚持绿色发展;同时,延伸产业链,进行钢铁、重工、物流、建筑、金融、旅游等产业的多元化探索。

三、苏南地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逻辑路径

永联村的繁荣是苏南地区农村小康建设逻辑作用下的实践产物,充分彰显了全面建成小康事业的大逻辑。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南地区农村的小康建设路径以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为主线,按照工业化带动城镇化,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逻辑展开:以村办集体产业作为建设小康的物质基础,展开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目标的城镇化建设,并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引,通过共享发展成果,推动农民现代化实现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上的全面小康。

(一)农村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1.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以村办企业为重点的工业化富村道路

20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农村利用改革机遇,打破计划经济的坚冰,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实现村庄经济总量的急剧增长。这不仅仅是农村自主求富、奔赴小康的意志呈现,也是1978年财政改革和农村改革后基层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现实需要。自此,苏南农村开始了基层政府支持下的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以村办企业为重点的工业化富村道路。

苏南地区农村继承了丰厚的社队产业,既奠定了集体致富的总基调,又保留了村民的集体主义特征,再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更加具有先天优势。但创业初期仍是艰难的,早期以简单加工为特征的作坊式小工厂不仅规模小,而且是“地下”式的关门经营。但正是这些农耕式的原始积累进程,孕育了农民的现代意识及乡镇企业的市场导向,使苏南地区乡镇企业积蓄了良好的发展潜力。1984年,随着“乡镇企业”合法地位的确立,苏南乡镇企业进一步得到了基层政府组织的各类资产配置、出面申办贷款的支持。于是,苏南地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速解决了困扰农民的温饱问题。

20世纪末,苏南地区村办企业面临严重危机。一方面,国际局势动荡,国内经济政策收紧,内外市场萧条;另一方面,乡村集体产业技术含量低、产品粗糙、生产经营模式滞后、内耗严重等因素严重制约着企业竞争力,也成为推动村办企业纷纷改制的重要动因。改制后大规模的招商引资让村庄获得了新的获利机会。这一阶段,村庄的发展逻辑由直接经营向现代管理转变,在保持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利用改革初期的资金积累延伸产业链。

2.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目标的城镇化建村道路

城镇化发展规律表明,工业化将导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会吸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镇,带动城镇化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观于村庄,劳动力和要素资源的聚集是实现村庄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小康的重要因素。观于村民,满足多元化需求是动员村民参与村庄小康建设的动力机制。依循这一思路,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目标的城镇化建设道路成为苏南地区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必要路径。

基于村民的迫切需要,苏南地区农村积极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城镇建设,将一部分村集体收入用于道路、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发展教育、医疗、安保等公共服务,同时推动以商贸、餐饮、旅游等消费性服务业和以金融、保险、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面对城镇化与资源承载力间的现实张力,苏南地区农村纷纷实行扩村并村、人口集中居住,进一步塑造了城镇的集中布局形态,缓解了土地资源紧缺和管理成本上升等问题,扩大了人口规模的集聚效应,优化了区域辐射能力。

(二)农民全面小康社会:是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引的现代化育民道路

共享发展理念是共同富裕与时俱进的理论创造,亦是小康建设道路上一以贯之的实践指南。它不只存在于经济维度,也包含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维度。

1.分享村庄经济发展成果

由村干部牵头,村民合伙集资办厂实现集体致富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苏南模式下苏南农村的场景再现。各村村民深入参与村庄建设与发展的初期过程,他们奉献拼搏、团结致富的行为为共享发展理念嵌入了乡村伦理的价值属性。

同时,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亦是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内在要求。将中等收入陷阱理论投射于村庄场域,不仅可以验证“共享发展”逻辑的合理性,而且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共享发展理念对于村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意义。毕竟随经济增长产生的利益分配问题如若处置不当,将造成利益争夺、利益碰撞,甚至严重的社会分裂和政治斗争。为了避免贫富悬殊、社会动荡等阻滞全面小康进程的不利因素,推进社会资源公平再分配、保证实质正义的实现成为应有之义。因此,苏南地区农村通过保留村集体股份、分发过节礼品和礼金补贴等形式将部分发展成果分配给村民;通过积极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一种超越性、整体性的生存质量提升”。苏南地区农村继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思想,围绕住房、养老、环境等民生领域进行全面建设,推动人民美好生活质量的快速跃迁。

2.推动农民向现代化市民转变

孔子曰:兴于诗,成于礼,成于乐。人应有志向和道德,亦要有自己的兴趣和生活情趣。苏南地区农村依循发展成果普惠共享的思路,不仅着眼于物质水平的提高,更是积极推动精神小康的发展。对给予村民的“全面性”关怀,全方位覆盖民生领域,并涉及人的发展的全维度和全过程。其一,通过培养农民现代意识、启发智慧思维、革除生活陋习,实现农民的现代化。这主要从三方面展开。一是积极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如以改善办学条件、建立村级图书馆、支持村民参加继续教育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竞争力,满足市场需求。二是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开展乡风文明建设,使村民树立民主、自由、法制的观念,培育村民的责任和权利意识。三是通过大众传媒、文艺下乡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培育参与式民主文化,培育健康规范的农村社会组织。其二,建立将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有机结合的发展机制。苏南农村致力于构建规范化、制度化、高效化的民主参与机制,以高效健全的沟通渠道、节约村民参与民主治理所需投入的成本,增强村民参与民主治理的意愿。

猜你喜欢
苏南地区联村小康
县城建设蕴藏巨大潜力
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苏南地区农用地生态修复分区
区域推进“联村导师制”的实践研究
让家乡更美丽
小康微博互动
贵州28个县(市、区)同步小康创建达标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探析
山联村为啥美
苏南地区乐器销售市场调查研究
二十载棋友共甘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