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时代艺术之变与艺术教育改革①

2022-11-07 04:11易晓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关键词:人工智能创作艺术

易晓明(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艺术与科技是紧密联系的,每一次科技的进步都会引发艺术的变革。近十年来,随着数字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科技和艺术更是进入到了彼此交融的时代。艺术日益向科技渗透,为科技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科技不仅使艺术创作媒介更加多元,传播速度和广度更加拓展,而且催生了新的艺术形态,改变了创作方式,甚至冲击了我们原有的艺术观、审美观和创作观。由此,艺术教育应随之发生改变。从现有研究看,目前关注点较多集中在新科技如何为艺术教育时空、内容的拓展以及个性化的学习提供条件和手段,而较少论及新科技时代下艺术的变化以及人工智能艺术的出现可能带来的艺术教育的立场、观念、形态等方面的变革。对于这些更深层次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把握未来艺术教育的定位和走向。为此,本文力图探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引发了艺术领域什么样的变化,以及艺术教育应该如何积极应对,从而更好地发挥艺术教育的价值。

一、形态观之变与艺术教育

1.从传统艺术到新媒体艺术

每一次科技的革新都会催生出新的艺术形态。比如19世纪,在光学理论和照相机技术的启发下,画家们开始冲破原有在室内以褐色调、灰色调为主的创作风格,走出室外,关注对外界光的感知,捕捉光影的瞬间变化,由此促进了印象派艺术的诞生。艺术家们通过眼睛观察和直觉体验,去表现事物在不同光照之下,色彩斑斓的变化和光影交织的美丽。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数字技术不仅运用到社会各行各业,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更是为艺术创作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和可能。新媒体艺术就是数字化时代下的产物。新媒体主要是“以数字媒体为特征的互动媒体,包括网络、计算机等涉及双向传播、计算的媒介”,所以它是相对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广播、电视、录像等传统媒介而言的,主要以数字技术为核心,以网络为传播载体的媒体。如今新媒体已经全面渗透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新媒体艺术正是利用诸如计算机、虚拟网络、数码影像、手机视频等多种数字媒体作为创作和传播媒介的新型艺术形式。美国当代视觉艺术研究者迈克尔·拉什(MichaelRush)认为21世纪新媒体艺术的主体是数字艺术,主要类型有“数字摄影、数字电影、计算机艺术、互联网艺术、互动影像装置以及虚拟现实艺术。”由于数字技术的参与,新媒体艺术在创作媒介、手法、形态、特征等方面都显示出和传统艺术的很大不同,即更加凸显互动性、综合性,从而也改变了人们体验欣赏的方式。作为新科技时代下的新生艺术形态,新媒体艺术正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代表了未来艺术发展的一个趋势。

不仅技术的进步可以改变艺术形态,而且伴随着自然科学研究的新进展,科学的主题也吸引着当代艺术家们,他们所进行的跨学科、跨媒介的探索催生了一些新的艺术形态。比如生物艺术的出现就源于生物科技的发展。当代生物学领域对于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问题的探索和进展,吸引了不少艺术家对生物的起源法则和生命的遗传密码的兴趣和关注。生物艺术正是艺术和生物科学结合的产物。国内率先创作“生物艺术”的旅美艺术家王大宙说:“生物艺术即是将生命作为使用材料来构建生物本身,当下生物学研究的热点是对基因生物遗传的干预和生物基因组的人工制造,艺术家根据转基因原理和基因制造原理制作艺术方案,然后按照基因工程的运作方式,构建带有生物性状的艺术品被称为生物艺术。”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生物艺术家是美国艺术家爱德华多·卡克(EduardoKac)与他的团队。卡克基于转基因技术,将荧光水母的基因注射到兔子胚胎中,创造出了当今最著名的生物艺术作品《绿色荧光兔“阿尔巴”(Alba)》,可见生物艺术改变了生命的性质,打破了生物物种之间的接续,是艺术家对于不同生命物种之间关系的思考,对于未来生命形态的实验性大胆尝试。

2.开展多学科交叉的综合艺术教学

可见,在数字技术以及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下,数字艺术、生物艺术等各种跨媒介的新型艺术形态层出不穷,蓬勃发展。当代艺术呈现出艺术与科技相融合,艺术家和科学家共同协作,将多学科知识、媒介和技术运用于艺术创作的新态势。对于艺术领域的这一发展趋势,学校艺术教育需要增加新媒体、跨媒介艺术,积极开展综合艺术教学。一是及时拓展艺术课程的内容,丰富新媒体、跨媒介的艺术作品以及创作媒材,从而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让他们感受到当今艺术世界的多彩纷呈,获得多元的艺术体验。尽管我国学校艺术课程标准中对于新媒体艺术的兴起已经有所应对,比如美术课程标准在创作和欣赏中都明确提出了关于新媒体艺术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活动指导意见,但在现实层面还缺乏足够关注,传统的艺术门类和作品在教学内容中的占比还是相当大,学生们对于当代新兴艺术了解较少,尤其是一些代表性作品尚未进入到学校艺术课程之中。此外,大多数学校由于新媒介的匮乏,导致新媒体艺术创作难以开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除了课标和教材中要加强这方面的内容和教学指导,教师必须积极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了解当代艺术的变化和发展,扩展自身的艺术眼见,使得艺术教学能够体现当代艺术的发展。

二是增强艺术教学的综合性。当前跨媒介、跨学科的艺术创作越来越体现艺术的综合性,艺术家从其他学科吸取创作灵感、创作方式和材料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趋势。蜚声国际的伦敦艺术团队“兰登国际”就是一个致力于当代实验性艺术的工作室。团队由艺术家、计算机工程师、数学家、设计师等多学科领域的成员组成,他们彼此交叉,共同协作,将科技与人文相融合,创作出了具有科技含量,新颖独特的综合艺术作品。由此,艺术课的教学应该体现这种综合的趋势。目前艺术教学基本是学科本位,以分科的艺术知识技能掌握为主,不同艺术学科之间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缺乏紧密联系,这容易导致学生艺术能力和视野的窄化和封闭。所以应该鼓励不同艺术学科教师之间以及艺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合作,共同开发一些主题,引导学生探索艺术与科技等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并大胆利用多学科的思路、媒介和方法进行跨学科的创作。这种综合性的艺术教学不仅反映了当代艺术的发展,更是拓展学生视野,发展他们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二、审美观之变与艺术教育

1.从审美静观到审美参与

新科技介入到艺术领域所带来的一个根本性变化是,传统的无功利、静观式、距离式的审美模式受到了极大冲击,身临其境、互动式的审美体验成为当前新媒体艺术的重要特征。新媒体艺术打破了审美客体和主体之间的单感官的、存在距离的审美模式,利用高科技创造了一个调动欣赏者视觉、听觉、肤觉、嗅觉等多感官,以整个身体全方位参与的审美时空环境,给欣赏者创造了沉浸之感。比如VR艺术就是通过虚拟现实和仿真技术创造一个逼真生动的虚拟环境,每一个欣赏者戴上VR眼镜就如同进入一个真实的世界。虚拟现实的实质是“通过让眼睛接收到在真实情境中才能接收到的信息,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重要的一点是,你所看到的形象会随着你视点的变化即时改变,这就更增强了现场的动感”。所以VR艺术充分体现了虚拟仿真技术的三“I”:“Immersion(浸蕴)、Interaction(交互)、I-magination(构想)。”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新技术媒介的出现,不只是提供了一种新的使用工具,更是直接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方式。20世纪初,本雅明面对大规模机械印刷和电子媒介进入艺术领域,揭示了新媒介对于传统审美模式的冲击——静观被震惊所挤压。他说:“面对画布,观赏者就沉浸于他的联想活动中,而面对电影银幕,观赏者却不会沉浸在他的联想中。观赏者很难对电影画面进行思索,当他意欲进行这种思索时,银幕画面就已变掉了……基于此,就产生了电影的惊颤效果。”今天网络、数字技术更加速了静观式审美经验的消解,撼动了占有重要统治地位的传统审美观。静观式审美观成熟于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超功利审美判断学说,并成为影响后世的经典审美观。康德认为:“鉴赏判断仅仅是静观的,这就是这样一种判断:它对一个对象的存有是淡漠的,只把它的性质和快感及不快感结合起来。”所以审美静观说追求审美经验的纯粹和自律性,强调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审美与日常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是一种心理的距离或审美的态度,也就是审美时要跳出现实的物质功利,不带实用目的对对象之形式进行感受,从而获得一种审美愉悦。正是这种超功利的审美态度,使得审美经验与日常经验之间产生了隔阂和距离,而且使得嗅觉、味觉、肤觉这些似乎与肉体和生理快感联系更紧密的感官被排除在审美感官之外。自20世纪以来这种超功利的审美静观论已经逐渐受到批判,这种批判肇始于杜威的审美经验论。他致力于建立日常经验与审美经验之间的联系,将超功利、脱俗的审美经验引向了实利的、日常的经验。他认为蕴含在日常经验中的审美是不可能与欲望、物质相隔绝的。“审美经验的仅有而独特的特征正在于,没自我与对象的区分存乎其间,说它是审美的,正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合作以构成一种经验的程度而言的。在其中,两者各自消失,完全结合在一起。”如今,当代艺术的发展日益显现出审美与日常之间界限的打破,而且在数字化的审美体验中,“沉浸和交互性的结合带来了一种被称为临场感(telepresence)的结果”。临场感正是人的整个身心融入情境之中,各种感觉、知觉、情感和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

新媒体艺术强烈的参与和交互性,实现了创作者和欣赏者界限的模糊,打破了艺术家对作品的权威性。在参与互动中,欣赏者的行为和行为结果都会不断成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从而赋予作品新的样态。这种高度互动性创作,更能激发欣赏者的主体感受和地位,会使他们从被动静观转变成主动参与,充分体会互动创作的快乐。而且这种互动创作消解了以往艺术家对作品的唯一解释权和控制性,不断的互动使得作品具有了不可知的生成性,艺术创作由此变得更加多元、有趣和不确定性。所以当代艺术尤其是新媒体艺术所彰显的参与、临场和互动的审美观,冲破了传统的身与心、主体与客体、审美与日常、创作者与欣赏者的二元对立,消弭了审美距离,打破了静观式审美模式,给人们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

2.开展以身体之的艺术欣赏教学

对于审美观的变化,学校艺术课堂需要改变单一的静观式审美,凸显参与式审美的价值。在审美静观论以及理性主义教育观主导下,艺术课堂常常呈现出身体缺位、单感官审美、审美经验与日常经验脱离的弊端。比如在艺术写生课上,自然景物只是观看的对象,教师侧重引导学生用眼睛仔细去观察对象的色形光影。这时除了视觉,其他身体感官几乎不被调动。在音乐课上,听觉的训练是最为重要的。从静观到融入式审美观的变化,意味着艺术课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肢体以及其他感觉,让整个身心进入审美情境。多感官、整个身心的介入,能够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艺术欣赏水平。如今,环境审美参与理论日益成为世界生态美学的主要话语。作为环境审美参与理论的倡导者,美国著名环境美学家柏林特认为深度的环境审美或自然审美不只是视觉的激起,而是整个身心,身体各种感官综合参与的结果。同样面对艺术作品,我们也需要突破感官的单一性。正如杜威所说:“(在绘画艺术的审美过程中)并非仅仅是视觉机制,而且整个有机体都处在与环境间的几乎是例行公事性式的相互作用之中。”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用多感官,用身体去感知作品,比如在欣赏蒙克的《呐喊》时,可以让学生模仿呐喊的动作和姿态,用耳朵去想象呐喊的声音,体察呐喊时身体姿态和肌肤的变化,这些身体感觉的参与,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画中人物的情感状态,更深入地解读作品。其实多感官经常被打通,各种感觉经验彼此连接,有助于通感能力的获得。通感又称联觉、感觉挪移,是指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表现为不同感觉的相互联系、沟通和作用。通感是一个人审美、艺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此外,教师可以带领或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各种当代艺术展览,让他们接触新媒体艺术,亲自感受新媒体艺术带来的全新的观感方式,通过全身体的浸润其中,在人与作品的互动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比如“兰登国际”著名的体验式装置艺术“雨屋”,在一个100多平米的下着大雨的房子,人在其中穿行,却不会被淋湿。这种超现实的神奇体验不仅有趣、难忘,而且可以带给观者对人与自然、人与机器、人与时空关系的思考。“这样一个浸蕴状态,使得我们第一次能够在本体层次上直接重构我们自己的存在。仅当此后,我们才能在这一新创造的世界里将自己投身于这种制造和使用工具的令人心醉的方式中。”

三、创作观之变与艺术教育

1.从确定、个体式创作到生成、合作式创作

人机合作进行的生成性创作是科技时代新的艺术形态。生成艺术(Generative Art)也称算法艺术(Algorithmic Art),它的创作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的数学运算进行的,生成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创作结果的不确定性、随机生成性。比如分形艺术,就是数学家和艺术家合作完成的。他们依靠计算机的运算,结合艺术审美观,不断变化数学公式中的数值,从而生成一幅幅人工难以绘制出的精美奇妙的画面。所以生成艺术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电脑绘画,后者主要依靠艺术家的创作能力,在艺术家的设计把控下完成的相对可预料的作品。而前者是打破了人的绝对操控性,依靠强大的计算机运算,由人和机器共同创作,不断生成的作品。这大大拓展了原先传统的艺术创作观念,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极大调动了人们的创作欲望和激情。

新技术除了提供了新的创作工具,而且可以使艺术创作从个人走向集体。在机械时空观以及传统媒介支配下,艺术创作是比较个体化的,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中独自构思和创作,作品一旦完成就具有了确定性和完成性。这体现了前网络时代的一种线性和封闭关系。而网络时代的最大特点是,网络数字技术建构了一种打破时空、纵横交错的结构关系。如今,超链接的、开放的关系取代了单维度的线性封闭关系。这种网络关系,犹如竹根在地下可以向四面八方伸展,而且彼此盘根错节,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地下根茎系统。所以网络时代的思维方式应该是法国哲学家德勒兹所说的“根茎般”的思维(rhizomatic thinking),它不是线性、确定性的,而是交互性和生成性的。基于网络数字技术的新型学习方式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个体式认知观的反思。分布式认知理论的提出者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赫钦斯(Edwin Hutchins)认为,认知的本性是分布式的,认知不仅发生在个人的头脑中,而且也存在于人与人、人与技术工具之间通过交互实现某一活动的过程中。认知分布于媒介、环境中,分布于个体间,分布于由多个个体、工具、环境组成的较复杂的系统中。分布式认知观说明了网络技术支持下的学习,已经不只是个体内在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对话、认知网络联接与共享的过程”。基于“分布式认知”,Bruns在2010年提出了“分布式创造力”的概念,指出创造力不是来自于一个人、一篇文章或一门技术,而是分布在地理上分离但处于网络化中的人、文本和技术上。这也体现了当今人们对创造力的认知也从原有只注重创造力的个性特征,转向强调创造力激发的社会文化属性,凸显文化环境、社会关系对创造力发挥的重要作用。

如今各种社交平台,如微博、Instagram、Lofter等为艺术创作者发布和分享自己的创作提供了极好的空间,原作者将作品上传后,不仅可以获得他人的评论、挑战,从而激发进一步的创作灵感,而且在得到授权后,其他人可以对原作进行修改和再创作。有些创作也可以由一个创作者发起,多人共同在线进行创作。所以网络数字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模式,将个人创作与集体创作得以打通,实现了多主体、超越时空的在线互动创作。网络社交平台实现了分布式创造力的发挥,突破了个体创作的局限,激活了群体的创造力。同时由于不同时空的、不同人的参与,让创作又具有了奇妙的不确定性,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好奇和期待,从而进一步增强创作的兴趣和动力。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当代很多青少年已经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艺术的分享和创作。他们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网络,这时不仅拥有无数的潜在受众,而且还拥有与他们互动的手段。比如LOFTER平台汇聚了数百万的诸如绘画、动漫、摄影、胶片玩家等艺术爱好者,他们创作出大量可以分享的精彩作品,并且由此不断延伸出更多的志同道合的艺术圈子。比如一位笔名叫做Rofix的青年,本科毕业于UCLA的数字艺术设计专业,刚开始修读的是天体物理专业,目前是游戏设计师。设计星球是他的业余爱好,他定期将他设计绘制的星球发布到LOFTER 平台,并容许别的创作者在有标注原作出处的前提下利用他的创作进行再创作,这样他的作品就会在这个网络世界中不断衍生出新的作品,而且他期盼通过无数人的参与,未来大家一起创造一个全新的宇宙星球系。

2.开展软件和网络平台支撑的艺术创作教学

面对艺术创作的当代变化,艺术教学需要开放创作观念,鼓励学生进行生成性和集体性的艺术创作,激发其创作主体性。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学生已经在利用网络技术所进行的多样化的艺术创作,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另一方面,在课程中开展利用AI技术和网络平台的艺术教学。首先教会学生一些艺术创作应用软件,如视觉艺术创作软件Photoshop,Adobe Illustrator。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基于AI技术的音乐创作工具,引导学生尝试作曲。比如借助开源机器学习库TensorFlow,帮助学习者运用一个合成器和一个音符序列生成模型,根据各种变量:心情、节奏、节拍、能量和情绪等进行学习和音乐创作。学生可以将名曲放入WaveNet中生成合成音乐,通过它来改变曲风、调整曲调,把简单的音符谱成基本的旋律。利用这些软件学生不仅可以自行创作,而且通过对经典名作的重组、改编,可以大大拉近与艺术家的距离,形成创作自信。

其次,精心挑选平台,在教室创造网络化环境,激发学生进行集体合作的创作。比如Instagram,作为一个主要基于图像的应用程序,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查询路径,特别是发现和分享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同时,也可以作为学生彼此分享作品的空间。学生发布他们的作品,通过评论区征求和获得同学们的反馈。另外同学们也可以下载彼此的作品,进行修改,再创作,再上传到平台上,实现多人协作创作,最后的作品会给大家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目前一些自由创意平台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可以完成实时协作的任务,比如使用基于云的图像编辑应用程序,如谷歌绘图,它允许不同屏幕上的多个用户同时添加和操作同一云文件上的图像。所以网络数字技术可以给学生们带来全新的创作体验,集体合作以及不断生成的惊喜都会激起他们无限的创作欲望。而且国外已有研究表明,这种在线的合作创作经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开展线下合作。

四、艺术观之变与艺术教育

1.从人的艺术到人工智能艺术

近十年来,作为工具和语言的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介入到艺术创作,人工智能艺术不断诞生和发展。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就已经催生出了计算机算法艺术,比如哈罗德·科恩(Harold Cohen,1928-2016)是最早的AI艺术家之一。他开发了Aaron系统进行计算机绘图着色。2014年以后,前谷歌人工智能科学家伊恩·古德费洛(Ian Goodfellow)提出了生成对抗网络(GAN)模型,这成为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最重要的方向之一。计算机通过对大量艺术数据集的学习,在不断迭代更新的程序运算下,创造出了越来越多的更复杂、更高级、更像人做的艺术作品,人工智能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人工智能艺术家算是微软机器人小冰了,2017年它创作了第一部机器人诗集。小冰的诗歌创作是基于对一个世纪以来数百位诗人的现代诗数据库的学习,通过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s)等技术手段所实现的。不仅能作诗,小冰还能进行作词作曲和演唱,2017年它的单曲《我知我新》问世。这是小冰在接受了海量音乐数据的训练之后,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第四次迭代更新后完成的。据说小冰已经能够“计算情感表达的合适强度,轻松驾驭各种风格歌曲的演唱,几乎达到行业内虚拟歌手的最高素养”。

人工智能艺术在当代的强劲发展使得人类艺术受到了挑战,人们不禁要发问:它和人所创造的艺术一样吗?艺术对于人的价值何在?原有的艺术概念是否需要重新界定了?从传统人文主义艺术观立场来看,人工智能艺术只不过是计算机基于大数据的,模式化、自动化的数理逻辑运算的结果,是技术理性的产物。它恰恰缺少了艺术创作最为核心的要素:情感、具身体验、想象和独创性。麦克卢汉区分了冷热两种媒介。热媒介信息量大,具有高度的清晰性,所以人们不需要调动多感官参与。而冷媒介由于信息量少而模糊,反而能够激活人们的想象力和参与度。热媒介“‘只是延伸一种感觉’的极端状态势必导致感觉的概念化,这意味着感性的消逝,亦即消除作为审美特质的‘感性’”。。作为热媒介的人工智能艺术按照数据计算的逻辑轨迹必然压缩了信息的多义性、独特性,从而使艺术的灵韵消失。这构成了人工智能艺术本体意义上的局限性。而属于冷媒介的人的艺术由于蕴含了人类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体验、灵活多变的想象与创造,以及深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所以作品才具有了打动人心的情感和人文品质,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然而在人工智能艺术的支持者看来,传统的人文主义艺术观是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以人类艺术的标准去评判人工智能艺术,其背后凸显的是对作为审美和创造主体的人的存在的肯定。支持者们认为我们不应该对人工智能艺术报以偏见而排斥,人工智能艺术可以不一定用人的主体性去被界定,而是成为一种不同于人的艺术的独立形态。由于其“智媒体”的属性,因此具有一些独特价值,并且可能创建一种新的艺术体系。对于人工智能艺术的争论也许还会伴随着它的发展而存在,但这种争论有助于我们思考艺术的未来走向,思考人类的创造向哪里发展。当下的人工智能艺术还处于弱人工智能,它不能完全反映人类复杂的情感和思想,它还是在人的观念、价值参与设计之下的创作,当然它也正朝着强人工智能的方向发展。也许我们不需要恐惧人工智能艺术对人类艺术的取代,“真正值得探索的应是人类如何与智能体结合,如何通过发展AI艺术,甚至后人类艺术来打破现有艺术和人类自身的边界,并在这种探索中保持对世界的宽容和对自我的确信”。

2.建立科技与人文相融合的艺术教育立场

越是科技的高速发展,可能我们越需要保持对人文的坚守。因为科技通常解决的是“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问题,却很难回答“做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这一重要的具有方向引领的人文问题。所以20世纪以来,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诸如胡塞尔、海德格尔等著名的哲学家都对科技所引发的精神危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这让我们时刻警醒科技可能带来的对人的生活世界、价值意义世界的驱逐和压制。如今数据时代和算法时代的到来,“人类就有可能从设计者降级成芯片,再降级成数据,最后在数据的洪流中溶解分散,如同滚滚洪流中的一块泥土”。“我们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过度迷恋,侵蚀了人们对非线性变化的敏感度,弱化了人们从定性信息中提取信息的自然能力。我们正丧失感知世界的能力。”因此,面对这些新科技以及人工智能艺术可能带来的真正危机,在艺术教育中我们需要坚守科技与人文平衡的立场,促进学生的艺术思维、科技思维以及人文精神的整合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培养感觉丰满的学生,这才能够有效对抗数据算法时代对人的感受力的剥夺。引导学生积极面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在对世界更广泛而深入的具身感知和体验中,丰富生活体验和情感积累。这种体验的敏感性和丰富性,以及整体联系和共情的能力是创作有温度、有韵味的艺术的前提。其次,培养能够将艺术想象和创造与科学思维、科学手段相结合的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同于线性逻辑,它们能够打破边界和束缚,建立在场与不在场、意识与无意识、有限与无限等异质联系,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新质。想象和创造赋予了艺术无限的生命力,而这些正是目前依靠数理逻辑运算的人工智能艺术所难以达到的。与此同时,面对当代越来越广泛而深入的艺术和科技的融合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机合作创作,艺术教育中应该渗透科学思维和科技方法的培养,教会学生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创造性的艺术表达和创作。此外,人的想象和创造力在当今的发展需要突破个人、传统创作媒介以及人类社会的局限,站在后人类主义的立场,建立人与自然、与技术造物、与非人类之间的贯通和杂交。法国社会学家拉图尔提出了“行动者网络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在网络中人类的力量与非人类的力量相互交织并在网络中共同进化”。可见,未来人类自身的建构和发展一定是在多元异质连接中得以完成的。第三,培养能够反思科技与人文的关系,具有人文价值追求的学生。科技越发达,人工智能艺术越发展,我们越需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人与科技的关系、科技对于艺术的作用、人为什么需要艺术等重要的价值意义问题。鼓励学生运用艺术形式去直观生动地呈现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其实在当代艺术中已经不乏涉及这些主题的优秀艺术作品。“兰登国际”近些年创作了一系列装置艺术,比如《万物与虚无》《自我与他人》,其背后反映地正是他们对后数字时代人类身份、身体剥夺、自我认知等问题所产生的疑惑、思考和积极的艺术探索与创作。师生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和讨论,引发新的思考,获得创作灵感和启示。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创作艺术
Jazz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纸的艺术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