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基于三皇五帝神话原生形态演化的分析

2022-11-07 06:28向柏松张兆芹
关键词:尧舜黄帝帝王

向柏松 张兆芹

(1.武汉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81;2.中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三皇五帝神话,最早见于《周礼》《礼记》《吕氏春秋》等先秦典籍,其后代有传承,至清代马骕《绎史》,形成了清晰复杂的三皇五帝代际承袭关系及想象的多支多派血缘关系的庞大谱系,可谓蔚然大观。三皇五帝神话传承历史,离不开大一统观。《公羊传·隐公元年》首先提出“大一统”观:“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本意为正月张大政教开端,使得政教遍及天下。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1]大,为尊重,重视。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帝王。大一统,即是尊重帝王为中心的一统天下。显然,大一统观与帝王有密切联系。由此,三皇五帝神话,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受大一统观的影响,几经演化,体现了对大一统观的多重认同,包括祖先认同、符号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等,从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三皇五帝神话原生形态与大一统观形成的基础

要认识三皇五帝神话的多重演化,必须首先厘清三皇五帝神话演化之前的原生形态。不少学者都认同三皇五帝神话经历了历史化的演化,这固然毋庸置疑;但他们将神话中的三皇五帝历史化之前的原生形象视为天神,之后的演变形象视为人间帝王,则存在含混之处。因为无论是历史化之前还是之后,三皇五帝作为神的身份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其神性有所变化而已,前者为自然神,后者则演化为历史帝王神或华夏祖先神。费尔巴哈论及自然神对象时说:“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这种依赖的原始对象乃是自然界;因此自然界也是宗教的第一对象。”[2]526三皇五帝神话,作为神灵信仰的产物,最初是古人出于对自然的崇拜而被创造出来的,是古人对自然进行系统解释的神话。这种解释符合人类原始宗教产生的规律。在此,有必要厘清三皇五帝神话的原生形态,因为这是探讨其演化的基础和前提。典籍所载三皇五帝神话,往往将原生形态与演化形态混杂在一起,我们只能从混杂的记载中剥离出原生形态。

三皇五帝之名始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3]这里并未明确三皇五帝为谁,但可见三皇五帝是一个整体。那么,最初的三皇五帝指谁呢?

先论三皇。《史记·秦皇本纪》载博士议帝号曰: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4]64泰与大同音,大字像人形,即指人。泰皇即人皇。据此,司马迁所论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不难看出,三皇分别代表天地之间最基本的构成成分。天、地、人,是古人关于世界基本构成的解释。《古今注》载:“程雅问董仲舒曰:‘自古何谓称三皇、五帝?’对曰:‘三皇者,三才也;五帝者,五土也;三王者,三明也;五霸者,五岳也。’”[5]所释三皇为三才。何为三才?《易·系辞下》解释: “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6]可见三才即天、地、人。董仲舒所谓三皇与《史记》实为同一种说法,都是将天地人当成了自然世界的基本构成。不唯如此,从对“皇”的释意中还可看出古人对世界构成的态度。《白虎通义》载:“皇,君也,美也、大也,天人之总,美大之称也。”[7]64从所论可知,皇之美、大之意,即为崇拜之意,三皇即是表明了古人对天地人的崇拜,即是对世界总体构成的崇拜。将世界基本构成归纳成天地人,并加以崇拜,是由原始先民以所处之地为中心的思维所决定的。费尔巴哈有明确说明:“古代原始民族由于缺乏经验和知识而把本土当作全世界,或者至少当作全世界的中心,这是无足惊异的。”[2]540原始的三皇是本土先民将所处之地当作全世界而建构的世界基本结构的遗存,其中人也被看成了自然的一部分,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早期的人类并不能将自己与自然界分别开来,而是将自己当成了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三皇作为古人的崇拜对象,分别主宰天、地、人。《绎史》引《始学篇》有说明:“天地立,有天皇,十三头,号曰天灵,治万八千岁。”又:“地皇十一头,治八千岁。”这是说天地形成,便有天皇与地皇为其主宰。天皇的形象是十三头,地皇的形象为十一头。天皇与地皇是掌管乾坤运转之神,神力无比。《绎史》引《淮南子》有描绘:“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兴化游以抚四方。是故天运地转,轮转而无废,水流而不止,与万物终始。”这是古人关于掌管天地万物运转的天皇与地皇的神格的神奇想象,宏伟壮阔,无与伦比。天地万物之间,又有人类,掌管人类的神灵是为人皇。《绎史》引《始学篇》曰:“人皇九头,兄弟各三百岁,依山川上地之势,裁度为九州,各居其一方,因是而区别。”九州,是古人关于中国整体地域的划分或想象,最早出现于《尚书·禹贡》。人皇兄弟分布九州,意味着人皇为主宰九州人类之神。人皇的说法比较矛盾,从上引文看,似乎是群神,但是在有的文献中,人皇明显是个体的神灵。《绎史》引《春秋命历序》曰:“人皇氏驾六蜚鹿,政三百岁。”人皇是一个驾着车、车前有六匹奔跑的鹿的形象。《绎史》又引《尚书·璇玑鈐》载:“人皇九头,驾六羽,乘云车,出谷口,分九州。”[8]3-4人皇也是一神形象,驾着六飞禽拉的云车,掌管九州的人类。由上述文献可见,三皇是古人关于世界整体构成结构的认识,也是他们对世界总体构架对象崇拜的产物,对中国人的信仰民俗产生了深远影响,天地人往往是多种场合人们祭拜的对象。

再论五帝。在古人关于世界整体建构三皇崇拜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古人关于世界万物基本构成事物的崇拜。古人认为万物的基本构成为五种基本事物:水、火、木、金、土五大类,合称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9]出于对构成世界五种基本事物的崇拜,古人创造了五帝,分别对应五种事物。《孔子家语·五帝第二十四》载:“季康子问于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为五帝?’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木火金水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10]孔子说得非常清楚,五帝为掌管世界五种基本事物----木、火、金、水、土(五行)的神灵。至于五帝是哪五帝,各分别对应五行中的哪一种物质,孔子没有明言,但可以从相关文献中查看。在五行为构成世界万物基本事物的认识上,又形成五方帝、五季帝的观念,它们同样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事物,分别代表着空间事物、时间事物,表现了古人对于世界构成的时空事物的自然崇拜。五方之帝为东西南北中之帝。《楚辞·惜诵》曰:“令五帝使折中兮。”王逸注:“五帝,谓五方神也。东方为太皞,南方为炎帝,西方为少昊,北方为颛顼,中央为五帝。”[11]《周礼·天官·大宰》也记有五方天帝:“祀五帝。”唐代贾公彦疏:“五帝者,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纪。”[12]五方之帝除黄帝外,其他四方名称与上述均有不同,说明五方上帝名称并不统一。五方之帝又对应五季之帝,但是空间可以分成东西南北中五方,自然界的时间只有四季,为了恪守五行的框架,便将一年分成两半,中间时间节点为一季,形成了五季之神。《礼记·月令》载:“孟春之月……,其帝太皞。”太皞为东方之帝。“孟夏之月……,其帝炎帝。”炎帝为南方之帝。“季夏之月……,中央土……,其帝黄帝。”季夏,大致处于一年对半的时间节点,类同于五方中的中方,是为黄帝。“孟秋之月……,其帝少昊。”少昊为西方之帝。“孟冬之月……,其帝颛顼。”颛顼为北方之帝[13]217-279。此五帝名称与《楚辞·惜诵》王逸注所言五帝完全相同。此外,《吕氏春秋》十二纪延续《礼记·月令》的说法,也有大致相同的五季天帝神记载。这说明,五帝又是五种季节的神灵。在有关五行之五帝、五方之五帝、五季之五帝的记载中,出现了太皞、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等明显为历史化后的名称,这是五帝历史化前后文献杂糅记载的结果。

由上述记载可见,三皇五帝原生形态神话是关于世界基本结构与万物基本构成的自然崇拜的叙事,其中的三与五是其叙事模式。这一模式来自古人对世界万物的三才与五行的概括。因此,三与五的框架中的具体人物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是框架不可变更,所以列入三皇五帝框架中的帝王只是帝王神话中的代表性人物,不可能是全部,如大禹就未能列入五帝之中,尽管他身上体现了“天下为公”的极具代表性的民族精神。三皇五帝神话的原生形态,包含了古人宏大一体世界的观念,与大一统观有着天然联系,是孕育大一统观念形成的文化土壤。同时,反过来,大一统观形成后,又对三皇五帝神话产生影响,由此,三皇五帝神话发生了多种演变,并为大一统观作出了多种诠释。

二、三皇五帝神话历史化与大一统观的祖先认同

自先秦至两汉,受大一统观的影响,三皇五帝原生态神话逐渐发生了历史化的演化。大一统观强调“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14],既然一统天下是以帝王为中心的,那就需要构成一个帝王的世袭谱系作为代际承袭的依据,帝王的一统天下才能够渊源有自,才更具有合法性。于是,早先潜含一统观的三皇五帝自然神话并逐渐演化为社会历史神话,神话中的自然神演变为神话历史中的帝王神,抑或为华夏族的祖先神。

以上是关于地皇与人皇的演变。至于天皇的演变,或为遂人,或为祝融,古人亦有解释。关于天皇演变为遂人,《绎史》引《尚书大传》曰:“燧人氏以火纪。火,太阳也。阳尊,故詑遂皇于天。”又引《礼含文嘉》曰:“燧人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复腹疾,有异于禽兽,遂天之意,故曰遂人也。”[8]10-11燧人置换天皇,有两种解释:一是说燧人氏以火纪,火属于太阳,太阳是人们尊重的天神,所以燧人氏可以置换天皇;二是说燧人氏钻木取火,改变了人们的膳食结构,使人们的食物由生食变为熟食,从而使人与禽兽区别开来,这是顺遂天意的事情,所以寄托于天皇。两种说法无所谓孰是孰非,其共同的可取之处在于都揭示了自然神天皇演变为社会历史神灵的事实。至于女娲对应天皇而进入三皇之列,典籍没有解释,可能与其神迹有关,女娲补天,为天之再造者,遂为天神。三皇由自然神向社会历史帝王神的演化,古人的解释未必确切,但是却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客观存在。

在三皇神话历史化的进程中,五帝神话中的五帝也由自然神演化为社会历史帝王神。通过几部典籍相关记载的比较,其演变痕迹清晰可辨。《吕氏春秋》所言五方、五季自然神为“太皞、炎帝、黄帝、少昊、颛顼”。这些神名已掺杂历史化后的帝王神名。其中的太皞即伏羲,炎帝本为三皇中的帝王。《战国策》中的五帝伏羲、神农、黄帝、尧、舜已出现历史化演化。其中的伏羲、神农与《吕氏春秋》记载相同,不过是炎帝改为神农,反映其细微变化。变化较大的是加进了尧、舜两位帝王,他们与五行、五方、五季帝王毫无关系,表现为明显的历史化演化痕迹。再看《史记·五帝本纪》所列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个谱系去掉了三皇中的帝王,保留了《吕氏春秋》五帝中的黄帝、颛顼,保留了《战国策》五帝中的黄帝、尧、舜,同时加进了帝喾,帝喾为少昊之孙,与原始的五行、五方、五季帝有藕断丝连的关系。可见,司马迁《史记》中的五帝是完全历史化的五帝。历史化的五帝不再是掌管五行、五方、五季之帝,而是被赋予了历史神迹之帝。

三皇五帝神话历史化的演化构架了史前的神话历史,三皇五帝便成了现实社会历代帝王的先皇。司马迁写《史记》,始于五帝,即是将五帝作为了现实帝王的先皇。《风俗通义》则是始于三皇五帝,即是将三皇五帝当作了现实帝王的先皇。以后典籍代有传承,三皇五帝成为历代帝王的先皇,也就成为天下人的远古祖先。德国哲学家卡希尔指出:“祖先崇拜盛行之处,个体不仅感到自己通过连绵不断的生存过程与祖先紧密联系,而且认为自身与祖先同为一体。他祖先的灵魂未死:他们的灵魂活着、存在着;这些灵魂将体现在子孙身上并将不断在以后各代复现出来。……这种发展的每一阶段,可以说都有各自的神话象征。”[15]三皇五帝神话历史化之后,天下就有了共同的祖先神系统,大一统观由此获得有力支撑,有了合理、合法的依据。大一统观之所以成立,是因为有其共同的祖先神谱系。由此,三皇五帝神话为大一统观提供了祖先认同。

三、三皇五帝神话的政治化与大一统观的符号认同

三皇五帝神话不仅经历了历史化的演化,成为历史化的产物,而且还经历了政治化的演化。所谓政治化的演化,是指两汉时期三皇五帝神话被嵌入了感生神话母题,成为现实王朝表明君权神授、建元开国工具的现象。感生神话母题一般具有这样的情节结构:某女(通常为帝王之母)由于感天(自然神物或天帝)受孕,然后生出神圣之人,在三皇五帝神话中即为帝王。三皇五帝感生政治神话的形成,为大一统观提供了符号认同,凡是认同大一统天下的开国帝王,都要用统一的感生符号来标榜自己的神圣出身,以证明自己一统天下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夏商周三代已有帝王感生神话,夏族祖先禹为其母女嬉吞食神珠所生,殷商族祖先契即为其母简狄沐浴吞卵所生,周族的祖先后稷为其母姜嫄履帝脚印所生。夏商周三代始祖感生神话,均有表明各自王朝天命所归的意义。两汉时期,为了进一步发挥感生政治神话的社会功能,帝王感生神话被引入三皇五帝神话系统,三皇五帝大都具有了神秘的出身。

伏羲出生。华胥履大人跡生伏羲,《纬书集成》载:“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宋均注曰:雷泽二名,华胥,伏羲母。”(诗含神雾)[16]46“华胥履跡,怪生皇犠。跡,灵威仰之跡也。履跡而生,以为奇怪也。”(孝经钩命決)[17]1004“华胥于雷泽履大人跡,而生伏羲于成纪。”(河图稽命徵)[18]1179

神农出生。安登感龙生神农,《纬书集成》载:“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子,人面龙颜,好耕,是为神农。”(春秋元命苞)[17]589“佳姒感龙,生帝嵬魁。嵬魁,神农名。”(孝经钩命決)[17]1005

黄帝出生。附宝感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生黄帝,《纬书集成》载:“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而生黄帝。”(诗含神雾)[16]461“黄帝名轩,北斗黄神之精。母地神祇之女附宝,之郊野,大雷绕斗,枢星耀,感附宝,生轩,胸文曰:黄帝子。”(河图始开图)[18]1105

颛顼出生。女枢感瑶光如蜺贯月生颛顼,《纬书集成》载:“瑤光如蜺贯月,正白,感女枢,生颛顼。注:星光如虹蜺,往贯月也。”(诗含神雾)[16]462“瑶光之星,如虹贯月,感处女于幽房之宫,生帝颛顼于若水,首戴干戈,有德文也。”(河图稽命徵)[18]1181

尧帝出生。庆都感龙生尧帝,《纬书集成》载曰:“庆都与赤龙合昬,生赤帝伊祁,尧也。”(诗含神雾)[16]462“尧火精,故庆都感赤龙而生。”(春秋元命苞)[16]591

舜帝出生。握登感大虹生舜帝,《纬书集成》载:“握登感大虹,生大舜于姚墟。”(诗含神雾)[16]462“姚氏纵华感枢。注曰:纵,生也。舜母握登枢星之精,而生舜重华。枢如虹也。注曰:舜母感枢星之精,而生舜重华。枢如虹也。”(尚书帝命验)[16]369“握登见大虹,意感,生舜于姚墟。”(河图稽命徵)[18]1180

三皇五帝感生神话可谓是丰富多彩,奇异神秘,并且还具有现实政治的功能。感生神话与已经纳入国家认同的三皇五帝神话的融合,必然产生强大的政治影响力,以至于汉代及其以降,效仿感生神话制造模式便成为一种传统,历代开国国君趋之若鹜。魏晋南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也纷纷仿效,如十六国时期的刘渊、苻坚等的感生神话即是这种仿效的产物。元代、清代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也竞相效仿,表明感生政治神话已成入主中原的符号,也即大一统天下的符号。三皇五帝感生神话为大一统观提供了符号认同。

四、三皇五帝神话的伦理化与大一统观的价值认同

三皇五帝神话在政治化的演化过程中,同时也经历了伦理化的演化,主要集中在三皇五帝神话中的尧舜神话的伦理化。尧舜神话的伦理化,儒家学说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与促进作用。正是在儒家思想的支配下,形成了包含孝、仁等伦理内容的尧舜神话。儒家建构尧舜之道,意在从价值认同层面,支撑大一统观。儒家主张以崇礼为核心的大一统观,孟子提出天下若要安定,必然要“定于一”,包括崇礼的一统。经过儒家思想涵化的尧舜神话,体现了大一统观的价值认同,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至于尧舜成为明君、圣人的代称,也成为天下人尊崇的楷模。

神话中的三皇五帝始终承续着一以贯之而又各有特色的王道传统,到了尧舜则突出表现出伦理道德方面的特点,尧舜成为儒家标准化伦理道德的典范人物,受到人们高度赞赏。《风俗通义·皇霸》释“尧”曰:“尧者,高也,饶也。言其隆兴焕炳,最高明也。”《说文解字》段玉裁释“舜”注:“舜,大也。”《风俗通义·皇霸》载:“舜者,推也,循也。言其推行道德,循尧绪也。”[20]10尧舜都是人们心目中具有崇高道德品质的人物,而且舜是尧的继承者,他们之间具有一体性。神话所表现的尧舜的伦理道德,或可称为“尧舜之道”,儒家经典有明确说明,《孟子·告子下》曰:“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21]《礼记·大学》曰:“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13]10可见,尧舜之道的核心为“孝”与“仁”。在神话中,尧舜的德行又各有所侧重,尧的德行主要表现为“仁”,舜的德行则以“孝”为主。

舜帝神话表现的孝,可谓至孝,舜对于近乎疯狂地迫害、虐待他的父亲与后母,仍能做到毫无怨恨、坚持行孝。这种行孝非一般人所能为,所以被列为“二十四孝”之首。《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的父母多次加害于舜,但是舜仍然孝顺其父及后母,不敢有丝毫松懈。愚顽的父亲、嚣张的后母、狂傲的兄弟,皆欲置他于死地,但是舜仍然不失人子、兄弟孝慈之道。舜的父亲、后母对舜的迫害可谓一而再再而三,变本加厉。《楚辞·天问》洪兴祖补注引《列女传》曰:“瞽叟与象谋杀舜,使涂廪。舜告二女。二女曰:‘时唯其戕汝,时唯其焚汝,鹊如汝裳衣,鸟工往。’舜既治廪,戕旋阶,瞽叟焚廪,舜往飞。复使浚井。舜告二女。二女曰:‘时亦唯其戕汝,时其掩汝,汝去裳衣,龙工往。’舜往浚井,格其入出,从掩,舜潜出。”[22]神话中,舜父先是要他去修缮谷仓,待舜上了谷仓顶,竟然抽掉梯子,放火烧仓。舜逃出,舜父依旧不肯放过他,又命他去淘井,并塞住井口,欲致其死地。舜父对舜的迫害,还见于汉朝刘向《列女传·有虞二妃》:“瞽叟又速舜饮酒,醉将杀之。舜告二女,二女乃与舜药浴汪,遂往。舜终日饮酒不醉。”[23]舜父想要将舜灌醉后杀掉他,结果舜吃了二妃给的药始终喝不醉,舜父又没有得手。舜父的反复加害,越发显出舜守孝的坚忍。

尧舜之仁,是其治理天下的根本。《史记·五帝本纪》评价尧帝之仁曰:“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4]9神话表现尧帝之仁主要在于他施行仁政,将帝位禅让给德能兼备的舜。《墨子·尚贤上》云:“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24]尧帝的禅让,历来备受争议。但是《史记》的记载还是可信的:“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职,荐之于天。”[4]12尧帝的禅让体现了“以人为本,任人为贤”的仁政。尧帝行仁神话多见于《荀子》《韩非子》《孟子》《淮南子》《吕览》诸书,表现了舜为政勤劳、节俭、尚贤、爱民等“仁”的品格。

尧舜之道,为天下大道。孔子自称“祖述尧舜”,意即孔子创立的儒学是以尧舜为宗。孟子也说:“言必称尧、舜。”[21]86意其学说贯穿尧舜之道。唐代杜甫的诗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以尧舜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宋代朱熹《辛丑延和奏札一》以尧舜为政治开明的代名词:“使一日之间,云消雾散,尧天舜日,廓然清明。”“尧天舜日”遂成为对明君盛世的称颂之词。总之,尧舜神话经儒家及其他各家的推崇阐释,成为世代人们表达政治理想的最重要的言说方式。尧舜之道,不仅成为君王之道,也成为普通百姓之道,即孟子所谓“人皆可为尧舜”[21]235。尧舜神话的尧舜之道,是两千多年传统社会世代相传不变的价值观念,为大一统观提供了价值认同。尧舜在某些场合,也成为炎黄的代称。

五、三皇五帝神话的宗法化与大一统观的情感认同

宗法本是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家族制度。三皇五帝神话在传承过程中,也发生了宗法化的演化,三皇五帝之间被附会上了各种血缘或亲缘关系,并且其血缘亲缘关系还向四周广为辐射,与众多族群发生联系。由此,三皇五帝神话由于嵌入了多种想象的血缘亲缘关系,因而衍生出了人们对大一统观的情感认同。

三皇中的伏羲、女娲是兄妹,又是夫妻。女娲本是补天造人之女神。《列子·汤问》载:“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25]《太平御览》引《风俗通》曰:“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絙泥中,举以为人。”[26]汉代石刻图像又表现出女娲与伏羲为夫妻生育神,人首蛇身,蛇尾常相交,象征生育。典籍又载伏羲女娲为兄妹。《通志》卷一《三皇纪》引《春秋世谱》曰:“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故世言女娲伏羲兄妹,风姓,人首蛇身。”[27]则伏羲女娲为兄妹夫妻,以至于成为南方各民族兄妹婚神话的主人公。

三皇之中的炎帝神农与五帝中的黄帝具有兄弟关系。《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取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28]这段记载说明黄帝、炎帝是少典与有蟜氏生的两兄弟。《帝王世纪》则另有说法:“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世与少典氏婚,故《国语》兼称焉。及神农氏之末,少典氏又取附宝,……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29]两段记载虽有不同,但都说炎帝与黄帝同为少典之子,所以炎黄是为兄弟。

五帝中的黄帝后裔众多,不仅与五帝中的其他四帝构成血缘关系,还与五帝之外的帝王及其他族系祖先构成血缘关系。关于黄帝与颛顼,《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住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为玄器,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为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4]7《山海经·海内经》曰:“黄帝妻嫘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30]颛顼帝,即高阳氏,《史记》记载他是昌意的儿子,那么他就是黄帝的孙子。《山海经》记载他是昌意的孙子,那么他就是黄帝的曾孙。出现这种分歧的原因就在于三皇五帝血缘关系是神话中想象的血缘关系,难免会因时因地不同而发生偏差。关于黄帝与帝喾,《史记·五帝本纪》载:“帝喾高辛氏,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4]8帝喾高辛氏,为黄帝曾孙。关于黄帝与尧帝,《史记·五帝本纪》载:“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4]8尧帝为帝喾的儿子,是为黄帝后裔。关于黄帝与舜帝,《史记·五帝本纪》载:“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4]13从黄帝之子昌意到舜帝,一共经历了七代,因此,舜帝是黄帝的第八代孙。

黄帝与夏商周三代现实中的帝王也构成血缘关系。关于黄帝与夏禹,《史记·夏本纪》载:“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顼,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4]17禹为颛顼之孙,黄帝玄孙。关于黄帝与殷契,《史记·殷本纪》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4]28殷商族的祖先契为帝喾之子,帝喾为黄帝曾孙,契即为黄帝玄孙。关于黄帝与周后稷,《史记·周本纪》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適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4]33周后稷为帝喾之子,也即为黄帝之玄孙。夏商周三代祖先,均与黄帝系统有着血缘联系,说明三代已将自身纳入三皇五帝后裔系统,并以此来推进大一统观的情感认同。

三皇五帝神话的宗法血缘化的演化,使得三皇五帝彼此之间构成了一个想象的网状的血缘关系,三皇五帝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其世系祖先的代际关系也更为突出,而且这种以三皇五帝为中心的血缘关系还不断向外延伸,牵涉到越来越多的族群祖先,形成一个开放想象的血缘关系的网状系统。三皇五帝宗法血缘化的演化,实际上是人们对中华民族祖先文化认同的一种借代式的表达方式,借助这一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起到了唤醒或增强人们对大一统天下的情感认同的作用。

三皇五帝神话与大一统观有着天然的因缘关系,二者共生互补,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种互文性的解释。在大一统观的影响下,三皇五帝神话原生形态随应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生演化,并不断为大一统观作出新的注解,从而推动了大一统观的发展与广泛接受,为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三皇五帝神话还必将随着新时代的需要而与时俱进,发挥增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

猜你喜欢
尧舜黄帝帝王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走,去抓帝王蟹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论中医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内针为例
清朝帝王与寄畅园
否认“尧舜”,民国教科书被查禁
尧舜禅让(上)
尧舜禅让 (下 )
国庆七十周年有寄
她与帝王为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