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老舍话剧改编的电影衍生的史料及其独特价值
——以电影《方珍珠》为主要考察对象

2022-11-11 17:57邓小红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22年3期

邓小红

老舍创作了以话剧为主的30多部剧本,譬如《残雾》《国家至上》《大地龙蛇》等“抗战剧本”,1949年后,创作的《方珍珠》《龙须沟》《茶馆》等,爱国至上、家国情怀构成老舍剧本的主旋律。老舍的许多剧作都适时上演于舞台,其中话剧《方珍珠》《龙须沟》《茶馆》文本还被改编为电影:《方珍珠》《龙须沟》两部话剧的文本创作、舞台首演、电影改编均完成于1950年代初期;《茶馆》话剧文本的创作、舞台首演于1950年代后期完成,1982年话剧《茶馆》文本被改编为电影。对于老舍话剧改编的电影,研究者的兴趣多侧重于对电影《茶馆》文本的主题意蕴、叙事艺术、改编策略和传播接受意义等方面的研究,结合老舍话剧文本的电影改编,对其所衍生史料的辑佚价值的探讨尚待关注。在由老舍话剧文本改编的电影中衍生了6则老舍佚文,及曲艺行家演艺的影像、录音等文献史料,这些史料的发掘为作家作品的辑佚、整理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新路径——电影文本;对于话剧等戏剧类文体史料文献的搜集整理兼及作家作品史料与舞台演出音像资料特性的再体认具有重要价值。

老舍佚文6则的特殊存在及其新发现:老舍于1950年创作了五幕话剧文本《方珍珠》,其故事情节与长篇小说《鼓书艺人》具有延承关系,《鼓书艺人》文本叙写以方宝庆为代表的鼓书艺人在抗战时期被迫逃离故乡北平的漂泊生涯,话剧《方珍珠》文本的情节反映鼓书艺人方宝庆携妻女于抗战胜利后返回北平后的生存状貌,老舍为方宝庆添加了艺名“破风筝”,将其义女“方秀莲”改为“方珍珠”。1951年年初,话剧《方珍珠》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职人员在北京进行公演,同年,被改编拍摄成电影。老舍生前对于自我作品的改编很是慎重,1948年8月,老舍曾应邀前往好莱坞商议小说《骆驼祥子》改编为电影稿本的事宜。谈到改编剧本,老舍道:“好莱坞职业编剧改编的剧本实在是糟糕之极。我说了我的看法以后,他们正在考虑是不是再请一位剧作家或我本人来改编这部小说。”后来因改换编剧之事未达成协议,《骆驼祥子》的电影改编与上演最终搁浅。老舍宁肯接受《骆驼祥子》电影不能在银幕上演的结果,也要秉持未经同意不得随意改编自己作品的原则,体现出老舍对改编他人作品与自我再创作的区别度的定位。电影版《方珍珠》奉行尊重老舍话剧文本原著的改编原则,力求尽可能再现话剧《方珍珠》文本在主题立意、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原有风貌。相较于话剧《方珍珠》文本,电影版《方珍珠》的人物、情节增删与调整、电影蒙太奇艺术组合画面的调度,旨在强化话剧《方珍珠》文本的主题意蕴,丰满其情节,进一步渲染其艺术气氛,两个版本的艺术表现方式不同,异曲同工:话剧版、电影版《方珍珠》同样反映鼓书艺人方宝庆携妻女于抗战胜利后返回北平于苦苦挣扎中求生存的凄惨遭遇与获得解放的新生活,对比身处新旧社会两重天的民间艺人在社会地位、人格尊严、思想观念、从艺境界等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表达艺人们翻身解放的喜悦、感恩之情,积极践行为人民服务文艺宗旨的主题思想。电影版《方珍珠》最引人注目的改编之处在于增加了主角人物方珍珠、“破风筝”、方大凤、白二立在影片中完整地演唱鼓书、表演相声的6个片段,话剧《方珍珠》文本中原有3处艺人演唱片段,由方宝庆、方大凤单唱或对唱,多至四句,少则两句,篇幅简短,数量少,兼顾反映民间艺人生活题材与话剧文本以台词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特点。电影以蒙太奇画面组合、后期剪辑配音技术见长,艺术表现空间更具灵活多样性,选择演员的回旋余地相对较大,增加电影《方珍珠》中民间艺人们艺演的种类、数量、唱段的篇幅具有了可能性、可行性,从而使《方珍珠》文本的题材特征、风格更为浓郁。为此,老舍亲自领衔专门为电影《方珍珠》中饰扮民间艺人的主要演员们量身定制、创作了6则词作,包括4则鼓书词和2则相声词,这6则词作是话剧《方珍珠》文本中所没有的,可见,老舍亲自参与了话剧文本《方珍珠》的电影改编,电影版《方珍珠》增加艺人们表演的戏份应是征得老舍同意的。

电影《方珍珠》由出品人、原著作者、改编者、导演、演员、剧务等人士通力协作而成,依据著作权法,改编须事先征得原著作家的同意,在保留先在作品基本表达的前提下,改编者经由改编先在作品而创作出新的作品,原著作家、编剧、导演、摄像、词曲作者等均享有署名权。只要不与电影作品著作权行使相冲突,电影作品的编剧、词曲作者等专为拍摄电影所作的剧本、词作、音乐作品可以用于单独出版电影剧本、制作唱片、词曲作品收集等。《方珍珠》电影由上海大光明电影制片厂摄制,片头署名显示:原著老舍;电影剧本的改编者为陶金、徐昌霖;老舍、荣剑尘作词;曲艺指导有荣剑尘、张伯扬、罗世海;徐昌霖导演。老舍拥有话剧文本《方珍珠》原著的版权,电影《方珍珠》的版权不归老舍,但影片中为饰扮民间艺人的主角演员新增表演戏份所创作的6则鼓书词、相声词的作者老舍、荣剑尘享有著作权,作者有权将这些词作收入自己的作品集。长篇小说《鼓书艺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进步剧作家孟良为鼓书艺人方宝庆编写了抗战新鼓词,听孟良念诵完鼓词后,方宝庆道:“好极了!有几个字恐怕得改一改,不过也就是几个字。我算是服了。如今我可以让全世界的人看看,咱们中国唱大鼓的,也有一份爱国心。”孟良道:“太好了。拿去,跟大哥一块去唱唱看。要是有改动,得跟我商量。只有我能修改我的作品,有改动一定要告诉我,不跟我商量,就一个字也别改。”孟良身上有老舍的影子,孟良为艺人创作、修改鼓词的经历、原则与老舍有着相似性。1949年,老舍从国外回到祖国后,进行话剧创作,“初稿写完,就朗读给文艺团体或临时约集的朋友们听”。老舍对自己自写自改的写作方式有所省思,采用流行的汲取众人的意见再修改的方法,但稿子的留存、修改与否仍得由老舍最终决定。从老舍惯行的亲力亲为、亲自定稿的改编、修改原则来看,《方珍珠》电影中新增的6则鼓书词、相声词,老舍和荣剑尘有过商讨,由老舍主笔而成。荣剑尘是“荣派”单弦创始人,编演有传统单弦牌子曲目、岔曲曲目、新编曲目《莲香》《梅兰竹菊》《天安门颂》等,《荣剑尘岔曲集》经杨大钧整理后于1965年印行,其中亦未有收录这6则词作。《老舍全集》(201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修订版)是迄今为止搜集整理老舍史料文献最全的文集,为老舍研究提供了翔实、丰富可信的史料,对于老舍研究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但沧海遗珠在所难免。《老舍全集》收录有老舍创作于30年代至50年代的50多首鼓词、相声词、快板词作等,未有收录老舍为话剧改编版电影《方珍珠》所创作的6则作品,《老舍年谱》也未见记载,新发现的6则鼓书词、相声词,由于存在的途径、方式过于特殊,难以引起关注。

结合《方珍珠》影片(电影剧本底稿未见刊发)中相关演员进行曲艺表演的画面片段、字幕,现将6则老舍佚文整理并辑录如下。这6则佚文均出自电影文本《方珍珠》,以下不再一一出注。为论述方便,姑且分别将每一则老舍佚文的第一句作为题名,将其标示为(一)《太阳东升照北京》、(二)《自从解了放》、(三)《说相声,您都讲究什么》、(四)《今天是我们这个合作演出的第一天》、(五)《“破风筝”心欢喜》、(六)《工人们增加生产,争做模范》,并略加阐释。

太阳东升照北京,

北京的气象一片新。

自从来了共产党,

领导我们穷人翻了身。

自从解了放,

乐坏了“破风筝”,

人民翻身不受苦。

现如今干活是给自己干,

太平年。

一分一秒也不能再放松,

年太平。

上录2则鼓词佚文是老舍为电影《方珍珠》中鼓书班主方宝庆的女儿方大凤的演唱创作的,方大凤在影片中有3个唱段,两处演唱画面。画面片段一:北平解放了,方大凤挎着菜篮子走进院子,欢快地唱起《太阳东升照北京》:“太阳东升照北京,北京的气象一片新。……”遭到迎面走出屋门的方太太的斥责“你怎么也唱这个?”母女间新旧思想的矛盾冲突被激起。旧时唱鼓书的地位低下,方太太认为义女方珍珠从小被自家花钱买来,就得往来于书场卖唱以赚钱养家,如若艺班主的亲生女儿唱鼓书词,有失体面,那是绝对不能允许的。方大凤回应母亲的责难道:现时艺人的地位提高了,亲生闺女唱鼓书也不丢脸,同学们都拉着自己唱,自己愿意多练练,力劝母亲改一改封建旧脑筋。方太太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义女、女儿都得端饭沏茶,小心侍候。如今女儿、方珍珠各忙其事,疏于身前身后地侍候,方太太怨怪自己临老却要变成老妈子了。方大凤向母亲宣传道:妇女翻身了,人人平等,人人都得做活,母亲也该动手亲为一些生活琐事了。方太太表示亲生女儿与自己讲平等也就罢了,却不能接受与出身卑下的方珍珠平等。方大凤恳请母亲放下成见,善待辛苦赚钱养家、孝顺父母的妹妹方珍珠。母女俩激烈的言辞交锋成为方太太改变旧观念的催化剂,加之时代浪潮的激荡,后来,方太太逐渐开始做家务、坐票房卖票、善待方珍珠,不断走向进步。上述片段改编自话剧《方珍珠》第四幕的起始部分:时间为北平解放后4个月左右的下午5点,方大凤夹着书,提着菜篮走进家门,伴随着门外的锣鼓声扭了几步秧歌,方太太阻止女儿,母女之间因新旧观念的矛盾产生口角。电影《方珍珠》文本将方大凤的“扭秧歌”改为“唱鼓书”,比起“扭秧歌”,方大凤的“唱鼓书”对母亲旧思想的冲击力更强,更能突显母女之间新旧思想斗争的激烈性,增强文本戏剧冲突的剧烈度,剧情细节也显得更为切题,不枝不蔓。

方大凤在影片《方珍珠》中的演唱画面片段之二为:翻身后的民间艺人们响应政府的号召,联合组建“民间曲艺社”,首场演出在即,演艺厅后台的演职员们抖空竹的、踢毽子的、拉弦子的正在为正式演出练功、预演,方大凤擦拭着墙上的毛主席像框,唱起了太平歌词《有一位姑娘本姓方》。“有一位姑娘本姓方,爱她的爸爸也爱她娘。她妈妈一点一点的有了进步,他爸爸精明又要强!”这段鼓书唱词为话剧《方珍珠》剧本中原有的,个别字词略有改动,被保留到了电影《方珍珠》文本中,因本段唱词作为《方珍珠》剧本中的有机构成部分,版权一并归属为老舍,故不将其作为佚文。方大凤为从艺,学唱鼓书,已经做了母亲的思想工作,还希望能得到父亲的支持,她深知“精明又要强”的父亲比母亲开明,但爱面子,心中不免多了几分担心。父亲听到女儿的演唱,果然没有责怪女儿反而称赞她嗓子不错,方大凤高兴地说自己私下里已向父亲、方珍珠偷着学艺多时了,还会唱很多段鼓词,随即她又唱起了单弦牌子曲《自从解了放》:“自从解了放,乐坏了‘破风筝’,人民翻身不受苦。……年太平。”拉弦师傅一边为方大凤伴奏,一边为她伴唱“太平年”“年太平”,表示对其演唱技艺的支持、悦纳。方大凤的唱段表达了对母亲不断进步的欣喜之情,为翻身得解放的父亲作为人民的一员乐呵地为大众演出而自豪,方大凤再一次以艺人地位提高了,恳请父亲允许自己学唱鼓书,“破风筝”愉快地答应了女儿作戏的请求。此片段由话剧《方珍珠》文本第五幕改编而来,在第五幕中,艺人们联合成立“民间曲艺社”两个月后,“破风筝”在后台忙碌,心情愉快地随口唱起了太平歌词:“有一位姑娘本姓方,帮助她爸爸糊后窗。有朝一日她出了嫁,谁肯来帮爸爸的忙!”“破风筝”唱出了一个父亲虑及女儿终将出嫁,“书场”将缺一个好帮手的不舍之情。方大凤接唱《有一位姑娘本姓方》:“有一位姑娘本姓方,……”“破风筝”、方大凤的对唱片段从家庭视角表现父女逗趣式的亲情之爱,对母亲正逐步接受新思想所取得的进步和父亲精明要强性格的喜赞。参与曲艺社服务基层演出活动的一位艺人因故不能成行,需要替补人员,方大凤当着社里艺人们的面,演唱了两句定场诗:“古道荒山苦相争,黎民涂炭血飞红。”方大凤的演唱技艺获得众位师傅和父亲的肯定,得以参加下基层演出活动。电影版《方珍珠》删去了话剧《方珍珠》文本第五幕中“破风筝”唱的太平歌词、方大凤演唱的两句定场诗,仅仅保留了方大凤演唱的《有一位姑娘本姓方》的片段,新增了《太阳东升照北京》《自从解了放》两个唱段。如此,电影版《方珍珠》为方大凤设定了3个演唱片段,分布于影片的两处画面中,方大凤的鼓书唱段侧重从家国层面颂扬底层人翻身的时代新气象,艺人们作为文艺工作者受到社会的尊重,昭示新思想终将战胜旧观念乃大势所趋,彰显出强化和丰富话剧《方珍珠》文本主题意蕴的功用。

电影《方珍珠》文本还新增了两段相声艺人说相声的戏份,话剧《方珍珠》文本中设有相声艺人白二立,艺名“白花蛇”,电影版《方珍珠》去掉了白二立的艺名,服膺于表演对口相声的需要,为白二立添加了搭档“黄吉臣”,老舍为白、黄(甲、乙)二人的表演创作了2则相声词《说相声,您都讲究什么》《今天是我们这个合作演出的第一天》,白、黄二人的两处相声表演片段被安排在影片中的新、旧两个社会时段。旧社会,白、黄二人在“前门游艺社”说相声,卖艺糊口;新社会,白、黄二人参加“民间曲艺社”艺人联合演出活动,为人民群众服务演出。

甲:说相声,

乙:哎,

甲:说相声,您都讲究什么?

乙:讲的是说学逗唱!

甲:唱(这)玩意最不容易。

乙:那你分唱什么啦。

甲:分中国唱,外国唱。

乙:啊!中国唱。

甲:中国讲究唱戏。

乙:那么外国呢?

甲:讲究唱歌。

乙:哦!

甲:外国人唱歌跟中国人这个唱戏,这个耍腔艺术。

乙:啊!不一样。

甲:中国人唱戏耍腔吧,讲究用这个嗓子。

乙:那你学一学。

甲:哎,(唱)啊……我的丈母娘啊……我给你唱两句你听听,(唱)限三天造雕翎这般时候,为什么他那里不睬不忧? 昨日里在帐中夸下海口,这桩事倒叫我替你担忧。

甲:您听这腔没有,是在嗓音这儿。

乙:哎!

甲:你要唱歌在肚子这。

乙:在哪儿?

甲:在肚子,一唱这地方动唤,啊,这个地方来回动唤,这您看不见吧。

乙:看不见!

甲:您等我把衣服都脱了。

乙:哎!不……(急摆手)

甲:你看我学学现在的摩登女郎唱时代歌曲。

乙:唱歌?

甲:你看唱出的那个调子那么美。

乙:嗯,哎!

甲:打扮得那么美!

乙:那是!漂亮啊。

甲:你看唱歌的头都烫个那样。

乙:哎!

甲:穿的衣服那个线条,这瘦,这高。

乙:您就甭比了!

甲:我给您学这意思。

乙:你怎么这么走道哇?

甲:这不穿着高跟鞋的呢!

乙:噢!

甲:(模仿两手上下反扣,身躯微微扭动的摩登女歌星模样)

乙:我说你踩电门上了?

甲:谁踩电门上了?

乙:那你这哆嗦什么?

甲:非得这样才美丽呀!

乙:我当你这过了电了呢。

甲:(唱)窗外海连天,窗内春如海,人儿带醉态。

(道白)你醉了吗?

乙:我饿了。

甲:你怎么饿了?

乙:今个米面又涨钱了。

甲:嗨!

日本投降后不久,回到故乡北平的“破风筝”携义女方珍珠前往“前门游艺社”寻找卖艺为生的业内师弟白二立商量“搭班”、成立“书场”事宜,恰逢白二立、黄吉臣正在舞台上表演对口相声《说相声,您都讲究什么》,这则相声词围绕相声艺术的基本功说、学、逗、唱设立“包袱儿”,以“柳活儿”为主,白二立逗哏,黄吉臣捧哏,白二立先是学唱传统京剧《四郎探母》《群英会》中饰扮杨四郎、鲁肃角色的几句“马派”老生唱腔,然后又模仿白光演唱的靡靡之音《桃李争春》的主题曲——上海滩流行的现代时尚歌曲。白、黄二人所表演相声的噱头设置:白二立学唱京剧《四郎探母》中老生的一句耍腔“啊……我的丈母娘啊……”,及其扯起长衫的胸前部衣襟,夸张地模仿十里洋场摩登女郎脚蹬尖细高跟鞋,扭腰走猫步的动作,审美格调偏于趋时媚俗。戏柳儿、歌柳儿风格迥异、形成鲜明的反差,逗哏、捧哏相互烘托,抖落“包袱儿”。演艺厅的环境布置弥散着浓厚的商业机制下的演出氛围:演艺厅外的售票处上方挂出的横幅上“白二立”的名字赫然醒目,厅内侧边墙面上挂有三个长条形的小黑板,上面竖排写就的白色字标示“白二立”挂头牌。黄吉臣站在舞台上的一张小桌子后面,桌上覆盖着拖曳至地的桌帷,朝向观众一面桌帷的上半部绣着“白二立”之名,下半部绣着“对口相声”的字样。成“角儿”“挂头牌”为旧艺人维持生存的重要依凭,也是他们从艺追求的目标与荣耀,迫于生计艰难,他们不得已在相声表演中掺杂一些迎合观众庸俗趣味的笑料元素。“破风筝”与白二立都已成“角儿”,双方坚持邀约对方搭自己的班子,互不相让,白二立对方家班的“书场”离自己的演出场所太近表示了不满,为了各自的演艺生意营生,兄弟二人翻了脸,不欢而散,这段情节为影片后半部分演绎兄弟二人摈弃前嫌、团结合作的剧情做了铺垫。

1949年后,获得新生的艺人们联合成立“民间曲艺社”,为了联合演出谁挂“头牌”事宜,“破风筝”与白二立再起争端,经过参加艺人学习班、游园,尤其是参与观摩新京剧《将相和》等的演出活动,二人关系有所缓和。老舍在《谈〈将相和〉》一文中评价新京剧《将相和》“改编成功,因为它尽到了将古比今的教育责任——爱国必要团结”。营业成功在于它有叫座的能力。“假若今天的社会还是解放前的社会,这出戏不会红。现社会的观众要看有思想的戏剧,所以大家欢迎《将相和》……戏剧必含有娱乐性。这就是说人们要从悦耳的歌唱、鲜明的行头、熟练的武工、精彩的作派等等中接受思想教育”。新京剧《将相和》寓教于乐的强劲的时代感召力触动业内兄弟的自我省思,“破风筝”和白二立认识到旧时代“卖唱的”在新社会被尊称为文艺工作者,艺人们生活有保障,衣食无忧,人人平等,个人成“角儿”“挂头牌”的旧时从艺观念已落伍,为人民服务文艺政策的倡导,消弭了民间艺人因“搭班”“挂头牌”问题产生的矛盾冲突,二人的从艺思想境界最终得以提升。临上台表演之际,白二立将“破风筝”谦让给他的“头牌”出场顺序又让给了对方。随即,他与黄吉臣走上舞台,表演相声节目:

甲:今天是我们这个合作演出的第一天,所有的节目啊,都是特别精彩,今天我们这个相声呢,我说一段新相声:

甲:迷信最耽误事!

乙:哎!最能误人呐。

甲:青年人不迷信。

乙:啊,迷信的很少。

甲:老年人特别迷信。

乙:老年人。

甲:特别是老太太。

乙:是啊。

甲:这个……可分哪儿老太太。

乙:这还有什么分别啊?

甲:那是啊,你看今儿来的老太太,一位迷信的都没有。

乙:哦!

甲:我说这个老太太都是我们街坊的老太太。

乙:哦,你们街坊的老太太。

甲:那个特别迷信!

乙:哎!你在哪儿住哇?

甲:我……我还没找房儿呢。

乙:为什么不说准地方啊。

甲:不是,我怕这儿有我们街坊人听着不高兴了。

乙:噢!

甲:实在,这老太太到现在还有迷信的呢。

乙:是啊!

甲:到初一、十五买炷香,烧上,还磕头呢。

乙:是啊!

甲:年青人就爱说!

乙:说什么?

甲:您烧香有什么用,您有这买香钱您省下来,买糖吃好不好。

乙:噢,让老太太买糖吃。

甲:老太太不高兴了。

乙:噢!不爱听。

甲:我这儿烧香啊,不是为我。

乙:嗯。

甲:我这么大年纪,我还能活几天。

乙:是啊。

甲:这就为你们。

乙:噢。

甲:求顺,保佑你们。

乙:老太太倒不自私!

甲:实际上,老太太保佑谁了?

乙:保佑谁了?

甲:老太太保佑那卖香的了。

乙:怎么会保佑那卖香的?

甲:那本来吗,你想都不烧香,卖香的非转业不可。

乙:哎!这倒实在。

甲:老太太主张啊,家家儿都得供佛!

乙:啊!

甲:最要紧的供这个灶王爷。

乙:啊!供灶王。

甲:老太太说灶王爷是一家之主哇。

乙:嗯!

甲:没有灶王爷,咱们一家没头啦。

乙:嗯,那是主人。

甲:哎,可是上户口时候没灶王爷。

乙:户口上没有灶王爷。

甲:你多会儿看警察来查户口——

乙:嗯!

甲:喂,你们灶王爷在家没有?

乙:嗯!哪找去?

甲:就说是吗。

乙:哎!

甲:供这儿灶王爷呀,每到这个腊月二十三。

乙:嗯!

甲:祭灶这一天!

乙:祭灶了。

甲:买点糖,摆会儿,一会儿拿下来,大伙儿分着都吃了。

乙:撤供人吃嘛。

甲:把这份神纸,佛龛都给这烧了。

乙:哦!

甲:愣说他“上天言好事”了。

乙:哎!那怎么样呢?

甲:静等“回宫降吉祥”!

乙:得等他回来!

甲:可是你不买,他回不来!

乙:那哪回得来啊?

甲:买还不能说买!

乙:说什么呢?

甲;得说“请”!

乙:哦!请。

甲:可是不给钱,人家不让拿!

乙:哟嗬!尽矛盾。

甲:把这份烧完以后哇,老太太还得买份新的呢。

乙:是啊。

甲:噢,买来的时候很尊敬地这么抱着。

乙:噢!

甲:很仔细地——

乙:哎!

甲:走在路上啊,碰见邻居小伙子,谁见着老人都要招呼一下。

乙:老嘛。

甲:“大娘,您出门儿啦?”

乙:哎!

甲:“您这个佛龛多少钱买的呀?”

乙:是啊。

甲:老太太不愿意听啦。

乙:怎么?又不爱听了。

甲:“嗨,年轻人说话没规矩,这是佛龛!”

乙:嗯!

甲:“这能说‘买’吗?这得说‘请’!”

乙:嗯!

甲:“噢,大娘,我不懂,您多少钱请的呀?”

乙:嗯!

甲:“咳,就他妈这么个玩意儿,四千!”相声词《今天是我们这个合作演出的第一天》的内容聚焦一些老年人存在的迷信思想问题,幽默地展现这些老年人的“迷信”与青年人“不信”的抵牾,老年人自身在“迷信”问题上的行为、言语、心理的龃龉,让观众在善意的笑声中感受到“迷信”的荒唐性、无价值性,油然生发起反对“迷信”的自觉意识。白、黄二人站在舞台道具桌的侧后方,桌子上依然搭着桌帷,桌帷洁净无任何字样,舞台布景图案中“团结合作”几个大字鲜明醒目,旧时代的商业演出气息在计划经济时期消散而去。后来流行的侯宝林、郭启儒表演的相声《买佛龛》即是以老舍、荣剑尘创作的相声词《今天是我们这个合作演出的第一天》为蓝本加以改编的。1950年年初,改革传统相声工作在老舍的鼓励和提议下展开,孙玉奎、侯宝林等成立“北京相声改进小组”,对传统相声的内容和表演方式进行净化改造,力倡创编、表演新相声,老舍先后发表两篇同名文章《相声改进了》,谈到自己改编的5段传统相声,及其在舞台上演的情形。其中一篇文章原载1950年11月版《北京相声改进小组特刊》,文中道:经过改进后的相声内容,以及努力学习新思想的相声艺人的台上表演“已不再像先前那样只图招笑、乱挖苦人”。老舍为《方珍珠》影片中相声艺人白、黄二人登台表演而创编的两段相声词《说相声,您都讲究什么》《今天是我们这个合作演出的第一天》的内容、表演方式、审美格调有关俗、雅的考量偏重,由迎合娱乐向寓教于乐功用的转变,映现着20世纪50年代初的中国曲艺界改进传统相声、振兴传统相声艺术的历史缩影。

在白、黄相声节目之后,“破风筝”、方珍珠相继登上“民间曲艺社”首次联合会演的舞台,手持八角鼓,分别上演压轴戏——岔曲演唱:

“破风筝”心欢喜,

为人民服务,必须要工作积极。

旧社会,闯江湖,南来北去,

总受压欺,真乃是忍泪含悲,困苦难提。

方珍珠是小女,

反动派看见演戏,

硬叫局,不敢去,

大戏园子砸了粉碎,门关闭。

真可怜,风筝断线飘,

飘落在地真着急,

无风无线尽栽跟头,如何起?

好容易,北京解放,

拨云见日又演戏。

提高觉悟,安心工作,

搞好新曲艺。

“破风筝”,后台同志,

加紧团结,全心又全意,

永远跟随毛主席。

工人们增加生产,争做模范,

创纪录,好光荣,大红花朵挂在胸前。

农人们翻了身,分到田产,

从此后,地是自己的地,天是自己的天。

解放军,志愿军,钢铁的英雄汉,

打反动,抗美帝,保卫和平,

都是优秀的好儿男。

妇女们,解了放,

进步真不慢,

开汽车,开火车,事事争先。

艺人们翻了身,学习也不弱,

不再低头受摧残,

唱的不给别人唱,

弹的不给别人弹,

弹弹唱唱都为了工农兵与老百姓。

新文化必须要传播到民间,

去慰问志愿军,我们到朝鲜,

山高水远,不怕艰难。

千谢万谢,感谢共产党,

毛主席恩情真正大如天,

唱一回新中国,新气象,光辉灿烂。

我敬祝毛主席长寿万万年!

这两段鼓书词在内容上相辅相成,“破风筝”的唱段《“破风筝”心欢喜》对《方珍珠》影片的主体叙事进行了梗概式的对比回顾:方珍珠旧时在书场卖唱,预练京韵大鼓《华容道》,刚唱两句半,就被搅扰,登台演唱鼓书《击鼓骂曹》,一句还未唱完,便遭到国民党反动派、地痞打砸书场。鼓书艺人们在旧社会的命运如同断线的风筝般飘零无助,从艺艰难,受尽欺压凌辱,直至新社会才获得翻身解放。《方珍珠》电影文本中有两条情节矛盾冲突线索,一条线索是底层艺人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一条线索是艺人家庭内部、业内兄弟之间新旧思想观念的冲突。新社会,新思想、新气象、新的文艺政策,最终使艺人们面临的主、次矛盾相继得到解决。“破风筝”呼吁艺人们团结觉悟,全心全意搞好新曲艺。方珍珠的演唱《工人们增加生产,争做模范》夹叙夹议,唱叙中国新时代、新面貌:翻身农民分到土地的喜悦,工人们争创生产纪录,志愿军抗美援朝,妇女解放,艺人翻身,工农兵齐心协力保和平、建设国家,艺人们不畏险难,赴朝鲜慰问志愿军,服务工农兵,传播新文化,电影版《方珍珠》文本将叙事时间增延至抗美援朝时期。老舍于1949年从国外回到北京,见到了年事已高的大哥和三个姐姐,他在《致大卫·劳埃德》的信中道:“两年前,我哥哥差点饿死。现在他的孩子全有了工作,他自己也恢复了健康。他们全都非常喜欢这个对人民真好的新政府。”老舍写给外国友人信中的话是流露着真情实感的肺腑之言:“我热爱北京,看见北京人与北京城在解放后的进步与发展,我不能不狂喜,不能不歌颂。……北京人与北京城都在毛主席的恩惠中得到翻身与进步,我怎能不写出我的与北京人的对毛主席的感谢呢!”感受到自家亲人和周边百姓翻天覆地的生活变化,老舍借助于方家父女的鼓书演唱,将经历旧社会后获得解放的四方民众对于共产党和毛主席朴素的感激之情、美好祝愿融入到了电影《方珍珠》文本中新增的6首鼓书、相声词作的创作中。

电影《方珍珠》中的人物角色主要由曲艺梨园行家和资深电影演员两部分人员担纲饰演,因而,电影《方珍珠》文本又衍生了曲苑行家因饰演民间艺人角色的特殊方式存留下珍贵的演艺影像、录音史料,新发现的6则老舍佚文具有了曲词、相声词与舞台演出音像资料的双重史料文献价值。在影片中,小王玉蓉、魏喜奎、侯宝林、郭启儒分别扮演“破风筝”的义女方珍珠、女儿方大凤、相声艺人白二立、黄吉臣等;陶金扮演“破风筝”方老板,孙景璐饰演方太太。由梨园曲艺界行家里手们亲自饰演影片中的鼓书、相声等艺人,堪称电影《方珍珠》改编的亮点所在,从中不难看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对于老舍话剧文本电影改编的影响,饰演者与角色戏里戏外的身份、演艺专长趋于一致,再没有比饰演者与角色在新旧时代生活、演艺相近的真实经历更为原生态的生活体验了,演员与角色之间消弥了身份、技艺隔行的距离感、局限性,便于老舍、荣剑尘为演员量体裁衣,创编鼓词、相声词,譬如相声《说相声,您都讲究什么》中,有关学唱传统京剧“马派”老生唱腔、流行歌曲内容的设定,非学唱功底深厚的侯宝林表演莫属。《方珍珠》影片中衍生的曲苑名家演艺的影像、录音史料,诸如魏喜奎饰方大凤、小王玉蓉饰方珍珠的鼓书演唱片段,曲艺弦师韩德荣饰四胡伴奏师拉弦伴奏的画面,侯宝林、郭启儒饰演白二立、黄吉臣表演的对口相声。另外,影片中有关民间艺人学习班成员欣赏观摩演出新京剧的情节部分,呈示了由享有声誉的京剧演员纪玉良饰蔺相如、赵德钰饰廉颇联袂表演《将相和》中《负荆请罪》的片段。老舍称扬新京剧《将相和》是当时改戏最成功的一出,它将保存与尊重京戏原有的技巧与宣传思想教育有机融为一体。影片《方珍珠》中《将相和》的戏中戏演出片段既有促进艺人思想进步的功用,还拥有见证改编传统戏剧历史的作用。再者,影片中留存下“民间曲艺社”联合演出之前,艺人们在演艺厅外练功预演的音像画面:河南坠子名家王玉珍饰河南坠子艺人,身着重底色点缀浅色小花图案的旗袍,手执简板和鼓槌,演唱河南坠子,坠胡师傅绑着脚绑伴奏,凸现河南坠子边击打简板边演唱的特点。魔术家萧鹏飞饰魔术师表演杂技《晃板》的镜头。陶金饰演鼓书艺人“破风筝”所演唱的大段岔曲《“破风筝”心欢喜》采用了配音方式,配唱录音者为单弦名唱家张伯扬,也是影片《方珍珠》的曲艺指导之一。无独有偶,在1952年上映的根据老舍话剧原著《龙须沟》改编的电影《龙须沟》中,添加了鼓书艺人程宝庆演唱岔曲《赞剑》的戏份,于是之饰程宝庆,也留下了行家配唱的录音、单弦演奏家刘怀林饰拉弦琴师伴奏的影像资料。1975年,侯宝林在电视台录制了《关公战秦琼》《戏剧与方言》《改行》等12段相声,在1951年摄制的《方珍珠》电影中,就迄今可见的史料来看,侯宝林、郭启儒表演的两段相声应该是最早的以电影为载体保存下来的二人搭档表演对口相声的影像资料;魏喜奎、小王玉蓉、韩德荣、王玉珍、纪玉良、赵德钰、萧鹏飞在影片中的舞台演艺片段,张伯扬为电影《方珍珠》中“破风筝”的鼓书配唱录音《“破风筝”心欢喜》片段,《龙须沟》中单弦演奏家刘怀林饰拉弦琴师伴奏的片段等存留下难得的较早的行家里手演艺的影像、录音史料。尤其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主客观条件限制,采用现代录音手段、录像传媒技术录制、保存曲苑艺人舞台表演的方式尚不普及,电影《方珍珠》《龙须沟》文本衍生的曲苑名家艺演的影像、录音史料也显得弥足珍贵,蕴含着以老舍为首的文艺工作者借助电影艺术方式形象地展现并保存中国八角鼓等传统民间艺术演艺影像、录音的意愿,为研究中国传统曲苑艺术留存下珍稀的史料文献。

话剧具有二度演绎的文体特征,话剧脚本创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舞台上演。有关话剧文体史料文献的搜集、整理也需兼及话剧作家作品史料与话剧舞台演出音像资料。话剧底本有版本之别,话剧舞台实演亦有 “初版”“复排版”“改编版”,其实,话剧文本的每一次舞台演出都是不可“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存在,话剧作家作品与舞台演出音像版资料保存越完善、丰富越有利于话剧研究的全面、深入、细致的开展。由于现代录像媒介运用于录制话剧舞台演出的技术条件的限制,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前,中国话剧舞台演出的全本录像甚为少见。仅以老舍话剧为例,令人遗憾的是老舍话剧舞台首演的“初版”未见有完整录像资料留存,演出团体多保存有舞台演出相关的文字、图片类文献资料,老舍话剧的舞台演出音像版资料流于疏缺状态。20世纪50年代初发行的电影版《方珍珠》《龙须沟》是以改编话剧形式存在的影像文献,受作家版权、编剧改编原则,尤其是改编文体方面的影响,影片势必带有话剧文体特征的烙印,某种程度上具有弥补老舍话剧舞台演出音像版文献资料疏缺的价值意义。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话剧《茶馆》的舞台演出的全场音像录制版陆续出现,例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焦菊隐、夏淳导演的1979年版《茶馆》。1992年,纪念北京人艺40周年的复排版《茶馆》。1999年,林兆华导演版《茶馆》,北京人艺演出以外的音像版本如李六乙导演版、孟京辉导演版。1982年,由谢添导演的改编自老舍同名话剧的电影版《茶馆》拍摄完成,对于话剧《茶馆》研究仍然能够起到补充其舞台音像资料的作用。例如,老舍创作的话剧《茶馆》剧本的第一幕的幕启部分交代:茶馆正屋摆着长桌、方桌、板凳,“隔窗可见后院,高搭着凉棚,棚下也有茶座儿”。第二幕的幕启部分介绍:军阀割据内战时期,北京城仅存的茶馆也大加改良,墙上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外国香烟公司的时装美人广告画。后院凉棚下的茶座、墙上的财神龛,这些在话剧舞台版《茶馆》中不方便或未予表现的布景在电影版《茶馆》中借特写镜头得以展示。上述不同于《茶馆》话剧舞台演出音像版的出现表明以录像作为艺术表现与传播媒介的渐趋普及,话剧演出音像史料价值的重要性有所突显。话剧作者与舞台演出团体有着一定的协作性,但各有分工,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话剧作者一般不关涉舞台演出录制事宜,演出团体受困于资金、录制技术条件,观众注重现场观看感等种种原因造成有关话剧演出音像史料类收集、整理和研究的薄弱,《茶馆》话剧演出音像版依然流于零散的留存,亟待系统化全面地搜集与整理。不断探索与拓展近现当代作家作品辑佚途径,增强话剧等戏剧类作家作品史料与舞台演出音像资料搜集、整理并举意识,着力于老舍等中国话剧作家作品的舞台演出音像资料,包括由话剧文本改编的影视影像在内的史料文献数据库建设,并将之推广至戏剧类文体舞台演出音像、影像史料文献数据库的建设,这不失为由老舍话剧改编的电影衍生的史料及其价值带来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