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2022-11-14 00:06周菊玲金楣婷熊红斌宁波财经学院
现代经济信息 2022年1期
关键词:乡贤家乡文化

周菊玲 金楣婷 熊红斌 宁波财经学院

一、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新乡贤”与“旧乡贤”有所不同,是在依托“旧乡贤”的社会内涵和社会功能上发展而来的。依赖地方贤才存在与民间权威认定是“新乡贤”的属性,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复合型精英群体是他们的标志。他们往往是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和充满思乡、感乡、回馈家乡的乡愁情结和情怀从而激发新乡贤回乡的内生动力。现如今,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在国家大力支持和推进下速度不断加快,城市与乡村之间进行了全方位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更加紧密。但是在此情形之下乡村精英大多选择外出就业,造成了乡村精英人才的大量流失等困境。

本文从嵌入式理论入手,探讨和研究新乡贤参与农村治理的机制。从各个方面、不同层面、多个维度对新乡贤参与到乡村治理的困境和以及原因进行深入研究,最终通过关系、制度和文化的嵌入方面,观察新乡贤参与农村治理的效果。将农村治理的目标追求与社会结构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对乡村经济的发展有一定促进性作用。新乡贤若是可以将自己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最大限度切实发挥积极作用,必将成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乡村善治的强劲力量,对于解决乡村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致力于深化研究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功能,解决乡村治理的现实性困境,并提出解决措施和治理方法是重中之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综述的收集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

2.实地调查法

实地调查法主要是通过实地走访调研、调查问卷、实践等方式,获取本研究所需的相关资料和一手数据,从而对本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3.归纳推理法

归纳推理法指由一定程度的关于个别事物的观点过渡到范围较大的观点,由特殊具体的事例推导出一般原理、原则的解释方法。

二、从传统走向创新——明确新乡贤的时代内涵与特征

(一)传统乡贤为什么需要创新

说到“乡贤”一词,很多人都会联想到传统社会中的“乡绅”。但是我们本文所讲的“乡贤”并不同于“乡绅”,两者有相似也有很大区别。“新乡贤”不同于“旧乡贤”,又是在继承“旧乡贤”的内涵和社会功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乡贤文化”一词,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十三五规划中被提出,一时间又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乡贤”其实是针对历史上的“乡贤”而言,时代在进步,社会制度和体系在不断适应人民的需求,传统意义上的乡贤是指当地有贤才的人,在乡村建设中贡献力量的贤能之人,而现如今的“新乡贤”则是既要有才华又要具备良好道德品质,与此同时热心奉献,贡献家乡,有善心并愿意付出行动真操实干的人。总而言之,“新乡贤”就是对农村建设有贡献、自身有本领的各界贤能人士。那么,传统的乡贤为什么需要适应当代社会对“乡贤”的认知而创新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1.乡贤文化需要创新,文化内容需要推陈出新

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部分,又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传统的乡贤文化的确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有着丰厚的历史价值底蕴。但是近年来,乡村文化价值的缺失成为一大棘手难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学生进入高校接受教育,年轻人迁至城市发展,仿佛在现代多数人眼中,城市等于“发展、机会、高品质的生活”,甚至为了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惜一切代价在城市落户……乡村传统文化体系在不断瓦解,乡村政治文化认可度逐年降低,文化内容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心灵的空虚。年轻人的追在追逐城市化的脚步,由于没有一个新的道德文化体系产生,农村乡贤文化的信仰也在不断减弱,那些“为家乡做贡献、投身家乡事业”的口号也沦为空谈。在市场经济的利己文化的引导下,乡村道德品质逐渐滑坡,具有伦理与法治双重属性的乡规民俗也在一定程度上失效。长期以来,乡村文化的价值不仅步入逐渐消失的境地,还步入逐渐失去吸引力的困境。因此,传统的乡贤文化急需“推陈出新”。

2.“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模式需要创新

基层治理正在面临转型阶段,“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模式也要加快创新的步伐。在不断完善和强化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制度的同时,也需要改革创新乡村治理的新模式。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是让新乡贤参与到乡村治理中,而新型治理模式则要求新乡贤深入治理。在基于国家治理政策的前提下,将外部的治理经验带回家乡,制定出一套适合乡村治理条件的新型乡村治理模式。

(二)“高道德品质”是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基本内涵

新乡贤应具备良好的道德精神品质,这是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基本内涵。深刻挖掘出新乡贤在社会中潜藏的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要结合时代对道德品质规范的认知进行适时的创新和改革。新乡贤首要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人民才愿意把乡村治理的大权交给他们。将那些具备高尚品质道德的在乡新乡贤作为乡村治理人才的榜样,鼓励不在家乡发展的新乡贤反哺家乡。实现“新乡贤”的自我价值、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不断提升自我的道德品质修养。

(三)“高文化素养”是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基本特征

文化内涵丰富,素质优良,有真才实干的贤人是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基本特征。是乡贤文化逻辑的延伸。乡贤不仅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精神,内嵌于“家国一体”的社会文化结构。

三、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与原因分析

(一)乡村治理人才紧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优厚的条件吸引了众多乡村青年和乡村人才流入城市,在城市进行打拼。乡村人口的逐渐外流,导致乡村出现“空心化”现象。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选择回到家乡二线城市的比重在不断增加,但是返回农村就业的比重确不见明显增加,一直处于低水平。大学生不愿意回到农村发展总结概括如下几个原因:

1.随着国家不断提倡缩小城乡差距,城乡收入差距虽在逐年减小,但是一、二线城市的收入远远高出农村收入这是客观存在的“痛点”

为什么说是痛点,农村经济相较于城市经济,本身基础薄弱,产业发展缓慢,受限制因素较多。农村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产生的阻力也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加之年轻人所要承担的社会压力,“农村收入低,养家糊口需要钱”成为了客观而且现实性的因素。

2.城市机会多,农村发展空间小

无论是乡村教育资源、就业资源还是养老保障体系,乡村都占劣势。乡贤返回家乡即将面临的问题依然很现实,自己的收入能否支撑家庭的开销,子女能否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这里的教育包括获取知识的途径、学习视野的深度和广度、先进的教学资源等。现代的社会竞争压力如此之大,首先所谓的子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一观点依旧根深蒂固。即使是各类兴趣班的开设,多数乡村都不具备办学条件,即使开设成功,受农村封闭的教育观念影响,招生率远远无法支撑一家教育机构的生存。再者,乡贤返乡参与乡村治理的工作年限需要多久?一年?两年?还是十年?这些时间里,自身的晋升空间又有多少,受到种种资源条件的限制,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拥堵路段”便随之产生。

3.传统观念的限制,社会对“乡村就业”的偏见根深蒂固

乡村就业观念落后,竞争意识薄弱。20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候一个村出一个大学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那时候的大学生享受着工作包分配、住房包分配的好待遇,纷纷外出发展。而现如今,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普及,“教育兴国”战略的实施,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中国的大学生数量超过就业人才所需岗位,就业岗位“供小于求”的情况,导致出现了“就业难”等种种问题,即使在这样的局面之下,又有多少父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学有所成,回到家乡,为家乡事业做贡献呢?从小我们就时常成为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的比较对象,长大了,又何尝不是“别人家的孩子在城里买房”?在社会大多数的认知里,农村落后于城市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这种“根蒂”一时间很难根除。

(二)乡村治理条件有限

乡村经济正在面临转型的情况,乡村治理的难度和紧迫性在不断增加。这对包含新乡贤在内的参与乡村治理的人才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受到乡村经济滞后发展,资源开发程度低,乡民的传统观念冲击等影响,一方面,乡村内生发展的动力不足,这一现象体现在产业发展的资金不足,大多数的村级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单纯依靠农村资本家运作产业经济以及政府转支付很难维持村级经济的运转。另一方面,乡村区域外的旅游业开发力度不够,依靠薄弱的当地资源,很难与一些特色乡镇相提并论。因此,大力开发以新乡贤带头开发资源,助力乡村旅游业发展,促进城乡间,乡村与乡村之间的交流,就显得至关重要。

(三)新乡贤参与治理身份合法性存疑

在我国乡村基层公务工作者,一般情况下是通过正式的公务员考试选拔出来的,也就是说乡村治理人才是通过国家、政府正式认证考核后,通过的公务员资格。但是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是乡村内部人才的任用,并非官方权威认证过的基层公务工作者,缺乏正规的选拔考试程序的认定。因此,新乡贤参与到乡村治理的身份的合法性在某种程度上是存在疑问的。长此以往,缺乏村民公认的认证程序。一旦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出现决策失误,那以新乡贤为代表的基层治理团队就会陷入困境之中。在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的压力下,被迫退出乡村治理的行列,若未来政府人就未出台相关认证程序和认定政策,这将是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必然的结果。

四、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困境的解决措施

(一)“筑巢引凤”营造文化氛围,发扬乡贤文化

积极引导乡风文化,“家庭”温暖和谐,“孩子们”自然愿意回家。所谓“筑巢引凤”就是通过完善乡村治理条件,营造家乡环境氛围,打造具有独特乡情乡风的特色家乡。再者,政府通过建立一整套完整的乡贤激励制度,激发乡贤回归家乡的欲望,从而“反哺”家乡,投身家乡事业。大多数新乡贤在外已获得基本生活保障,在他们生活有保障的情况下,他们更加渴望获得精神层次的满足,人们对他们的尊重以及认可,这也是驱动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驱动剂。针对目前乡村内对于新乡贤激励机制缺失的现状,基层组织和村委会可通过名誉称号授予,肯定新乡贤对于乡村振兴工作的付出;通过多种媒体渠道报道新乡贤们的事迹,表示对新乡贤的认可;通过宣讲新乡贤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来鼓励和号召更多的新乡贤和百姓回馈家乡,为共同建设家乡提供资源与力所能及的力量。

(二)“搭建平台”依托平台认证,打造乡贤产业

目前对于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现状来说,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身份和合法性部分人存在疑虑,疑虑的存在使得新乡贤在乡村内施展工作受阻。这就需要当地政府组织与新乡贤组织合作联系,加快新乡贤身份认证体系的完善,让新乡贤合理、合情、合法参与到乡村的治理中来。此外,新乡贤是乡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重要来源支撑。新乡贤们通过信息交流、资金入股、技术支撑等多种方式反哺报答家乡,投身家乡视野,有利于帮助乡村踏上致富之路。而至今,没有一个完善的认证平台,对新乡贤身份进行认证,导致乡村居民对新乡贤的情况与能力不了解、不认可,造成对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产生质疑。因此,乡村政府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尽快确立和完善对新乡贤的合法合理认证程序,可依托现代化技术,开发专业的认证平台,对新乡贤的身份进行注册认证,认证其参与乡村治理的合法身份,同时为新乡贤们开通工作权限,以此来削弱新乡贤在治理过程中的阻力。提高新乡贤治理工作的专业性和对治理工作的积极性。经过合法程序的认证,大量新乡贤拥有合法身份,这样一类具有合法身份的乡镇村基层工作者,可全面打造一批乡贤文化色彩的新乡贤产业,这类产业可以打造乡村旅游的特色小镇,也可以打造乡贤文化产业园区,在村级经济的基础上,开发出一个新的乡村经济模块,带动产业经济发展。

(三)“优化制度”完善相关制度,强化政策牵引

人才回归乡村参与到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一大重要支撑,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是人才发展建设的重要基础。要深度发挥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作用,留住人才才是乡村治理的基础和关键性因素。因此,政府需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引导乡贤回归,反哺家乡。主要通过人才奖励和优惠政策,提高新乡贤的工资福利待遇,给予生活补助,返乡就业的激励政策和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有强硬的政策支撑。此外,还可以通过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在对于新乡贤的人才培养方面加大培养力度,打造一支高水平、作风佳、能力强的新乡贤队伍。并且要全面推进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制度的落实,提高新乡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参与乡村治理高水平和高质量发展水平。

五、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意义

(一)助力治理,写好“新乡贤稳富”新篇章

乡村能人稀少紧缺、内生动力不足,农村人民纠纷的化解受到风俗、人情等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农村纠纷的化解需要用农村方式。新乡贤参与基层治理的新模式,颇有成效。不断地挖掘村内新乡贤资源,充分发挥乡村村内有威信力的老同志、业务知识丰富的退休老干部和在外知名人士的作用,既可化解村里细枝末节的小事,又可以处理事关乡村和谐的举足轻重的大事,为基层平安注入新活力、新动力。

(二)融合文旅,引领“新乡贤智富”新事业

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是乡村的魂、韵、脉,是经济活动的生产要素。新乡贤们带头对文化进行搜集工作,为文化建设进行前期调研,同时鼓励大家进行投资,不留余力的凝聚新乡贤力量,大力弘扬村内文化。建设村内文化礼堂、打造研学之路、开发特色文化产业等。利用文化资源,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三)出力出资,解锁“新乡贤添富”新密码

新乡贤参与到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政府与乡村沟通的渠道。新乡贤也因此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的践行者,他们对于家乡深厚的感情,以及他们身上焕发出来的感染力,对于促进乡村发展大有用处。

新乡贤企业家回家乡考察,不仅确保了各项优惠政策的稳步落实,改善了原本闭塞的投资环境,还为乡村内的就业以及经济发展提供平台,为经济社会发展献策献计、出资引源。2020年初国内爆发的新冠疫情,涌现出一批新乡贤代表们为家乡捐物资、出钱财,多方筹款来驰援家乡,助力家乡渡过疫情防控难关;许多乡村内的老年人口众多,青年人口外出就业,家乡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新乡贤们就集资修路,修养老院,打造老年休闲活动中心;每逢过节,新乡贤们为村内居民购买礼物……新乡贤们散发出的道德力量以及他们为乡着想的精神,可以教化乡民、泽被乡里,对乡村振兴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乡贤家乡文化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谁远谁近?
南安乡贤再发力
夏天的家乡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