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底层逻辑思考

2022-11-14 07:12杨少辉
活力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国史四史党史

杨少辉

(广东东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佛山 528200)

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同志在出席十月革命胜利四十周年庆典期间,在莫斯科大学面对几千名莘莘学子发表了著名讲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今天,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以昂扬向上的姿态奔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落在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肩上。因此,有必要用“四史”教育青年大学生,把他们培养成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四史”教育的内涵及其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价值

(一)“四史”教育的内涵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统称为“四史”。

“四史”的侧重点不同: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中国建设的历史,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摆脱了一穷二白的局面,逐步走上了强国富民的道路;改革开放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历史,改革开放是中国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设的历史,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四史”的发展脉络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价值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中指出,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鉴古知今,资政育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不仅是营养剂,还是清醒剂。“四史”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这些宝贵的精神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源头活水,在思政课堂上弘扬这些宝贵的精神有助于滋养大学生的灵魂,有助于大学生补思想之“钙”,有助于大学生防止意志上的“软骨病”。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四史”中涌现出的无数杰出人物就是大学生学习的榜样,这些杰出人物才是最亮的“星”。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去滋养大学生,用“榜样”去感召大学生,用“四史”中的故事去感染大学生才是“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价值所在。

“四史”教育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四史”教育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也关乎“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四史”教育是改造大学生“三观”的有力武器,能够帮助大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二、推进“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理论依据

(一)“四史”教育关乎立德树人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通过了解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学会历史思考、厚植家国情怀,坚定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推进“四史”教育进高校课堂是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法宝。

五百多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一部从“乌托邦”到“现实”的历史。百年来的党史、七十多年来的新中国史、四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史是一部立足中国大地、由中国人民书写的壮丽史诗。通过对“四史”的归纳和演绎,引导同学们明理、增信、崇德、力行。通过对“四史”的教育学习,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从而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拥护。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行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德才兼备是识人、选人、用人的根本遵循。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涌现出无数个英模人物、发生过无数次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大事变,“四史”中的这些英模人物就是当代大学生最好的学习榜样,“四史”中的部分史实就是当代大学生做人做事、成人成才的智慧源泉。

(二)“四史”教育关乎“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接续奋斗才能实现。如何保证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中国共产党要想长期执政,就要培养一批听党话、跟党走的人,就要培养一批理想信念坚定、德才兼备的青年才干。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民族的希望。通过对“四史”的学习,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能够帮助学生搞清楚今天的党情、国情、世情。通过对“四史”的学习,能够让大学生感受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回首五百多年来的社会主义发展史、百年来的中国共产党党史、七十多年的新中国史、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史,就不难发现“为谁培养人”这个问题的答案。

(三)“四史”教育关乎“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今天,我们正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坐标轴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接力棒需要一代一代传递下去,这就要求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青年一代肩负着重大使命,是未来的创造者,通过对“四史”的学习,能够让当代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深刻认识到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现实意义。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要因时而进、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着手。应在思政课堂上不断融入“四史”内容,不断提升“四史”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当代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除了思政课堂上的理论灌输与启发引导,还可以丰富拓展“四史”教育学习形式。例如:组织学生观看革命主义题材的影视剧;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革命基地;等等。要让大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感受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同时,要在思政课堂上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把“四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当代大学生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四)“四史”教育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鉴往知来,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只有正确地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进行了解和学习,就是要增强当代大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怀,让当代大学生勿忘历史,珍惜当下美好生活。对社会主义发展史进行学习,就是要让当代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要通过“四史”教育,结合学情,紧贴时代脉搏,把当代大学生培养出具有正确历史观的人,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爱党爱国、理想信念坚定、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从未结束,不能让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抢占先机,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不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掘墓人。为此,就要不断地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要把握的五个维度

(一)效度

增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有效性,除了从“四史”的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着手,还应该考量社会环境、大学生的认知情况、心理特征、价值取向等方面内容。今天的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而不断成长起来的,他们思想比较活跃、视野开阔、价值观念多元化、个性突出,在进行“四史”融入的时候应该改变传统的单纯灌输模式,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利用新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四史”教育的实效性,发挥隐性教育作用,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信度

对待“四史”的态度应该客观,既不拔高神化“四史”,也不矮化污化“四史”。对待“四史”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多一些哲学思考,特别是在分析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时,应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既不搞全盘肯定,也不搞全盘否定,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由于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独立判断鉴别信息能力不强,容易受网络不良信息影响,有时对待“四史”会持怀疑态度。针对这种情况,在思政课堂上就要旗帜鲜明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四史”是中国人民共同书写的壮丽史诗,绝不允许搞历史虚无主义。只有客观、准确、科学的历史评价才能增强“四史”的可信度。

(三)高度

虽然从本质上来说,“四史”的教学内容也是具有历史性意义和价值的,但与常规的历史课程教学相比,“四史”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历史课程的教育之间还存在一些差异,这与“四史”内容的政治性色彩有非常直接的关系。既然“四史”教育带有一定的政治性色彩,那么进行“四史”教育就要有一定的高度,要理直气壮地把“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从“四史”中获取教育教学资源,从“四史”史料中归纳总结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既要有理论高度,也要有政治高度。

(四)温度

以文化人,以史育人。“四史”教育不是冷冰冰的说服教育,而是有温度的源头活水。“四史”是形象鲜活的历史过程,不是触不可及的抽象内容。建党一百年来、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都发生了沧桑巨变。在思政课堂上要把握好历史和逻辑的关系、历史和现实的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四史”教育是鲜活的,让“四史”中的精神、故事、人物走进大学生的心坎里,让这些精神、故事、人物形象立体起来,让青年学生们感受到这些人物、精神、事件是可亲可敬、可学可做的。温度不仅体现在课堂之内,还体现在课堂之外,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社会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大舞台,要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去接触不同的人,参与不同的事,从基层做起、从细微之处做起,在实践中感悟“四史”的温度。

(五)深度

感觉到的东西不能深刻理解它,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感觉它。深刻的才能感染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要讲清楚其内在的历史逻辑关系。“四史”的形成与发展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不二法宝。要教育学生从“四史”中读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找出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让大学生自觉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自觉践行者,让青年学子在思政课堂上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本“真经”,从而自觉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

结 语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涵养品德、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等问题的一把金钥匙。为此,要持续不断地推进“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让“四史”中的内容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让“四史”中的宝贵精神转化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不竭动力。通过“四史”教育学习等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让马克思主义旗帜在高校课堂上高高飘扬。

猜你喜欢
中国史四史党史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在“四史”教育中培育新时代学生
发挥地方志作用抓好党史学习教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党史篇
党史上的今天
楚汉之争(六)
楚 汉 之 争(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