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高校教职工文化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

2022-11-14 07:12沈玉英
活力 2022年5期
关键词:教职工服务体系服务

沈玉英

(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杭州 311121)

一、新时代高校教职工文化道德建设工作具有的重大战略意义

从国家层面来看,职工文化素质建设事关文化发展自信,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民族文化自信始终是我国坚持道路战略自信、理论实践自信、制度创新自信的深沉根基。文化积淀是我们民族文明延续的主要历史血脉,高校文化既是我们社会人民传承的历史文化精髓思想的文化主阵地,同时又是影响各地区高校教职工队伍本身事业发展活动的主要历史文化因素。因而,认真做好我国高校教职工文化阵地体系建设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从如今国际社会层面意义上来看,随着互联网移动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移动自媒体时代浪潮的悄然到来,铺天盖地的社会网络信息无时无刻地在冲击并刺激着当今年轻人躁动着的各种情感神经,历史虚无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与当今的时代各种的主流思潮也背道而驰,高校学子们置身其中,深入批判思考。从我们全体学生角度出发,在日常管理教学工作中,教师首先就要做到全面围绕学校实施“立德树人”创新教育实验,这项工作最主要的根本任务是努力构建好高校“三全育人”教学工作模式。高校教职工队伍是落实“全员育人”工作最基本的决定因素之一,因而加快建设科学健康、积极昂扬向上的学校职工文化建设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战略的重要环节。一、新时代高校教职工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从国家层面来看,职工文化建设事关文化自信,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文化自信是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深沉根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高校是传承文化的主阵地,高校教职工又是高校中影响文化传播的主要因素,因而高校教职工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从社会层面来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铺天盖地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人们的神经,历史虚无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思潮大行其道,高校置身其中,深受影响。高校教职工的思想如果出现问题,广大学生也难以置身事外。从学生角度来看,教育本来就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展开,努力构建“三全育人”模式,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教职工不仅仅包括任课教师,还包括管理人员和高校的每一名工作人员,他们是高校教职工文化的主体。高校教职工是“全员育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而建设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职工文化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一环。

二、构建完善高校教职工文化素养的标准

首先,主题积极健康。高校教职工文化内涵体系建设工作要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始终坚持遵循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指导,丰富并完善教师文化,深入梳理并发掘学校历史、发展及成长的历程、优秀教师人物传记作品等,为进一步培育本校所特有的优秀教师精神文化符号打造经典范例,加强全国各所高校教职工对母校教职工文化理念传承的精神文化的认同和强烈归属感。

其次,活动的内容也应尽可能新颖而又贴合主题。高校文学院师生首先应结合实际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校园文化阵地规划建设问题本身蕴藏的深刻内涵和丰富文化历史,以及蕴涵的深远重要历史文化意义,在此基础上大胆规划,举办主题鲜明、符合本校特色的重大社会文化活动。

再次,形式丰富而多彩。形式是表达活动内容和意义的最佳有效语言载体,是活动内容、意义最生动具象化的语言表达的最好形式。在高校里举办系列教职工文化活动时,除了要求高度注重针对性的深度挖掘传统活动的内容和内涵,还要更加注重其在艺术形式手段创新方面进行的重大突破。

最后,宣传方式要做到与时俱进。信息的快速精准传播在当前这个互联网时代里也非常之关键。在当今现代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下,高校教职工文化平台的建设宣传工作仍需做到切实保持连续性并坚持与时俱进,有效、科学地去发挥现代校园互联网工具和平台的校园网络信息传播服务沟通职能,使广大学校教职工更方便、更准确地了解我校最新校园文化动态。

二、构建高校教职工文化建设标准

①主题积极健康。高校教职工文化建设在原则上要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丰富校本文化,深入发掘学校历史、发展历程、人物传记等,为本校的精神文化符号打造范例,加强高校老师对教职工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②内容创新贴切。高校首先应深入探讨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举办符合本校特色的文化活动,同时应注意保持文化活动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不断创新活动内容,提高活动的吸引力。③形式丰富多彩。形式是内容的载体,是内容具象化的表现。在举办教职工文化活动时,除了要注重挖掘内容内涵,还要注重形式上的创新。④场所硬件完备。文化活动场所的硬件设施水平将直接影响教职工的参与积极性,规范的组织和策划、良好的场所与完备的设施是开展教职工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⑤教职工参与率高。高校教职工的文化活动参与率是活动开展得是否成功的一个显著衡量指标。参与率高表示所开展的活动主题、内容和形式引起了教职工的兴趣,或是能够让教职工感受到文化的熏陶,使其身心得到应有的压力释放。⑥宣传与时俱进。信息传播在互联网时代非常关键。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职工文化建设需保持与时俱进,有效发挥互联网工具和平台的信息传播职能,使教职工及时了解校园文化动态。⑦满足多种需求。据相关调查显示,从事管理类和教学类工作的人员在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有较多差异。因此,高校应开发更多种类的文化活动,满足教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⑧经费投入充足。教职工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稳定的经费支持,高校应增加经费来源并设立配套的扶持政策,从根本上落实高校文化建设。同时,高校应当加强文化建设经费使用的监督与考核,提高资金利用率,防治挪用经费问题,确保文化建设工作产生实效。

三、高校教职工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

选择主题词“职工”“文化”“服务”去检索中国知网(中英文扩展检索),去除完全不相关的论文后,得到的论文较少,主要围绕以下主题:①工人文化宫在职工文化建设中的作用;②依托和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职工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满足职工精神文化需求。总体来说,社会对高校教职工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针对性的研究成果较少。可见,目前对构建高校教职工文化服务体系没有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于高校内部较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活化现有文化资源、对接公共文化服务、服务职工文化创作、提高职工文化服务质量等问题,缺少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

结合教职工社团研究调研问卷结果,发现高校教职工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文化服务设施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

虽然高校内图书馆、体育馆、操场等设施齐备,但是对于范围广阔的高校来说,仍存在着近距离文化体育设施布点不足、文化空间类型单一或高品位文化空间缺少、文化产业业态低端、文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问卷统计中也发现,教职工认为表示制约文化服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经费不足、场地匮乏和设施陈旧。

(二)体制建设有待进一步规范

教职工文化活动开展机制不规范,校内各教职工文化团体制度不一致。问卷统计中发现,教职工对各团体的规章制度、经费公开情况知晓度不一,各社团的公开制度也不一致,文化活动的开展时间、形式要求、激励等缺少体制机制保障,部分团体更是无序管理。另外,高校对文化服务队伍建设缺少重视,而是以个别教师为主或靠个人人气带动为主。

(三)高品质文化服务有待发掘

问卷统计中发现,半数以上的教职工认为社团活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在于锻炼身体、缓解压力、丰富业余生活等,对更深层次作用的认同度低。在现实工作中,教职工文化服务容易出现重“活动”轻“精神”的问题。表面化、活动化、形式主义的活动多,教职工认可度低、参与度低,缺乏能够长期培育和满足教职工精神文化需求的服务,文化服务的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作用难以发挥,对于提升教职工精神价值来说,作用有限。另外,高校教职工文化服务仍以校内社团、教师个人行为等为主,体系化不足,高品质服务产品较为缺乏。

(四)教职工参与程度有待提高

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总体较低,人气不足,可提供的文化服务和产品吸引力不足。近60 %的教职工认为需要丰富活动形式,50 %的教职工认为要增加活动频次。而且文化活动参与人群相对固定,新成员吸纳较少,主动参与频率低,持续性不足。

(五)硬件设施有限

硬件设施是开展教职工文化建设活动的重要基础,活动效果的好坏与硬件设施水平的高低有直接关联。当前,高校对于教职工文化建设不够重视,资金投入匮乏。同时,各高校在艺术活动硬件的建设上有明显差距,集中表现在艺术表演的引进场次、剧场礼堂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上。

四、建设高校教职工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措施

(一)建设数智赋能、设施完善的教职工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文化设施是开展文化服务的基础和支撑。随着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文化服务体系所依赖的设施网络,应做到线上线下融合、布局便捷,如图书馆室、咖啡馆、阅读空间、职工健身点、文化活动室等各种新型物理空间和互联网文化服务平台。

新型阅读空间是目前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档升级的要求,也是各高校营造教职工文化服务体系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晓风书屋以符合大众高品质美学品位的阅读空间,吸引了众多教职工。小而美、便捷的文化体育空间设施,是引导高校教职工参与文化活动、提升文化品位的着力点。

同时,高校要把完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建设重点,着重发挥数智赋能作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生活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部分,高校工会更需紧随时代发展,建设服务职工文化生活的智能系统。高校在做好动态管理和数据维护工作的基础上,整合校园文化信息资源和文化活动数字应用,建设统一服务平台,优化网络服务环境,通过“菜单式”“订单式”的服务供给,实现教职工公共文化服务的高效能供给,提高文化服务的覆盖率和服务效能,让教职工享受丰富、便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创新教职工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

不断加强工会服务教职工文化生活的体制机制建设,打造充满生机的文化服务供给制度和文化创作机制,实现校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整合。首先,高校应在搭建服务平台、丰富服务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创新服务形式等方面,加大对工会工作的队伍建设、资金投入、体制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其次,高校要理顺和规范各级服务体系结构和网络,完善协调机制,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合理配置校内文化资源,充分调动各学院、机构的特点和优势资源,建设一支优势互补、专业强、专兼职并具的职工文化服务队伍。再次,高校要完善文化服务的时间、方式、内容、参与方式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杜绝因文化活动而影响正常教学工作。最后,高校要为各文化服务主体和团队的创作创造条件,不断拓展思路、拓宽渠道,形成多元化投入,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

(三)提高教职工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动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职工的文化服务需求、文化生活品位等不断提升,教职工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也要与时俱进。高校要以满足教职工多样化、个性化文化需求为中心,不断激发教职工参与文化活动和文化建设的活力、动力。

1.推动文化供给实现从“有”向“优”转变

不断提高教职工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品质优良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目前,完善教职工文化服务体系、提升职工满意度的中心工作,就是要提升文化服务和产品的质量,在“有”的基础上,加大服务升级,通过精品、专业化服务、项目化运作、品牌化建设提升整体文化服务水平。高校要以坚持教职工基本文化需求和个性化需求相结合为导向,开展菜单式服务,建立健全文化服务需求跟踪反馈机制,为教职工提供喜闻乐见、充满正能量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主动吸引教职工参与到文化活动和文化创作中来。

2.扶持教职工文化品牌的创作和输出,推动与校内文化产品供给体系相结合

文体领域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和文化团体是高校最大的资源。高校工会需要重保障、搭平台、抓人才,通过搭建平台和简化政策,培育、孵化职工文化类、服务类文化团体和骨干,注意组建教职工文艺志愿者队伍,发挥教职工本身文化优势。需要积极吸引专家学者将专长应用于学校职工文化建设中,通过参与、指导教职工文化团体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打造教职工文化品牌并创作更多文艺精品,鼓励和支持教职工文化产品的市场化转化,激发教职工文化产品创作的活力和热情。需要将教职工文化创作产品引入校内文化产品供给体系,有力提升内在文化创作和服务水平。其中,传播先进教职工文化,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及打造劳模品牌、工匠品牌等也是教职工文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

3.培育和引导教职工优质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

高校拥有庞大的员工队伍,他们在岗位身份、专业学科、职称、性格、年龄、身体状况、发展目标等不同维度上存在差异,呈现多元化特征,个性化服务需求在高校群体中尤为突出。这就要求高校在人群服务需求差异性、变化性的基础上,做好个性化需求的调查,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同此,通过文化服务培育和促进文化需求、文化消费,也是现代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作用之一。通过拓展文化服务对象、供给优质文化产品和高质量文化服务,可以不断提高教职工的文化素养,激发他们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观。优质文化追求的不断增加,也必然要求文化服务水平与个人文化需求相统一,推进文化服务体系的升级发展。在实践中,高校可引导教职工对经典阅读、优秀文化传承、高雅艺术等需求的培育培养,提高教职工的文化品位,引导高质量的公益性演出进校,对市场化演出进行优惠购票等,提高教职工的文化消费观。

(四)引导社会多元参与,共建教职工文化服务体系

高校教职工队伍庞大,文化服务需求多样,仅以工会一家之力,难以满足教职工各层次需求。在教职工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需要梳理“社会合作、公众参与”的理念,激发校内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通过购买服务、社会力量参与、校内外合作等多种方式,与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市场相结合,拓宽文化服务产品来源渠道,拓展文化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

(五)借助互联网新媒体个性化特点,打造中国高校多元文化生态

当下,新媒体的应用也深受众多媒体的喜爱。除了因为其功能使用更加便捷简单且高效智能,还因为其几乎完全可以满足当下社会大众用户群体的诸多个性化娱乐信息需求,使我们得以随时各取所需。新媒体应用中的“算法推荐”可以通过实时算法根据用户个人及以往累积的各类浏览记录信息数据和阅读记录数据,计算归纳分析出专属于每个受众个体的兴趣喜好,并能够基于此算法向其所有的该目标人群受众个体同步推送相关内容。高校教职工不妨也可以考虑利用互联网手机新媒体和相关应用形式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平台的个性化传播特点,契合目前学校教职工广泛使用的手机互联网阅读与应用的兴趣需求特点,开发、运营与制作一系列不同内容题材、不同载体版本、不同受众阅读习惯时长类型的应用产品,并通过定向广告投放使学校及各类校园新媒体平台在传统现代中国工匠精神传承的发展推广上各显身手,打造一种优势互动、错位资源互补、融合发展、和谐互动的学校良性发展多元价值体系。借助新媒体个性化特点,打造高校后勤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的多元生态

当下,新媒体深受大众的喜爱。除了其便捷智能,还在于它满足了大众的个性化需求,使大家各取所需,能够在新媒体世界里获得满足。新媒体的“算法推荐”可以根据以往的浏览记录和阅读数据,计算出每个人的兴趣喜好,并基于此向该受众时时推送此类内容。高校后勤不妨利用新媒体的这一个性化特点,契合教职工的阅读兴趣和浏览爱好,依托微信、微博、移动后勤App、QQ、头条号、抖音等新媒体,开发制作不同题材、不同版本、不同时长的关于工匠精神的展示产品和培育内容并分别投放,使各新媒体平台在工匠精神培育和弘扬中各显身手,打造优势互补、融合共生的良性多元生态体系。

结 语

高校教职工群体庞大,呈现出多样化的文化观念。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蓬勃发展、提档升级的新时代,高校教职工文化服务也必然要进行体系化建设,应从服务设施、数字技术应用、文化需求培养和文化生产内在培育等多方面着手,建立完善服务网络,激发服务体系活力和创作力。但是,高校有别于一般单位,高校内部本身就有专业化文体设施,有一群文化专业学者,但又有庞大的服务对象。高校教职工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是体制创新,只有充分调动现有文化单位的积极性和文化群体或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真正建设一个娱乐性、思想性、教育性、政治性相结合的教职工文化服务体系。

猜你喜欢
教职工服务体系服务
凝聚幸福感 共绘“夕阳红” 临平街道打造全周期养老服务体系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基于“互联网+”的汽车养护网点服务体系
南县:举办跳绳比赛
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到“公共心理服务体系”
新时期高校教职工先进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探析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创新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路径研究
大连成为首批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试点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