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经济转型与发展探讨

2022-11-14 07:12邓宝荣
活力 2022年5期
关键词:转型农民农业

邓宝荣

(胶州市洋河镇人民政府,青岛 266300)

前 言

乡村振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唯有实现乡村振兴,才能够统筹城乡发展,才能够使广大农民发家致富,才能够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经济的支撑,其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障。在新的发展形势与发展要求下,农村经济亟须实现转型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时代要求、满足社会需要,但在转型发展中往往还存在一些较为常见的问题,包括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缺少生态保护意识、各类专业化人才紧缺、农村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对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非常不利,会阻碍农村经济的转型发展。为此,需要及时对这些问题做好分析,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一、浅谈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强调了乡村振兴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必须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提出,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符合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要求的,是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

(一)乡村振兴的实施原则分析

为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争取早日实现乡村振兴宏伟目标,在具体的工作落实过程中:第一,必须坚持党管理农村,这样能够更好地引导农村建设、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更好地保证农民在农村及农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第二,乡村振兴必须牢牢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做到城乡经济齐头并进;第三,乡村振兴必须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并根据各地农村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工作;第四,坚定不移地坚持走土地承包发展路线,持续延长土地承包年限,真正做到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防止粮食因需要进口而受外部限制。

(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义

现阶段,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内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乡村发展问题。乡村发展不仅面临着经济方面的问题,还面临着教育、医疗、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如果乡村发展不好,整个国家的发展都会受到直接影响,实现社会主义伟大目标将变得遥遥无期。因此,必须推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从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全民富足生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增长,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更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

农村经济转型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与客观要求,只有实现转型发展,才能够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科学性、持续性,才能更好地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此外,农村经济转型发展,也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村社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因此,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非常大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必须朝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迈进,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够更好地释放农村经济的活力,推动农村经济的稳健与健康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在全世界范围内还处于平均水平线之下,虽然改革开放后,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鼓励与帮助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以农耕为主,且以个体小范围经营为主,这种经营模式不利于农业增产增收,农业深加工、农业副加工水平较低,这使得农业发展中的经济转化能力不足,不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因此,农村经济必须进行转型,建立更加现代化的农村经济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此外,农村经济的转型发展,也是广大农民的根本诉求。农村经济转型发展能够在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带给广大农民更多的实惠,增加农民收入,而农民富足起来了,农村经济才能够发展得更好。

(二)可以进一步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

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等,其根本目的都是推动农村经济建设,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从而进一步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以便更好地实现我国经济的平衡发展。现阶段,农村与城市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显著差距,城市人口的平均收入远高于农村人口的平均收入,这会降低广大农民的幸福感,降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必须想办法、定对策来缩小城乡差距,而农村经济的转型发展,则有利于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农村经济转型发展,能够持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水平,这样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加全面的生活保障,也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农村的发展速度也会进一步加快,对于一些长期遗留的问题,包括剩余劳动力问题、农村老龄化问题等的解决,都有一定的作用。城乡之间的差距缩小将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还体现在其他方面,从而真正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协同发展。

(三)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平衡

农村经济发展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生态保护问题。在传统农业模式下,农业生产、种植过程中,由于受到技术、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与限制,农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导致农村水资源污染、林业被滥伐、土壤破坏等,这些问题逐渐成为制约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想要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在推动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实现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发展。在农村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要持续提高保护生态的意识,制定各种措施来加强对生态的保护。此外,在农村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还可以开发生态旅游项目,这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还实现了对生态的保护,可谓一箭双雕,农村生态环境变好了,才能够持续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经济转型中的问题分析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经济转型往往还存在一些较为常见的问题,包括“去农业化”倾向过度、农村贫富差距被拉大、农村环境污染等,这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将不利于农村经济的转型与发展,需要引起重视,并积极做好分析。

(一)“去农业化”倾向过度

现阶段,在农村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部分人逐渐出现了思想偏离的情况,没有认清农村经济的本质和根本要求,导致部分地区“去农业化”现象比较严重。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虽然“去农业化”使农村工业化、产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也进一步得到了增加,但这显然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相违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要求,必须坚持农业的根本地位和首要地位,这样才能够将饭碗拿在自己的手里,如果“去农业化”过于极端,就会出现大面积农村耕地无人耕种的情况,我国的粮食产量就得不到保证,以后可能粮食需要进口,饭碗就饭碗端在别人手里。因此,“去农业化”程度必须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能够盲目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工业化、产业化发展,要将农业生产和工业化与产业化融合发展,而不是单纯“去农业化”。

(二)农村贫富差距被拉大

农村经济转型发展要求实现广大农民的共同富裕,但当前农村贫富差距却有被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这显然与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根本目标相背离,会加剧农村地区的社会矛盾。首先,城乡收入差距被进一步拉大。统筹城乡发展是为了进一步缩小城市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并努力实现共同富裕,虽然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来引导与帮助农村经济发展,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城市仍有不小差距,这也使得农村居民收入被城市居民收入越拉越大,自然不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其次,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被进一步拉大。由于受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均衡,有一些富足的农村,其内部人均收入甚至远高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而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人口仍然挣扎在贫困线之下,虽然都是农村,但经济发展水平却天差地别。此外,即便在统一区域的农村之中,各个村民之间的收入也存在很大的差距,部分村民已经实现了致富,而一些村民还没有,这会加剧农村的内部矛盾,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

(三)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值得重视

现阶段,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逐渐成为制约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为了发展经济,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将大量的工业企业引入农村当中,虽然农村的经济确实得到了增长,但一些工业企业属于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这使得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经济增长的同时却付出了环境污染的惨痛代价。此外,农业生产、种植过程中,由于受传统农业经营思想的影响,以及农民对农业技术认识淡薄等的影响,仍然存在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农业种植现象,而农药和化肥会污染当地的土壤、水资源等,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农村环境污染如果持续得不到解决,不仅会影响农村经济发展,还会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起居,会影响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策略探讨

(一)调整农村经济发展理念

科学的经济发展理念是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要调整并建立科学的经济发展理念。首先,农村经济转型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要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和需求当作首要目标来完成,解决农民在经济发展中的顾虑,帮助广大农民更好地实现增产增收。其次,农村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要科学认识并合理控制“去农业化”。要协调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提高三大产业之间的融合水平,积极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模式,而不是单纯“去农业化”。最后,在农村经济转型发展中,要大力提倡生态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推动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并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改变传统农业经营模式,推动农业的精细化、规模化、机械化发展。

(二)拓宽农业发展融资渠道

农村经济的转型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与保障。因此,必须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的融资渠道。当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无论是农民获取资金,还是农村中的企业获取资金,渠道都比较单一,往往只能够通过银行贷款这种方式。面对这一情况,财政部门应积极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机制,对“三农”金融服务工作进行改进、优化,实现农民融资渠道的拓宽。此外,无论是银行,还是其他的金融机构,针对农业贷款的授信额度仍需要进一步提高,要及时解决农民贷款难、农业贷款难的问题,这样才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政府要积极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政策来帮助农民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并做好农村金融产品风险控制机制的改进工作。

(三)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实现农业生态化发展

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更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农业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要大力推动农业生态化发展。一方面,要做好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认识与重视,让更多的农民能够在生产、种植、经营过程中,更多地使用农业技术,尤其要加强农业生态技术的推广,以便为生态农业发展打好基础。此外,政府在农民购买农业技术方面要给予更多的优惠,这样能减轻很多农民在购买农业技术上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为此,要提高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制定生态保护政策,打造以生态保护为中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结 语

本文主要研究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策略,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转型农民农业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
耕牛和农民
重磅!证监会表态:支持房企转型!支持民营房企融资!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常州钟楼:“老字号”的转型奋进路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农民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