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特征及其思想导向研究

2022-11-14 07:12
活力 2022年5期
关键词:网民信息

王 超

(海港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秦皇岛 066000)

引 言

现在的信息传播方式与过去大为不同。20世纪,广播等声音传播设备通过约30年的时间才为人们所普遍接受,成为人们获得远距离外界信息的重要工具。而电视出现之后,仅仅用了15年的时间就迅速被人们所接受。并且人们通过电视所获取的信息除声音外,还有影像,信息内容更为直接和丰富,信息获取效率也比广播高出了一倍。现如今,方兴未艾的互联网技术,更是只用了仅仅几年的时间就迅速占领了绝大多数信息传播领域的领地,许多传统事物都因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而逐渐衰落,甚至销声匿迹。无论是广播还是电视,对于信息的传播都存在时滞性,而且缺少互动性。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刚刚发生的事情在几分钟后就人人皆知,不分地区、不分时区。而网络直播的出现,可以将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现场直播,更是使信息的传播实现了零时间差。以往,广播时代能够传播信息的渠道仅仅是有限的电台媒体,电视时代则多了很多电视媒体。而现在的网络时代,只要持有一部接入互联网的信息终端,人人都可以传播信息,人人都可以成为媒体,这也就是所谓的“自媒体”。这种信息的传播,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

一、网络信息的含义

网络信息是社会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公众借助互联网,在虚拟世界中对现实社会的某一现象、问题等所表达出的观点,其本质是对现实社会的主观反映。网络的自由开放性,使网络信息不再由精英控制话语权,公众的话语权逐渐增加,具有强烈的生活性、平民化和实践性,也是人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表现。网络信息具有直接性、突发性、丰富性、互动性、偏差性等主要特点。网络使信息、观点能够更为迅速地传播和聚集,它和广播、报纸、电视一并称为四大信息载体。

二、网络信息的特征

(一)来源具有广泛性

虽然我国幅员辽阔,拥有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但是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建设已经领先全球,网络覆盖率非常高,网络总覆盖面积更是全球第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截至2021年6月,我国行政村的光纤网络信号和4G信号的覆盖率达98 %,有10亿用户接入互联网。我国总人口为14.1亿,其中10岁以下的低龄人群和65岁以上的高龄人群3.2亿,而时年我国的网络使用人口已高达9.04亿,普及率达到64.5 %,网络的普及率可见一斑。通过网站和社交软件,人们可以非常便捷地传播信息、发表观点、参与讨论。

在网络时代的初期,网络信息的来源主要以WEB形式的网站、BBS论坛为主,而社交软件则较少,仅有QQ、MSN等,使用人群有着明显的界限,普及性也十分有限。另外,由于网络终端设备功能的限制,不便携带的台式电脑是主要的传播载体,信息的传播还存在时间差。而现在的自媒体时代,手机、平板电脑、互动型的网络摄像头等接入联网的智能网络终端随处可见,社交软件的种类及功能不断扩展,普及率不断提高,人们可以非常迅速地传播信息和观点,并参与互动。例如,当遇到突发事件,主流媒体出于各种考虑,还未发布相关信息时,在场的人群则很可能通过社交软件将现场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进行传播。但由于这些信息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其真实性值得推敲。一部分老年人对网络时代还不适应,对信息的辨别能力也有限,很容易被网络信息误导,并成为盲目扩散信息的重要渠道。由于信息在网络时代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不同领域、不同用途的软件甚至游戏也都相继衍生出社交功能和信息传播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网络信息的来源又得以交叉扩大。

(二)主体具有隐蔽性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对应唯一的一套信息。每个人的外貌特征、身份、姓名、住址、职业各不相同,而这些特征要么是肉眼可见的,要么是有文件证明的。但是在网络社会中,所有人都可以对自己的信息按照自己所希望的进行编辑修改,使得网络用户的身份具有隐蔽性。网民使用网络身份可以发泄情绪、表达思想观点或浏览任何可以查询到的信息而不会轻易被人发现。

(三)内容具有自主性

随着网络传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智能终端设备的更新换代,网络信息的内容早已不再局限于过去单一的文字、图片方式,而新发展出了文件、音频、视频、VR、H5等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这些多样化的表现形式,给网络信息的监测、判别、预警带来了新的挑战。自媒体时代是整个社会不断泛媒化的结果。泛媒化不仅意味着物体媒介化和人体终端化,也意味着新的人与物的关系。传播信息的途径更加广泛,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网络信息监测面临的挑战也再次增加。信息在网络传播的过程当中,因为参与人数多、参与门槛低,既容易聚集,同时又容易扩散。网络信息的来源无处不在,而且传播路径长、传播面广,网民之间的任何互动都有可能成为网络热点,导致网络信息的爆炸式传播。

(四)传播介质多样化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种网络终端设备都具备了传播信息的功能。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信息视觉化和媒体平台可以利用不同终端实现跨屏化互动。一方面,图片、音频、视频等视听形式的信息相比文字信息更具可信度。在网络中,通过现场图片、音频、视频资料的展现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来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解答和回应,可以更为客观地还原真实场景,更有利于网络事件的解决。另一方面,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云计算综合应用发展起来的“大智移云”技术使信息的跨屏化传播变得轻松,信息可以通过二维码在不同的网络终端上传播,这也标志着信息的传播对媒介的选择已经不再受到物理介质的限制,网络信息引导的难度也因此增加。

(五)传播指向性明显

网络信息的传播有两个非常明确的指向。一是趋利避害。网民更愿意发布、传播与自身价值观一致、利益方向相同、情绪相似的网络信息,对与自身利益不相关的信息则多会选择性忽略,同时对疑似对自身利益有负面作用的信息则要么少发声或不发声,要么呈现负面的网络心态,致使网络信息的发展更加难以预测。二是信息的聚集与扩散同时存在。网络的社交功能使信息的传播呈现无序化的状态,碎片式的信息通过在网络社交群体中的连续传播,很容易触发网络热点,并且存在演化为群体性事件甚至全国性事件的可能。

(六)网络信息的发展更为高效

由于网络的实时联通性,网络观点的聚集不受空间地域的影响,随时都可以迅速累积,很容易制造出网络热点。而由于网民沟通的扁平化、广泛化,观点一致的众多网民很容易将线上的观点聚集转变为线下的人员聚集活动,致使网络信息和现实社会舆论趋于统一。网民对信息的传播虽然是个人行为,却像是一张大网上的一个节点,随时可以连通四面八方,引起越来越多网民的关注,形成热点甚至焦点,而这些热点甚至焦点有时候会造成社会影响。

三、网络信息的引导

(一)树立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网络信息导向

网络信息的思想导向性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非常大的指引作用,而这其中最根本的指向就是政治指向。应当以党的基本章程和国家大政方针为基本原则,形成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政治价值观,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遵循利国利民的政治原则。而实际上,由于网络知识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并非百分百,以及一些其他社会和个人因素,当前的网络舆论并非代表着全体“人民的声音”,只是一部分活跃网民的声音。要对网络信息进行正确引导,维护安定的社会秩序,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加强对网络教育性内容的管控,根据受众的不同提供不同的科学教育内容,注意语言及其他表现形式运用的合理性,为广大网民提供一个雅俗共赏的网络学习环境;另一方面,要对网络保持监管,净化网络环境,尤其要保护未成年人的绿色网络环境,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二)建立有效的网络信息引导制度

CNNIC在2019年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我国网民当中,收入在2 000元以下的占39.4 %,受教育程度在高中或中专以下的占比接近80 %,而这其中初中及以下的超过半数,占比56.1 %,年龄上19岁以下的占比20.9 %。由此可见,我国网民综合素质不均等,各个素质水平都有,网民数量较大,这也是网络信息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网民数量较多,网络上的任何讨论都有可能成为网络热点,这就要求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有一个强大的力量对信息进行引导。另外,由于各个网民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出发点不同,对于同一问题的看法也就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此就会形成同一个话题的多方意见,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尤其是当网络信息数量过多的时候,网民无法对这些信息进行甄别,一时间不知道孰真孰假,容易引发网民焦虑。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由于公众对于疫情的未知而出现过于焦虑与恐慌的情绪,但是随着政府的有序疏导,进行科学有力的抗疫,民众情绪逐渐舒缓并主动加入抗疫的队伍。总之,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如何引导网民正确看待网络信息,如何在众多的网络信息中保持理智与平和,需要相关部门建立有效的网络信息引导制度,合理引导网络信息传播的走向。

对网络信息及时准确地做出有效引导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主流媒体的话语权要显得权威。主流媒体在繁杂的网络信息环境中应成为一座灯塔,对网络信息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

第二,教育方法要多元化。疏导、对比等多种方法同时进行,对正确的价值观进行有效宣传推广。

第三,净化网络环境。建立网络监督治理体系,加强对网络的管控,营造绿色网络空间,为及时、准确、有效地对网络信息进行立场指引提供基础。

(三)科学合理地开展网络心理调适

心理调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且传播范围广,传播内容的可信度有待考证,公众在接收到网络信息的第一时间无法对信息进行准确的判断,容易引起心理上的不适。例如,教育政策的改变引发群众教育焦虑,新冠肺炎疫情的消息引发群众的恐慌,等等。类似因素叠加形成了社会心态中消极的一面,而普通网民在网络中又很容易受到意见环境的影响,容易模仿与自身处境或意见相似的群体。网络信息容易引起网络激烈的讨论,引发网络热点。此时,官媒的心理调适就非常重要,对重要政策进行详细的解答能够使网民的不良情绪得到快速的舒缓。由此可见,对网络社群心态的调适是影响有效引导网络信息的关键方面。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网络社会心态的调适工作。

一是要对网络心态状况做充分的调查研究。对于信息引导而言,不了解真实民意、看不清网络热点背后的真相,就很难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心态调适工作,更无法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引导。掌握真实的网络社会心态是进行网络心态调适的基本前提。

二是广泛应用心理学研究成果。应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指导思想,增强主流社会心态的积极促进作用,科学选用合理有效的沟通方法方式,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认同,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心理疏导和调节,并积极推广社会心理调适的网络课程和知识。

三是要大力整治网络环境。对各种网络谣言、不端和不实言论要加强技术监管和惩办力度,弱化消极的网络信息对网络心态的负面影响。

结 语

总而言之,网络信息的传播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也是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在网络空间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自媒体时代,网络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内容包含广泛等特点,使得公众习惯于通过微信、微博、短视频等介质获取主流信息,是群众联系社会的一种重要途径,能做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对于网络信息的引导和适度管控,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需求,只有发扬正面、积极的网络信息力量,对负面、消极的网络信息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将负面能量弱化,才能更有力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猜你喜欢
网民信息
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 在线教育用户占34.6%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有感“网民节”
2.9亿
首届网民节遭遇“尴尬”
信息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