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血理论探讨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分期辨证论治

2022-11-15 15:35赵常云蕾刘俊宁赵宇郭双李楠牛素生张燕
中医正骨 2022年3期
关键词:骨骼肌瘀血中医学

赵常云蕾,刘俊宁,赵宇,郭双,李楠,牛素生,张燕

(1.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2.中医骨伤及运动康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122)

骨骼肌作为周围神经系统的靶器官,离不开神经对肌肉的控制及营养作用[1]。随着交通事故、工业事故等高能量创伤事故的频繁发生,周围神经损伤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2]。虽然目前神经吻合技术[3]、神经移植术[4]、生长因子及基因治疗[5-6]、神经干细胞移植[7]、外泌体疗法[8]等外科修复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受到周围神经再生速度仅为1 mm·d-1[9]的限制,骨骼肌在重新得到神经支配前会发生不可逆性的肌萎缩,这使得50%以上的周围神经损伤患者恢复效果不满意[10-1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成为提高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效果的重要环节。中医药疗法对促进神经再生、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恢复肢体功能具有重要作用[12],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该病属中医学“痿证”范畴。中医学认为,该病多由于气血运行不畅,不能濡养四肢筋脉所致,因此在辨证论治该病时也多从气血角度出发。本文基于气血理论对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分期辨证论治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

1 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概述

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是由于周围神经损伤后,骨骼肌失去神经支配,丧失收缩活动,肌肉纤维迅速萎缩,肌肉质量丧失,导致骨骼肌的运动功能障碍[13-14]。失神经后骨骼肌的不可逆性萎缩使患者自主运动受限,无法随意运动,萎软无力,从而影响患者日常活动及劳动能力,导致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14]。中医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手足软弱无力,不能随意活动,日久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15]。痿证的记载首见于《黄帝内经》:“痿者,肢弱而无力,筋弛而不收。”《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医碥·卷三·杂症》:“痿者,手足痿弱无力,缓纵不收也,即俗所谓手瘫脚软之意。”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临床表现与痿证的临床表现基本一致。

2 气血与骨骼肌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物质基础。肌肉充盈并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离不开气血、经络、脏腑的共同作用[16]。只有在营卫充实、脾胃运化正常、气血充盈、经络运行通利的情况下,人体的气血才能通过经络的传注布散于四肢百骸、皮肉筋骨,以“内溉脏腑,外濡腠理”,使肌肉得到气血荣养,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若跌仆外伤致经脉受损,瘀血存内,脉道不通,气血不能周流全身以维持五脏六腑正常功能,可致肌肉筋脉失于濡养,痿废不用[17]。

肌肉的充实、感觉及运动功能正常发挥与气血关系尤为密切。《素问·五藏生成》:“……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景岳全书》云:“故凡为七窍之灵,为四肢之用,为筋骨之和柔,为肌肉之丰盛……凡形质所在,无非血之用也……故血衰则形萎,血败则形坏,而百骸表里之属。凡血亏之处,则必随所在而各见其偏废之病。”血量充盈,濡养作用正常,则肌肉丰满壮实,感觉灵敏,运动自如;若血亏量少,则会出现肌肉瘦削,肢体麻木或运动无力失灵等表现。而《难经·二十二难》载:“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景岳全书·血证》:“血化于气而成于阴,阳虚固不能生血,所以血宜温而不宜寒。”《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也提到“运血者即是气”。由此可见,血濡养肌肉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气的推动和温煦作用。

3 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分期辨证

气血理论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整个过程,同样对中医骨伤科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医学在治疗骨伤科疾病时重视和强调人体气血的变化,认为气血是中医骨伤科疾病辨证的关键所在。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早期由于创伤损伤经脉,致使瘀血停于局部,阻滞脉道,气则因瘀而滞,故该病早期血瘀重于气滞。《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难经·二十四难》:“脉不通,则血不流。”《素问·血气形志》:“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故该病早期经络瘀血阻滞,致气血循行不畅,属血瘀气滞证。随着病程的进展,局部瘀血阻塞经络日久,瘀血不祛,新血不生,病发日久,正气耗伤,气虚无援,行血无力,血瘀脉痹,脉道失养,致气血不相接续,肢体失于气之温煦,血之濡养日久,则出现肌肉瘦削、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后期属气虚血瘀证。

李玲[18]总结了中医学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各个阶段的经验,根据损伤后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症状分析得出,气血功能障碍为该病的核心病机,而气血的病理变化随着疾病病程的进展有虚有实,实则为损伤后早期血瘀气滞,虚则表现出日久气虚血少;但病性总属本虚标实,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基本治法为益气活血、以补求通,并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加以调整。李金明将周围神经损伤分为痹证型和痿躄型两大类,并分别予以祛瘀通经活络及益气养血舒经之法治疗[19]。蒙秋华等[20]研究发现,失神经支配后72 h至1周,肌纤维间质水肿,血管扩张,瘀血;2周时肌纤维间质水肿,血管扩张加重,部分肌纤维轻度萎缩,肌间隙增宽;6周时肌纤维间质水肿、充血,肌纤维萎缩,空泡变性。这从病理学上证明了骨骼肌失神经支配后早期有血管扩张、瘀血的病理改变,后期随着病情的发展肌纤维逐步出现萎缩、变性。Shen等[21]研究发现,神经损伤后28 d内,失神经骨骼肌基因表达谱的3个节点转变可将其划分为4个不同的转录阶段,分别为氧化应激期(神经损伤后0.25~12 h)、炎症期(神经损伤后24 h)、萎缩期(神经损伤后3~7 d)和萎缩性纤维期(神经损伤后14~28 d);并认为失神经骨骼肌萎缩不仅是一系列基因表达变化的级联反应,它还包括一系列病理过程,每个过程都是由前一个过程触发的,即失神经会导致骨骼肌的废用,废用会导致缺血和缺氧,从而产生大量的活性氧,活性氧的产生会引发炎症,而失控的炎症会激活下游的蛋白分解过程,导致骨骼肌萎缩。

4 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分期论治

4.1 早期活血化瘀作为靶器官的骨骼肌失神经后会立即丧失收缩功能[14],主要表现为肢体运动障碍。《诸病源候论》曰:“夫金疮愈已后,肌肉充满,不得屈伸者,此肉伤绝经筋,荣卫不得循行也。其疮虽愈,筋急不得屈伸也。”筋断后创口虽愈合,但筋断导致营卫不通,血瘀局部,气血运行不畅,因而肌肉无法收缩。《证治汇补·痿躄》:“血瘀痿者……或跌仆损伤,积血不消……不能运动,致脉涩而芤者,宜养血行瘀。”《类证治裁·痿症论治》:“瘀血留于腰胯成痿,脉必沉涩而兼痛,四物汤加桃仁、莪术、穿山甲。”因此,早期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切入点,临证可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方中桃仁、红花行破血之功,熟地黄、当归养血调经,芍药养血和营,川芎活血行气祛瘀。全方配伍得当,以活血化瘀为核心,使瘀血祛、新血生、气机畅,促进气血运行,使脉道通畅。田家敏[22]认为,腓总神经损伤后患肢肌肉瘫痪初发者为瘀血阻滞型,以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效果良好。苏新平[23]认为,桃红四物汤加味能很好地促进腓总神经损伤后患肢的功能恢复。张健[24]的研究结果显示,桃红四物汤可明显降低活性氧含量,抑制脊髓损伤后受损部位氧自由基生成,阻断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减少组织损伤。

4.2 后期补气活血肌肉失去神经支配后会丧失“肌肉泵”功能,使得骨骼肌血液灌注减少,抑制骨骼肌的能量代谢,最终导致骨骼肌萎缩的发生[25]。局部肌肉失于气血濡养日久,会致肢体瘦削无力,甚至肌肉萎缩。《证治汇补·痿躄》:“气虚痿者……凡人病后手足痿弱者,皆属气虚。”《景岳全书》:“血有因于气虚者,宜补其气。以人参、黄芪、白术之属……血有虚而滞者,宜补之活之,以当归、牛膝、川芎、熟地、醇酒之属。”因此,在疾病后期治以益气补血、活血行气。临床上多用黄芪、太子参、当归、白芍、川芎等理气补血之品,以调补气血,使气帅血至病所,延缓骨骼肌萎缩的进程,方选南少林经验方理气补血汤加减。该方是南少林流派骨伤名家林如高老先生用于治疗损伤的经验方,后王和鸣教授应用此方治疗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方中黄芪、太子参为君,行益气之功;当归、白芍、制首乌、川芎补血活血行气,共为臣药;续断、骨碎补补肝肾、益筋骨,炙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佐使,全方立足益气活血,以补求通。

刘俊宁等[25-26]研究认为,补气活血通络法可以抑制FoxO3a和MAFbx蛋白的表达,减少骨骼肌蛋白降解,明显延缓神经吻合术后的肌肉萎缩。周岚等[27]的研究结果显示,黄芪可通过上调Angpt14、PI3K的表达,促进血管新生,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李洋[28]研究发现,黄芪-当归药对(益气补血活血)可通过调节抗凋亡因子Bcl-2和促凋亡因子Bax抑制细胞凋亡,从而阻止蛋白丢失来改善废用性肌萎缩。

5 小 结

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临床表现与中医学“痿证”类似。中医论治痿证多从气血角度出发,认为气血变化贯穿于该病的始终,其核心病机为气血运行不畅。该病早期因外伤致经络瘀血停留,阻滞气机,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此时病机为血瘀气滞,治疗当以活血化瘀,选用桃红四物汤加减;随着病程的进展,瘀血日久,正气耗伤,行血无力,致气血不相接,后期病机为气虚血瘀,治疗当以补气活血,选用南少林流派经验方理气补血汤。我们基于气血理论对该病进行辨证论治,以期能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骨骼肌瘀血中医学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周静老师运用加味治浊固本丸治疗浊毒内蕴证2型糖尿病肾病经验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营养不良患者人体成分及能量代谢特点分析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安石榴苷减轻大强度训练造成的骨骼肌损伤:抑制氧化损伤和线粒体动态重构的关键效应 
盆腔瘀血综合征辨治探讨
中医学中的“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