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院校医学教育质量成本管理的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2022-11-19 04:20陈明军陈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42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损失医学

陈明军,陈奇

(1.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1; 2.浙江德清县人民医院,浙江 湖州 313000)

0 引言

独立院校作为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教育行政的管理下,具备社会主义公益性特征[1]。但由于是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合作办学,吸纳和利用了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在成本预算、投入、管理、控制等方面,必然体现一定的市场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市场经济规律的调控[2]。因此,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独立院校的质量成本管理具有自身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卫生的需求急剧上升,医疗人才资源相对短缺,导致医疗院校大量扩招,国家对医学教育的投入逐渐加大,但仍然存在生均经费投入滞后于扩招规模的问题[3]。独立院校作为公立高等教育的补充,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和市场机制的调控下,逐渐加大了对医疗教育的投入。但需要积极防范大规模扩招和高速发展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4],这就需要通过成本管理保障产出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平衡[5]。因此,做好质量成本控制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分析独立院校医学教育质量成本控制中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优化措施,为独立院校医学教育成本投入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1 质量成本的内涵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外延

成本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体系,与目的密切相关,需要从多角度进行决策和分析[6]。美国经济管理学专家Feigenbaum首先提出“质量成本”这一概念,是指为保证和提升质量而产生的所有费用总和,包括质量预防成本、质量鉴定成本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产生的损失成本,后者又细分为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7]。它们之间存在函数关联关系,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以降低损失成本为目的,对损失成本具有管理和控制作用。增加预防和鉴定成本能够降低、避免损失成本的发生,而通过对损失成本的分析,能够为决策者制定预防和鉴定成本提供依据。

质量发展是教育的核心,成本投入是质量发展的基础。成本管理必须以教育质量的提升为目标,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医学教育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8],教育质量包括了与诊疗疾病直接相关的医学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如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也包括了为顺利实施医学专业技术而必须具备的非专业性人文能力培养,如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借鉴质量成本的概念,医学教育质量成本可以定义为:为了培养医学生胜任医疗岗位的职责所发生的一切费用总和。医学教育质量成本同样可分为四个维度:(1)内部损失成本可理解为计划外增加的学生培养成本,如学生因各种原因未能在规定周期内达到培养目标而额外增加的成本、学生因各种原因提前终止培养而产生的前期成本沉没、学生提前离开导致的教研任务中断产生的额外增加成本;(2)外部损失成本可理解为学生毕业后,因综合能力无法达到用人单位要求,或其他行为导致的学校声誉受损,导致后续培养周期因招生数量下降、生源质量下降、毕业生就业率下降等导致的额外增加成本;(3)鉴定成本可理解为在培养周期中,为检验教育质量和学生能力水平而产生的成本;(4)预防成本则是指学校为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控制内部及外部损失成本而采取相应措施所产生的成本。

医学教育的质量要求对成本管理提出了要求,在经济学范畴内对医学教育质量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能够有效衡量独立院校办学质量和社会、经济效益。

2 医学教育质量成本管理的问题

2.1 医学教育投入总量不足

相关研究表明,由于专业性强,专业壁垒高,医学人才培养成本、经费需求与其他专业有着明显区别,具有对经费依赖性强、对资源要求高的特点[9]。医学人才培养需要充足、稳定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随着国家对医学教育的逐渐重视,国家财政对于医学教育的投入逐步提高。2008年,中央本级财政对医学教育生均拨款定额标准从原有的0.71万元调整到了1.15万元,增长了61.97%;到了2012年再次增长了234.78%,达到人均2.7万元。教育部更是把地方政府对于医学教育的生均拨款情况作为审批医学类专业的重要指标之一[10]。但即便如此,由于对医学教育特点认识不足,成本投入和实际需求之间仍有较大差距,严重制约了医学教育质量和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相比于其他产业,医学教育成本投入大、见效周期长,难以在短期内取得立竿见影的预期效益。因此,即便有国家政策引导和部分资金支持,也会使社会资本的进入更加谨慎。整合了部分社会资本的独立院校,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仍会将追求收益产出作为决策成本投入的重要考量。而医学教育培养周期长、培养维度广、短期产出投入比低的特点,必然会严重制约了资本提高投入的积极性。同时,而为了维持或增加成本投入,在政策和办学容积允许的范围内,独立院校势必扩大招生,这又进一步导致了生均投入的降低,教育质量下降、质量成本升高[5],最后形成恶性循环。

2.2 医学教育成本分布不均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医学教育成本的分布不均首先体现在地域性上。医学教育投入在东、西部地区之间,以及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差异较大。投入最低的地区与投入最高地区相比,只到达后者的1/3,在教育规模、教育层次、师资水平等多个维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在院校扩招后,这种教育成本投入差距更是呈扩大趋势。医学教育成本的分布不均还体现在高校类型和层次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办学水平的医学教育机构生均成本差异明显。由于“马太效应”的影响[11],大量优质资源和政策支持集中在公立部属院校,对普通院校以及独立院校投入不足,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和生源减少,生源减少又直接导致以学费为主要收入的独立院校投入进一步降低,严重制约了独立院校对医学教育的投入。

2.3 医学教育质量维度的扩大

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医学教育逐渐拓展维度,除了既往教学目标中要求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更涵盖了诸如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协作、领导能力、应变能力等在内的非技术类的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在现代医学“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下,对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提升医学生的临床岗位能力和人文素质,保证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脱节,是降低外部损失成本的关键因素。目前,相比于医学技术操作能力的教育,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机构对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教学模式、教育环境与医学教育标准有着较大差距,需要增加大量的成本投入[12],人文素质的提升周期较长,常常在潜移默化中发生,需要日复一日的重复教学循环,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短期内难见成效,导致内部损失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医学人文素质等非技术性能力维度缺乏客观评价指标和成熟的评价量表,测评难度较高。通常需要场景重构与激发共情,导致鉴定成本的增高。但若从较长的周期观察,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多维度能力提升,特别是医学人文素质的提高,能够使毕业生更快、更好的使用岗位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有效的降低外部损失成本,对远期质量成本控制有较大的提升作用。

2.4 成本管理意识缺乏

成本管理不仅是对经费使用监管的财务问题,更是对经费使用进行系统分析的管理问题。我国医学类院校经费管理意识普遍较为淡薄,缺乏高效使用教育经费的能力,成本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13]。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财政领域由于数据缺乏、专门性科研人员有限等多方面原因,明显滞后于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求。研究表明,经费管理不当是影响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教学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14],主要表现为项目负责人责权不对等、经费预算编制不合理、缺乏过程监管和反馈等问题[15]。在成本经费的核算和管理过程中,只注重收入和支出的核算,亟需加强经费科学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能够有效保障医学人才培养质量[16]。

3 独立院校医学教育质量成本管理的应对策略

3.1 完善成本核算机制,加大成本投入

独立院校在核算有医学专业教育投入成本时,要充分考虑到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和损失成本之间的关联性,避免以封闭和割裂的视角分析上述质量成本组成单位[17]。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培养人才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必须加大医学教育成本投入,保障医学教育经费的充足性。加大医学专业的教育投入虽然会提高预防成本,但高效的培养机制和高质量的优秀毕业生能够有效降低内部和外部损失成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倡过程监管,虽然在广度和重复度上增加了鉴定成本,但提升了人才培养结果的鉴定质量,规范了流程,提升了效率,从发展的角度大大降低了无效性鉴定成本。同时,通过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形成性评价和反馈,带来教育质量的持续性提升,有利于降低预防成本和损失成本。

3.2 精准把握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

对于社会资金为主要来源的独立院校,在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必然以追求收益为重要目标。而医学教育无论从过程(教育产业)和结果(医疗产业)而言,都具有很大的社会主义公益性。但收益最优化和医学教育公益性并不矛盾,只是从短期来看,资金投入收益并不显著,但在市场经济“供求关系”指挥棒的作用下,在“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必然会得到市场的青睐,高质量医学人才的培养也会获得相应的收益。因此,高等医学教育机构,特别是独立院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必须在充分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平衡好短期收益与长远收益的关系,针对医疗健康产业需求,精准设置相关医学专业,做到“预防”“治疗”“康养”等维度的覆盖。在对各专业的成本投入核算过程中,兼顾效率与公平[18],兼顾市场性和公益性。跨专业教育(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IPE)是一条可行的发展道路,通过相关专业的整合和组织形成的创新,在理念塑造、知识技能和社会实践等环节中融入医学相关的多学科知识和人文素养,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19],提高教育成本的使用效率。研究表明,跨专业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增强角色认知和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提升学生对不同专业人员的理解和尊重、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增加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20]。

3.3 加强部门沟通协作,提升管理效能

从项目管理的视角审视,质量成本管理涉及到多个管理部门,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科学性。在招生录取、课程规划、教务管理、毕业分配等全过程,招生部门、教务部门、财务部门、信息部门等多个部门必须密切协作,提高质量成本管理的效率。由于在财务核算、成本控制、教学评估等方面,我国目前处于探索的初始阶段,包括独立院校在内的高等教育机构应强化质量成本管理意识,分析成本结构、完善核算制度、建立质控体系。树立标杆意识,选择质量成本管理较好的其他类型单位作为学习对象,通过学习借鉴质量成本管理的过程和模式,根据本校办学定位、办学目标、特色与优势,作出针对性改进[21],提高质量成本管理水平。

4 总结

在“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医学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对医疗健康的需求为导向,以教育质量建设为核心,强化质量成本管理。独立院校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制约以及自身体制特点影响,在医学教育的质量成本管理方面面临着许多难题,如投入总量不足、学科发展不均衡、管理意识缺乏等。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成本管理机制、优化学科设置、加强部门协作等手段,努力提高医学教育质量成本管理水平,为高校的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健康战略需求的高质量医学人才提供动力。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损失医学
洪涝造成孟加拉损失25.4万吨大米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2021年家庭医学(下)总目录(1~11期)
美国继续医学教育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安徽医学》稿约
欢迎使用《安徽医学》在线投稿
重大突破!我国医学教育认证质量获得国际认可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两败俱伤
我院医务人员继续医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