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2022-11-19 18:34华慧芸
小学生 2022年20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生活化数学

☉华慧芸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还在开发阶段,对于一些较为深奥的数学知识难以理解。在当代数学教育的背景下,如何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数学知识成了教师教学过程中一重大难题。教师通过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相结合进行教学是对此问题有效解决办法之一。这样的教学方法能缓解学生学习数学所带来的陌生感和无助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一、落实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优势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所以,数学知识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定的生活性、实用性。而将生活化教学引入数学教学中,可以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快速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可以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锻炼。

首先,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收集信息能力的培养,要对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进行培养。之所以培养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是因为教材中的大部分知识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展示的,大部分问题旁边也会呈现一些图片。对一年级学生进行知识教授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些能力。例如,将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思考相应的文字信息;将文字进行展示,让学生想一想相应的图片是什么样的;将图文同时进行展示,让学生思考解题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经历观察——联想——归纳——类比的过程,可以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通过一定的引导,学生可以将图片的意思说出来,可以让学生将数学需要提炼出来,可以让学生形成收集信息的能力、整理信息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这么做: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图片进行观察,让学生以同桌的形式进行沟通、交流,然后邀请几个学生进行汇报。不过,学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在汇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语言不规范的情况,所以教师要将引导作用发挥出来,将规范化的语言进行展示,让学生继续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进而将题目的意思搞清楚。

其次,题目的意思也需要让学生搞懂。因为理解题意是学生正确解题的前提,是学生解题能力得到培养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读题习惯。就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而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细细地品题,要让学生将题目的意思搞清楚。不过,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所以,课堂教学的效率会受到影响,学生会没办法正确解题。所以,教师需要提出这样的问题进行引导:题目中讲述的事情是什么?有怎样的经过?最后的结果是什么?题目中给出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在学生搞懂题目的意思后,就发现了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解题。

最后,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检验,并且形成相应的学习习惯。因为学生第一次的计算结果不一定正确,而且在经历了筛选信息、探索解题方法的过程后,已经会列式进行计算了。为了让学生解题的正确率得到提高,教师需要耳提面命地告诉学生:进行检验。检验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单位是否正确、答案有没有写全、答案有没有写对、计算的过程是不是完全合理。这样才能为学生解应用题奠定基础。

二、落实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一)引入生活故事案例,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当前,数学教学课堂教师仍然采用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仅仅只是教师进行课堂习题的教学内容并对此进行记忆、练习和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只能运用于试卷,学生不能学以致用,长久这样,学生就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一成不变。教师对于现当代的数学教学课堂应该积极结合生活实际,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1]。

例如,在教学《减法》时,教师将死板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生动的生活事例:“小明有四个糖果分给同桌小赵一个,又分给班长小花一个,请问小明还有几个糖果?”让学生用铅笔代替糖果进行同学之间的实验计算,并且将这个问题转换成减法算式。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很容易列出了4-1=3(个)和3-1=2(个)这样的两个算式,并且请学生说出3、2在问题中所表示的意义。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进一步理解减法算式的意义,而不是一味让学生进行机械记忆。再例如,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问题:“六年级有学生300人,是三年级的2倍还少十人,三年级有多少人?”这样的乘除和加减相混的问题时,由于问题人数较大,教师可以通过将问题人数进行倍数减少后带入班级同学身上进行举例:现在的班级有30人,是隔壁班的2倍少10,所以隔壁班的人数就是(30+10)/2=20(人),所以学生就可以以此类推,三年级人数是(300+10)/2=155(人)。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时加入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提高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熟悉感,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性,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二)创新数学教学活动,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玩中体会学习的乐趣,而不是强制学习。这样会使学生对于数学产生厌恶感,从而不爱学习数学。通过让学生自己成为数学课堂这个舞台的表演者,一方面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展现自己拓展数学思考能力[2]。

例如,在学生学习“超市购物”的数学题型时,教师通过将教室布置成小型超市,让学生扮演顾客,教师扮演收银员进行数学课题的教学。如学生通过扮演顾客进行电器购买:超市今天搞打折促销活动,原价300元的电风扇现在打7折,那么要花多少钱能买到它?由于学生本身的数学计算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现场带稿纸进行计算300×0.7=210(元),这 样,学生就进一步明白了这类问题的计算与解答。在实际生活中购物时,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也就能做到学以致用。再例如,在学习“平均分类”的问题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营造这样的生活场景:妈妈有5个苹果,如何平均分给学生自己和妈妈?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总会想到分成2个一份和3个一份,这样与生活实际直接挂钩的问题作为诱导带领学生对这样问题进行思索与探究,也大大增加了家长与学生在学习中的互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开拓思维。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要知道,三角形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因为稳定性这一特征在很多地方都适用。所以,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的案例,让学生想一想怎么才能让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必要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几个小钉子、几张小纸条进行相应的图形制作。通过实践及联系生活,可以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可以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所在,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质量。

(三)数学教学链接生活,开拓学生数学思维

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也要让学生学会使用数学。将书本机械的数学公式变为实践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将生活里遇到的问题转化为数学课本中学生所要解决的数学公式,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从而使学生达到知识的灵活运用,提高自身数学能力,开拓自身数学思维。

例如,学生在学习《乘法口诀》时,教师将十位同学分别写上0到9十个数字,当教师念起6×7=42时,相关的学生迅速站成一排,其他学生进行评判对错,以此类推,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牢记了乘法口诀表。又例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博物馆的观光游览,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1班现有40人,2班有30人。每张票5元,若50以上组团买票可赠送5张,60人以上组团买票可以打9折。问如何购票最便宜?需要多少钱?”这样,在进行课外知识的学习活动时有效地结合课本的数学知识,能让学生开动自己的大脑,从而使知识得到运用和巩固。又如,在教学“加法”的意义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这样的题目:小红家有白色的兔子5只,黑色的兔子7只,请问小红家一共有多少只兔子?因为这个问题并不是很难,所以学生可以快速地说一共是12只兔子。之后,教师可以随意邀请几位学生进行自己想法的表达,进而将加法的意义引入。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可以掌握这样的规律:求两个数一共是多少的时候需要将加法运用起来。再如,进行“乘法分配律”相关知识教授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这样的图片、情境进行呈现:小李买了一套房子,但是,还没有装修,现在准备先铺地砖,请问你知道小李家一共需要买多少块地砖吗?通过思考,学生会获得不同的计算方法,最后的答案都是一样的。之后,教师可以将乘法分配律引入,将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示方法写在黑板上。通过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体验,可以让学生将探究知识的乐趣感受到、体会到,可以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树立起自信,可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将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提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质量,可以让学生构建起完善的知识体系。

(四)创设数学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有关心理学家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特征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当学生所接受的、学习的知识内容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自主接纳性、主动性也就会越高。所以,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化的数学情境。通过生活化问题情境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获到更多、更丰富的学习体验,更是能够有效激发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心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通过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生活情境的创设,能够更加直接地为学生带来一个和谐、自然的生活氛围,为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进行相互联系而建立起一座良好的桥梁,来更好地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而服务。

例如,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在教学“相遇”的数学知识和概念的时候,教师就能够将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到的“鼓掌”的动作融入到课堂上。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进行提问:“当我们去欢迎其他人的时候,我们会怎么做呢?”学生就会回答道“通过鼓掌来欢迎。”并且也有的学生会伴随着动作来一起进行。接下来,教师就针对于鼓掌的这个动作来进一步地提问:“那我们在鼓掌的时候,想象一下,鼓掌之前我们的手是放在什么位置的呢?鼓掌的过程中我们的手掌是分别朝着什么方向去鼓掌的呢?同学们可以自己缓慢地进行鼓掌来观察和思考一下。”通过以上生活中“鼓掌”的一个现象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从这个动作中感受鼓掌过程中的方向,进而引出小学数学中“相遇”和“同时”两个数学概念。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于生活中所熟知的一种动作来提高对数学知识和概念学习的积极性,更是能在这样的情境氛围之下,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思考的思维,将数学转变为的学生能够看见、摸得着的东西,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数学知识学习的体验和感受。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将生活化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使得两者能够在其中相互融合并作用在学生身上。学生在课堂上对于小学数学知识接纳的程度就会越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总之,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教会小学生数学解题方法,更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做到不读死书。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做到不丢弃教学材料的同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开拓学生数学思维。上述提供的几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引入生活故事案例,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创新数学教学活动,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教学链接生活,开拓学生数学思维。教师可以将之运用于实际教学中。这样,才能让学生将生活与知识的联系感受到、体会到,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学习产生热爱之情,进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生活化数学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