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下的小学数学单元整合教学途径*

2022-11-20 02:26蒋姆妹
读与写 2022年6期
关键词:所学数学知识知识点

蒋姆妹

(福建省大田县实验小学 福建 大田 366100)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接触的社会知识较少,而且思维方面还在发育,所以当学生接触一些较为抽象或者复杂的数学知识,会产生学不懂、学不会的情况。而课堂操纵作为一个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解释重难点知识,并且以课堂操作为过渡,逐步想思维成熟的阶段发展,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更加清晰。

1.小学数学教学中单元整合教学的意义

教师在引导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教师想要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那就需要让小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这样也能有效提高小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点时,教师还能通过对小学生的引导,让小学生复习之前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加强小学生对之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程度,还能有效提高小学生自身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而推进小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发展。

教师在引导小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时,还能让小学生提高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当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熟练掌握之后,小学生就可以通过整体的教学思维去引导小学生去解决相关的问题,进而保证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使用。教师培养小学生的整体数学思维后,教师还能让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点提高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乐趣,促进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

2.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的意义

一方面,实践单元整体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必然要求。对各个阶段的数学学习来说,这都是一个比较系统且复杂的过程,虽然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相对比较基础,并且将知识点分散到了各个单元之中,但是其中存在着无法割断的内在联系。小学生无论是在知识储备上还是学习能力上,都属于初级阶段,所以其缺乏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就需要数学教师通过有计划的引导,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的架构,这样也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用单元整体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也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知识点,实现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单元整体教学方法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塑造,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进行数学课程学习,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还需要学生能够搭建完整的数学结构体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学生实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是需要建立在完整的知识结构之上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实现知识点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完善,最终形成完善的数学逻辑体系。

3.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现状

3.1 数学学科本身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各个知识点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在教材的设计上,基本上是以有侧重点的单元形式进行课程划分。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中,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大多采取按课时进行备课的形式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也就是说,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教学体系。

3.2 对小学数学学习来说,学习重点是教材中的数学概念、数学原理和数学学习方法,这些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未来数学知识的掌握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缺乏单元整体教学理念的支持,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大多数根据数学教学工具书的指导,按部就班开展教学活动,没有对教学时间进行科学划分,不能突出教学重点,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

3.3 小学生所进行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逐渐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数学学科的根本特点是逻辑性和系统性,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单个知识点的讲解,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加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对单元整体教学缺乏足够认识,若学生只是依靠自身认知水平,则很难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会使得在一定程度上很难进行后续知识的学习。

4.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意义

4.1 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往往是以讲述知识为主,在课堂上以自己为中心,学生围绕着老师进行学习,使得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获取知识也比较碎片化和片面化,这样也能够使学生找到不会做题的原因。只有从知识的整体性出发,对知识进行整合,才能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深度学习是以小学生的基础与知识为背景的,学生获取的知识是连贯的,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主动的选择不同的信息,让学生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

4.2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思维模式和认知能力比较弱,小学生依旧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比较弱,但是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抽象,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困难。在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模式处于低阶段,即靠着单纯的记忆与模仿进行学习,在记忆理解的过程中,学生表现的比较机械,不能够灵活的运用与变通,时常是以固定的思维模式解决问题。而通过深度学习,可以逐步的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让学生在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分析和总结的能力,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5.知识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建立联系

小学阶段所有学科的教材都是按照章节单元形式进行划分,单元与单元之间往往教授不同知识,但从整体来看又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小学阶段知识设置是层层递进的,即前部分知识为后续学习知识奠定基础,有时同一教材不同单元章节内容、不同年级的单元内容属于数学中同一领域,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其进行单元整合,引导学生建立联系,通过回顾以往所学知识、联系当下要学知识、预习未来将学知识的形式实现单元整合,以促进学生整体把握知识,促进学生大局观念形成,同时也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深度学习。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章节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巧妙设置教学语言,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进行引导,引领学生们对以往知识回顾总结,建立单元间联系,实现单元整合工作。以本章节为例,教师可以将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数加法运算定律》章节内容与本节课内容进行综合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带领学生们回顾《加法运算定律》章节内容,同时利用语言实现二者衔接,利用“加法运算定律有哪些?能用字母表示吗?”、“像这些运算定律只能在整数中运用吗?”等语言来进行衔接,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通过“举例子,举反例,一一论证”等方法验证“加法运算定律也可以运用到小数”,最终教师可以对本次讨论做一个总结性发言引出课题《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到小数》通过单元与单元之间知识的联系,很好的进行知识整合,让学生们快速的理解知识脉络,让新知识模型更加的清晰,通过以往所学知识作为课堂导入能够有效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新旧知识的衔接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构建全局观念,提高深度学习意识。

6.剖析内在关系,部分与整体相结合

无论哪个阶段,教学活动设置都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状况,循序渐进地进行知识讲授,并对其定期回顾、总结,将课文知识构建成为一个统一整体,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剖析章节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防止其产生割裂,为学生深度学习创造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总结,及时进行课堂回顾,并在授课过程中实现单元知识整合,不仅要将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剖析,同时还要将单元内部的琐碎知识点进行分析,以促进学生对知识整体把握,让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深度学习。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章节学习过程中,教师就要将本节所学知识与以往所学“正方形和长方形”相关知识进行联系,为学生构建一个整体的知识网络。在进行单元知识整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平行与垂直”向学生进行授课,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联系正方形与长方形相关知识引领学生们将“平行与垂直”与“长方形”进行联系,向学生们提问“长方形具有什么特征?”、“长方形四个角是什么角?”等与本节课所学内容带有联系的问题作为引导,引领学生们回答“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以及“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进而引出本节课内容,“如果只有一组对边平行,那么会是什么图形呢?”以及“如果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但四个角不是直角的圖形是什么图形呢?”两个问题就能将从前所学知识与本节课知识进行联系,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从而促进其深度学习,为其养成深度学习习惯奠定基础。

7.单元整合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是小学生学习众多学科中非常关键的一门学科知识。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对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地响应新课改要求,为学生树立生本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坚持以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和数学学习兴趣作为主旨。下文主要以人教版二年级下《混合运算》单元为例,在此基础上分别从规划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开展系统学习,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三方面,对单元整合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有效策略分析进行了研究。

8.规划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的《混合运算》,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如何可以正确理解以及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顺序,并可以按照正确的运算顺序开展脱式计算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这部分教学时,便可以在引导学生探索和交流这部分知识后,鼓励他们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切实使学生可以感受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使其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为他们解决两步计算奠定基础。当然,在学生交流探索环节,教师还可以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而可以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养成认真审题,以及独立思考和准确计算、规范书写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体而言,人教版教材中的《混合运算》这一单元的学习,离不开学生自身系统地掌握以及简单整合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能力。因此,该单元的解决问题和四则运算便被整合成了一个单元。因此,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时,可以通过采取两步计算的方式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加之,教材内容的设计整合淡化他们对混合运算的计算和书写要求,这些都对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9.促进学生开展系统学习

教师在单元整合背景下开展教学时,要想使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就需要谨记素质教育的倡导,注重以学生作为主体的教育,时刻谨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在开展素质教育时,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对学生自主地探索和思考学习内容以及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详细地说,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着手,因为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情绪才会高涨,才会更加深入和兴致勃勃地學习课本知识,才可以广泛地涉猎和学习相关的知识。另外,教师还应主动积极地探索所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将冰冷的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知识,切实做到尊重学生,接纳学生,热爱学生。通过建立这样和谐的、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且可以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10.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在为小学生讲解相关数学内容时,应在上课前精心准备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在上课时始终保持自身的教学目标去进行推进。教师在为学生讲述新知识点时,同时还应将之前所学的知识点进行连接,这样能有效保证学生对之前知识点的复习,进而加深学生对之前知识点的记忆力。当教师采用单元整合的方式去进行学习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从整体的思维角度去看待知识,这样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才能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点,进而保证学生数学实践能力提升。

比如,教师在引导小学生学习《笔算乘法》这一内容时,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一定要将之前所学的《口算乘法》这一内容也融入到教学当中,这样小学生能加强对《口算乘法》的记忆,而且,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这两方面的内容逻辑关系较强,这也会让教师在引导小学生《笔算乘法》时更加顺利,进而保证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确保了小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通过《口算乘法》去引导小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教师还可以让小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一起去讨论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样将能有效提高小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认知。教师因为在备课过程中始终根据一开始的目标去进行引导,这也能让小学生感召教学设计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

11.塑造良好课堂环境

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具体情况和课堂本身环境是分不开的,教师在引导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一定要将小学生当做课堂主体,所设计的教学计划都要根据小学生的具体情况去进行开展,这样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有效融入课堂,进而保证小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教师采用单元整合的教学方式会更适用于学生数学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采用单元整合的教学方式教导后,教师就可以小学生为中心,让小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对相关知识进行探讨、串联。

比如,教师在引导小学生学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小学生合理组成小组去进行知识探讨。教师可以为小学生设计几道较为经典的题目,然后让小学生开始探讨,小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小学生将之前所学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知识点融入进来,这样小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才能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这一知识点融会贯通。同时,教师让小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探讨的过程中,教师也能照顾到一些理解能力较差的同学和性格比较内向、也存在一些问题的同学。教师让小学生建立小组去进行讨论,能够让小学生加强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进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效率。

12.建立数学知识框架

教师在引导小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时,一定要为小学生建立相应的框架,这样才能确保小学生能够有效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在为小学生讲述相关知识时,可以让小学生对知识结构进行具体化了解,之后再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应用进行练习,教师这样讲解后,在前期能让学生对知识有充分了解,后期能让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从而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四边形》和《周长》这两方面内容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搭建出相应的数学知识框架,在让小学生建立相应框架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小学生将这两方面内容进行整合,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小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认知,进而保证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当小学生建立数学知识框架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小学生通过相关数学知识去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一内容时,教师在引导小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时,可以为小学生安排一些实践训练,这样教师能了解小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教师也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实践训练情况去适当调整单元整合的教学进度,这样能有效保证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

1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操作目的

最后,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兴趣来进行教学,目的是为了通过学生的特征寻找学生的兴趣点,以此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视角,旨在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实现课堂操作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从客观角度来讲,数学知识相对来说较为枯燥,容易引起思维疲劳,特别是小学生,在思维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下,很容易对数学产生厌恶。所以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操作以外,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类似美术手工的课堂操作,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课堂知识。

例如:在学习“扇形”的时候,教师在讲解完扇形的计算法则和使用范围以后,可以让学生利用一张纸,现场制作一个具有扇形原理的工具。学生这时候可能会去做一把扇子,或者利用几个扇形的结合制作一个其他的生活工具。制作完成后,教师要适当的鼓励学生,告诉学生制作的非常成功。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认可,在后期的课堂操作和课堂学习中会更加用心。

总之,針对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操作活动,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根据学生的喜好和体验感对课堂设计进行优化和修改,保证课堂设计的实效性。最终能让学生通过课堂操作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所学数学知识知识点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非所学
非所学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知识点自测
“二次根式”复习精讲
科学分析,高效决策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