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任务为手段,因材施教
——高中信息技术任务型分层教学模式探析

2022-11-20 02:26
读与写 2022年6期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目标

张 想

(江苏省宿迁市洋河如东中学 江苏 宿迁 223800)

任务型分层教学法结合了任务型教学和分层教学两大教学模式的优点,任务型教学主要是以学习的具体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的一种新型的教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去探索一个又一个的任务,而分层教学则是将班级中的学生按照现阶段的学习层次进行划分,再依据学生们不同的层次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保证层次不同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加适合的教学,两个教学模式的优点结合在一起,既能够照顾到学生们学习水平的高低,又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保证学生们能够积极的思考,积极的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提高现阶段学习水平的目的,任务型分层教学法可以促使学生将能力和知识融为一体,其核心思想是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差异和个体需求,根据学生的具体差异将其进行分组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任务型分层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理念和原则,能够将教学目标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小组中。

1.任务型分层教学法

任务型分层教学方法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及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为核心思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能力水平、学习习惯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有效促进学生能力水平与知识水平共同发展。任务型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和原则,切实将教学目标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使学生的能力在现有的水平上得到进一步提升。分层教学法允许教师在同一教学内容中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同时,也允许学生依据个人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及自己可能完成的教学任务。同时,分层教学法在促进新课程标准改革发展上也有巨大的贡献。分层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集体授课的教学模式,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及所运用的教学方法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且不能满足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发展需求,很容易造成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弱的学生不会吃的现象。为了使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更加的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完成自己所在层次的学习任务,促进个人能力的有效发展。

2.高中信息技术任务型分层教学的应用

2.1 采用分层教学法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著名教育学家朱熹曾说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我们的任务,首先是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由此可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学生的个性优势,进行个性化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整体差异大,再加上家庭、学校、社会各种环境的影响导致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较为明显。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这是分层教学方式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而教师则要发挥引导作用,在教学中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引导。

例如以《认识Excel—数据的输入、编辑》教学为例。教师为了满足每个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可以将教学目标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依据不同的层次设定不同的学习要求。大部分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Excel软件,对Excel软件的基础功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数据计算、数据分析等操作并不熟悉,本次课程教学重点难点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Excel软件的操作界面、认识Excel窗口的组成;了解Excel数据的输入和编辑工作。教师针对不用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对于较高层次的学生掌握本课知识,能在熟练运用完成本课操作基础上灵活运用;而一般层次学生掌握本课知识,能熟练运用完成本课的操作;较低层次学生则是记住本课知识,能完成本课基本操作。

2.2 采用分层教学法进行科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在高中信息课堂教学中,统一的评价方式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有针对性地分层评价却能根据学生的操作成果、操作过程以及操作熟练程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分层评价的依据是“渐进式”的评价标准,为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设计适合他们的评价标准,当学生能够准确、独立完成操作任务时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肯定,运用积极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果以考试成绩来作为评价标准,忽视实践能力方面的评价,会使得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会得到有效发展,并且在评价内容方面产生一定的偏差,进而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构建分层的评价体系,为学生的能力发展作出贡献。高中信息技术评价方式与其他科目评价方式不同之处在于不能加入家长评价方式,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的作用,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

2.3 及时调整,实现学生层次的动态变化。在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白目标的分层、学生的分层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教育教学内容的深化,学生的能力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也在随之改变,学生很有可能超越原有的能力水平,实现大幅度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能力方面的变化,并及时地做出调整,将学生安排到适合其能力发展的层次。将能力有所提升的学生安排至比现有层级高的层级进行学习,不断挑战自我;将能力有所下降的学生则是要求其按照下一层级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层次的动态变化,通过层次的不断变化来激励学生不断地进步与提高。

3.高中信息技术任务型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3.1 合理划分学生,实施具体目标。在任务型分层教学中,教师们需要做好先前的基础工作,才能够发挥这一教学模式的最大效果。首先,要对学生们进行分层,合理的分层能够让学生们接受更好的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做到正确分层学生需要完全掌握每一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并对其计算机知识及运用能力进行详细掌握,最终根据不同的个性差异进行分层。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体现在知识技能、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兴趣上,为了能够做出准确的分层,教师可以结合多种方式进行调查和分析。首先是问卷调查法,教师在问卷调查表上设计一些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相关问题来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情况,例如以电脑软件、电脑软件的作用、学生通常使用电脑做什么事情等内容,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程度。其次是访谈法,教师可以在第一次课堂上抽出部分时间与学生之间进行谈话交流,询问学生几个基础的操作问题,从学生最喜欢的游戏入手观察哪些学生属于游戏高手,哪些学生具有学习潜能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拉近与学生间的关系。最后则是运用观察法,观察法比较常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对电脑操作的熟练情况,摸清楚学生的基础能力水平,进行有效分层。

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教师会通过考试成绩来分析学生的能力水平再进行学生分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学习态度、兴趣及学习主动性以及考试成绩进行分组,使进入到正确的组别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教师通过从侧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并且学生每一次的考试成绩进行分层,一般可分为基础较好、可以继续提高的层次,基础一般的层次、基础较差的层次。教师要根据每一次成绩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分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学生的进步与退步及时调整,也能够让学生获得相应的紧迫感与成就感。同时教学目标也是要进行分层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提出不同的、具体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的分层也是根据学生的分层进行的,对于优秀层次的学生可以要求一些灵活性及难度性较大的技能操作和知识应用,重点培养其自主学习及自主探究能力,创新思维,如可通过一些操作训练等活动,探索其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及欲型: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则可设定一般的操作训练,主要以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为主,将该层次学生作为课堂主线:对于较差层次的学生可设定基本的教学目标,目的在于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对课本上的练习进掌握等。当然,教师在设定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并对其进行引导,避免出于教学标的不同而导致心理落差,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

3.2 分层指导学生,做到因材施教。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也需要根据不同学生进行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如分类指导、过度指导。分类指导是根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不同问题进行指导,教师可给予相应意见,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其引导应重在法的差异.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可相应地将复杂问题进行分解,逐层解决,引导学生走出学习困境,在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中,需要给予这些学生演示,帮助其对知识结构进行系统化分析:对于其他层次的学生,因其思维较活跃,教师仅仅需要在旁进行启发或点拨就能够使他们较快地解决复杂问题,这样一来,能够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过渡指导是指教师在提出教学任务之后,有的学生思维活跃就提前完成了,而有的学生反应较慢,解决问题的时间稍微长一些,就会出现那些思维活跃学生等待反应慢的学生,在课堂中就会浪费时间,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过渡指导,提出不同教学任务,帮助学生锻炼思维,逐步提高学习水平。

3.3 注重分层评价,推动整体提高。将学生、学习目标、指导方式都进行了分层,也就是说不同的学生完成的任务时不同的,或者说他们对于同一个任务的完成程度是不同的,那么教师就不能够以同一套评价方式去评价所有的学生,如果教师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那么也会导致之前所做的努力付诸东流。因此,教师要进行分层评价,主要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们任务完成的程度,要认清学生们当前的学习水平,在评价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努力过程以及成长展现,让学生们能够感觉到自己学习水平的变化,从而投入更多的精力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那么久而久之,学生的整体水平就能够得到提高,而不再仅仅是班级中的优等生获得进步,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适当的评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对自己有更准确的认知。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始终要运用发现的眼光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发现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积极鼓励使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促进学习的进步,进而产生对学习产生喜悦和满足之情。教师在评价中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通常要选择积极正面的评价方式,运用表扬的语言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师通常要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用轻柔的语言直接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并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的提点下进行完善。对于高层次的学生,教师则是要充分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高要求,让学生通过竞争性评价方式来促使自身不断进步。

小结

总而言之,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合理运用任务型分层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焕课堂活力,让学生们能够在明确当前水平的前提下,更有目标地学习,将学习的大目标划分为一个一个的小任务,通过完成任务去实现学习目标,不断的努力突破,获得实质性的成长,在响应教学改革的同时帮助学生真正提高计算机水平,使高中信息技术课变得更有活力,更能够展现新时代的课堂面貌。

猜你喜欢
分层教学法目标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基于分层教学下的高中数学“让学”策略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基于“学为中心”的分层作业的设计与思考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