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活动与生物学科课程的整合应用探究

2022-11-20 02:26
读与写 2022年6期
关键词:生物学科生物病毒

颜 春

(江苏省泗洪县明德学校 江苏 泗洪 223900)

生物作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学科,在生活中处处都会运用到生物学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生物知识的教学,更要加强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因此,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促进生物学科教学效率的提升。

1.社团活动与生物学科整合的含义及影响

生物学科主要研究生命的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生物学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生物学科教育教学方面仍旧采用陈旧的教学模式,且教师的教学理念也与传统教学理念相符,因此不适用于当前学生发展的需求。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实践活动逐渐增多,社团活动也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社团活动是指学生立足于校园生活,利用课余时间,围绕社团宗旨而看的各种健康有益的学术、科技、文艺、体育、娱乐等活动。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并参与进去。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就可以将社团活动与生物学科课程进行整合,整合模式下的生物学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有效提升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2.生物社团活动课程的分类

当前初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包含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四个方面。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教学的重点。初中生物作为科学教育领域的重点学科之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重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提升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将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社团活动的优势,以实践活动作为主要课程内容,将社团活动与生物课程有效整合在一起进行分类,为学生构建知识型社团、能力型社团类别的社团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1 知识型社团活动。知识型社团活动是以生物学科所学知识为基础开展的社团活动,在此基础上构建与之相关的社团活动。在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又保障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型社团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基础知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运用趣味性的方式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以《病毒》社团活动设计为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发现、种类、结构、生活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材在介绍了动物、细菌、真菌后,本章介绍病毒,更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在信息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学生通过媒体等渠道初步认识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疾病,对病毒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病毒是怎样感染人体的,它在人体内是怎样繁殖的,它有哪些特征等,学生对于这类知识的认知少之又少,因此本章节教学重难点内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病毒的结构与生活环境。由于知识难度较大,教师如果没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不理解所学内容,在之后的复习课上也会出现仅仅只是老师在讲,学生听的现象。此时,教师就可以结合社团活动以舞台剧的方式呈现教学重难点。

以“病毒的结构和生活”为剧名,剧中设置大肠杆菌、噬菌体、非典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四个角色,将病毒外壳内部遗传物质的关系比喻成衣服和身体的关系,将病毒生存的环境比作房子。通过三兄弟之间的攀比、讽刺、挖苦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与生活方式。第一幕是奔波在外的三兄弟在病毒村相聚的情境,三弟大肠杆菌第一个出场进行自我介绍,紧接着二哥烟草花叶病毒出场。二者之运用调侃、挖苦的语言向学生展示两种病毒的结构形态以生存环境,大肠杆菌噬菌体利用道具边做动作边进行表演,生动地展示病毒的分裂与繁衍。而烟草花叶病毒的繁衍过程及生活环境则是通过攀比的对话内容进行体现。最后则是以大哥非典病毒的出现掀起一个高潮,大哥带着其独特的冠状外形向其他两个病毒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

知识型社团活动以舞台剧的方式表示教学内容,运用趣味的方式,寓教于乐,使表演者在表演前后准备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理解,而观赏者在愉快地欣赏过程中也能进行学习。

2.2 能力型社团活动。能力型社团活动是指在社团活动过程中应用到生物学科学习过程中所运用到的基本技能,以探究活动为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训练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不断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了加强学生生物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运用,使之更加牢固地掌握最有用的与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生物学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社团活动内容。

社团活动主要由5~6名初一至初三的学生组成,学生志愿报名参加。活动共分为4个内容:①在教师的带领下参观生物标本室观察。②分组调查校园里的植物种类。本次活动要求教师观察、采集和比较校园内的植物,找出他们各自适应环境的特征,制作一期纸质海报展示调查结果,用汇报的形式将探究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小组成员分工参观并初步认识校园内植物,拍照并做好记录,将不认识的植物进行重点记录,将采集到的植物叶片、枝条或者是其他特征部位压制成标本,带着标本向教师或者是通过其他渠道弄清植物名称及特性。③分组探索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第三个活动以实验为主,学生动手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小组成员设计实验方案和流程,确定实验所用的绿色植物,提前准备好操作材料。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分工合作,按照方案完成实验,最后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④制作生态瓶,探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探究。

能力型社团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应用能力,避免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现象的产生;另一方面学生在社团活动中通过调查、采集、实验、研究、分析等方式完成社团任务,更加体现了对知识掌握情况的高低,使学生的能力在探究活动中不断发展。

3.生物社团活动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3.1 关注人文底蕴,注重学科知识的扩展。生物学是一个知识系统十分丰富且复杂的知识体系,结合了人类发展规律、自然现象等内容,是一个通过探索认识世界的过程。生物学的发展是通过人类不断地发现、研究而产生而来的,在这一过程中,许多科学家都是学生值得学习的榜样。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加强人文底蕴素养的发展,教师可以开展以“生物学历程”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查阅书籍等方式来搜集生物学家的故事并进行分享,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学习生物学家身上的优良品质与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活动,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关于生物学科的内容。在社团活动中开展生物小讲堂、生物发展史、伟大的生物学家等主题的分享活动。

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中向学生阐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向学生出示了含羞草的叶子、乌贼的墨囊以及尺蠖和枯叶蝶地拟态,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在环境中通过自身不断进化,为了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进一步证明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这一观念。而部分学生在学习后对尺蠖和枯叶蝶的拟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然后通过搜索与查阅,进一步了解枯叶蝶的外形以及遇到危险时所表现出来的形态,最后将自己的调查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处理,配上PPT课件,形成了一篇完整的演讲稿。在之后的社团活动中则向其他同学详细地介绍了她调查而来的结果。在这样的方式下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孩子啊准备演讲稿的过程中提升了搜索、查阅、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3.2 倡导实验探究,培养科学精神。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而在学生科学素养培养过程中,加强实验教学无疑是最重要的教学途径。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在社团活动中可以研发实验研究课程,通过不同的实验研究课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指导学生针对一些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进行观察、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经验等步骤实现对其的探索与发现,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在这些以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再通过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假设,并能够运用规范地方式实施实验,然后分析、交流探讨实验结果,通过一系列操作后得出最终结论。

以《显微镜下的小小世界》为主题设计的社团实验活动为例。显微镜是一种复杂的光学仪器,其作用是将观察的标本放大,以便观察和分析。因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不同物质的细胞结构,在这里以“观察植物细胞”实验为例。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并会初步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首先选择操作材料、设计实验步骤,通过制成临时切片,逐渐熟练操作,加深体会。在观察了植物细胞后,学生再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并讨论、归纳总结出植物细胞共同具有的主要结构,体会细胞的整体性。再最后环节根据自己观察的物象结合教师的讲解练习绘画细胞结构简图,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不断提升。

3.3 结合学科知识,指导健康生活。生物学不仅是研究生物来源、动植物发展的学科,同时也是与学生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学科,生物学科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对健康生活的理解。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科所学知识,多设计开发引导学生健康生活的社团课程。

例如,《用药和急救》是从传染病到健康问题的过渡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掌握了生活中的安全用药常识以及常见的急救措施,使学生提高了自我保健能力。而为了加强学生的对急救措施以及常用药品的认识,教师就可以通过社团活动课程来加强学生的操作能力,组织学生进行急救演练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头部右侧止血演练、前臂骨折演练、小腿骨折演练、溺水后心肺复苏演练等活动,规范学生的急救操作,使学生明确在遇到突发状况时如果动作不准确则会产生的不良影响,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急救知识的认知与操作。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拥有健康饮食习惯一直都是老师和家长比较操心的方面。因此教师可以以不同季节的健康饮食分类来组织学生进行社团课程,让学生通过对食物的调查发现哪些是有益的食物,哪些是对身体有害的食物,并撰写调查报告。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健康饮食心得,分享自己或者是他人的经验,进一步掌握健康饮食的优点,使每个人都能形成健康饮食习惯。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制作季节美食,例如在夏季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制作“芒果捞”“绿豆汤”“凉虾”等消暑降火的食物。使学生在学习健康知识的同时还能提升动手操作能力。

3.4 利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促进社团活动的开展。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探索过程与结果是否有价值的判断,也是判断教师教学能力高低,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措施。教师的教学宗旨是通过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发展、成长造成积极有意义的影响,因此无论是在常规教学中,还是在社团活动中,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就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在社团活动与生物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将评价重点着眼于学生过程性评价,不再仅仅只是以结果性评价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而在评价方式上也进行了改善处理,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三种评价整合的方式,体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通过多方面的评价,从而推动社团活动的顺利进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

在社团活动中教师要合理运用过程性评价,为学生营造自由、平等的评价氛围。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则要多采用鼓励的语言内容,鼓励、肯定学生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评价获得自信心。

而在评价的形式方面也可以实行多样化,教师可以在学期结束通过演讲比赛、汇报表演、成果展示的方式来进行评价。不同于之前活动的地方在于,在学期结束的演讲活动、汇报表演活动、成果展示活动中,教师不参与其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自由选题撰写演讲内容,自由选择组员并编写剧本进行表演,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不参与到学生任何准备活动中。在最后则采用民主投票或者是其他方式来进行评价。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得学生的个人能力在准备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还使得评价更具真实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生物课程与社团活动进行整合应用是有效提升学生生物基础知识能力水平,加强实践能力发展,促进生物学科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方式。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以此教学方式作为基础,不断地探索、完善,最终形成更加成熟的教学体系,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生物学科生物病毒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病毒
上上生物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情境体验教学
病毒,快滚开
第12话 完美生物
感冒病毒
对生物学科复习的反思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