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合策略

2022-11-20 02:26
读与写 2022年6期
关键词:民歌传统小学生

刘 娜

(重庆市九龙坡区人和小学校 重庆 九龙坡 400050)

我国是一个历史大国,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和传承中也形成了较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也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中华女儿智慧的结晶。很多音乐中都包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因此,实现小学音乐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合,而言是我国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趋势。

1.现阶段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最近几年,很多小学音乐教师都发觉在小学音乐教材中包含着很多中国传统文化,这些都为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有很多教师意识到了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的渗透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具体如下。

1.1 引入和渗透的传统文化资源十分有限。现阶段,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引入和渗透的资源十分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最终的渗透效果。例如,人音版小学音乐中《箫》,这一课涉及了一些中国古代文化,箫发源于我国的一种古老乐器,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出于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的考虑,通常情况下都是以赏析教学为主。教师应用电子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曲调让学生欣赏,而关于箫的介绍、演奏方法等讲解却有限,无疑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小学音乐教材中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如果仅仅是依据教材开展传统文化教学,那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接触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机会也很少,进而可以在课上学习到的传统文化知识也有限,渗透效果自然也有待提高。因此,如何丰富小学音乐课程的传统文化资源,抓住教材中的教学契机进行教学延伸就是当前所有小学音乐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1.2 引入和渗透的方式还比较单一。就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现状来看,很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习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或者虽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很多教师逐渐开始丰富教学模式,但是这些都是体现在音乐教学上的,而在传统文化引入和渗透方面,采取的方式还比较单一,很多情况下,都是教师为学生科普相关知识,学生只需要安静地听即可,这样的渗透方式比较单调,很难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人音版教材中有一首曲子叫做《新疆好》,很多教师在这首歌的教学中,关于传统知识的渗透,一般都是简单的介绍新疆的美景,为学生展示新疆的美景图片等等。殊不知新疆在我国的西部,不仅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同时还有着十分独特的民俗文化。另外,西部还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在如今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总体发展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这首歌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对我国西部的发展历史、资源特点、人文特点等等进行介绍,从古代讲到现代。而这些因为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时间有限,很多教师都难以做到,导致引入和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枯燥。

1.3 引入和渗透的环境还需要继续优化。相关学者对小学学科发展进行了研究,发现各个学科之间其实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因此,我国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也提出了要实现“学科融合”,旨在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衔接和高度融合,进而促进小学生的均衡发展和全面发展。但是,一直以来,在小学教学中,音乐学科从未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如今也纳入到了应试教育中,但是要想在短时间内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对音乐学习的重视,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改革和适应。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入和渗透传统文化的环境还需要继续优化。另外,部分学校在小学音乐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方面,还没有建立一个具体的操作方案和实施规划,导致整个学校缺乏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和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小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导致小学音乐学科和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融合不够的现状。[1]

2.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1 有利于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师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注意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首要意义就是可以让小学生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感受到我国各种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精神,从而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的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另外,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瑰宝,其本身就具有较高的价值,教师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可以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产生文化自信,促使学生在感受音乐的丰富性和音乐的意蕴的同时,也可以有效的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2.2 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相关调查资料也显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情绪感知能力上相对较强,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可以调动多个感官,体会到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另外,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比成人要高一点,因此,他们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可以快速地领悟到音乐的主题思想。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可以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民族色彩和风格,丰富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方便学生进行想象和创造,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艺术发展。[2]

2.3 有利于促进音乐课程本土化发展。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小学音乐教学结合起来,还有利于促进音乐课程的本土化发展。首先,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时一定会考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同时也会考虑具体的音乐类型,从这个角度上分析,就有利于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本土资源,丰富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而促进小学音乐课程的本土化发展。其次,很多音乐其实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本土文化,教师在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时刚好可以把音乐本身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最终让小学音乐教学根植于我国的本土文化中,实现本土化的改革和发展。

2.4 有利于缓解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消亡危机。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聚集起来的,它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一个时期内特有的文化形态。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更是民族发展之本,是国家的灵魂。在多元化的社会形式下,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包含着较多方面的内容,具体有思想观、思维方式、人生价值、道德品质、生活习惯、礼仪文明、民俗习惯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着一个民族在一个时期内的发展过程,而且这些特定时期的民族文化通常情况下也是具备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在文化内涵上也十分博大精深。但是,纵观现在的社会形态,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很多人们对我们国家自己的传统文化反而不够关心,这些无疑都加速了传统文化的消亡,我国几千年的文化思想也受到了冲击。小学音乐教师通过在音乐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则可以让小学生明确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也有利于缓解我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的消亡危机,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3]

3.小学音乐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合策略

3.1 选择合适的契机,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教师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学会选择合适的契机,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避免文化渗透过于僵硬,影响学生的正常吸收。[4]

例如,在人音版小学音乐《劳动最光荣》这首歌的教学中,教师就进行了传统文化渗透。从歌名上就可以看出,这首歌主要是歌颂劳动人民的,传颂的是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精神。教师抓住了劳动这个关键词,趁机对学生宣扬了我国关于劳动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明白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行为倡导。我国关于劳动的肯定和赞美是在史前时代就有的,那时候就有很多神话故事,如因勤劳能干而被尧封赏土地的后稷、因争取更多劳动时间而追逐太阳的夸父、因解救人类于漫长黑夜而辛勤钻木取火的燧人等,这些神话故事无一不是在称赞劳动的美德和精神,告诫人们一定要勤劳勇敢,这样才能实现自强不息。另外,我国古代的很多经典著作中也对劳动进行了阐述,如《左传》中曾经提道:“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这句话就直接点出了俭是道德要求,而侈是万恶之首。除此之外,荀子在《天论》中也同样指出了“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这句话就表达出了荀子对勤劳跟做和勤俭节约的认同。还有《墨子·非命下》中也曾经提到了“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有不少人将这句话作为家训代代相传,教导子女要热爱劳动,养成勤劳的习惯。

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劳动这两个字背后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对《劳动最光荣》这首歌也产生了较高的学习兴趣,最终大家都以高昂的态度齐唱劳动最光荣,用洪亮的声音表达了自己内心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以及自己的劳动态度,可见教师的传统文化渗透有效。

3.2 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新生代,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但是,就目前我国小学生发展的基本现状来看,很多小学生因为生活在安逸的时代,对红色文化了解甚少,对一些历史事件也不再敏感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不符合时代发展对小学生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也需要应用音乐的感染力,渗透我国的红色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这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5]

例如,在人音版《国旗国旗真美丽》这首歌的教学时,教师就结合歌曲内容,对学生开展了红色教育。在课程开始,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这首歌,并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国旗是在哪一年升起的吗?”学生纷纷表示:“知道,是在1949年10月1号。”教师说:“没错,在1949年10月1号,毛泽东主席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完成了中华民族的一项伟大而庄严的仪式,牵动着所有中华儿女的心,那大家知道升起国旗的这一刻代表着什么吗?是否了解红旗背后的红色文化呢?”这个时候,学生的回答是比较含糊,关于那一段惨痛的历史,很多小学生都是耳濡目染的知道一点点,具体的文化和精神就不知道了。另外,因为现阶段的生活比较和平和安逸,学生在提起历史事件时也比缺乏了一定的敬畏之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结合《国旗国旗真美丽》,在课堂中渗透了红色文化。教师重点抓住了国旗这两个字眼,为学生讲解了中国红军为了让这面旗帜升起来,守护我国的大好河山作出的所有努力和牺牲。另外,为了强化教育效果,教师还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节选了几个抗战片段,以歌曲赏析的形式出现,带领着学生一边欣赏《义勇军进行曲》《地道战》《长征》等红色歌曲,一边学习和感受红色文化和精神。最后,教师还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为学生播放了疫情期间的武汉抗疫纪录片,学生在直观的画面张感受到了不管是在战火连天的年代,还是在高速发展的现在,总有人为了守护文明的岁月静好负重前行,从而由内心生出了强烈的爱国情绪,立志为了祖国更好的明天努力奋斗。

3.3 依据音乐的多元性,渗透民间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和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为多元的民间文化,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教师在实际的音乐教学工作中,还需要依据音乐的多元性,巧妙地渗透我国的民间文化,帮助学生认识我国的各种民间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并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自发的宣传我国的民间文化,实现文化输出。[6]

例如,在人音版小学音乐《牧童》这首歌的教学上,教师就渗透了我国的民间文化。具体教师分析了《牧童》这首歌,让学生了解这是一首江苏民歌。紧接着教师则向学生科普了民歌的特点,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还结合了其他歌曲对学生进行科普,具体如下:第一,一般情况下,民歌和人民的社会生活联系都较为紧密。民歌通常都是由基层的人民群众创作的,他们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实践中,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表现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创作的。而且在过去,我国的很多基层劳动人民都是不识字的,同时也不懂得谱,因此他们采取的都是口口相传的方法唱着自己的歌曲,例如《长工苦》《揽工人儿难》等,这类型民歌主要讲述了长期遭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凄苦。而《绣荷包》这首民歌则抒发了少女对情人的思念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憧憬等等。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以上民歌,让学生感受民歌的旋律和氛围,更加了解民歌的特点,感叹我国的传统民间文化的淳朴和真实;第二,民歌一般都是由基层群众即兴创作,口头传唱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一首民歌往往凝聚这无数人智慧的结晶,这也是民歌的重要特点。另外,民歌的创作、演唱和流程都是一起进行的,即在传唱的过程中完善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进行演唱和流传,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民歌的创作和发展也是缓慢的,而且是自发的;第三,民歌在歌曲形式上相对更加简明朴实和平易近人。民歌在音乐形式上更加的短小精悍,很多时候都是以乐段为基本结构单位的。在音调上也具有比较浓郁的乡土气息。民歌在音乐表现上也比较生活化,一般不会有固定的格式。

总而言之,教师在《牧童》这首歌的教学中,渗透了我国的传统民歌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多样化,帮助学生树立了文化自信。

3.4 开展延时服务,构建小学音乐传统文化综合实践平台。小学音乐课时较少,虽然在双减政策颁布以后,音乐课程也纳入到了应试教育的范畴,但是相对而言,课时数量依旧没有其他学科多,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音乐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效果。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构建小学音乐传统文化综合实践平台。具体策略如下:

第一,教师要加强对小学音乐课程内容的分析,了解目前小学音乐中所能覆盖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种类,开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第二课堂”,在课堂上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例如,教师利用双减政策下的课后延时服务,开设了渗透传统文化的音乐课后延时服务课程,葫芦丝教学课程、传统戏曲教学课程等等,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想要学习的课程,在这个过程中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另外,教师组织的课后延时服务也得到了很多家长的认可,学生家长都表示自己也跟着孩子了解了很多我国的传统知识,受益匪浅,可见,教师组织的课后延时服务有效。

第二,教师还需要利用课后延时服务,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宣传,例如,教师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中设计了“音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宣讲”“音乐中的传统文化实践体验”等环节,学生在参与课后延时服务的时候,不仅可以听,还可以用眼睛看,动手操作等等,无形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印象,促使学生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的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7]

第三,教师还要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里,组织了“寻找音乐中的美食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歌曲的同时,实现拓展延伸,了解我国的美食文化,并在课堂上动手包饺子、包粽子等等。另外,教师还在学生动手制作美食的过程中,穿插了相关文化知识,如饺子的来历、粽子的由来等等。整个过程学生不仅亲自动手制作了美食,也品尝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同时也了解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无处不在,有效提升了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促进音乐课程本土化发展。因此,教师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需要选择合适的契机渗透传统文化,还需要结合当前时代的发展要求,通过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另外,教师还要依据音乐的多元性,有针对性地渗透我国的民间文化,从而加强小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认识,树立文化自信,主动承担其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任。

猜你喜欢
民歌传统小学生
南闸民歌 留住乡愁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我是小学生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清明节的传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