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代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四个境域”

2022-11-21 15:03王丽霞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育人

王丽霞

(1.北方民族大学 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宁夏 银川 750021;2.北方民族大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民族院校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建设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的基础保障。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增强大学生“五个认同”、纵深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是民族院校办学的使命和责任使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体现了民族院校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彰显了民族院校教育教学的特色,顺应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契合了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成效。

一、历史方位: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时空境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新时代也是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面临的首要时空境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特定背景下发生且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一定程度上,新时代表征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入了新的时空境域。我们首先必须明确,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民族院校“三全育人”而言,新时代处于一个怎样的时空境域,这种新的时空境域对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何影响。

面对新时代和新的历史方位,民族院校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回应育人目标的时代挑战。有学者指出:“在新时代,中华民族发展到全新的阶段,面临新挑战,需要新思想回应时代挑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回应这一挑战的新思想。”[2]因此,新时代中华民族所处的历史方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民族院校为何要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外延日渐明晰,这就对民族院校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在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爱国意识、增强“五个认同”、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教育基础上,创新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工作方法。

“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3]国际环境的发展变化对中国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内和国际发展的各项事业正是对特定时代的反馈。在这样的大变局下,世界权力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对国家整体利益和中华民族凝聚力如何强调都不过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4](122),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民族院校也必须置身于这一大变局中,“思考和制定有针对性的意识形态战略新选择”[5],其核心的举措就是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6]。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坚定不移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着眼长远团结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道:“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7](2)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新时代新征程里党和国家吹响了接续奋斗的时代号角。很显然,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全局来看,民族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和育人目标十分明确,即在新时代,民族院校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大势,以广阔的视野立足中华大地,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坚定“四个自信”,勇于担当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好地服务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概言之,进入新时代,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所面临的时空境域发生了彻底变化。因此,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与时俱进,认清当前民族院校育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要求,积极应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加强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使命担当: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问题境域

民族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优秀干部人才的培养基地,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研究基地,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地,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创新发展、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地,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的智力支撑基地”[8],“兼有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的双重属性”[9],“须以服务人民和民族地区、党和国家民族工作为宗旨”[10],其“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可以借鉴国外有益做法,但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考察民族院校的发展变化,审视民族院校的使命担当,是办好民族院校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问题境域的体现。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民族教育领域的基本矛盾也发生了变化,集中反映为:从社会发展全局角度看,民族教育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其他方面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关系;从教育自身发展角度看,民族教育自身发展与其他全部教育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关系[12]。这一矛盾以问题境域的方式在新时代民族院校育人体系中得以体现。

作为一项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教育发展过程,民族高等教育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又有自身的独特性。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历史的发展,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也会不断调整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民族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方向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一方面,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下所提出的育人要求而言,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具时代特征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被明确提出,并且“时代新人”更多地以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作为衡量标准。另一方面,就教育自身发展而言,民族高等教育除了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共同趋势以及育人规律外,还要结合民族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兼顾民族高等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并肩负使命担当。尽管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经历了多年的发展,教育水平和质量已经大大提升,但仍须与时俱进地提升育人成效。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新的变化和新的要求,使得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问题境域在新时代背景下显得更加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民族教育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于民族高等教育在转变教育理念、传承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的功能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13]。

精准的办学定位是新时代民族高等教育的基本问题。大学的使命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健康完整的人格、淬炼学生的思想、锤炼学生的德行、锻炼学生对事物进行思辨的能力,还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以期服务社会。面对新时代民族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与其他高校一样,民族院校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建设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目标前进,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民族院校始终不渝坚持的办学宗旨、发展方向和义不容辞的育人责任,也是民族院校的办学使命和根本职责。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需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职能,精心培育卓越拔尖人才,助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民族院校应该自觉地站在社会发展的最前沿,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培养具有“五个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民族优秀人才。同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育人的各环节,集中在教育内容、教育载体等方面探索发力,以永立潮头的精神开拓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建立吸引优秀人才从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形成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努力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总供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就是要用理想信念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深入开展历史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将家国情怀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14]。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民族院校要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师德师风水平和业务能力。首先,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懂弄通悟透。教师要紧密结合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深刻内涵,深入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实质,在学深悟透做实上持续用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其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知识与民族院校育人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起来,提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成效,回应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和社会现实理解的新要求和新期待。例如,在加强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巩固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方面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和运用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最终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因此,要时刻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放在首位,在立德树人、构建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科学发力,稳步提升民族院校教育高质量发展,锲而不舍地落实民族院校的育人使命。

三、擘画新猷: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境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大原创性成果,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新时代民族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办学立校使命的价值指引。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境域为新时代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所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就是要使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培育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凝聚中华民族力量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新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最主要的价值指向。

新时代背景下,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要求为民族院校办好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这既符合新时代民族院校的发展实际,也反映了全国各民族大学生的愿望。从类型学的角度看,基于不同历史时期和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会有不同的社会形态,例如,理论价值、思想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等多种样态。譬如,在红军长征途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体系主要表现为政治价值和思想价值,中国共产党以“中华民族”为中心话语,以中华民族命运与共的意识为价值选择,初步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引导和教育各民族团结起来抗击日本侵略、挽救民族于危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民族建立了统一的国家,由此开启了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基石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政治价值主导地位没有变,在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不断探索并建立起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政策、法治制度等。改革开放后,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体系中,经济价值等逐渐凸显并被提升到重要位置,通过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推动边疆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体系日益完善,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理念的指引下,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联系日益紧密,各民族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大局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院校的使命担当,“既是由中国独特的国情、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所决定的,也是对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科学应用,更是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还是顺应世界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综合国力的内在要求”[15]。因此,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院校育人的主要价值指向,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且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对民族院校育人体系进行的结构调整和内容优化,因为新时代需要的是能够扛起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在新时代的境域中,民族院校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价值旨归和行动指南,真正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心环节,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逐步推动育人全过程体系的结构优化。因此,新时代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院校思想教育价值境域的指向,不断优化育人结构,才能更好地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富成效。

四、与时偕行: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境域

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时空境域、基本问题境域和价值境域更多地属于特定时空背景下对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阐释,落实到具体的实践育人境域中,我们面临的是如何应对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上述三种境域的嬗变问题。由此,从实践层面来说,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当按照新时代要求,推动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时俱进。

首先,要着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维方式转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思维方式旨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目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还存在一些简单拼凑或稍显离散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很难适应新时代国家战略高度下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要旨。从宏观角度看,由于国际国内社会发展变革日益复杂多样化,映射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表现为各民族学子在对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的长远认知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或者不同层面的复杂认知。这需要我们把握大势、蹄疾步稳地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微观角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育人组织、结构、功能、知识体系等都有极为紧密的联系,应该是一个十分规范的系统。但是,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理论研讨和实践育人环节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学术研究和育人实践等方面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分散性和独立性。鉴于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实现从单一学科独立、孤立的分散性思维向多学科联合、高效的系统性、整体性思维转变,需要持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持续向好发展。

其次,要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16],这是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举旗定位。话语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表达,各学科在致力于打造学术引领地位的同时,也要体现中国立场、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17],这是一个国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共识性的集中表现。新时代是一个多元、复杂的时代,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需要积极建构系统的理论、思想、主张以及准确的概念和表达方式,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好声音。就目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话语体系而言,存在一定的话语困境,主要表现为:“需要引导个体民族意识健康发展,抑制狭隘的民族情绪,纠正‘主体民族’偏差意识;警惕‘跨境民族’政治化意识,澄清‘中华文化’模糊化意识,深化全体中国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18]。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深化以学理化阐释为支撑的理论话语体系来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需要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学术化表达党的民族工作实践,需要通过系统化建构框架体系来把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共同的奋斗历程,等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需要多学科协同配合,“民族学承担着论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实体民族的使命;历史学承担着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升为历史观的使命;政治学承担着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国族属性的使命;心理学承担着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理基础的使命;社会学承担着以社会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19]。因此,我们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聚焦时代之责,以更具学理化、大众化、生活化的话语表达构建更符合与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中华民族历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话语体系。

最后,要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建设和改革。“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的质量水平与效果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科建设的科学性水平和社会认同度。”[20]课程的开设、育人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心笃行。新时代,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在困难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改进,在改进中加强。结合当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趋势新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必须瞄准靶向,实现教书育人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和功能常抓不懈,倍道兼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系严整、内涵丰富,只有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全面宣讲、系统阐释、深入解读,才能使大学生对其历史方位、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等方面的理解更加完整准确、全面系统。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方略,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得到显著增强,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知行合一。通过课堂教学的集中性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引导和教育,增强学生“五个认同”,使广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参与式教学。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持续发挥教师对课堂的主导性,通过多种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师生互动互联,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研学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此同时,要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学生面向课堂内外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应当有效开展实践教学,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各方面,营造民族院校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生活环境,稳步推进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新时代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境域不仅包括思维方式转型、话语体系创新和课程改革,还包含校园生活管理、用中华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大思政课”育人实践、“四史宣传”教育等诸多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面对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新挑战新问题时,逐步探索,积极对焦,激发动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质量发展蓄力勃发、全新起航。

总之,民族院校必须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压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的责任,多措并举,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引导各民族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真正做到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凝聚共识,更好地服务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育人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爱的共同体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