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喜欢的德育方式及教育建议*
——基于全国13614个高中生的调查

2022-11-21 11:45王永祺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29期
关键词:教育者榜样高中生

王永祺

一、研究缘由

德育方式是为了达到既定教育目标,教育者、受教育者参与德育活动所采取的各种方式的总称[1]308,既包括观念性的德育原则,也包括具体的德育方法,如说理教育法、实践锻炼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法等。作为达成高中德育目标的中介,德育方式的适切与否对高中德育内容和实际效果产生着重要影响。目前,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德育贯穿于整个高中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育教学质量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人格品质塑造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当下高中德育仍然存在德育理念滞后、德育方式选择不当等原因导致的德育实效性不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对高中德育方式进行分析和探究。如何通过恰当的、富有成效的、更容易被高中生所接受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这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笔者在中国知网分别以“高中+德育方式”“中学+德育方式”“青少年+德育方式”为主题,检索到2012—2022年发表在北大核心期刊等期刊的相关研究文献21篇。国内学者对于高中德育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方面:其一,关注德育方式的整体理念构建。如学者刘长海从经典自律论出发,认为学校德育应以培养道德自律为使命,构建以培养自律为宗旨的德育方法体系[2]。其二,从德育方式的使用现状进行问题反思。如学者朱志梅、周梅认为当前中学德育方法的创新要从协调素质教育和增强学生考试竞争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3];学者王永红、张应平提出当前德育实践中的德育方式杂多而零散,需要深入挖掘每个德育实施方法的特点并对其进行体系化构建[4]。其三,在时代发展的视域下探究德育方式的发展路径。如学者李芙蓉针对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认为学校应该选择双主体德育方式,选择加强对话、增进理解的交流式德育方式[5]。

从已有研究来看,学者们普遍从教育者的视角出发,对德育方式的创新和发展路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然而,从受教育者即高中生的视角来探究学生主体对于德育方式态度倾向的相关研究较少,尤其是全国大样本的实证研究缺失。影响教育者选择德育方式的因素有很多,如德育过程要求、教师自身因素、环境因素等,但是要想真正了解高中德育方式运用的实际成效,仍然要了解学生自己对当下德育方式的认识态度以及喜爱情况。只有充分听取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的意见和感受,才能体现“以生为本”的德育理念,帮助教育者在高中德育过程中选择更贴切的德育方式。因此,本研究基于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的孙彩平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建立的儿童道德发展的动态样本库,于2019年完成第二次数据采集工作,从全国范围内抽取13614个高中生样本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试图回答如下问题:(1)高中生更愿意接受和想要采取怎样的德育方式;(2)不同群体(性别、区域、生活满意度、学业成绩等)的高中生对德育方式的态度倾向是否有差异。基于此,针对性地提出高中德育工作在方式选择上的教育建议。

二、研究工具说明

(一)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测

本研究使用的是孙彩平教授团队编制的《儿童道德发展状况问卷》,“德育方式”部分以说理教育法、实践锻炼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讨论法、协商法等常见的德育方式类型为基本框架,调查内容分为“儿童愿意接受的德育方式”以及“儿童想采用的德育方式”两个方面。对于高中生愿意接受的德育方式的情况调查,采用封闭式单选题设计,通过各选项被选择频数分析其在被试群体中被看重的程度。对于高中生想采取的德育方式的情况调查,设置开放式问答题,根据被试问卷的情况进行关键词频数分析。经数据信效度检验,每道题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4、拟合指数CFI=0.958>0.9、TLI=0.944>0.9、CMIN/DF=4.488<5、RMSEA=0.048<0.06,问卷的总信度系数及各指标维度的信度系数均大于0.7,即《儿童道德发展状况问卷》中各个项目之间的一致性较良好、信效度较高,该问卷可以作为研究的测评工具。

(二)取样设计及被试分布

此次调查采用分层分组混合取样的方式抽取样本,以全国7大区域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西南、华南为分组;每个组选择1个省份作为一层样本;在所选各省份中选择1个地级市作为二层样本;在所选各市各选择1个城市中心区(城市)、城市新兴区(城乡交错带)作为城市样本,一个县作为农村样本,作为三层样本;在所选各区(县)选择高中1所,作为四层样本;所选学校以年级为单位进行采样,以7个班为班数上限,作为五层样本。综上,此次调查样本涵盖了全国7大区域、21个区(县),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到三年级的的学生群体。问卷填写采用网络问卷与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回收有效问卷共13614份。其中男性占46.53%、女性占53.47%;从地区来看,东部占47.83%、中部占36.83%、西部占15.34%,城市占56.45%、乡村占43.55%。

(三)数据处理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22.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为了了解高中生选择德育方式的整体特征,对相关数据进行基础性描述分析。为了了解高中生选择德育方式的群体差异,采用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进行差异性检验。为了校正样本量过大影响卡方检验而引起显著性差异的情况,在差异性检验的基础上辅以效应量的克莱姆v及φ说明其差异大小,当p<0.05、v<0.05时,认为变量之间虽有差异,但差异较小;只有当p<0.05、v≥0.05时,才认为变量之间具备统计学意义的差异且差异较大。

三、结果与讨论

(一)高中生最喜欢实践式的德育方式,其次是说理式

调查发现,高中生愿意接受的德育方式较为多样,最喜欢实践锻炼的德育方式,其次是说理教育和榜样示范。32.13%的高中生选择愿意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实践锻炼法)的方式来进行道德学习,28.74%的高中生选择“讲道理或者讲故事”(说理教育法)的方式,18.88%的高中生选择愿意接受“榜样人物示范”(榜样示范法)的方式。还有一些高中生乐于接受其他德育方式,如“教师以身作则”(7.67%)、“大家一起协商”(6.43%)、“举办讨论会或辩论赛”(6.14%)等。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普遍喜欢学校组织各种德育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来进行道德学习,说明对于高中生的道德发展来说,道德体验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实践活动以个体直接经验为基础,能够将抽象的道德知识与具体的生活事实连接起来,具有比知识学习更为立体、生动的特点,也更易于被学生喜爱和接受。这与学者杨春艳[6]的调查结果一致。同时,根据调查结果,说理教育并不为高中生所排斥,反而是高中生普遍喜欢和愿意接受的。这说明,作为传统的道德学习方式,说理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说理并不是说教,对于学生主体来说,将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的过程“既需要经验生活的基础性引导,也离不开理论理性的逻辑性支撑”[7],而说理能够以其清晰可靠的论证,通过启发、诱导将符合社会秩序和伦理价值的道德规范传授给学习者,对于道德理性处在发展中的高中生是不可或缺的。

当高中生从学生转换为教师角色,被问到“如果你是教师,会采用什么样的德育方式”时,超过一半(51.01%)的高中生填写了“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从我做起”一类关键词,超过五分之一(20.93%)的高中生填写了“言语说服、告诉、提醒”一类关键词。另外还有一些高中生想要采取其他德育方式,如“实际行动”(5.56%)、“主题班会”(5.56%)、“榜样的积极影响”(5.95%)以及“惩罚”(3.54%)等。这表明,从高中生的视角来看,身为教师或德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能够做到在德育过程中以身作则、身正为范;其次要提高自身说理的水平,能够为学生解答道德成长中的问题和困惑。

(二)男生更喜欢说理教育,女生更喜欢实践锻炼

调查显示,不同性别高中生选择德育方式有着显著差异,且差异程度较大(χ2=93.921,p<0.001,v=0.083>0.05)。如图1所示,不同性别的高中生在最愿意接受的德育方式上有所不同,男生相对更喜欢直接明了的教师说理的方式,而女生更倾向于通过自我体验式的实践活动、榜样示范来发展道德。

图1 不同性别高中生愿意接受的德育方式

(三)东中西部高中生喜欢的德育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调查显示,不同区域高中生选择德育方式有着显著差异,且差异程度较大(χ2=170.732,p<0.001,v=0.079>0.05)。如图2所示,不同区域高中生对各种德育方式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中部地区的高中生比东部和西部的高中生更重视“组织实践活动”和“讲道理或讲故事”,东部地区的高中生对于“榜样人物示范”和“教师以身作则”的重视程度要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高中生比东部和中部的高中生更喜爱“大家一起协商”或“举办讨论或辩论赛”。

图2 不同区域高中生愿意接受的德育方式

(四)对生活感到满意的高中生更喜欢实践和说理,对生活不满意的高中生更重视榜样示范和协商讨论

调查发现,不同生活满意度高中生选择德育方式具有显著差异,且差异较大(χ2=94.781,p<0.001,v=0.059>0.05)。如图3所示,对生活很满意的高中生选择“组织实践活动”“讲道理或讲故事”的比例在三个群体中最高,说明对生活感到很满意的高中生对实践活动的喜爱程度最高,相比于对生活基本满意或不满意的高中生,他们更乐于接受教师说理。而对生活感到不满意的高中生选择“榜样人物示范”“教师以身作则”“大家一起协商”“举办讨论会或辩论赛”的比例要高于对生活很满意和基本满意的高中生的选择比例,说明当高中生对生活感到不满意时,他们相较于其他群体更看重他人的榜样示范作用,更喜欢与同学协商讨论。

图3 不同生活满意度高中生愿意接受的德育方式

(五)学业成绩优良和一般的高中生喜欢实践锻炼,学业成绩有待提高的高中生更喜欢榜样示范和协商

调查发现,不同学业成绩与高中生选择德育方式具有显著差异,且差异较大(χ2=67.895,p<0.001,v=0.05)。如图4所示,学业成绩有待提高的高中生相比于学业成绩优良和一般的高中生更重视“榜样人物示范”和“大家一起协商”这两种德育方式,学业成绩一般的高中生对“组织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其他两个群体,而学业成绩优良的高中生比其他两个群体都更喜欢“举办讨论赛或辩论赛”。可见,当学业成绩佳时,高中生愿意参加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或讨论、辩论的方式来发展道德;而学业成绩有待提高的高中生则更愿意通过榜样示范和协商来发展道德。

图4 不同学业成绩高中生愿意接受的德育方式

(六)年龄、父母受教育程度、城乡、家庭生活方式对高中生选择德育方式的影响程度不大

除了上述自然变量外,本次调查还研究了高中生的年龄、父亲受教育程度、母亲受教育程度、城乡和家庭生活方式等五个变量。通过差异性检验发现,这五个变量与高中生选择德育方式之间有差异,但差异细微(φ<0.1,v<0.05)。不同年龄、父母受教育程度、城乡和家庭生活方式的高中生在选择德育方式上具有一致性,实践锻炼法是他们最喜欢的德育方式,其次是说理教育法和榜样示范法。

四、教育建议

从学生视角出发进行德育方式调查,通过数据反映出各类德育方式中的接受度和高中生在德育方式选择上的“意愿”,可以使高中德育方式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经验,更加契合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基于全国大样本对高中生喜欢的德育方式的调查结果,提出以下教育建议。

(一)重视实践活动和说理教育,注重实践与说理“知行合一”

从调查结果来看,实践锻炼法普遍受到高中生的喜欢。实践锻炼法是教育者“组织受教育者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接受锻炼、训练,从而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包括日常学习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以及专门组织的行为训练”[1]325。这是一种面向主体直接经验,以活动为依托的德育方式。在教育者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中,学生基于自身道德体验,在具体情境中通过主体参与、行动和反思来进行道德学习。高中德育如何发挥实践活动的有效性?首先,教育者要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以高中生的现实生活作为德育素材,提供鲜活的、生动的、丰富的活动环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生活的道德体验之中,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道德知识逐步内化为道德信念。其次,要以实践活动为桥梁,连接学校德育与社会实践,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环节,使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发展良好的公共道德。

调查还发现,说理教育也是高中生普遍喜欢的。说理教育法通过教育者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明辨是非。如何发挥“说理”在道德教育中的实际效果?首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基础,根据其已有经验和接受程度进行说理,对于已经处在“理性判断期”的高中生来说,教师说理不仅需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启发道德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道德判断力。其次,要注意说理方式的恰当性,“教师在课堂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只是为了阐述在遇到道德问题时应该怎样作出认真合理的选择,但是他们不再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组织课堂讨论来鼓励学生认识道德问题,鼓励学生提出有力的论据,然后进行评估,最终得出一个经过理性思考的结论”[8]。要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进行说理,帮助学生将道德知识与自身经验进行对话。最后,要注重实践活动与说理教育的统一,在学校德育中,“知”的活动和“行”的活动不能割裂开,要使道德知识的学习包含着学习者直接经验的感悟,也要使实践活动包含对理性的思考和反思,以此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做到说理和实践的“知行合一”。

(二)重视道德榜样的塑造,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

调查发现,高中生普遍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以及教师以身作则。“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的成就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种方法,包括教育者的示范、伟人的典型以及优秀学生典型等”[1]325。由于道德榜样具有直观性强、感染力强的特点,对于学生的道德成长能够起到价值引领作用。在高中德育中,要重视道德榜样的塑造,既要树立高尚人物和楷模典型,使道德模范的精神品格对学生心灵产生感化;也要挖掘学生身边的道德榜样,如优秀教师和学生典型等,让学生感到榜样是“可亲、可敬、可学的”[9]。要利用移情作用机制,以榜样为载体,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动力,使自我认知与榜样认知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自发以榜样的精神激励自己提高道德素养[10]。作为教育者尤其要提高自身的品德素养,身正为范。另外,高中生正处于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德育既要开展系统的德育课教学与德育活动,也要将道德教育渗透在常规教育教学中,特别是校园环境、校风校纪等隐形课程中,要将道德榜样的人格陶冶与教育环境陶冶相结合,实现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统一。

(三)根据不同群体学生特点选择适切的德育方式,重视个别教育

调查发现,不同群体的高中生对德育方式有着不同的态度和倾向,这就要求教育者在选择德育方式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群体特点,重视个别教育。首先,要针对高中生的群体特征选择适切的德育方式。比如对男生可以采用讲道理、言语说服等较为直接明了的方式,而对女生可以更多采用间接的活动式。其次,要重视个别教育,高中生处在从青少年过渡到成人的发展阶段,自我意识较强,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容易产生道德困惑和心理问题。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与之平等交流,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有效的辅导。比如对于自我主观评价高和成绩优良的学生,可以让其多参与实践活动,充分发挥道德自我发展的主动性;而自我评价低和成绩有待提高的学生更愿意接受他人外在的说理、教导和长辈的榜样示范,教育者要适时地进行启发和引导,成为他们的道德榜样。最后,德育方式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考虑生活在不同区域高中生的生活差异,结合学校所在环境,恰当、合理地选择德育方式。

猜你喜欢
教育者榜样高中生
品读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美国高中生如何度过暑假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