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阳方言的语气副词“端”

2022-11-22 13:57尹淑阁辛永芬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例句语气副词

尹淑阁, 辛永芬

(河南大学 文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0)

原阳县属于河南省新乡市,位于新乡市的南部,北部和西部与延津县、新乡县、获嘉县、武陟县接壤,南部与郑州市、中牟县、开封市隔河相望,东部与封丘县相邻。依照贺巍对中原官话的分区,原阳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的郑开片[1],也是豫北方言的一部分。辛永芬(2006)记录了浚县方言中的语气副词“端D”的语义及语法特征[2]56,通过联系比较发现,“端”在原阳方言中同样是常用的语气副词,但与浚县方言不同,原阳方言中的“端”没有变韵形式,语义上也具有地方特色。

本文方言例句主要来源于笔者自拟,并经过实地考察核对,还有一部分是来源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话语。笔者在原阳生长到18岁,会讲地道的原阳方言,18岁之后到洛阳、开封上学,会讲普通话。

本文的标音一律采用国际音标,方言用字尽量使用本字,对于本字不明确的用同音字代替,无同音字的用“□”后加国际音标标注。文字后上标“D”表示D变韵①,上标“Z”表示子变韵②,下划线“—”表示合音,“*”表示例句不合语法,方言例句相对应的普通话用小号字标注在例句的右下角。

一、“端”的语义特征

许宝华、宫田一郎(1999)在记录“端”的方言用法时,指出“端”在原阳方言中“表示出乎意外,和‘倒’含义差不多”[3]6890。“端”在原阳方言中意义与普通话中的“还真的……”接近,表示结果与说话人的预想不同,通常用在说话人意料之外的语境下,表现出说话人惊讶的语气。如:

(1)这还端是个法儿嘞!

(2)这个红薯端好吃嘞,买嘞可便宜。

例句(1)中说话人起初不认为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但是经过实施之后,发现竟然是个不错的方法,“端”表现出结果与预想的不同,表达了说话人惊讶、肯定的语气。例句(2)中说话人认为这个红薯比自己预想的好吃,因为红薯价钱便宜,便会让人觉得味道不会好,“端”表现出说话人惊讶、肯定的语气。

早在20世纪,吕叔湘(1957)[4]476-477、陆俭明(1989)[5]就已经使用“预期”来描写汉语中的语言现象。反预期是Heineetal和Traugott提出来的,吴福祥(2004)在分析“X不比Y·Z”格式时,介绍了反预期概念,并对反预期进行分类。“预期是一种与人的认识、观念相联系的抽象的世界,通常与一定的社会常规、言谈事件中说听双方的知识状态以及特定的话语语境密切相关。”“反预期总是与预期相对待的”,反预期可以分为三种:(a)与说话者的预期相反,(b)与受话人的预期相反,(c)与包括说听双方在内的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相反[6]。据此分类,原阳方言中的“端”表示的反预期同样包含三种类型。

一是与说话者的预期相反。“端”经常用在对话中,表现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意义相当于“竟然真的……”。因此,“端”表现的是与说话人的预期相反,这是“端”最常见的反预期类型。

(3)这一回端叫你过嘞,上一回说啥都不叫我过。

(4)他说不来了,端来了嘞。

例(3)表示事实情况与说话人的预期相反,说话人认为“这一次肯定不会让他过去”,但是事实情况是“让他过去了”,表现出说话人惊讶的语气。例(4)表示事实情况与说话人的预期相反,说话人预期情况是“他一定不会过来”,而事实情况是“他过来了”,事实情况与说话人的预期相反,表现出说话人惊讶的语气。

二是与受话人的预期相反,这里“端”只能用在对话中,表示说话人对对方的意见表示反对,意义相当于“还真的……”。

(5)甲:这一回肯定是我!

乙:端不是你嘞!这一回是小华。

(6)甲:你嘞比D我嘞贵吧?

乙:端没有你嘞贵嘞!

(7)甲:你猜我吃嘞啥?

乙:烧饼。

甲:端说错了(嘞),吃嘞面条儿。

上述例句中甲提出自己的预期,乙依据事实,对甲的预期提出反对性观点,表示不赞同或者反驳。

上述例句“端”用在对话当中,表示对对方意见的反驳。“端”还可以用于表示对对方意见的赞同,即肯定回答,这里的“端”依然表现出反预期性,不是与受话人预期相反,而是与说话人的预期相反,如下列例句:

(5’)甲:这一回肯定是我!

乙:端是你嘞!

(6’)甲:你嘞比D我嘞贵吧?

乙:端就是比D你嘞贵。

(7’)甲:你猜我吃嘞啥?

乙:烧饼。

甲:端说对了(嘞),就是吃嘞烧饼。

例(5’)-(7’)中乙的答语是肯定性的,是与对方的观点一致的,但是依然表现出反预期信息,都表示出与说话人的预期相反,即是说话人意料之外的结果。例(5’)中说话人的预期信息是“这次不会是你”,但事实情况与预期相反,表现出说话人惊讶的语气。例(6’)中说话人“自己的没有对方的贵”,但事实情况与预期相反,表现出说话人惊讶的语气。例(7’)中说话人的预期信息是“甲不可能猜对”,但事实情况是“对方答对了”,是一种反预期信息,表现出说话人惊讶的语气。

从例(5)(6)(7)和例(5’)(6’)(7’)的对照可以看出,无论是肯定回答还是否定回答,都体现出反预期性,这是因为“端”自身所带有的“反预期性”,说明“端”已然成为一个反预期标记词。

三是与包括说听双方在内的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相反。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通常体现在某个言语社会普遍接受和认可的先设,它是人基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经验建立起来的一种“常规”,“端”表示事实情况与这一预期的偏离。

(8)甲:大冬天,端有人买西瓜吃嘞!

乙:就是,啥人都有!

(9)这个傻Z端不傻嘞,还知道[tʂo24]给塑料袋儿揭开吃嘞!

例句(8)中说听双方共享的社会预期是“冬天没有人买西瓜吃”,但事实情况是与他们的预期相反,表现出说话人惊讶的语气。例句(9)中说听双方共有的社会预期是“傻子特别傻,甚至连吃东西的时候都不知道揭开塑料袋”,但事实情况与预期相反,“这个傻子还知道揭开塑料袋才能吃到事物”,表现出说话人惊讶的语气。

二、“端”的句法表现

(一)“端”的句法分布

“端”在原阳方言中,只能放在主语之后、谓词性成分前面,作状语。

(10)你端会写毛笔字儿嘞,看着[tʂu0]你不像。

(11)端给你嘞,我想着[tʂu0]他都不会给你。

例句(10)表示说话人认为对方不像会写毛笔字的人,但是看到对方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感到惊讶。例句(11)说话人原本以为别人不会给,没想到竟然给了,表现出说话人惊讶的语气。

(二)“端”的入句条件

1.“端”只能修饰谓词性成分,包括形容词、动词及动词短语、小句。

(A)“端”修饰的形容词只能是性质形容词,不能修饰状态形容词。

(12)这衣裳穿D端中嘞!

(13)一吃他嘞药,端不红了,还怪治事儿管用嘞。

(14)*端热乎儿乎儿嘞!

(15)*端红溜儿溜儿嘞!

(B)动词及动词短语

根据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对动词的分类,“端”能够修饰的动词包括动作动词、心理动词、判断动词、表存在消失变化的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7]10。

(16)买嘞馍片儿,他俩端吃嘞。(动作动词)

(17)端没有想他妈嘞。(心理动词)

(18)我一开门儿,端是你嘞!(判断动词)

(19)端没有变黑嘞!(表变化动词)

(20)我想着[tʂu0]恁都你们都不会用缝纫机,你还端会嘞!(能愿动词)

(21)他端来嘞,先时候[tʂu0]他跟D俺弟打过架儿。(趋向动词)

(C)“端”的后面还可以放小句,修饰整个句子。

(22)端叫你说中了,今个今天老师就是不布置作业。

(23)端是两口Z嘞,看着[tʂu0]一点儿都不像。

2.在句意上,“端”修饰的成分通常是说话人意料之外的事情,并且是表积极或者中性色彩的成分,即是说话人意料之外的好结果,不能是消极、不好的结果,如“死、瘸、吓、害怕、(东西)拌白白扔掉、输、赖、(病情)加重”等,这些词语不能直接放在“端”的后面,但是前面如果加上否定副词“不、没有”等的时候,就可以放在“端”后面。

(24)这一回端没拌浪费东西嘞,上一回扔多少东西你不知道[tʂo24]。

(25)今年端没死恁些那么多嘞,去年差不多都死完了。

上述例句中的“端”修饰的成分都是说话人认为正向积极的结果,“没拌东西、没死恁些”,表达说话人惊讶的语气的同时,也表现出说话人高兴、喜悦的积极情绪。

3.“端+被修饰成分”的后面需要加上语气助词“嘞”,原阳方言中语气助词“嘞”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呢”,表达肯定或夸张的语气。

(26)这个花端没有死嘞,前两天干成啥了。

(27)这个树端长成了嘞,前一崩儿前一段时间刮风,翻了。

“嘞”能够表现出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去掉“嘞”之后,句子也就不完整,这句话在原阳方言中是不能说的。

4.“端+被修饰成分”只能用在陈述句、感叹句中,不能用在疑问句、祈使句当中。

(28)一毛钱端花出来[tʂhuai44]喽嘞,有嘞超市都不要一毛一毛嘞。(陈述句)

(29)今个今天嘞月亮端不小嘞!明晃晃嘞。(感叹句)

(30)*你端会写字啊?(疑问句)

(31)*你别端得劲了。(祈使句)

5.“端”只能和否定副词“不、没有”、语气副词“还”连用,不能和其他副词共现。

(32)穿着[tʂu0]端不宽嘞,□[khɑŋ312]好儿正好儿。

(33)端没有恁孩Z嘞影儿嘞,不信你看看。

(34)这办嘞还端像回事儿嘞!

例句中的否定副词“不”“没有”语义指向后面的被修饰成分,“端”修饰的是“否定副词+谓词性成分”,只能位于“端”的后面。

三、“端”的语用特征

(一)传达新信息

吴福祥(2004)指出,言谈事件中当说话人针对语境中谈及的某一事物或事态提出一种与他自己或受话人的预期相反或背离的断言、信念或观点时,那么该说话人就表达了一种反预期信息[6]。“端”作为反预期信息标记,能够传达出新的信息,新信息往往与说话人或者受话人的预期相反。说话人在说话之前,心中有个预设,这个预设是说话人自己的观点,或者是言语社会普遍接受或认可的观点[6],“端”所引申出来的信息是与说话人或受话人的预设相反,是一种新信息。

(35)端是你说嘞嘞的呢,那点儿那个地方有个老鼠窟窿。

(36)他还端叫你用嘞,我想着[tʂu0]都不会给你。

例句(35)中说话人的预设信息是“那个地方不可能有老鼠洞”,不相信对方的说法,当看到实际情况时,发现事实果真和对方说的一样,“端”传达出信息“那个地方真的有个老鼠洞”。例句(36)中说话人的预设信息是“他不可能让你用他的东西”,当看到实际情况时,“端”传达出的新信息与预设信息相反,新信息为“他让你用他的东西”。

(二)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性

“端”表达的信息与预设信息相反,表现出说话人惊讶的语气,体现了一定的主观性。

(37)他端不是你说嘞那号儿那种人。

(38)他不是你说嘞那号儿那种人。

例句(37)说话人有个话语预期,“他可能是那一种人”,当看到事实之后,说话人对前面的预期提出反对,同时表现出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当上述例句1中的“端”去掉之后,例句(38)就只是陈述事实,不能体现出说话人前面有一个话语预期,不包含说话人的主观态度,相对客观。

(三)凸显焦点

原阳方言中,“端”是反预期标记词语,它在句子中是语流的重音所在,能够凸显话语“端”后面的焦点信息,即与预期相反的信息。

(39)他端好[xau312]吃嘞,我还怕他不吃嘞。

(40)你还端会做饭嘞!

“端”在句子中能够表现出说话人反预期的新信息,例句(39)表现出说话人惊讶的语气,原本以为他会不喜欢吃,没想到他还挺喜欢吃,“他好吃”是句子所要表达的焦点信息。例句(40)表现出说话人惊讶的语气,原本以为对方不会做饭,没想到做得还挺好,“会做饭”是句子所要表达的焦点信息,表现说话人出对方的赞赏。

四、“端”与普通话中“倒”的异同

《现代汉语八百词》释义“倒”:(1)表示跟一般情理相反。(2)表示跟事实相反。(3)表示出乎意料。(4)表示转折。(5)表示让步。(6)舒缓语气,用于否定句。(7)用于追问或催促[8]153-154。原阳方言中“端”意义只与第(1)(3)(4)(5)条意义接近,但依然存在差异。

(1)语法意义上异同

首先,“倒”表示与一般情理相反,“端”表示与说听双方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相反,二者具有相同点,但在用法上仍然存在差异。

(41)多年的老朋友,他倒跟我客气起来了。(普通话 吕叔湘,1999)

(42)*镇些年嘞老伙计了,他端跟D我客气起来[hiai44]啦。(原阳方言)

(43)他端没有跟D我客气嘞。(原阳方言)

例(41)和例(42)表示相同的含义,但是例句(42)在原阳方言是不能说的。这是因为“端”的后面常常修饰的是说话人认为合情合理的、积极正向的结果,如前面所说,“端”后面的被修饰成分是表积极或者中性色彩的成分,即是说话人意料之外的好结果,不能是消极、不好的结果,但是“跟我客气起来了”是说话人认为不应该发生的,因此不能用“端”。如果把“跟我客气起来了”换成“跟我不客气”或者“没有跟我客气”,这句话就可以说,如例(43)。

其次,“倒”表示转折,“端”也用在表转折的句子当中,并且二者后面的被修饰部分都是表积极意义的成分。

(44)房间不大,陈设倒挺讲究。(普通话 吕叔湘,1999)

(45)房不大,里头摆嘞端讲究嘞。(原阳方言)

例(44)和例(45)表示的意义相同,“倒”“端”所引出的信息都是与前面的信息相反。

第三,“倒”表示“出乎意料”的含义,“端”也用在表意外的语境当中,二者都能够表现出说话人惊讶的语气。

(46)你一说,我倒想起来了。(普通话 吕叔湘,1999)

(47)你一说,我端想起来[iai44]了。(原阳方言)

例(46)(47)表示起初没想起来,在对方的提醒下,想起来了,表现出说话人出乎意料的语气。

(2)句法表现上的异同

首先,“倒”都是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谓词性成分,“端”同样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形容词及形容词、动词及动词短语、小句。

(48)质量倒挺好,就是价钱贵点儿。(普通话 吕叔湘,1999)

(49)质量端不赖嘞,就是给嘞价儿太高了。(原阳方言)

上述例句中,“倒”可以和程度副词“挺”连用,“端”的后面不能加程度副词。

其次,在句类的选择上,“端”多用于感叹句、陈述句,不能用在疑问句中,而“倒”可以用于陈述句、感叹句和疑问句。

(50)a.你倒去不去?(普通话 吕叔湘,1999)

b.哪儿没找遍,你倒在这儿!(普通话 吕叔湘,1999)

c.有这样的事?我倒要听听。(普通话 吕叔湘,1999)

(51)a.*你端去不去啊?(原阳方言)

b.哪儿都找了,就没有找这,你端在[kε52]这嘞!(原阳方言)

c.你一说这事儿,我端想D听听嘞。(原阳方言)

第三,“倒”所在的句子末尾无需加上语气词,“端”所在的句子末尾必须加上语气助词“嘞”。

(52)这篇文章引用的数据虽然不多,结论倒还站得住。(普通话 吕叔湘,1999)

(53)他还端愿意嘞,我想住他都不会去。(原阳方言)

如果把例(52)中的“嘞”去掉,这句话在原阳方言中是不能说的,但在普通话中,语气词及助词不放在句尾,这句话就是完整的,是可以说的。

由此可见,“倒”和“端”存在较大差异,不仅表现在语义上,还体现在句法方面。

五、“端”的历史来源

《说文解字》中释为“直也”,在先秦时期“端”表示为“正直”意义。

(54)书之所谓大道也者,端道也。(《韩非子·解老》)

(55)今有道之士,虽中外信顺,不以诽谤穷堕;虽死节轻财,不以侮罢羞贪;虽义端不党,不以去邪罪私;虽势尊衣美,不以夸贱欺贫。(《韩非子·解老》)

例(54)和例(55)中的“端”都是形容词的用法,表示“端正、正直”。

“端”最早在西汉,后面的修饰成分变为动词,“端”有了虚化的趋势,此时“端”的含义依然为“端正、正直”。

(56)决市闾巷,高下在口吻,贵贱无常,端坐而民豪,是以养强抑弱而藏于跖也。(《盐铁论》)

(57)乐之当详听一意,端坐长思,心中悦喜,愉愉然也。(《太平经》)

当后面的动词范围扩大时,“端”的含义也发生变化,表示“恰好、正好”义。

(58)妾薄命,端遇竟宁前。(《汉书·外戚列传下》,引自张振羽,2010)

(59)西北雨峰峙,端獉与寿山侔。(《汉书·外戚列传下》,引自张振羽,2010)

西汉时期,“端”出现“竟然”的意义。但用例较少,这是“端”表“竟然”义的萌芽时期。

(60)楚王大怒曰:“今蔡无人乎?国可伐也。有人不遣乎?国可伐也。端以此诫寡人乎?国可伐也。”(《说苑》)

隋唐五代时期,“端”用作“确实”“竟然”义,用例增加。

(61)没踪迹处莫藏身,看来端是眼中尘。(《船子和尚拨棹歌》)

(62)虑必经远,词皆摭微,舒迟见君子之容,端录得大臣之体。(《全唐文》)

(63)正属四方朝贺,端知万舞皇威。(《全唐诗》)

上述三个例句中的“端”可解释为“确实”义,例(61)根据句意分析,“端”还可以解释为“竟然”义。

直到宋代,“端”的“确实”义的用法大量出现,并且“端”常常用在表意外的句子当中,“端”的“竟然”义趋于明显。

(64)九年离别,梦里相逢端怕说。(《全宋词》)

(65)幸有山林云水,造物端如有意,分付与吾侪。(《全宋词》)

(66)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全宋词》)

(67)还喜无边春信漏,疏影下,觅浮香。才清端是紫薇郎。(《全宋词》)

例(64)(65)中“端”既可以解释为“确实”义,也可以解释为“竟然”义,但例(66)(67)中的“端”只能解释为“竟然”义,是受语境的影响,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端”已有由“确实”义向“竟然”义变化的趋势。

元明清时期,“端”的“确实”“竟然”义继续发展,但是与之前相比,单音节“端”的使用逐渐减少,与“端”同义的双音节“端然”“端的”的用例大量增加。

(68)呜呼!以知翁之得天独厚者,端有自来矣!(《儿女英雄传》)

(69)又曰:“小娘子端好是画中人,遮莫老身是男子,也被摄魂去。”(《聊斋志异》)

(70)(入门介)呀,他端然睡瞌,恁春寒也不把绣衾来摸。(《牡丹亭(善)》)

(71)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水浒全传》)

(72)你家这姐姐,端的百伶百俐,不枉了好个妇女。(《金瓶梅》)

(73)将息至一月之后,端然好了。(《醒世恒言》)

“端”的本义是“直”的含义,引申出“端正”义,“端”用在动词前面,修饰动作行为的状态,作形状副词,这是“端”作副词的开始。“端”由“端正”义引申出“恰好”义,作情状副词,当动词的范围扩展时,“端”的含义需要重新分析,表示为“恰好”义,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当某一情况在与另一情况恰好契合,没有偏差,“端”就从“端正”义演变为“恰好”义,这也符合人的认知。再由“恰好”义引申出“确实”义,西汉时期是“端”的“竟然”义的萌芽时期,隋唐五代时期,“端”表“确实”“竟然”义的用例增加,直至宋代,“端”的“确实”“竟然”义才真正发展起来,开始出现大量用例。宋代“端”的“竟然”义随着用在“意外”语境当中的增加,“竟然”义愈加明显,元明清时期,“端”的“确实”“竟然”义继续发展,直到现代汉语方言中,“端”的“竟然”义战胜“确实”义,并进一步虚化,如原阳方言中,“端”用在表“意外”的语境当中,已经虚化为一个反预期标记词。

六、结语

“端”在原阳方言中是常用的语气副词,意义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还真的……”,用在事实与预期相反的语境当中,表现出说话人惊讶的语气。反预期表现为三种:一是与说话人预期相反,二是与受话人预期相反,三是与包括说听双方在内的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相反。“端”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谓词性成分,被修饰成分通常是表积极或者中性色彩的成分,句子末尾需要加上语气助词“嘞”,用在陈述句、感叹句中,“端”具有传达新信息、表达说话人主观性、凸显焦点的语用功能。与普通话中的“倒”相比,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具有地方特色。

结合历史文献语料,我们对“端”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考察,发现原阳方言中的“端”是“竟然”义的继续发展,因其常用在反预期的语境中,表“确实、肯定”的意义逐渐受到磨损,最后成为一个反预期标记词。正如张谊生所说,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现象应该包括三个阶段:A.名动形实词向副词的转化;B.副词内部由略虚向较虚的变化;C.副词向更虚的词类[9]。“端”在方言中的发展演变正符合这一语法化路径,已经一个成为更虚的语气成分。

注释:

① D变韵是汉语方言中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主要指动词、形容词与其后面虚成分的合音音变。D变韵最初是在地名中发现的,后来学者逐渐发现这种音变形式大量存在于动词、形容词、介词和副词当中,这里统一成为D变韵,D变韵的具体表现参看辛永芬(2006)的《浚阳方言语法研究》。

② Z变韵,又称“子变韵”,是汉语方言中的一种音变现象,一般认为是词缀“子”与词根语素的合音形式,也有学者认为后面的合音成分未必是“子”,本文采取保守的态度,统一称为Z变韵。

猜你喜欢
例句语气副词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语气不对
短句—副词+谓语
语气
附加疑问句要点搜索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