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及现实意义

2022-11-23 04:10娜仁琪琪格王树荫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娜仁琪琪格 王树荫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民族工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着眼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特点,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民族工作提出的任务要求,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从学理上探讨和阐释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有助于加强对其科学认识和深刻理解,对于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意义重大。

一、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

(一)理论赓续:源自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指引

任何科学理论的产生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70余年前,马克思、恩格斯领导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民族发展变化特征及其内在根源进行考察,明确将民族问题与无产阶级革命问题联系起来,提出“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灭,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1]419,要想解决民族矛盾,就必须消灭剥削制度,解除阶级间的对立和不平等关系;指明了“自古以来任何民族都不会优于其他民族,只能在某个方面或某个领域优越于其他民族”[2]的民族平等思想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435的民族团结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坚决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反对分裂和割据,坚持建立单一而不可分的民主共和国思想,因为资本主义发展导致的财富集中势必会导致政治的集中,而疆土分裂会抵消民族的集体力量[1]605,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同资产阶级斗争,以上这些表述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初创时期基本的价值观。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世界各民族反殖民反封建革命运动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民族斗争实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殖民地问题的学说。列宁认为在帝国主义时代,民族已经区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他说,“在社会民主党的纲领中居中心地位的,应当是把民族区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3]。在平等问题上,列宁“要求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某个民族或某些民族享有任何特权”[4]。在解决俄国国内民族问题上,列宁强调,“必须特别慎重地对待民族感情”“必须加紧帮助落后的弱小民族”[5],尤其是在政权建设问题上,尽管列宁一贯坚持集中制,反对联邦制,但他根据俄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因势利导地用联邦制解决了俄国各民族之间的平等联合问题。斯大林在民族问题上也撰写了一系列著作,概括出民族必备的四个特征,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6]64;指出“使各民族在事实上(不只是在法律上)平等的因素,这是建立各民族劳动群众之间兄弟合作的条件之一”[7];对于民族运动,他也进行了深刻分析,提出“只有资产阶级灭亡,民族运动才会彻底灭亡”[6]75。

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来,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长期强调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结合起来,秉持中国特色、中国方式分析解决民族问题,一脉相承,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进程。其一,关于民族团结的理论政策。在马列经典著作中,很少见到“民族团结”字样,通常都讲各民族无产阶级的团结与联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国情和各民族实际,提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不断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一个中心任务。毛泽东曾指出,“只有经过共产党的团结,才能达到全阶级和全民族的团结,只有经过全阶级全民族的团结,才能战胜敌人,完成民族和民主革命的任务”[8]。其二,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与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制度保证与法律依据。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要使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9]1981 年8 月,邓小平在新疆考察时再次强调,我们和苏联的国情不同,我们不搞共和国,我们是自治区,要有民族区域自治法[10]。其三,关于少数民族发展的理论和政策。发展是党安邦定国的首要任务,也是解决好边疆民族问题的关键所在。胡锦涛曾提出,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是加强民族团结、稳固祖国边防的大事,要求全党务必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加深对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极端重要性的认识。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汲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理论精髓要义基础上,继承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理论、立场、观点、方法,直面民族工作领域新变化,适时应务提出“着力培育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有序开发民族地区特色优势资源,提高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层次,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1],优化法治环境,加强对制定、规范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相关法规条例的研究,“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概念和战略构想,逐步形成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既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变迁过程和发展规律,又回答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时代课题,深化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二)实践启迪: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伟大实践

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党中央将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加以谋划,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中加以推进。习近平始终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发展,他给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学生回信,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视察,从党和国家民族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提出要加强民族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民族教育工作者肩负传承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教书育人的同时要立德树人。习近平指出,“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12]。习近平主持研究川藏铁路建设规划,出席西藏、新疆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必须坚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13],重申西藏、新疆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和主要任务。习近平几赴内蒙古、云南、宁夏、贵州等民族地区考察调研,每到一处与少数民族群众面对面交谈,反复倾听、认真思考来自基层一线的心声,不断深化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内涵。到内蒙古赤峰,习近平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根基作用,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赴青海,他要求切切实实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去四川,他专程到彝族贫困村看望群众,针对少数民族脱贫致富,指出民族地区是全国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全国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掉队……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民族工作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个领域,他坚持“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丰富的民族工作实践为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生发提供了丰厚土壤。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推动出台《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兴边富民行动在民族地区广泛实施,边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各族群众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一个个环境优美的小康村,点亮着祖国漫长的边境线,守护着每一寸神圣国土。党中央谋划决策,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意见》,要求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水平,指明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国家民委及民族自治地方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举办少数民族古籍珍品暨保护成果主题展览,加强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普查、整理、翻译和研究,使观众切身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明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共同奏响“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旋律……这些举措是新时代践行党民族工作初心、担当使命的壮美呈现,绘就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彩画卷。

(三)现实反思:得益于对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背景研判和方向审视

习近平对促进民族团结、搞好民族工作的思想认识深刻、立意深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全面分析研判了现阶段民族问题的背景和现状。

国际方面,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挥之不去,民粹主义抬头。冷战结束后,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中表现出的经济全球化和民族主义两大浪潮波涛汹涌、相互激荡,全球范围内统分背离却又相反相成的两大浪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创新发展和民族工作实践产生重大考验和现实挑战[14]。国内,解决民族问题的优势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驾驭民族问题运动变化规律的能力提高,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水平提升,创新民族工作的思路方法不断增多。在党的领导下,各项民族政策平稳有效实施,各民族以极大热情和创造精神,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民族政治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向前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迈出新步伐,在进一步巩固民族文化发展成果基础上,少数民族群众文化自觉自信意识大幅提升;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共生关系得到巩固,各民族统一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加强,这些都是开展民族工作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民族问题本身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特点,牵扯历史与现实、政治与经济等诸多因素,牵一发而动全身。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下,民族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反映出一些新问题。受西方文化、大众文化、互联网文化冲击,人们常将经济欠发达等同于文化落后,忽视自身文化的优势与亮点,对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缺乏考察与挖掘,文化感知匮乏,认同感不够,将不同阶级属性、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不具可比性的文化进行比较,冲击民族文化自信,导致少数民族群众价值观震荡以及政治文化传承艰难,也对人们的传统国家意识提出挑战;受历史、地理客观条件制约,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的差距仍十分明显,经济发展差距与民族利益意识逐渐增强,产生矛盾,影响民族关系正常有序发展;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屡屡制造事端,企图破坏民族团结,利用所谓的“西藏问题”“新疆问题”“少数民族人权问题”损害中国国际声誉,个别地区民族隔阂依旧存在。习近平在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将上述问题总结为“民族工作面临的挑战更多了,对做好民族工作的要求更高了。”

(四)文明借鉴:涵养于中国古代天下大同、大一统思想的深厚底蕴

中国古代的民族思想是在大一统的政治专制体制和对“天下大同”理想社会的追求中逐渐形成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和支柱,对“大同”的论述深入人心,对于中华民族民族性格以及民族思想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礼记·礼运篇》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15]3是为古代对大同社会的理想描述。《公羊传》中说:“元年者何?君之使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大一统也。”[15]6首倡“大一统”观念。秦王扫六合,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揭开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序幕。忽必烈即汗位,即以实现“天下一家”为己任,主张“华夷一家”,为巩固统治,更广泛学习采用中原汉王朝的传统制度和政治经验。至近代,面临救亡图存历史责任的先进中国人,在欧美资本主义文明洗礼和中西方文明碰撞下,仍未放弃对“大同”理想的追求。康有为等维新派主张变法,要仿效西方实行君主立宪,他们对“大同”社会作了重新定义和解释,把未来社会想象成“天下为公”的民主社会,把“小康”与“大同”当作社会发展进化的两个目标。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各民族都以实现“大一统”为己任,始终不渝地追求团结统一,把这看作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事实证明,正是这种大一统的天下观,成为维系并不断加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统一局面的纽带,成为“一轨九州,同风天下”的思想文化渊源。习近平指出,“多民族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16]149。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前起秦汉,后讫明清,历朝历代统治阶级采用军事征服、怀柔同化、尊王攘夷、和亲联姻、互市通商、土司制度、改土归流等政策维护和巩固大一统格局,并著文立说阐述“和而不同、天下一家”“邦畿千里,维民所止”的大一统思想。“五方之民共构天下”,历史上不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称霸天下,建立的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反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各少数民族在采集、狩猎、狩渔过程中创造出熠熠生辉的游牧文化、游耕文化、狩猎文化、渔猎文化,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造就了“辽阔疆域各民族共同开拓”“悠久历史各民族共同书写”“灿烂文化各民族共同创造”“伟大精神各民族共同培育”[17]的多元一体格局。古代历史上“天下大同”“大一统”“中华一体”的思想、民族国家的观念都包含着跨越时空和阶级的有益启示,是习近平纵览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站在整个中华民族高度、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断的历史底蕴和文明借鉴。

二、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深入把握民族问题发展规律、深刻阐明中国民族关系走向、追求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而提出的“中国方案”,其内涵集人类命运、国家利益、政治体制、文化发展、生态建设为一体。作为一种区别于西方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逻辑标准和价值导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为保证,以经济振兴和文化发展为内在要求和践行路径,以一体与多元协调平衡为价值旨归。

(一)党的领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指出:“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没有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一个多民族国家要实现团结统一是不可想象的。”[16]159回顾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历史,在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各族人民抵御外侮,英勇奋战,取得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从参加中共一大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邓恩铭(水族),领导百色起义、建立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韦拔群(壮族)到从事工人运动的龙大道(侗族)等革命英雄;从“彝海结盟”“八女投江”“新疆号”飞机到“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失去党的领导,少数民族就不能获得独立解放。1949 年新中国成立,中国民族关系进入了一个倡导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新时代,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局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开创性地确立了民族政策纲领,从“八千湘女上天山”、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到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建成通车、青铜峡水电站等基建工程,从中央访问团到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这些伟大实践为新中国处理民族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民族工作拨云见日步入正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喜人成绩,整个“十三五”期间,国家累计向民族八省区转移支付3800多亿元、均衡性转移支付2万多亿元,有力支持了民族地区改革发展;兴边富民行动实施20年来,陆地边境县(市、区、旗)生产总值实现从不足900 亿元到突破9200 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从不足4400 元到接近4万元,各民族统一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加强①参见中国民族网,https://www.56-china.com.cn/show-case-556/html,访问日期:2021年10月21日。。

过往实践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和各族人民选择的结果,各民族追随中国共产党是众望所归、人心所向。就我们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的根本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领导的基本政治原则。任何脱离政治国情的比较、罔顾中国民族问题实际,试图抽象、“普世”地把西方一些民族理论观点和解决民族问题的模式照搬照抄至中国,以所谓“去政治化”“文化化”方式分析和解读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只能造成人们思想的波动,产生削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消极作用。迈入新时代,面对境内外敌对势力频频借口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进行干扰渗透,面对各民族人口分布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面对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任务,继续坚持和加强党对民族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民族政策贯彻落实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牢固树立听党话、跟党走意识,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坚决抵制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的言行,把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旨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经济振兴、文化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涉及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我国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战略地位重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客观要求,关系到各族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提升,是处理民族问题的社会主义方向。2014 年,习近平在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作出了“五个并存”[18]105的判断,其中三项涉及经济层面。如何开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赴民族地区视察等各种场合提出殷切期望,他指出,“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19]“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20];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2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越来越重要。”[21]……这些论述点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济维度的工作方向。这一系列政策主张,一经实施,对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生建设产生了积极作用:通过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等差别化政策推动和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发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普惠各族群众。“十三五”时期,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高于全国同期0.9个百分点,民族地区实现新增城镇就业1283 万人,占全国近1/5[22]。新形势下,我们要以落实党的民族经济政策为前提,遵循区域协调全面发展的理念,持续实施区域间对口支援和定点扶贫政策,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需要营造各民族共享的物质田园,也需要搭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下,高举思想之旗,建设“强大精神力量”的任务更加迫切。因为,没有先进文化的指导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充实和富足,没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展现自身文化的品格和魅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空谈。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理论实践中,他都注重以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延续性,来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积淀和底蕴。“中华文化”包含少数民族文化,是内生性、内蕴性的,是天然地、有机地生长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共同体。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是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归属与认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资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提供重要支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动力,对于促进国家安定团结具有重大意义。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是一个持续推进的战略性基础工程,承载了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集合。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意蕴、贡献及繁荣发展,习近平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及2019年在内蒙古考察时作出一系列深刻论述阐释。他强调:“民族工作要见物,更要见人,”[16]156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信,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的基础上,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大力推动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坚持中华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加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识形态基础。

(三)一体与多元协调平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旨归

多元一体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可并推崇的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内部实行自治原则的格局。早在1939年发表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毛泽东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进行了科学分析和精辟总结,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光荣传统和优秀历史遗产的民族。关于中华民族形成的时间,他说:“中华民族的发展(这里说的主要地是汉族的发展),和世界上别的许多民族同样,曾经经过了若干万年的无阶级的原始公社的生活。而从原始公社崩溃,社会生活转入阶级生活那个时代开始,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现在,已有了大约四千年之久。”[23]中华民族的发展历久弥新,华夏民族凭借着强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优势,借鉴吸收其他民族精华,取长补短日益发展壮大,同时融入其他民族聚居区,构成融会贯通彼此联合的网络,形成了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实体。此后,历经数千年封建统治者运用“武力镇压”“封赐爵位”“联姻结盟”“分而治之”“民族迁徙”等方式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逐步形成多民族融合在一起的中华民族。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依据中国国情,从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角度出发,构建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多元”指的是民族成员的多元化,不仅包含了历史上曾经出现的现在已经消亡的,如今在我国境内生活的56个民族,而且也包含了散居海外的华夏儿女。而“一体”指的是各民族同脉、同源、同根、同宗、同族、同生。在“多元一体”格局下,各族人民辛勤劳作、生生不息,客观上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通过发挥各民族团结互助的精神达到共同繁荣的目的,继续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发展到更高的层次”[24]。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不仅与历史发展轨迹相符,而且契合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未来目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历史过程、现实状况,以及现代国家民族政治格局和结构形式的理性思考,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过程中,渐次认同并选择了多元与一体协调平衡的民族政治价值取向。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16]150这段话科学全面论述了“一体”与“多元”的辩证关系。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在阐明中华民族是在交往互鉴中形成一体格局的同时,着重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的一体性,强调中华民族的共同性。2021 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进一步指出,要“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25],即要紧紧围绕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这一核心理念,处理好“一体”与“多元”的关系,处理好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习近平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把握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旨归,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在新时代的发展与升华。

三、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反映了民族问题的本质特征和民族发展的历史任务,找到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规律,是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思想的辩证思维、战略眼光和中国自信,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宝贵财富,对指导现实民族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话语构建:创新了中国民族理论话语体系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切实回应国内社会上、党内外有关民族问题的不同见解,在民族、宗教工作方面形成了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具有理论范畴、概念和逻辑思维的创新性,彰显了我国历史、民族问题基本国情、少数民族文化、中国梦的鲜明特色,创新发展了中国民族理论话语体系。比如习近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论述,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56个民族,休戚相关、利益与共,所以民族间紧密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习近平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16]162又如,在强调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习近平提出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上升至党的民族政策源起,指出党的民族政策依此而来的论断;警示如若这一根基动摇会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统一与自治”“民族与区域”相结合的论述等,都是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论和实践的新阐释、新发展。

中国正阔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影响力、感召力、引领力不断扩大,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现代化模式和标准的多样性,丰富和拓展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途径。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解决当代民族问题理论、政策、概念和实践的有机统一,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精髓要义,代表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以中国话语呈现中国方案和立场,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构成,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话语体系的丰富和拓展,其用中国民族理论阐释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上推动构建理解包容、和谐共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为其他国家解决本国民族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政治理论范式。

(二)思想引领:夯实各民族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精神基础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结合形势任务与时俱进总结民族工作实践经验的智慧结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事业中承载着独特的角色功能,从创立到发展的各个时期,其始终贯穿着思想引领的初心。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立足世界发展大势和国家发展全局,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坚持在奋斗中继承和创新理论,围绕怎样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前瞻性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习近平2012年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向世人做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铿锵宣示。2014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指出只要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那些妄图挑拨我们民族关系的任何政治势力和个人就无机可乘,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18]159。2019 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提出“四个共同”重要观点,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抓紧管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性事业。在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系统总结了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怎么看”“怎么办”等重大问题,内容丰富。习近平还就民族工作中需要把握的共性和差异性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关系,中华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关系,物质和精神关系,多元与一体关系等做了深刻论述,对我们提升辩证思维能力和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有指导作用。

(三)实践导向: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基本遵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纲举目张,作为党治国方略在民族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就要求我们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在实践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不仅包括宏观层面上建设平等、团结、互助、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总目标,还包括中观层面上新时代党的民族方略“八个坚持”重要要求,以及涵盖微观层面上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的一整套具体方法与举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坚守“生态是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藏”的“财富观”……都彰显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的行动纲领。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牢固思想防线,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MINORITY REPORT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