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辅导员视角分析大学生医保工作现状

2022-11-23 09:37
山西青年 2022年8期
关键词:宣导群体辅导员

李 重

阳泉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阳泉 045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1]。目前,我国基本医保覆盖率达96.8%,基本实现了医保全覆盖[2]。但宏观上看,大学生群体参保率并不算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在校大学生(含本专科)和研究生人数合计为3104.16万人,而同年的《2018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大学生参保人数为2082万人,可得2018年大学生参保率只有67.07%[3]。这一数据在医改进一步推进的两年后依然可以从侧面得到印证,2020年11月24日,淮北师范大学通报该校全校参保人数18073人,参保比例61.77%[4]。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在政府及高校的多方努力下,部分地区在大学生参保率上相较于宏观数据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如笔者所在的阳泉职业技术学院,全院7323名学生,在坚持学生自愿参保的原则下,通过学院和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2021年度学生医保参保率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又如太原市小店区的四所高校,在武文婧的调查中,大学生参保率达到了87%,说明随着多方努力配合,大学生医保工作的开展态势是乐观的,但需要重视的是,武文婧调查中得到的学生自愿参保率只有6.9%[5]。以辅导员视角看,虽然目前笔者所在学院学生的参保率取得了基本全覆盖的理想成果,但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参保意愿不强烈的情况,抱着“有必要参加,但现在年轻不参加也没事”的心态,也因此导致了学生医保工作中参保率提升难度大的问题,更埋藏着学生续保潜在流失风险高的隐患,说明围绕着大学生医保工作,从大学生参保率的保持和大学生医保工作长远的发展考虑,仍需要在大学生医保工作上进行完善。

一、现状分析

我国的大学生医保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由单一的公费医疗支撑,然而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高校扩招政策的实行,单一公费医疗支撑的大学生医保被冲击得混乱失灵。2008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自此,我国大学生医保被纳入了现行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内[6]。2009年,该政策由试点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以学生自愿为原则,覆盖了在校的中小学生和大中专院校等全日制在校学生,参保以学校为单位,由学校所在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支持。自《意见》下发以来,已经过去14年,其间医保相关制度和体系不断健全,信息化手段的推广也大大提高了医保的办理和报销效率,但就大学生医保方面的现状而言,尽管部分地区已经通过多方努力尽可能地推进了大学生的医保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大学生医保参保率依然较我国基本医保覆盖率相差较大,且笔者作为辅导员在开展个人所负责的237名大学生的医保工作时发现,学生中较为普遍地存在参保意愿不强的情况,沟通了解后,分析如下。

(一)认识因素

保险意识薄弱,将“风险”与“需要”的概念混淆。这种概念混淆带来的“风险小就不需要”的认识误区的主体涉及各方,是学生个人与其家庭成员乃至部分学校教职工都可能存在的认识误区,已经形成了一种认知环境,一定程度上从意识源头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实际参保率。可以肯定的是,大学生群体具有患病概率小、患重大疾病风险低的客观特点,根据中国精算师协会最新数据,18~26周岁之间人群在0.23%~0.55%之间,相较于60岁个体的9.48%~14.15%而言,大学生群体所处年龄段患重大疾病风险低确实是低[7]。但需要充分认识到的是,风险小并不是不需要,宏观概率可为政策研究提供有效参考,但以此来做个人的风险判断的依据并不恰当,不应当在会引发个人和家庭极端风险的问题上抱有侥幸心理。某种程度上,具体到某一个体而言,风险只存在“有”和“无”的状态,这种“有”和“无”的“0”和“100%”,并不能对应完全意义上的概率问题,尤其是对现实个体而言,风险只要存在就应当防范、控制,一旦风险发生,个体就必须承担后果。因此在风险决策时,对于超出个体承担限度的风险,应当尽可能全面控制防范,不应存在任何侥幸心理,否则后果是灾难性的。微观地看,某个大学生个体一旦发生重大疾病,极易对其个人及其整个家庭造成重大打击,无论是对其家庭过去数十年间在其身上的资源投入还是整个家庭未来发展储备资源的透支都是灾难性的;宏观上,这一群体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家庭而言大学生这一群体都是要害所在。大学生医保的覆盖率不高,则对应着社会性的大学生面临突发疾病尤其是重大突发疾病时无法得到有效政策支持的状态,不利于社会良性稳定发展,因此保险意识薄弱的因素是需要尤为关注的。

(二)家庭因素

学生的家庭经济水平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大学生医保参保率的上升。这一限制在经济收入较低的农村生源群体上体现尤为突出,如笔者所在的此类农村生源占比较高的高职院校。最直接的表现是医保缴费水平的提升很可能会导致一些中低收入的学生家庭产生主动退保或不再续保的选择。毕竟全日制大学生群体尚未实现经济独立,所以其医保费用都是由家庭承担的。而家庭作为经济体而言,每一笔支出都受到实际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经济水平越高的家庭在学生医保这项支出上的限制越小,经济水平越有限的家庭则有概率将此项列为可缩减的开支项目。一方面,从风险发生概率上的考虑会使大学生群体在面对主要家庭经济支柱和老人、幼儿等风险较大的家庭成员时的优先级靠后;另一方面,保险类支出因其无直接反馈的特性,会诱发这类支出的削减。学生没有收入,保费支出由家庭承担,一旦家庭经济状况不佳,这部分开支就会被缩减。而从辅导员视角去看,恰恰是这种家庭的风险承担限度最低、经济最为脆弱,相较于其他家庭,这类家庭更难承担学生发生大额医疗费用的风险。

(三)执行因素

行动力的限制,既来自客观的公共资源的有待完善,又源于由于主观上对政策的缺乏了解而产生的畏难心理。尤其是后者对执行能力的限制,涉及大学生医保相关各方,无论是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成员还是高校辅导员乃至学校相关教职工,在实际工作中都不同程度地不能很好地对医保政策进行把握。在医保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医保政策不断优化、更新,改革期较高的政策更新速率加之政策传递层级的深度和管理幅度的广度,都使得及时进行的政策宣导学习进程受阻,也最终使得高校辅导员、学校相关教职工甚至部分医保相关工作者面对医保相关事项时的一知半解。这直接引发了学生本人的求告无门,进而生发内心无助、畏难的情绪,诸如“医保是什么?费用怎么算?报销政策是什么?怎么报销?异地报销怎么办?”种种问题,都是表象问题,涉及了投保流程、保险责任与责任免除、报销比例、报销流程等政策及审批事项,归根结底都是对政策的缺乏了解。更为关键的是,在此情况下,一方面由于相关公共资源的缺乏,学生遇到相关问题去何处求助都存在困难,许多高校自身医保专门负责机构和人员不够专业,对政策研究不到位,不能很好把握最新政策变动向学生提供帮助;另一方面,虽然政府已经做出了相关努力,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建立了很好的平台,但在学生群体中并没有能得到很好的宣传和利用。由于学生群体本身自我约束力较差,虽然在信息化时代具备很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探索精神,但这一群体在网络中的娱乐导向加上学校缺乏系统化的引导教育,使得这一优质资源的利用并没有在源头上步入正轨,目前未能获得最大效益。

二、对策建议

事实上《意见》下发以来,大学生医保相关制度建设已经取得了可观成效,国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群体给予了政策优惠,不断下调门槛,各地政府和高校也在为此努力。在此基础上,结合现状,希望大学生医保工作能保持现有成果,排除隐患,解决困难,不断向更普惠的方向努力,推动大学生医保全覆盖,充分实现社会医疗保险惠利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

(一)推动全方位、多层次政策宣导

参保大学生主要涉及其家庭与所属高校,因此家庭所在社区与其就读高校都应当被视为重要的政策宣导窗口,营造浓厚的政策宣导环境,以此形成合力,向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成员进行政策宣导。在此之前,由于各地医保政策存在不同,应当以实际情况为准,由当地把握政策的专业人员对包括社区的工作人员和学校教职工在内的基层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医保政策解读,确保一线基层工作者能达到相当的政策掌握水平,在面对学生时真正做到心中有数,为学生答疑解惑,有效开展工作。同时还建议建立面向基层工作人员的信息通路,以保障其能够及时掌握最新政策变动,使政策学习不出现断代,更重要的是令其有渠道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反馈,一方面能使一线工作者巩固加深对医保工作的理解实现再学习,确保学校能够为大学生提供适时有效的政策宣导和指导;另一方面来自现实中的问题与经验,也能反向为医保政策未来进一步的优化提供有价值的反馈,促进政策不断完善。

(二)促进学生认识与社会现实相融

全民保险意识的培养是社会稳定和有序发展避免极端个体社会成员失控事件的重要一步,因此医保作为控制疾病风险的重要保障手段应当得到重视。要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价值引领的作用,通过辅导员,引导学生科学树立“三观”的同时,做到有效政策宣导,通过实际案例结合医保政策引领学生去认识当今社会风险与自身发展的关系,将学生自我、社会现实、国家政策三者在教育中有机融合,使学生全方位立体地了解政策、把握政策,能够将自我的认识与当今社会现实相结合,学会自我保护,拥有一定程度的保险意识,逐渐学会与时俱进,与社会俱进。

(三)加强大学生医保资源投入

可通过调整大学生医保政策,如进一步降低起付线门槛提高大学生医保利用率,切实惠及学生;或是探索政府、学校分担学生医保费的可能性,从而通过增加投入的形式减轻学生负担以增加大学生医保参保率等。对大学生医保的资源投入,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当前大学生医保参保率低之下无医保学生重大疾病导致的因病致贫、因病失学的悲剧,更是我国医保政策完善、医疗体系发展进步的重要进程之一,尤其是作为国家宝贵资源的大学生群体,实现大学生医保全覆盖是一种趋势。世界范围来看,有不少发达国家强制要求大学生参保,如德国、英国、法国规定,大学生必须全部参加社会医疗保险,德国甚至将加入社会医保与大学注册学籍相挂钩[8]。加强大学生医保资源投入,有利于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均衡风险的统筹实现,是社会结构系统性优化的一部分。

三、结语

结合目前现状,大学生医保参保率低,工作开展阻力大,成果保持难度高,与相关各方对风险的认识不准确、保险意识不明晰等意识层面因素所营造的固有认知环境有关,与相关各方对政策的把握不准和政策更新传导执行的机制体制效率有关,与相关公共服务资源的不完善和利用效率不充分有关,因此需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针对上述分析,逐一以实际举措去化解大学生医保工作现实进程中所存在的症结。用发展的宏观视角来看,随着我国公民素质的提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医保的参保率低的问题会随着各方积极努力不断提高,逐渐实现全覆盖。

猜你喜欢
宣导群体辅导员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中间群体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