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指导视角下高校学困生学业帮扶措施研究

2022-11-23 09:37于晓静
山西青年 2022年8期
关键词:学业学困生教师

于晓静

三亚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

学困生是指在不存在智力障碍的因素下而引起的学习困难,以致无法顺利、正常毕业的学生。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学生自身素质、自身基础教育程度呈下降趋势,这使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无法适应大学生活,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因素的影响,比如,学习动力、学习目标缺失、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态度不端正……使学困生群体数量增加,也成为高校普遍存在的学困生问题。针对学困生帮扶工作,本文在基于学业指导视角下分析了学困生成因,提出了相应的高校学困生帮扶机制与帮扶措施。

一、学困生成因分析

在学生的学习管理中,学业困难常是困扰高校教学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通过对本校学生的学情调查,每一年级都有不同程度的学业困难学生。对学困生的进一步访谈发现,学困生学业困难主要由两大部分因素构成,一个是学生自身的学习动力缺失、学习目标缺失、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不当等主观因素;另一个则是社会不良风气、家庭教育误区、学校管理不当等客观因素。

(一)主观因素

学习动力缺失。学习动力是引起、推动和维持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力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进程以及学习效果。另外,学习动力还对学生的学习时间长短起着关键作用。学习动力缺失已成为高校大学生中学习困难的常态问题,新时代下的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在多元的价值观理念影响中,呈现出矛盾性与动态性。因此,学生一旦丧失学习动力,就会连带产生一系列的学习行为问题,学习效率低下,进而导致不同程度的学业困难。

学习目标缺失。我国大部分学生在中小学时期,被动接受家长和老师的督促式学习安排,进入大学以后,学习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以自学为主的“主动学习”,在大学这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学习没有了压力,感到迷茫,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学习,这就导致学生无法适应大学生活,缺乏学习兴趣,缺乏合理有效的学业规划和学业目标,缺乏学习主动性、自主性和积极性。再者,许多中学时期的学习尖子云集在大学里,学习优势的削减或减失,使尖子生成为一般学生和备受老师的重视已成历史,学习荣誉的丧失,使他们感到压抑,心理不平衡,无助和无寄托的心理阴影使一些学生悲观失望,甚至怀疑自己的价值。

学习方法不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部分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呈现机械性,缺乏正确的引导。由于在中学、高中时期,教师主要以考点为目标,学生只负责背书和做题,导致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学生不会灵活变通而仍然沿用这种学习方法,所以一些学困生虽然学习很努力,但却不能在学业上取得良好成绩。这主要是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策略、无法获得有效的学习效果造成的。

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困生表现出不愿意学习、不交平时作业、糊弄教师、自我管理散漫、沉迷网络世界、沉迷游戏等情况。更甚者,将学习原因差归咎于自己偏科、学习氛围差、寝室氛围感差等[1]。虽然这些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也表明了这类学困生无法脚踏实地,做好现阶段本分事情的情况。

知识断层。部分学困生由于过去某个阶段未掌握好所学知识,当面对更为深奥的知识时会束手无策。如果不及时弥补,学困生程度会进一步加深,这便是由于知识断层产生的学困生。严重的知识断层容易导致思维断层,而思维能力是学习的核心要点,没有思维能力的学生也同样缺乏创新创造能力,知识断层学困生更容易学一点忘一点,导致学习没有头绪,陷入低谷状态,无法融入新的知识学习中,也进一步拉大了与学优生之间的差距。

(二)客观因素

社会因素。社会就像一个“大染缸”,充斥着东西方文化、多元价值观的交叉与冲突,信息传播速度快、容量多、传播手段多,使得社会中弥漫着各种功利性的观念,也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冲击;同时网游、小视频、网聊、直播等丰富的网络体验,让学生依赖网络,人际关系冷漠,缺乏独立的人格;另外,网络等因素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导致就业压力与困难增加,同时诱发了一些“学习无用论”“天上掉馅饼”等的不良社会现象[2]。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大部分家庭教育存在偏颇的教育模式,如:过分溺爱孩子。导致不管孩子做什么事情家长都会以“他还是个孩子”的心理去包容,导致孩子自私、缺乏合作精神、意志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过分严格要求学生。有的家庭对孩子期望过高,常常跟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很敏感、意志力脆弱、心理抑郁等。由于家庭因素导致孩子自身特质的形成,从而影响孩子往后余生在遇到苦难时所作的判断、选择与决策。

学校因素。高校的集体氛围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浓厚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风气、考试风气等都侧面促进着学生的学习动力。再者,部分高校过于重视教师的科研工作,从而导致教师不潜心投入教学本职工作,使得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效果差、缺少课堂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缺少对学生的关怀与帮助等,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师生的积极性[2]。

二、高校学困生帮扶的现实困境

(一)帮扶运行机制缺失

学困生群体已成为高校普遍存在且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给自身的发展和原生家庭都带来了不容小觑的阻碍与负担,影响着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因此,为学困生群体建立一套有效的帮扶运行机制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部分高校出现帮扶运行机制缺失或“亡羊补牢”式帮扶机制,高校应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学业帮扶运行机制,预防为主,尽早干预,将学业问题遏制在萌芽之中[3]。因此,设计帮扶机制的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成长特点、差异化、心理需求等因素,合理有效地帮扶才能帮助学生解决困难,顺利完成学业。

(二)学困生脱困积极性不高

造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自身。他们缺乏明确的目标,且脱困积极性不高。素质教育虽推广多年,大学生综合素养普遍提升,可传统的应试教育仍然存在。大部分学困生表示中学时的学习目标是考大学,到了大学以后便失去了直接的学习目标,学习没有动机,学习的精神支柱倾倒,找不到学习的意义与动力,甚至开始厌倦学习;部分家庭条件优越的学困生表示他们在大学的主要目标是拿到毕业证即可,因此在学校对待学习也是“得过且过”,学习积极性低,从而出现“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现象。

(三)传统帮扶策略亟需改革

对学困生的传统帮扶策略还以课程学习帮扶为主,然而衡量帮扶效果的标准就是学困生的课程补考能否通过,从而导致学困生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而个人的能力、素质却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学困生帮扶只满足于课程成绩合格,只会使学业困难产生深层次的错误,更不利于以后学生走进社会[4]。针对学困生问题,传统的帮扶策略主要以辅导员对学生的帮扶为主,还停留在浅层次的思想引导、行为示范和生活指导上,辅导员会通过讲述他人的优秀案例、人生哲理等以期给学困生产生激励效果,但这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学困生的学习问题,亦不能根据学生学业情况为其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

三、学业指导视角下高校学困生学业帮扶措施

(一)建立和不断完善学业预警机制

构建校院两级学困生帮扶系统,形成了“预警-问题评估-干预-效果评估-反馈”的工作机制。学校教务处相关部门应基于学生成绩数据分析建立学困生预警模型,指导院系开展学困生筛查,由学业导师每学期根据学生学习成绩整理出学业预警学生名单,下达通知到个人及学院各教师,通过一对一座谈了解学困生具体情况,制定适合不同类型学困生的个性化分类帮扶方案,根据帮扶方案开展实施帮扶计划,并长期实时跟踪、反馈学生学业转化情况。同时,也要建立学生违纪预警体系,观察记录学生的日常考勤表现,对于学习违纪严重的学生根据学校规定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案。

(二)建立多方合作帮扶

1.依托学业导师团队提供学习方法和技能辅导

学业导师依据各学院学困生具体情况,创建学困生学业指导帮扶框架,针对学业预警的学生建立学习小组,根据不同学困生类型定期举办相关讲座,为学困生展开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指导,提高自学意识,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一起探索与自己相匹配的学习目标,进而融入大学的学习模式中,形成好的习惯展开大学阶段的学习。

2.院系加强专业教育,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院系应根据本专业的需要和新一代学生的特点,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努力改进专业教育的形式,提升教育效果,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和未来,促使学困生及早、合理规划个人的未来发展,明确学习目标,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要进一步增强师生互动,强化教师在学业指导中的责任。当预警对象明确以后,学业导师、授课教师、辅导员应协同发力,做好良好有效沟通,共同主动参与学困生帮扶工作,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努力探索能切实促进教师深度指导的个性化学业指导模式。

3.朋辈辅导协同成长

科尔曼(James Samuel Coleman)指出青少年同伴群体相互影响其效应往往要强于家庭、教师和学校的形塑能力,阿内特(Effrey Jensen Arnett)认为同伴影响在大学阶段达到了个体生命历程的巅峰程度。基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群体特点,朋辈互助在大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可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同时还可以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

利用学院的学生资源,尤其是抓好优秀学生“资本”,定期开展朋辈学习分享活动,针对学科知识点讲解、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等方面,建立朋辈一对一、一对多定向学习辅导;选拔优秀党员学生针对学困生开展实践教育,提高学困生的荣誉感和获得感。通过生-生朋辈全方位、立体式专业课程指导以及实践教育指导,使学困生能够尽快地解决学习难题,跟上课程进度,提升自身满足感与他人认可度。

(三)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学业困难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心理问题,大部分学困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同时这些心理问题其本身往往难以察觉。对此,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将具有丰富心理指导经验的高质量心理师作为首席心理辅导师,确保能以专业的知识为学困生开展心理辅导,同时针对学业预警等级高的学困生要及时报备大学生健康教育专门机构,以防错过最佳帮扶时机。

(四)制定学困生帮扶反馈评价制度、教师激励管理制度

为使学困生帮扶工作顺利开展,各帮扶方案措施有效、有针对性,必须配备完善的学生反馈评价制度。通过学困生对帮扶措施的评价,便于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学业困难情况等对帮扶方案进行及时调整,以满足学生的帮扶诉求,提高帮扶效率。对教师而言,可将开展学困生帮扶工作与教师工作绩效、奖评进行挂钩处理,以提高教师对于学困生帮扶的积极性,激励教师主动探索高效、实用、精准的方案、措施,让学生、教师有获得感、参与感、满足感。人才培养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知识转移的过程,也是教师对于学生思想、行为、情感的风向标,通过师生互助的帮扶活动促进学习氛围的有效构建,从而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引导学困生投入学习之中。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

大学是树立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正确的价值观影响着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的行动指南。在以学习成绩为核心指标的学困生帮扶过程中,也要加强素质教育、政治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和联动,防止学困生又走向瘸腿式发展趋向。

(六)建立家、校共同育人的积极环境

古有“做事先做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说,这都说明了环境育人的重要性。一个和谐、友爱、积极、有爱的教育环境对学困生的帮扶工作具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帮助学困生完成身份转化,可从家、校两方面着手,落实好环境优化工作。学校学习环境要积极有活力,有浓厚的学习氛围,而不是一种浮躁、焦躁、玩乐的大学环境氛围。学校要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联系,有问题可及时、随时找到反馈人。学校每学年将学生的成绩单、平时表现、奖惩情况等反馈至家长,让家长了解学生动态。对于学业困难程度较高的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实地家访,与家长共同商讨学困帮扶方法和手段。通过家校联合,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督促学生走入“正轨”学习。

猜你喜欢
学业学困生教师
大学准备与学业成功:美国“早修大学高中”项目的经验启示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基于实证调查的学困生成因及转化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业精于勤
美育教师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