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时代特征

2022-11-24 18:49高雷雷徐俊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心

高雷雷, 徐俊

(1. 皖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2. 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036)

“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新时代人类面临着将往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其中最根本的是发展问题,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各国都在前所未有的新变局中苦思冥想发展的出路。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还原发展的本来面目、内在逻辑、本质内容,把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实现途径和制度保障等统一于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科学回答人类发展的时代之问,以此形成完整而科学的理论体系。 从时代进步、文明发展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提出是顺应历史大势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选择, 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汲取智慧,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成功地回答并解决了一系列时代问题的科学理论,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回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

在中国近代史的扉页上,“国家蒙辱、 人民蒙难、文明蒙尘”[2]是整个社会的真实写照。 在与其他国家实力较量的多番经历中,四万万人民认识到一个不容置辩的实际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天朝大国”美梦已经彻底破灭,中国国力的滑坡、地位的衰退已经成为不可逆的现实, 落后挨打的局面已成事实。 无数的先驱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迎难直上,为再造“国富民强”流血牺牲、毫不畏惧,“中国梦”从那时起就开始生根发芽。但是,实现“中国梦”是一个久经磨难、勇毅前行的过程,真正架起了理想通向现实桥梁的是中国共产党。 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以实现“中国梦”为己任。 百年间,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都围绕这一初心使命逐步展开。今天,尽管时代已巨变,但实现“中国梦”的接续奋斗仍在进行,主题依然鲜明。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现实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对“中国梦”何以实现、何以推进的有力回应。

(一)坚守党的初心使命,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而奋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内蕴着中国共产党在所有工作中对“为了谁”这个根本问题的回答。 19世纪工业文明的到来,催生了发展的新手段,形成了发展的新模式,造成了国家间发展的新差距。 资本主义国家对政治权力的欲望和获取财富的渴望跳出了本土界限,不断对外扩张领土、掠夺资源,不惜“洒流人民鲜血和浪费人民财富”[3]。 马克思批判这种罪恶性的对外政策, 也表明了资本主义政权就是丛林法则的“代言人”,它在本质上就是异化人的劳动、剥削人的价值、漠视人的需求,使得社会道德秩序遭遇摧枯拉朽的毁灭, 后果只能是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在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之后, 马克思毫不避讳地揭露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质和罪恶行径, 并指出不要妄想资产阶级能够为人民群众的利益作出让步, 要改变这一切必须建立更先进的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政权。 可以肯定,“以人民为中心”早就在马克思的信仰上扎根发芽,是他建党运动的立场遵循,也是他追求目标的价值所在。 中国共产党走上“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以史为鉴”中深刻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而作出的正确抉择。 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因其见证了马克思主义真理为黑暗中的国家带来了曙光, 给危机之中的民族觅得了生机, 而自主作出的重大历史选择。 这一历史选择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的逻辑必然, 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规律。 因而,中国共产党一经现世,就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工作,以“人民至上”为价值立场,为实现“人民诉求”持之以恒地奋斗。 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同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共命运,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始终如一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矢志不移践行 “三个有利于”;执政兴邦,一以贯之坚持“三个代表”;谋求发展,一直以来突出“以人为本”。 进入新时代,人类发展面临着利益纷争迭起、 文化冲突激烈等现实问题,人民比以往的任何时代更加忧心未来。 大变局、 多变数的时代, 经常出现突如其来的利益选择,恰恰也为检验一个政党的治国理政能力、一国制度的价值理念优势提供最无可辩驳的证据。 就在西方国家无视人民诉求, 一意孤行在世界范围内推行“对抗”、制造“冲突”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人民的向往放在治国理政和价值理念的最高位置。 从习近平总书记把与老百姓有关的每一件事都当作关己之事,强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4], 并以此确立发展目标、形成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布局、探索发展路径,就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对老百姓有着久经考验的真心。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全党工作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无论是在总体上和战略上对发展规律的宏观把握, 还是在实际中对具体工作的精准施策, 都体现其居于党的工作价值主线的地位,是最根本的价值立场。 正因如此,我国成为世界上充满获得感、 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国家和民族,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国梦。

(二)彰显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历史车轮的前进是人民群众推动的,社会进步发展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复兴之路上的发展成就以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彰显了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工作经验,尽管理论上依靠人民,可实践中还没有真正与人民群众走到一起。 在对待革命的思考上,早期领导人曾倾向于依靠国际共产主义、依靠其他政党,或者仅仅依靠工人,不但没有取得革命的实质性进展,还让襁褓中的共产党切实尝到苦果。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放置在中国化的现实运动中思考问题,坚持走群众路线,重视团结农民,依靠人民的力量建军队、干革命,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对唯物史观科学要义进行守正创新。 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顺利实现了“站起来”的任务。 “人民主体”和“依靠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奋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是同一的,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人民主体地位的同时即确立了自身的价值立场, 同时也把依靠人民作为支撑实现价值、开辟未来的根本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历届领导集体向来重视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开创事业,对党创立的群众路线持之以恒地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唯物史观和群众路线,并结合党和国家当前的实际工作, 从理论上不断深化党的“人民理念”的系统性,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5]的论断贯穿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全部实践,将发展的主体、力量、价值、结果统一构建,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创新了党的初心使命的话语表达,既彰显了人类发展的时代主题,又激发了人民浓厚的情感因素。为什么人、靠什么人,可以检验一个政党能够走多远, 擘画的未来能否实现。理论上依靠人民群众就要在实践中真正重视人民群众,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的时代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要做到知行合一,不把对人民的承诺停留在口头上, 而要兑现在现实中,不断增加人民福祉。人民对执政党的满意度就是体现人心向背最现实、最有说服力的结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既是我们党开创未来的理论与实践遵守,又是我们党今天取得全方位、历史性成就,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原因。 鉴往知来,只有团结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顺承民意、实现民愿、凝聚民心,才能真正开创未来。

二、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张力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特质是使其能够成为价值主线贯穿于新时代党的工作的理论依据。这一思想是否具备时代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是作为理论形成的基础性问题应当加以思考的。一个创新的理论能够被人民选择和接受,最终实践成功,成为一个时代的精华,其中必然蕴含着与时代同行、 人民同在的哲学思维和方法论,体现着历史、理论和实践作为整体逻辑和创新思维的有机融合。 无论面对怎样变化的时代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要求全党上下努力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不能忘了“老祖宗”,不能丢了“看家本领”, 在开创美好未来的道路上旗帜鲜明地高举马克思主义。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人心, 正是因为内蕴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张力,正确科学且又具有解决现实问题的无限力量。

(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向度相统一

实践是理论之源,理论又能指导实践的具体开展。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源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它是逻辑自洽、理论圆融、结构完备的理论体系。归根结底其内在特质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张力,能够为制定发展目标、道路、制度等提供科学指导,同时,它又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性,为解决时代难题发挥着自身的功能,实现为民造福的目的和使命。一方面,从理论角度进行阐解,它的理论形态是完备的,其内在逻辑严密,整个思想理论回答了理论发生的可能性、必然性和现实性,具有特定的话语特色、系统的逻辑思维、科学的概念系统及合理的理论架构,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的伟大历史经验贯穿于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对理论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待发展问题上特别重视用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把马克思对人类发展的科学观点放在新时代中国化的进行时中思考,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构建起人民作为发展全部领域的主体、 建设者及享有者的完备体系,在理论发展上丰富党的“人民理念”内容,构建完备的理论体系,形成了“五位一体”整体协调的人类发展新形态。 另一方面,从实践角度进行解读,它的指向性是鲜明的,其根本目的在于为人民谋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6]。可见中国共产党从来不追求神秘玄幻的理论, 不做理论的抽象构想和目标悬设,而是追求理论在现实中的真正作为,始终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向度上坚持统一。 理论如果不经过实践的检验,就如同束之高阁的“花瓶”,只能用来观赏不能用来解决问题, 再好的理论也只有走入实践,真正地做到同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服务现实的功用,正确说明社会发展状况的原因和条件,指明未来。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同人民群众的实践不可分割,指导人民的具体实践,又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推动其不断发展完善,展现其治国理政的价值。从根本上说,构建理论的完整性存在与追求理论的实践性发展相统一, 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这一思想的内在特质。

(二)守正与创新的理论特质相结合

当今世界,在全球性危机事件面前,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日益破碎,与此同时也带来人类对自身发展的焦灼和彷徨, 各个国家之间既有共识又有冲突。共谋幸福、共享安全、共赢未来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必须通过发展来实现。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创造了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社会幸福感持续增加的发展成就, 为人类发展竖起了 “一面旗”。但是,西方国家依然无视“东升西降”的实力走向,还在不切实际打着称霸世界的“如意算盘”,为抵御新力量的冲击不惜制造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对抗,以牺牲本国人民的幸福继续满足自身的“权力游戏”欲望;为了欺瞒本国人民,彰显其发展选择的“正确性”,便无所不用其极来抹黑中国共产党、质疑马克思主义,借此蛊惑世界人民质疑中国式的发展。 在此重大关头,中国共产党用中国发展的事实予以正面的、强有力的回击。 中国共产党提出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在经济社会条件进入新的变局中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守正,也是在科学真理的制高点上坚持理论创新的优秀成果。 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科学性体现在其充分吸收了唯物史观的理论精华。其中,坚守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初心,明确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坚守人民群众历史主体作用的前进规律,明确回答了“依靠谁”的问题;坚守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立场, 明确回答了“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体现了“现实的人”作为其逻辑发生的起点与人的“获得感”作为其价值关怀的落脚点相统一。 正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本身就具备了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能够在新时代为人们提供指导具体行动的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 另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开放体系与时代结合的创新产物,它的生命源自实践创新,体现了它的与时俱进性。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时代前沿[7],在发展危机中指导中国共产党走进了对新时代发展的科学认识,促使我国社会从发展瓶颈中超拔出来,不断超越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致力于思考发展的条件、进程、结果等问题,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所以,这一思想必然也是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框架内,就是因为具备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这一创新理论能够给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的具体科学方案,突破“资本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存在着对人类发展形态的可能性超越。 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追求“共同富裕”,在“五位一体”中坚持“共享发展”,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坚持“生命至上”,充分体现了其与时俱进性,符合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特质,符合人民内心一致的向往,也表明了它不是作为一种片面的、僵硬的东西存在,而是本质上发展着的科学理论、行动中的科学理论,是理论创新、时代发展、人民诉求的必然结果。

(三)普遍与特殊的价值要求相融通

一个理论的活力能否持久,在于它是否契合时代原则,能否做到引导和建构这一代人的价值。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坚持普遍和特殊相结合的理论特质和方法论特色统一起来,聚焦于民族和世界,科学把握本国化和世界性的关系, 因而具有特殊性和一般性的双重价值向度。 一方面,把人民放置在发展问题的中心深入思考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本质的吸收继承,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主线和基本规律,始终是针对解决人类将往何处去时代难题的“良药”,为人们提供正确观察、分析、解决发展问题的答案。因在理论发生逻辑的最基础环节上就着眼于全人类的发展前途,其提供的思想及方法也具有一般性的指导意义。 所以,放置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范围内进行考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都具有普遍性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始终立足历史、现实和未来,统筹国际、国内和党内,在坚持理论创新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殊性和世界一般性价值内构的时代特点,表现为既致力于本国本民族的发展,同时以现实力量来积极承担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8]。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民生优化、文化创新、生态美丽等全过程,给中国人民带来发展的福祉。 同时,它的内涵延展至顺应历史潮流的各民族的人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能够彰显它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一般性价值的发展趋势。 这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成就和贡献,不仅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9]。 另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生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土壤,不是简单地对传统进行“风格”“形式”的采用,而是对其中的民本思想元素进行吸收、转化,发挥其时代性功能, 显出它本身就有的民族特殊性。但是,它也并不是封闭的科学体系,而是着眼于全人类的开放体系,可以与其他国家的发展实际相结合,发挥其强大的社会治理功能。 思想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时代条件, 理论的来源有着具体的社会实践,任何科学理论的成功应用都必须以这个国家的民族化形式存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不至于窒息科学理论的生命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本身也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因而它尊重各国的具体发展,只是向其他国家提供了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论,能够被其他国家所借鉴。 尤其经历过2020 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历史大考验, 越来越多的国外有识之士开始对“人民”在当今时代发展中的意义进行深刻反思,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获得了更广泛的支持,逐渐在一定的国家和民族范围内形成一种发展的价值认同。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强调科学的理论必须在实践中转化为指导具体工作的正确方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于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的时代条件相结合的实践探索中,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和时代要求的必然结果, 它本身就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特质,在回答人类发展的现实性问题中,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守正与创新相结合、普遍与特殊相结合的方法论特色。

三、彰显社会主义价值的时代优势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提出,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理念”的最新政治话语形式表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内蕴着社会主义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遵循、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有力彰显了社会主义价值的时代优势。

(一)“人民至上”的价值遵循

任何一个政党在酝酿建立的伊始就面临着“何以立身”的思考,这是外界判断这个党举什么旗、定哪个向的标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涵盖党的立身根基、道路选择、价值追求等,因而可以成为党领导一切工作的价值遵循,彰显出“人民至上”的社会主义价值时代优势。“人民至上”价值遵循的理论根基源于唯物史观[10]。首先,内蕴着“尊重人民”。社会主义中国的“人民”是发展价值主体和实践主体的内在性整体。 从确立实现“四个现代化”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低水平的普惠性减贫到消除绝对贫困, 从高效率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精神、时代优势的“人民至上”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的意愿擘画未来,以人民的态度衡量工作得失, 用人民的评价检验自身水平,充分体现了把“人民”作为价值主体,把“人民至上”作为价值遵循,把“一切有利于人民”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和改革的标准,不断激发人民创造历史的能动力量。其次,内蕴着“依靠人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矢志不移的坚守,必须“依靠人民”的力量支撑。 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巨变始终是无法抛开人民力量而谈论成就的。因为历史经验昭示着一个真理,如果没有人民团结在党的周围,没有人民和党同为伟大事业奋斗,就不可能取得政治层面、 经济层面乃至今天全方位发展的历史性成就。不难看出, 依靠人民才能真正促生人民创新精神,形成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 完成设定的目的,这一事实充分证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书写历史这一客观真理。最后,内蕴着“为了人民”。“为了谁”的价值立场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制度体系上,这是在社会主义一定条件下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必要形式。坚持以“人民至上”为价值遵循的中国共产党, 始终以提高人民的物质基础和精神需要,解决人民所忧、实现人民所盼为执政目的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追求现实中的根本保障。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发展和改革的每一次调整和深化都围绕着“一切有利于人民”而决然进行,不断激发人民的创造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健全完善制度的工作更加突出,服务于人民根本利益,围绕增进人民福祉这一目标贯穿在新时代整体协调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始终,不断为各个领域人民获得感的提升提供制度保障, 新时代制度建设的 “人民至上”价值遵循显而易见。 “为了谁”的价值立场还体现在一个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时的利益抉择上。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威胁人类发展的社会样态中,中国共产党在抗疫路线上一直坚持“生命至上”,兑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11]的诺言,恰恰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人民至上”价值遵循的实践检视和效能测度,体现出“人民至上”作为社会主义根本价值理念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二)“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12]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呈现新的发展变局,出现新的发展难题,一句话来说,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样态是全体人民的追求。 但是,实现共同富裕绝不是一个量力而行的可能性结果,而是中国共产党要倾力兑现的最大承诺和奋力实现的必然性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13]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立的一方面是人民主体的构建,另一方面则是共同富裕的实现,“人民主体”和“共同富裕”两个要义都囊括其中,且两者逻辑统一、内容同构、目标同一,是有机的整体。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超越“以资本为中心”的新发展形态,体现了发展的人道性,彰显着社会主义价值的时代优势。其一,强调发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深化了对“共同”的认识。 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在人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国有不同的走法,中国共产党坚持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要把全体人民作为发展的主体,为实现共同富裕坚定谋划和不懈努力,走出自身发展道路的中国特色和时代价值。这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建立“所有人富裕”社会目标的继承,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先富带动后富”共同富裕实践探索的深化,充分体现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 其二,强调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深化了对“富裕”的认识。 物质基础是人发展的重要条件,不容抛开,而实现共同富裕是物质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达到的一种社会样态,也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为实现共同富裕夯实物质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对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 从“高效率”到“高质量”的转变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知的深化,更是对“人”在发展中位置的深刻思考,是对民之所忧、民之所盼的殷切回应。 坚持共享发展能够完善共同富裕的保障机制。从确立“按劳分配”原则到“效率与公平并重”的理念,使“共享”渗透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体现中国共产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谋划和奋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追求“共享”,是注重“五位一体”的整体发展,注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中的全面共享,使所有领域的发展成果都能够真正变成人们的福祉,自然而然地包含了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为价值体现。总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不同于传统发展和其他国家发展观点的,它给出的详细图景诠释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本质,指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指明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途径,体现人民作为发展主体、动力和价值逻辑的统一性。

四、明确坚持党的根本宗旨的时代要义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的根本宗旨在新时代发展领域的具体样态,它在本质上不但没有淡化“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反而以一种整体协调的新发展模式把“为人民服务”落实到每一项工作当中, 凸显了党的宗旨在历史运动中的发展和成长。这一思想是解决发展问题、实现人民诉求、开创美好未来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体现党的政治优势、根本宗旨和本质特征。

(一)体现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工作观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内蕴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 优势的形成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必须是通过纵向历时性和横向共时性的实践检验才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其本身包含着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先进性,具有强大的事实说服力。 中国共产党在“何以立身”“为谁执政”“价值实现”等重要问题上坚守人民立场、团结人民群众、实现人民诉求、防范脱离群众,“人民”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地。 无论处在何种历史条件下,拥有群众工作观既是中国共产党前进、纠错的思想武器又是保障机制,这一政治优势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求达真理、坚持斗争和自我革命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化、深化所形成的科学认知,继而自觉地转化为实践准则, 成为党开创美好未来的根本性因素。 毛泽东坚持走群众路线,把党的工作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起来,凝聚起革命取胜的巨大力量。 同近代中国其他政党相比,在群众中检验中国共产党工作的内容实质和现实意义的工作方法是人民能够亲眼见证的优势,所以,人民了解相信中国共产党,才选择跟随中国共产党建设一个新国家。 邓小平强调,人民群众是党的事业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就是要做好群众的工作。苏共对人民背离后的灭亡命运,雄辩地昭示着继续坚持群众工作观是多么的重要, 如果有哪个政党脱离了群众,失去了群众根基,最终只能回到历史的周期率,人亡政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2]在新时代的发展环境变化下,保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就要在历史长河的变幻莫测中坚定地守住人民的心,守住了人民的心才是守住了我们党执政的根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最基本判断。 只有如此,才能继续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福。

(二)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对党的宗旨的继承,也体现了对党的宗旨的具体内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发展。展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之路,党的宗旨贯穿革命、建设、改革的整个复兴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服务”的历史,它绝不仅是涉及某一时间段,而是贯穿了整个历史运动过程。《宪法》和《党章》都各自以最高的形式规定了党和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它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而只有为人民造福。 不难看出,党的宗旨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的根本原因[14]。自它提出以来就昭示着永恒的人民情怀, 一代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党的宗旨继承下来,在每个时代都以此为“标准”做好具体工作,终于在历史中重新赢得主动,走向“强起来”。 进入新时代,党的宗旨被更加具体化地、创造性地运用于各项工作中,由此形成了时代化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这表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工作不但没有淡化服务人民的宗旨意识,恰恰相反,它不仅在每一项工作中强化党的宗旨,还强调人民检验中国共产党的所有工作,能够有效解决新时代党的宗旨遭遇的各种挑战。在2020 年初,世界范围内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疫情来势汹涌,波及面大、破坏性强、持续时间长,给世界局势再增加变动和不确定因素,给人类发展带来了更大的阻碍和迷惑。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党的宗旨的功能,正确处理时代问题的复杂性, 破解实践中的难题,团结14 亿多的民众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战疫”成效,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党的宗旨的时代生命力。 这正是党的宗旨在微观领域的充分体现,表明了党的宗旨在新时代继续坚持理论和实践上的统一。

(三)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

坚持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说到底需要有一个主体统筹发展中的各个部分结构、比例和顺序,保证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发展领域的根本利益, 让人们享有发展带来的成果, 让人民拥有更多的幸福感、 获得感和满足感。《共产党宣言》发表时,马克思、恩格斯就向全世界宣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内核,即“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15]。 “以人民为中心”在中国共产党久经奋斗的历史中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转变为思想力量和物质力量。 无论时代局势怎么变、人类发展多么快、今天的成就多么大,中国共产党的人民信仰都坚如磐石。 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党在实现“站起来”的伟大实践中,同时强调在工作中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时期,党依靠人民的首创精神推动中国进入“富起来”的时代,同时重视人民的价值主体性,强调各项工作要“一切有利于人民”。 新时代,人民的历史主体性、价值主体性、发展主体性、实践主体性得到全面彰显,立足新的时代格局,面对新的时代特征,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人民观, 高度总结凝练,创新发展,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思想里的实质内容、基础要求、基本原则贯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设计中,始终在一切工作领域坚持“人民至上”来检验党的工作成效,谋求人民在各方面的福祉,凝聚起了人民的创造伟力,带领着全体人民迈入“强起来”的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植根自身的历史情境,是解决发展根本问题的行动指引和根本理念,它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的成绩单,用事实证明其具备理论与实践上胜过其他国家发展理念的时代优势, 且必须继续坚持。但是,历史运动的规律和理论创新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在开创未来的过程中总会面临新困难、新任务,理论发展也会遭遇新难题和新挑战。 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还必须认清两个问题:一是党和人民的关系不可分割,是命运共同体,党的领导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特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政治优势,两者统一于党和人民事业的伟大实践上;二是初心与使命、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实现中国梦、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都必须基于党的领导的强有力保障。 我们党今天造就了新时代的发展奇迹,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一切现实工作中掌握着发展的“方向盘”,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依靠人民开创未来。只有中国共产党保障理论创新的底色不变,才能不断把理论转化成物质和精神的巨大力量,为人民创造幸福。

总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非凭空产生的,有其自身的历史情景,表达了对特定时代的理解,展示了时代里人民的期待和向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它回应时代主题,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凸显时代张力,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和方法论;彰显时代优势,展现了社会主义价值的治理能力;明确时代要义,坚持了党的根本宗旨。开辟美好未来,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来进一步实现。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心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一切以人民为中心
先定中心后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