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视角下谈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

2022-11-26 09:59冯毓杰
关键词:立德规范道德

冯毓杰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互联网几乎无所不至、无所不容,并以其设置的虚拟性、交互的即时性、数据的丰富性、时间的压缩性等典型特征受到当代大学生的青睐,且日益成为其获取资源、社会交往的有效延伸。然而,网络并非一片“净土”、一方“天堂”,其“自媒体”特性及网络文化的不稳定性无时无刻不在考量着、验证着每个个体的道德品质与个人素养。当前,大学生网络交往过程中普遍存在盲目自由而规范不足、过分虚拟而理性不足、隐匿有余而公共性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高校需以“慎独”强化个体修养,促进大学生形成必要的主体性、严谨的责任感、高尚的网络道德感。

一、道德建设需明晰“两个关系”

从古至今,“立德”都是关乎一国存亡、关系个体祸福的关键因素,自西周伊始,“德”观念便逐步从“天德”转向“人德”,在此过程中,立德思想相伴而生。慎独是立德思想的重要组成之一,与之密切相关的是“诰教”与“慎众”,为了更深刻地解读慎独的内涵,需要明确诰教与慎独、慎独与慎众两个关系,为道德的确立与建设提供思路。

(一)诰教与慎独

“德”之观念由来已久,《老子》一书曾言:“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而要“立德”以实现“君子以自昭明德”有两种途径:一是“诰教”育人,二是自修“慎独”。诚如周公旦所提及的那般,个人的德性与德行并非“生而有之”,而是在后天教育学习中循序习得,需以“裕民”之教化引导众人,故而在强调“立德”基本途径之时,周公旦倡导以“教”“训”“勉”等多种“诰教”方式,达到“以常德行”的目的,即通过“教诲”万民实现“育德”的教化功能;关于“慎独”之说,《中庸》有着深刻的解读与诠释:“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要求做到“毋自欺”“诚于中”“戒慎乎其所不睹”“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以涵养“德心”,凸显“德性”、践行“德行”,实现“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的效果。诰教与慎独,一个强调外在规诫,一个关注内在修养,二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推进道德建设〔1〕。

(二)慎独与慎众

关于二者,古人曾深刻释义。东汉时期,昌邑县令王密感怀杨震提携之恩,是夜怀金十斤馈赠,遭杨震拒绝,王密宽慰:“暮夜无知者。”杨震则厉声正色:“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宋元乱世之际,学者许衡外出,天热口渴,路遇梨树,行人纷纷摘梨解渴,唯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其为何,直言:“此非吾梨,岂能乱摘?”行人笑其迂腐:“乱世梨无主。”许衡正色答之:“梨虽无主,而吾心有主。”无论是杨震的自律慎独,还是许衡的严己慎众,均体现了“立德”之不同境界。慎独强调独身自处、无人监督的环境下,能够做到“诚于中”“形于外”;而慎众,慎的是“从众”,即身处群体环境之下,仍能做到不为“生态”所染、不为“氛围”所乱、不为“情绪”所惑。慎独也好,慎众也罢,真正敬畏的均非利益的算计、外在的压力、制度的约束或他人的评价,而是道德的信仰、内心的律令。可见,纵外界纷杂,初心不变,慎独与慎众实则内在相通,乃立德守德之最高境界〔2〕。

二、从慎独视角谈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之路径

在现代社会,网络所造就的虚拟社会固有的隐匿、虚拟、开放等特征,限制了诰教他律机制的效力,网络规范更多依赖于主体的理性自觉。大学生唯有修身、修心,才能在独处时不愧屋漏、不欺暗室,在众人中反躬自问、自反而缩,从“不能”“不敢”升级为“不想”,最终“从心所欲不逾矩”,方可还网络一个风清气正、朗日晴空的天地。

(一)慎微慎隐,培养大学生审慎不苟的网络道德意识

修慎独,要从隐微处做起,要洞见“小”与“大”、“微”与“著”、“隐”与“显”的辩证关系与变化趋势,做到不为假象或微隐之处所惑。但事实上,最难的也是慎微慎隐。网络世界是无序的,大学生在其中可自由张扬、肆意翱翔,自控力和道德感大大削弱,人性中恶念、欲望充分释放,难免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为了确保大学生不因小事情而放纵自己,也不会因无人在场而无所顾忌、为所欲为,必须从慎微慎隐出发,培养大学生审慎不苟的网络道德意识。具体而言,其一,规范大学生的认知。使大学生充分意识到隐微之处、细节之中所蕴藏的巨大能量,全面意识到自身作为网络主体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意识到即使身处虚拟世界,任意一个微小的破坏仍极有可能蔓延各处,产生极强的摧毁力,只有使之清醒地认识到后果,方可帮助当代大学生打破传统的认知误区,使之从一开始就严格要求自己,绝不苟且放纵,不向网络中的一切消极丑恶妥协〔3〕。其二,提醒大学生时刻保持警惕。要教育大学生树立忧患意识,随时对网络环境的隐蔽角落、细枝末节给予高度警惕,令其时刻谨言慎行、把控好每处细节、完成好每件小事,做到洁身自好,不因善小而不为,更不因恶小而为之,知晓不该有的言语与不该做的事情,避免第一次放纵,守住第一道防线。其三,引导大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要以慎隐思想育人,使当代大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守网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能够自觉自愿地遵守网络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而非是因畏惧惩罚和舆论抨击而被迫做出的选择,还要使之明确自身在网络中的责任,充分考虑到其他网民群体,做到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与伦理规则,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做到自觉自愿严于律己〔4〕。

(二)慎言慎行,培养大学生自觉规范的网络道德行为

在网络交往中,行为的符号化和匿名性使道德语境的承受客体日渐模糊与弱效,无法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言行发挥应有的监督与约束效力。因此,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培养其在虚拟空间中慎言慎行的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慎欲与慎辩能力,形成网络道德言行自律机制。其一,教育大学生以精准的网络语言科学表达观点见解。网络环境下,社交活动从面对面式的直接口语交流转变为数字符号式的间接信息语言,这种间接性社交关系极为考验大学生主体的语言理解力与组织表达力,不可人云亦云,更不可信口开河、造谣传谣,因而要依循真实性、正确性、可领会性、真诚性四个方面规范网络语言,其中,真实性强调所表达的内容是与客观事实相符的真实陈述;正确性要求以符合社会规范的语言赢得他人认可;可领会性强调所表达的句子合乎语法并能够使他人正确理解;真诚性强调表达的语言及意向能够受到他人的肯定与信任,争取其共识与认同,为大学生规范网络交往行为奠定基础。其二,引领大学生自觉反省规范网络行为。大学生网络主体对其网络行为的反省体现了一种慎独自律、自我约束的意识,这种意识出于自身对符合目标及价值诉求的网络道德规范的准确认知,再经自身道德内省机制反复观察、评价、反思网络言行,确证自身言行与道德规范的契合度,继而逐步规范网络行为并持续升华为自律行为的过程。为了达到慎行的目的,大学生要注重提升自我“慎欲”与“慎辩”能力,能慎重对待并理性认识欲望,控制过分欲望的同时,不必压制合理的欲望,而是要将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培养大学生独立分析与自主判断能力,能够认清网络信息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形成科学的网络理性思维,使其即使独处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也能够自觉、自主、自律地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营造一个风清气正、朗日晴空的网络环境。

(三)慎始慎终,培养大学生持之以恒的网络道德修养

《左传》有言:“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慎始慎终强调从一开始就要慎重对待,并一如既往,持之以恒,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上,首先,要加强“谨慎开始”教育。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心理不成熟、对自身行为约束力不强,因而在虚拟化、隐匿化的网络世界中极易失却规则意识,做出不道德的言行,如“浏览暴力、黄色网站”“私自传播他人隐私”“恣意诋毁污蔑他人”等。面对如此形形色色的网络失范行为,关键是要把好大学生的“第一步”,在其踏入网络虚拟世界前,便开展有效的“慎始”教育,使之从一开始就要严格要求自己,绝不苟且放纵,迈好“第一步”,不湿“第一脚”,开好为人行事这篇大文章的开头,不向消极丑恶妥协,不开思想的口子,不迈错误的第一步,以慎独、慎初思想克制歪心杂念,形成良好的慎始习惯,培养起科学的网络道德观〔5〕。其次,加强“慎始如终”教育。在历史长河中,因胜利在望而放松警惕,最终导致功败垂成的事例比比皆是,因此,进德修业容不得半点侥幸,而要始终保持敬畏之心、慎终若始,绷紧道德这根弦,把好“最后防线”,为功德终成画上圆满的句点。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学习互动都越来越依赖网络,这无疑对大学生慎始如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以“慎终”思想时刻警示大学生,提醒其越是这个时刻越要头脑清醒,越要慎终如始、再接再厉、善作善成,如此方可形成持之以恒的网络道德修养。面对网络世界日趋复杂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当代大学生要认识到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复杂性、严峻性,时时更新自我网络道德要求,主动学习网络道德规范,遵从网络发展最新标准,达到从一而终、善始善终的最高慎独境界〔6〕。

三、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始终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但从未有一种科技像互联网这样迅速而又彻底地改变着整个世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伦理规范也面临着空前危机,互联网所开辟的另一个虚拟世界不仅导致现实世界的诸多伦理规范失去应有的效力,还导致道德主体虚拟化,沦为一系列符号化的“隐身群体”。在虚拟网络世界中,道德趋于一种隐性行为,不知源自何人,亦不知从何而来,其后果也难以预测,这导致现实世界的道德评价、舆论风向在虚拟网络世界中失却了原本的导向性与针对性,无法对不道德的行为构成压力和约束效力。网络使得传统道德规范形同虚设,这不仅会引发虚拟世界的乱象丛生,还会导致现实社会的失控,因此,如何在虚拟世界建构起完善的道德伦理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慎独”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其强调通过大学生心理要素的建设,使之在没有外部因素干预或干涉情况下仍能做到“谨慎不苟”,这对于网络语境下大学生这一“隐身群体”道德行为的约束与规范意义深远。值得思考的是,当前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理论研究仍多聚焦于外部制度、文化等环境建设方面,立足大学生主体层面慎独思想及修养方法的探索寥寥无几,因此,还需进一步深化相关领域研究,为网络道德建设提供新视角、新思路。

猜你喜欢
立德规范道德
规范体检,老而弥坚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