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022-11-27 00:47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创造性数学知识思维能力

邱 平

(吉林省通化县第七中学 吉林通化 134001)

在社会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各行业都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并全面进入到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于现代专业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造性思维能力成为当代人才必须要具备的一项专业素养和能力。面对这一全新的人才培养需求,高中数学教育人员的教学观念也应做出相应的改变,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并开展相关的教学革新,让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可以得以相应的发展,以便于学生今后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述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的一种思维能力,当学生在学习中具备了这一是思维能力后,则可以运用灵活思维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探寻出多样化的解决办法,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解释其中存在的客观事物和内在关系,提出新的观点[1]。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在长期的学习积累和思维锻炼,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避免固有思维的束缚。为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并勇于创新和突破,这样才能获得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创造性思维是当代人才必须要具备的基本思维品质,也是高中生在数学知识学习中必须要具备的一项思维能力。纵观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不难发现教材中涉及的内容非常庞大且繁杂,并且高中数学知识有着更大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学生采取中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策略和思维进行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是行不通的,这也使得很多学生在高中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并由此对数学学习产生了畏难、抵触等情绪[2]。如何帮助学生跳出“数学学习的思维定式”,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这是高中数学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而只有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才能让学生摆脱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促使他们对数学知识主动思考和探究,在深度学习的基础上,高效掌握数学知识,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

(一)教师方面

虽然在新课程标准中就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提出了很多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指导方法,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仍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坚持采用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数学课堂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很少会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机会,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学生的惰性思维,在遇到数学难题时会不主动思考,而是等待教师的讲解,这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3]。另外,由于教师所采取的课堂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导致课堂氛围枯燥、压抑,这样的课堂环境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抑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学生方面

学生是高中数学知识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会直接影响到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但对于多数高中生而言,他们在经历中小学阶段的数学后,习惯了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很少会对教师讲解的知识进行思考和质疑,只是认真听课和做好笔记,在下课后在通过背诵笔记、做习题等方式,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这种学习策略虽然可以帮助学生短暂性的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但由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缺乏自主思考和深入探究的过程,对于数学知识难以形成创造性的理解,也很少会生成全新的观点,对于数学知识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4]。另外,还有很多的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将应付高考作为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这也会使得他们在数学学习中难以发自内心地去进行思考和探究,对于数学学习学习的态度也比较随意,心情好就多学一点,心情不好则少写一点。学生的这一心态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需遵循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意识到一点,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后得到的知识和学习经验,才能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这样的数学教学才是鲜活的[5]。因此,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即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都应以学生为中心,保证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究,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得到充分锻炼和发展。

(二)个性化原则

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容忽视的。基于学生个体差异性,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思考角度和方式会存在很大的不同,为此,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并遵循个体差异化原则,为学生提供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让学生在与同伴交换观点的过程中,形成思维碰撞,迸发出更多创意想法,对数学知识产生更加全面、深刻的认知。

(三)开放性原则

良好的思维环境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在以往的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所营造出课堂环境过于枯燥、压抑,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此,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开放性原则,设置一些开放性的探究课题,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6]。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常规解题思路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探究一些其他的解题方法,并对学生的独特观念和想法进行肯定,激励他们勇于探索,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五、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策略

(一)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思维环境

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积极探寻新的思维角度和方式,而要想实现这一点,就必须要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可以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但传统高中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显然无法满足这一点,这就要求教师积极摒弃落后的教学观念,并通过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7]。比如,针对以往高中数学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机会较少的问题,教师则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首先,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微课视频,并在课前发送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完成数学知识的预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究,对数学知识形成初步认知。在课堂上,教师则可以将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可以相互交流想法和观点,促使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获得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以“集合”这一课时的教学为例,教师则可以通过构建翻转课堂,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首先,教师可以将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式、元素和集合的关系、集合中元素的三要素等内容制作成微课视频,并在课前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在微课的引导下,对“集合”这一数学概念形成初步认知。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就自己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探讨,或是就“集合”这一数学概念表达自己的观点等,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集合”的理解。同时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独特观念,教师需要及时予以肯定,并鼓励学生通过自主设计探究方案的方式,验证自己的想法,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注重启发,激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着极强主观性的思维方式,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意识到这一点,并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才会将更多的主观思想融入思考过程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深层次思考。为此,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注重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并在对问题分析和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8]。

另外,教师还需要意识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要想落实这一教学目标,还需制定长期的教育目标,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活性的培养,并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对数学知识和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究,并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总结学习经验,掌握更多有益的数学思想方法。当学生有了思维基础后,再对数学知识思考和探究时,便会得心应手,并产生更多的创意想法,获得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以“等差数列”这一课时的教学为例,教师则可以设置“探究等差数列计算公式”的探究性课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思考和探究等差数列的规律,并推导到相应的计算公式。在这一过程中,多数学生最终推导出同一个答案,但也有学生会突破常规思维,找到其他的推导方法。这时教师则可以让这些有着独特想法的学生分享自己的推导思路和推导过程,激活其他同学的思维。当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后,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会更加的深刻,经过长期的思维训练,可以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创设情境,发展创造性思维

高中教材中的数学知识都是经过高度概括和精炼的,有着较强的抽象性,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也使得部分学生难以准确把握数学知识的内涵和本质。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则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将数学知识置入到具体的场景中,让学生在对情境探究的过程中,去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适合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情境有很多,如生活情境、游戏情境、问题情境等,教师则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酌情选择,保证教学情境与数学教学适配性。

以“圆锥曲线”这一课时的教学为例,教师则可以通过创设媒体情境的方式,将该部分的数学知识置入到天体运动这一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对视频资料中的天体运动进行观察,将圆锥曲线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并运用圆锥曲线的概念对描述星球的运动轨迹,深化学生对圆锥曲线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圆的方程式,推导出圆锥曲线的计算方法,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鼓励质疑,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以往的高中数学课堂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很少会对课本中的数学知识或教师的讲解进行质疑,这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为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除了要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外,还需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比如,在对课本中的数学概念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故意将概念描述中的一些关键词去掉,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提出疑惑。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掉关键词是否可行?为什么?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知和理解[9]。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疑的方式,引发学生质疑。比如,在对概念问题进行讲解时,教师则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抽签是一种比较公平的方式,但是抽签有先有后,这个顺序是否会影响到公平性?”然后教师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有学生产生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学生的这一质疑行为,教师需要予以肯定和赞扬,并鼓励学生去设计实验去验证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且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完成知识建构的过程,促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落实学生创造性是为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而且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有着重大意义。针对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影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因素,教师必须加以重视和探究,并通过对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在高效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创新思维能力也可以得以相应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数学学科的教育价值。

猜你喜欢
创造性数学知识思维能力
浅谈创造性审査意见答复的切入点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