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文字应用研究

2022-11-27 00:47任惠俐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素养文章

任惠俐

(乐山开放大学 四川乐山 614000)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科目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由于该科目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学生需对语文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点加以运用,才能体现出语文的真正职能。若想提高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运用水平,增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关键。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大量信息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学生作为重点培养群体,他们需要增强对外界信息的判别力,降低各类不良词汇的影响,所以增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当前语文科目的关键教学内容。

一、语文核心素养对于语言文字产生的价值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为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更好地理解词汇、句子或成语等内容所表达的深刻含义,使理解不再停留于词、句的表面,而是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在完成思考后,学生能够有效运用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组织能力,准确地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或者情感,这对于增强交流自信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间接加强了对语文科目的学习热情与上课积极性。其次,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作用以及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能够体会到知识点以外的只属于文字特有的魅力,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写作兴趣方面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作用,使得自身的课堂学习效率逐步提升。最后,从教育方面来看,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符合我国教育改革整体趋势,增强学生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我国培养人才的关键。[1]

二、在核心素养培养下提高语言文字应用水平的主要策略

(一)提高学生对于语言文字意境的感悟水平和情感素养

在语文教材的课程中能够看出,大部分文章都有着十分深刻的写作角度,并在描绘手法的使用方面非常巧妙,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神奇力量。同时,语言文字也营造出了一个独立的思考空间,能够更加促使学生展开丰富联想,进而寻找文字中更加深刻的内涵与情感,实现与作者之间的思想交流。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培养自身的情感思想,以及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

在语文教学期间,教师方面可以对此类优质文章与学生共同进行赏析,积极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思考,并将课堂中的知识点进行串联,促使其发现真正的语言美和文字美,一些美感教育也是核心素养中较为关键的培养内容。基于此,为实现提高学生情感素养的目的,教师方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工作:一方面,赏析的文章类型和内容需进行细致的前期准备和规划,此类文章的类型尽可能地不要脱离学生生活与现实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在赏析完成后,促使学生将文章与现实生活相连,更好地发现文章中那来自生活元素的意境;另一方面,若文章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较远,并且学生无法通过环境激发想象、精准感受到文章核心内涵,这种情况下教师方面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工具,通过视频、音频等渠道尽可能地还原文章的场景,在达到一定的视觉效果后,学生方面也能更加顺利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例如,在《花的学校》课文教学课堂中,为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感受到文章中的美,教师方面可做出适当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掌握文字中蕴藏的美。在对文章进行赏析的过程中,教师需对作者的背景进行适当介绍,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库,也为学生建立后续的想象空间打下基础,有利于感受文字艺术的真正魅力所在。由于《花的学校》课文中主要描写了自然景观,带领学生感受通过语言文字建立的自然空间,这种感觉是非常特殊的,同时也是加深学生学习印象的一种关键方式。在充分领略到文章中的自然后,学生对于生活中的自然将会更加感兴趣,并充满对生活、自然的积极探索热情。基于此,教师方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举行春游活动,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教师方面可以将春游与课文相结合,预留相应的读后感或游记,促使学生将眼睛见到的内容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并运用一些拟写、修辞等手法对大自然进行刻画,整个过程既加深了学生对生活自然的感悟,也达到了巩固知识点、提高想象力感知力的目的。

(二)提高日常阅读量,针对性增强学生语文素养

由于语文科目在文学方面的综合性较强,所以,在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需具备一定量的基础素养,这就需要加强日常阅读量,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学水平。教师在正常教学中,也应对教材或读物中的好词佳句予以积累,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这些都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为实现此目的,教师可根据学生年龄段挑选较为适合的高质量读物,使得学生能够在阅读期间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在这种有效阅读中,学生能够通过自己探索的方式,发掘作者对于字词、语言的驾驭方式,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方式、表达、文章结构等方面,这也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与语文积极性的一种方式。还有,增加阅读量能够促使学生语感明显提高,进而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上。在交流或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正确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或看法,这种能力是我国义务教育重点培养的部分。

例如,在《观潮》一课中,在学生进行阅读期间,教师应适当做出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对关键知识点的阅读力度,文章中的语言文字技巧十分巧妙,只读一遍很可能错过一些内容,在完成初步阅读后可进入二次阅读,逐字逐句地体会文章中传达的意味与内涵。首先,教师方面,可以引入部分古诗词,加强对本课的情境渲染力度,使学生更能将自己代入到作者打造的独特文字空间当中,感受别样、震撼的景象。其次,为保障学生能够明确主题,在阅读期间教师需直接指出主题,提高学生的联想思考效率。最后,在充分阅读和欣赏后,教师可针对文章中各类应用技巧予以一一解读,以达到增强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2]

(三)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综合水平

在核心素养基础上,对语言文字的有效应用方式展开深入探索非常必要,并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写作可以将学生原有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加强对语境的感知,促使语言组织更加合理,同时这也是促进学生成长的一种关键手段。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环节,写作文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所以,在进行语文作文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对于语言文字驾驭能力的培养。首先,学生需明确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明确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其次,教师需加强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时的精练度,减少错别字、病句等的出现概率。与此同时,教师也需注重学生在语言文字营造意境方面的运用,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体现语言美。最后,学生自身的阅读思想、写作思想也需融入在文章中,将普通文字上升到思想感情,也是开展写作环节的真正目的。

例如,写作要求题目为:我的奇妙幻想。该题目的内容主旨非常明确,就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写作创新能力的同时,加强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水平。所以,在正式写作之前,学生需明确想象力的激活方式,教师可提供一些参考方案,充分结合生活中的真实感想,避免学生局限于字面意义的想象。想象内容可以是景象、梦境、实物,多种多样,教师在进行批改时需适当保持包容心理,保护学生在语文科目中的想象力。

(四)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不仅仅体现在书面的字句表达上,也体现在日常的沟通交流上,不难看出,语言文字的应用更是一种表达能力的体现。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通常将各类知识点作为学生主要吸收的部分,语言文字则更是体现在应试、答题方面,学生的语言表达、语言组织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忽视。

在进行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收获相应的文字表现技巧,若将此类技巧的运用方式和原理予以疏通,那么自身在写作时则可以顺利运用这种方式进行写作,在提高写作效率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帮助。与此同时,学生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语言素养水平也会体现其中。所以,教师可以定期开展互动、交流学习组织,动员全体学生参与到互动、交流中,通过这种日常对话的方式全面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水平,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课堂交流环节中,学生可以放松自己的心情,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畅所欲言,积极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也能够重新认识自己,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全方面发展。[3]

(五)重视创新,打造科学的语文教学模式

在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的基础上,教师方面也需针对自身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技能、职业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提高,这能有效避免传统教学方式所带来的局限性,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在教学素养有所提高后,更能完善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获取新的突破,符合我国当前新课改发展背景。

基于此,教师需将自己的时间科学分配,加大教研力度与效率,注重教学实践。由于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培养是语文科目的关键内容,同时核心素养也是基于当前教育背景提出的目标,教师在开展各类教学活动中,需充分围绕核心素养的提高目的来进行工作。

语文作为基础类必修学科,该学科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其阅读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理解能力、驾驭文字的能力都需要通过语文教学来实现。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更多是开发自身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不仅对于各类科目的学习有着非常明显的帮助作用,也有利于自身面对困难或问题时能够做到多角度看待和处理。基于此,教师可以积极参与语文教学研讨大会,针对教育环节产生的各类问题进行深刻分析,逐步完善语言文字教学方法,建立更为高效、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定期开展朗诵环节,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诵环节往往开展得较为形式化,难以发挥出该环节的真正职能作用。朗诵,是学生与文章建立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尤其在年龄较小的学生方面,他们的课堂注意力与集中力难以长时间保持,而朗诵是加强此类学生注意力与集中力的有效方式之一。例如,在学习古诗课文过程中,诗句需要清晰断句,而朗诵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断句,进而体会到五律、七律等诗词的魅力。教师需进行相应的示范,注重情绪、情感的表达,断句合理,吐字清晰。

例如,在《宿新市徐公店》一课讲解的过程中,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基调以及情绪表达是非常关键的内容,教师可以进行简单提示,点出本诗抒情部分,也就是诗人结合儿童玩耍所展现的趣味与放松的心情,进而营造出一幅和谐友善的村落景象,充分表现出诗人对于美好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只有学生明确感受到主题的思想感情,才能通过朗诵来加深这种感悟,以达到和诗人作者同样的角度来感受自然之景的美妙。教师可展示不同的朗诵方式,为学生做相应的示范,若想达到更加完美的示范效果,也可根据诗词内容播放适当的视频或音频,主题仍以中国古代田园生活为主。提前预留学生自己朗读的时间,结束后进行提问,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对该诗的初步感受进行朗诵,整个环节需要注重思想感情的表达和体现。在朗诵环节的尾声阶段,教师可以按组划分,选取每组最佳朗诵同学,在古诗中各选一句进行朗诵,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们的朗诵热情和积极性,这对学习语文而言非常关键,充分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开展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路径。[4]

结语

总的来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非常关键。作为重点教学内容,教师方面应以语文核心素养能力作为基础,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感知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实现语文科目的价值最大化,进而促使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素养文章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语言文字规范 中华通韵(征求意见稿)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