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理论实践关系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2022-11-27 00:47王梦涵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理论研究教育

王梦涵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从古至今,国内外历代教育家和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坚持不懈地探究何谓教育,挖掘其本质,他们各自站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研究立场,通过长期的教育研究,逐渐建构了不同的经典教育理论和相关知识体系,提出了诸多影响各国教育发展的真知灼见。这些丰富而充满智慧的教育研究成果,都有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思潮的影响,在各个教育领域为我们观察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寻找教育规律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生动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发现,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有时会产生似乎理论与实践分离、互相矛盾,甚至不统一等困惑和迷茫。

一、教育研究中理论与实践存在差距

开展教育活动之前,人们首先会对其过程和结果进行一个预设,此时它是一种理想的“应然状态”,而实际发生的客观现象,则称为“实然”。比如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前第一个环节是备课,因为备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基础和先决条件。教师备课时往往通过撰写教案和设计教学环节,即根据既定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一个预设,其中包含着教师对教学的理想化期待,包括对学生、对教学环境以及对自己的期待。但实际难免会出现一些反差,尤其是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效果反馈和评价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体现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复杂性,而其最主要体现在人的复杂性,人是独立的个体,遗传和环境、个人的自觉能动性等诸多因素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以及行为习惯。所以当客观现实与预设不同或者出现问题时,教育工作者们往往抓耳挠腮,积极寻找如何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也会求助于理论,欲想通过理论来得到更加合理的答案和策略。当发现抽象的教育理论并没有为其实践提供具体的解决办法时,他们更加感到焦灼,甚至认为其理论是“假大空”“无用”的。

二、教育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替教育研究“喊冤”,首先要从认识教育研究开始。教育研究是一种理性活动。理性既指人的行为能力,即形成概念,进行概念、分析、综合、比较、推理等能力,也是思维着的主体对外部存在的观念性掌握,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导作用。理性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教育研究是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1]

教育理论是人们关于教育的认识,是对教育的系统性的总结和概括。教育理论,作为一个名词,它泛指人们有关教育的理论性认识。所谓理论性认识是指一种认识的结果,它是理性思考的产物,以概括、抽象判断为其共同特征,而概括、抽象的层次与类型的差异则构成其内部的层级与类型。[2]理论不是人对教育现象、问题的简单描述,即使这种描述是客观的,那也只是在陈述一种现象和事实,并没有经过人的思考和升华。

理论具有理性的同时,也要求具有实践性。这种实践性,一方面体现在来自实践,另一方面体现在用于实践。教育理论乃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专门理论,实践性,可以说是教育理论的基本属性。这一基本属性不仅要求教育理论的研究问题源自教育实践,而且要求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教育实践,即有助于教育实践工作者审视、理解、反思、解决教育实践问题。[3]如果教育理论脱离了实践,便也无法改善教育实践,无法促进学生的正向积极发展,脱离了实际,也就无法成为所谓的教育理论。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道:“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他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解释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在认识论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并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实践是人们进行教育活动的总称。教育问题、教育现象往往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来。教育实践作为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教育实践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师的意向、信念和价值规定的,是由教师置身其中感受他们任务的制度和社会背景规定的。[4]社会制度和背景决定着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使教育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理论一定是通过实践去发现问题、寻找和总结规律,最后升华抽象概括得来的。教育理论必须具有实践性的理论,理论源于实践,理论成果又指导实践,通过实践去检验理论的真理性。而教育实践一定需要教育理论的支持吗?吴康宁教授认为:“教育理论则并非产生教育实践的必要条件,没有教育理论的引领,教育实践照样可以每天进行。……要让许多教育理论工作者感到不爽的一个日常事实是:教育实践工作者即便对教育理论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掌握,常常也能凭借良知、天资、‘以言说和一定范围内的共同经验’的形态而存在的‘个体内在理论’以及丰富的实践经历而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但要注意的是,吴康宁教授所表达的并不是教育实践完全可以脱离教育理论而存在,在两者关系的总体逻辑是“教育理论联系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联系教育理论”之前的观点。所以说,教育研究是实践和理论的统一,任何的教育实践都处在理论框架之中,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应是相互滋养、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教师教育活动对教育研究的要求

要探究教育研究是否为教师的实践提供帮助这一问题,首先要去了解教师对教育研究的看法和要求。教师是教育理论的先行者,是教育实践的主体,是教育实践工作者。笔者在日常生活中与教师的交往和接触中了解到,教师对于教育研究的要求有两点。

(一)实效性

教师作为教育的“教”的主体,在学校教育中承担着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与体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职能,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受教育的主体是生动的人。教师为寻求课堂效果最大化,就要在教学过程中调整、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并希望可以得到反馈。教学效果不是单凭想象就能达到的。更多时候把实践建构在理论的基础上,也并不能按照理论所阐释的那样理想化地发展。教师要想达到可观的教学效果,就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而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并且对于新知识的课堂学习机会也具有有限性。这种有限性是指在学校教育范围里,固定的学期固定的学时里,学生的学习机会是有限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机会也是有限的。从理论上去学习等于要求他们去对教育整体重新理解、补充和建构,这个过程虽然能够加深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能够帮助教师进一步体悟自身专业发展,但这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如何把自己的认识贯彻到实践上,又是对教师更高阶的挑战。

(二)具体性

教师要求教育研究有实效性就必然要求教育研究的成果是一种具体的措施、方法。教师想要的是对他们的工作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并能直接拿来运用到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成果。最理想的是“教育菜谱”,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程,应该要如何施教,加几勺直观教学法,加几勺启发式教学……教师对于教育研究的价值评判标准可能因此规定为对自己的实际工作有没有阶段性的指导意义。如前所述,教育研究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教育研究需要通过理性的思考,生成为理论。过于具体就无法称其为“理论”,只能称为“操作说明”。

四、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如前所述,教育研究并不是没有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帮助,而是教师本身并没有构建一种正确的教育研究观和教育实践观,没有真正地认识和理解教育研究的本质和价值。人们常常以为,通过研究就可以构建一个关于什么样的实践才有价值、如何实践才更高效的理论,却忽视一个问题真正缺乏的不是理论,而是“实践联系理论”及其能力。[5]由此可见,当今教师对教育研究的误解也来自缺乏以下两种品质。

(一)缺乏理论品质

教师对于理论品质的缺乏,首先一点体现在教育教学知识的储备上,我国一部分教师是就读并毕业于师范院校的人,但也有一部分教师是自学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并获得证书后从事教育事业的人。这部分教师在理论学习上相较于师范生来讲,所学知识并不深入、系统。其次,理论品质的缺乏还表现在对其理解上,理论为教师构建教育基础,教师不应简单地知道教育是什么,而是要理解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真正通过理论的学习内化构建起职业价值观。

理论知识的缺乏说到底是教师对自身职业身份认识的局限性。身为教师的教育者,把自己身份就简单定义为“教”的任务的承担者。只看到了传授知识、引领学生发展的职责,在对于自身的发展上,也只关注于教师技能、教学方法等这样工具式的能力发展,却忽视了内核的、在观念层面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教师们是真的没有从教育研究中得到什么吗?我想并不是的,教师们认为教育研究没有帮助,是因为他们把关注点仅仅放在了操作程序上,却忘记了其背后隐含的有关教育的思考。教师为了什么而教?如果教师没有关于教育学层面的教育理念的认识,那么生动的教学何从谈起?没有丰富的精神内核的支撑,久而久之,教学也会渐渐走向机械化。

(二)缺乏实践品质

教育理论的实践性特征要求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主体,履行和担负着教育理论最前线的践行者的角色。在教育理论面前,“拿来主义”、生搬硬套或者简单执行和模仿都是教师实践品质的钝化,更甚者是退化。实践品质最主要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经常看到一篇有思想的教育类文章下面总有教师在说:“讲得很有道理,可是要怎么做呢?”可采取以下三方面措施:一是学习理论。首先将理论内化于心,发挥教师的理论素养,积淀理论知识。对于普通教师而言,理论的学习需要首先自身对理论感兴趣,主动去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其过程本身就是增强职业认同的过程。二是学习教学。增进教学能力和技巧,同时也会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三是学会科研。这是由普通教师向优秀教师发展的关键,在教育实践中提炼教育经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个人的教育理念,再创造性地更新教育实践、丰富教育观点,将教师个人与教育发展紧密相连,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通过理论的学习,树立教育研究观,教育研究不仅给教师们提供了关于事实和价值上的思考,而且还有对教育研究及教育本身的反思。避免两个极端,过于满足经验和过分追求理论成果。要真正地理解和构建自己的教育观,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教师要看到教育研究丰富精神文化、激发组织活力和提升个人生命质量的价值。在实践上,通过教育研究,在教育事业中履行教师的职责,教师不仅是教育者,同时也要努力成为研究者。对于教育研究的不足和缺陷,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指责,要更多地去反思和探究教育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特点,深刻理解教育研究的性质和功能,发挥教育研究在事实上的科学性和在认识上的独特价值。

猜你喜欢
理论研究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题解教育『三问』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