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虫病的诊断与防治分析

2022-11-28 14:53
畜禽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弓形虫宿主传染

(武平县桃溪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福建 武平 364300)

0 引言

现阶段,类似疫情防控得到相关部门的进一步重视;一是TOX被确定为引发胎儿畸形发育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生育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二很多种类畜禽都容易受到TOX病菌的传染,在现实环境中,凡是与畜禽有近距离接触的人都属于易被传染者。对弓形虫的诊断及治疗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1 病原体分析

弓形虫属顶端复合物亚门、孢子虫网、真球虫目,细胞内寄生性原虫。其生活史中出现5种形态,即滋养体(速殖子),包囊(可长期存活于组织内,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20 μm,破裂后可释出缓殖子),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前3期为无性生殖,后2期为有性生殖,弓形虫生活史的完成需双宿主:在终宿主(猫与猫科动物)体内,上述5种形态俱存。弓形虫通常生存状态为有性和无性。在总体生存过程中,会历经2个不同的宿体,可以在猫科属体表中进行有性繁衍的同时,也有无性发展,所以,猫是弓形虫任何生存时期的宿体。在其他畜禽体内都仅是表现无性发展状态,属于中间宿主。弓形虫在中间宿主选择上较为随意。

所有畜禽、鱼类与人类都容易被其确定为宿主,并且除红细胞以外的有核细胞都容易被传染。弓形虫的外在传染力取决于其本身的毒性以及被传染者的身体防御力,所以弓形虫的传染因素是多方面的。速殖子期是弓形虫的主要致病阶段,以其对宿主细胞的侵袭力和在有核细胞内独特的内二芽殖法增殖破坏宿主细胞。虫体逸出后又重新侵入新的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导致组织的急性炎症和坏死。包囊内缓殖子是引起慢性感染的主要形式,包囊破裂后,游离的虫体可刺激机体产生迟发性变态反应,并形成肉芽肿病变。宿主感染弓形虫后,在一般条件下,宿主都具备了更加强大的防御力,也不会发生显性的不良反应,在动物防御力较弱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被弓形虫传染。

2 临床特征

2.1 流行病学

弓形虫在夏秋季处于高传染期,在各种生长时期的动物群体中寄生,特别是对于幼龄动物来说更易受到传染。弓形虫会在动物个体心、脑、消化系统和胞宫中寄生和繁衍。而且动物体液、分泌物中都会寄生很多弓形虫,正常动物与免疫力弱动物都会在接触弓形虫后出现不良反应。

2.2 临床表现

弓形虫对外传染表现为先天传播和后天感染两种形式,都是以外表的无症状为主要反应。较为常见的显性症状基本上是因为短期内的病菌感染或隐性病菌规模扩大所引发。大部分无症状动物在出现炎性疾病时会导致本身防御力下降,在这样的条件下,就容易被弓形虫传染。例如炎性病动物和妊娠者动物会在防御力下降的情况下从无症状阶段发展为重症阶段,进而又可能导致其他症状加重。除此之外,在免疫力正常时,弓形虫病者多以隐性感染而不致身体危害。一旦受到其他疾病的侵害或免疫力降低时,此病可能会急性发作。尤其是在动物个体出现炎性疾病或全身极度免疫低下时,更易感染弓形虫,或使原有的隐性感染活化,产生弓形虫肺炎。

2.3 妊娠动物感染弓形虫的表现和病理

如果妊娠期动物被传染弓形虫,容易使胎盘养分不足,导致母子体质下降。据相关资料显示,如果动物孕期感染弓形虫病菌,可能会使胎儿在2个月后停止发育,孕激素与硫酸酮含量也会减小,这些激素含量的减小,就可能使胎儿养分供应不平衡,此时可在死胎体内发现高比例的血清。在一般条件下,处于妊娠后期动物的体内都会有PGF2激素含量的提高,致使宫腔出现阵缩现象,促使胎儿产出,孕激素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根本条件之一,在母体内PGF2含量提高、而孕激素含量的减少则会使胎儿停止发育。国外有科研机构作了如下实验:将弓形虫卵子移至妊娠动物口腔内,会导致妊娠动物前列腺素含量快速提升,同时雌孕激素含量也减小。如果妊娠动物被传染了弓形虫,就可能将这种病菌传染给胎儿,继而导致胎儿停育。畜禽感染弓形虫,还会使胎盘出现诸多形式的病态,例如胎盘的物理性损伤,胎盘外在保护膜损伤,胎盘感染病菌、病灶钙化等;无论是器质性损伤还是功能下降,都会导致胎儿出现停止发育的不良后果,还可能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

3 诊断

病原学检查具确诊意义。方法主要有涂片染色法、动物接种分离法或细胞培养法查找滋养体。取急性期患者的体液、脑脊液、血液、骨髓、羊水、胸水经离心后,沉淀物作涂片,或采用活组织穿刺物涂片,经姬氏染色后,镜检弓形虫滋养体。相关实验过程易操作,然而检测精准性难以保证,会多次发展漏检现象。不仅如此,还可借助样本检测特异反应,能够增进样本的检出比例。以反应机敏的白鼠为样本,把样本植于受体体内,7 d后抽取样品体腔内液体进行检测。也可把有核细胞作出检测样本,将标本植于其中进行培养。通过对近期情况的分析得知,由于弓形虫检测技术发展不完善,而血清检测技术快速发展,那么移植、培养和血清检测就被确定是截至现在应用最为广泛的诊断措施。而所涉及的类型则较为多元。

1)染色体实验:属于最具精准性的特异性血清检测法,采用活滋养体在有致活因子的参与下与标本内特异性抗体作用,使虫体表膜破坏不为着色剂美蓝所染。镜检见虫体不被蓝染者为阳性,虫体多数被蓝染者为阴性。

2)间接血凝试验(IHA),此法特异、灵敏、简易,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及筛查性抗体检测,应用广泛。

3)间接免疫荧光接体试验(IFA),以整虫为抗原,采用荧光标记的二抗检测特异抗体,此法可检测同型及亚型抗体,其中检测IGM适用于临床早期诊断。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用于检测宿主的特异循环抗体或抗原,已有多种改良法广泛用于早期急性感染和先天性弓形虫病的诊查。

病原学的诊断方法最为可靠,但费时且易漏检;免疫学方法临床上使用较为普遍,但因抗原含量少,抗体出现较晚,不适合感染的早期检测和对免疫功能缺陷患者的诊断。

而以核酸扩增技术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如实时定量PCR(RT-PCR)、巢式PCR和PCR-PFLP等的应用,为弓形虫病的诊断提供了快速、灵敏、特异及稳定的检测方法。

4 治疗措施

1)化学疗法,所涉药物就是达拉匹林与磺胺类药物,这两种药物作用明显,然而所表现的不良反应较大。

2)免疫疗法。重点是借助提高免疫力的对策,对FN-γ、IL-α的序列进行调整,或LAK细胞等生物制剂,然而成本都较高,所以作业目标难以达成。如果症状较为紧急,就需要立即以药物进行防控,然而截至目前也没有彻底根治的药品,现有的达拉匹林和磺胺类药品也不能对发展阶段的弓形虫起到明显的防控效用。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新诺明,这种药品可与达拉匹林进行联合,以达到加强成效的目的,但不能给妊娠期动物使用。而螺旋霉素具有毒性成分少,作用范围大的优势条件,可以用作妊娠动物的弓形虫防治。在具体的疫菌防控环节,再联合使用免疫强化剂,能够加强畜禽的躯体防御力,对弓形虫防控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螺旋霉素具有吸收快、起效时间长,副作用小的优势条件,可以给妊娠动物正常使用,由于以上所提达拉匹林容易导致胎儿发育不良,所以妊娠动物就不能使用类似药品。

5 有效预防

弓形虫的预防要尽量避免食用生的食品,注重提高病菌防控常识,保证生活空间的清洁。如果有先天性弓形虫传染个体,就应进行血清检测。如果是对妊娠动物实行弓形虫病菌检疫,并确认检疫结果阳性,就需要对其实行流产操作,处于孕中、晚期的被传染动物需要得到相应的诊治。但对于药物过敏反应的动物,则需要采取其他措施。如果确认了传染源就应当进行全面消除,减少或避免与其他畜禽等生物接触,也避免畜禽分泌物有外在影响性。在疫苗方面,全虫疫苗与抗源疫苗在防控弓形虫病菌方面会起到明显效用,然而全虫疫苗容易导致疫情的再度发生,而抗源疫苗的防护性也不符合相关标准。而病核酸疫苗能够消除这样的现状,并表现出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在近三十年以来,国内相关科研单位就启动了弓形虫病核酸疫苗科研工作,借助对蛋白基因结构的调整,研制出了诸如复合以及混合等类型的疫苗,经过动物实验也验证了这些疫苗成效的显著性。

6 结语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弓形虫国内传染风险并不高,然而从具体状态的分析中了解到,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在农村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的条件下,相关检疫工作都未能在实际行动中有高质量表现。这种病症外表表现不具备独特性,经验不足的医生难以辩认。据近二十年以来,有相关资料显示,国内各类型畜禽被传染弓形虫的现象越来越多,所以,国内相关部门应当对此作出考虑,进一步对弓形虫病作出精准诊治和防控。

猜你喜欢
弓形虫宿主传染
媒介取食偏好和宿主群落组成对多宿主-媒介系统疾病风险的影响
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诊断方法概述
Our Mood Can Affect Others
孕妇和弓形虫那点事儿
听说,笑容是会“传染”的
黄瓜中有大量弓形虫吗
弓形虫感染让人更想创业?
传染
抓住自然宿主
绦虫大战,争夺宿主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