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视域下学校德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析

2022-12-02 13:38刘新娥谢四海王寓之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湖湘湖南精神

刘新娥,谢四海,王寓之

(1.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湖南 长沙,410001;2.长沙市一中双语实验学校,湖南 长沙,410000;3.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000)

湖湘文化产生、发展于湖南境内,极具鲜明的地域特色。千百年来,在以力行践履、经世致用、心忧天下等为核心特征的湖湘文化的熏陶下,三湘大地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尤其是近现代以来,湖南为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输送了大批杰出人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的今天,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渴求格外强烈,而如何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时下教育界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立足中学的实践分析,着眼于深入探讨湖湘文化的当代德育价值,以及如何推广、运用湖湘文化,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妙用湖湘精髓,浸润校园文化

(一)用湖湘思想解读校训、校徽、校歌

校园文化是践行学生德育的重要渠道。长沙S学校校训为“公、勇、勤、朴”。其中“公”指“天下为公,廉洁奉公”;“勇”指“英勇无畏,勇于创新”;“勤”指“勤奋进取,勤勉自强”;“朴”指“朴实无华,质朴诚厚”。学校校训传承了湖湘文化的精髓——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兼收并蓄的博采精神、百折不挠的霸蛮精神、心忧天下的爱国精神等。全体师生践行“公、勇、勤、朴”,用“公”肩负使命,用“勇”开创未来,用“勤”成就事业,用“朴”彰显品牌。校徽寓意传承长沙S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校歌中“滔滔湘水,巍巍岳麓”“岁月峥嵘,风狂雨骤,沧桑曾经几度”“中华腾飞靠我们拼搏”“祖国的繁荣富强,靠我们共同奋斗”寥寥几句,介绍了学校的底蕴,渗透了湖湘秉性,潜移默化中激励学生,树立理想、坚定操守、磨炼意志、主动担当,以湖湘文化的人文精神给予学生精神熏陶。

(二)用湖湘人物事迹充实文化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岳麓书院考察时叮嘱广大青年要“不负时代的重托,继续传承这样的一种精神,经世致用”[1]。长沙S学校利用各种橱窗宣传湖湘人物,讲述名人典故,记载名人警句,传承湖湘文化。利用重大节假日,定期更换橱窗主题内容:国庆前夕,以湖南近现代的名人典故为素材;“五四”期间,以毛泽东在长沙的求学经历等为素材;每年三月,以雷锋的故事为素材。端午期间,以屈原的故事为素材,结合实际和时事热点,介绍湖南人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心忧天下的爱国精神,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与民族担当。

(三)用湖湘经典故事打造班级文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2]是人的全面发展最基本的特征,将湖湘文化融入德育能促进人的能力全面和谐发展[3],如要求家长和孩子利用假期空当观看电视剧《恰同学少年》,重点关注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物的成长过程,结合以“同栽大木拄长天”为主题的小升初经验分享会,组织学生写读后感,因势利导打造班级文化。首先,确立班名叫“大树园”,意境为“栽大木,拄长天”,班级文化的核心是以“湖湘文化”为背景,深挖“大树文化”,班级的愿景是“同栽大木拄长天,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优秀的学生,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其次,通过墙面文化展示班级内涵。充分挖掘大树“扎根、向上、向阳、恒定、持久”的特征,并类比人的发展方向,制作了班级文化墙《树犹如此》。教师节当天,学生用毛笔在折扇上写下了“同栽大木拄长天”,并悬挂于教室正前方,还写下湖湘精神“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张贴于教室的左侧立柱上。

通过学校活动,提升对班级文化的认知。在以“赓续百年初心,吾辈少年自强”为主题的板报展示中,学生的手抄报中大部分都有大树的元素,板报中还设计了三棵大树的造型,形成“大树文化”特色,让学生充分了解班级文化内涵。在湖湘文化和“大树文化”的熏陶下,学生在军训中,表现得格外顽强,不怕太阳暴晒,不怕高温,吃得苦,霸得蛮。

二、巧用湖湘素材,开发“大思政”校本课程

湖湘文化素材很多,特别是现代社会科技辅助下,湖湘文化的素材载体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诗文、影视、图片、书籍等应有尽有,各类文化载体成了学校“大思政”课程的重要素材。长沙S学校构建“学科+大思政”课程体系,目的是走近湖湘人物,探寻湖湘文化精神内核及历史渊源,并将湖湘文化的精髓与当今社会的时代精神相结合,探讨并弘扬湖湘文化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汲取湖湘文化的养分,培根塑魂,成长为有根有魂的时代新人。

利用课堂多媒体设备,打造“湖湘诗文”“影说潇湘”“湖南红色图片”等校本课程,如“影说潇湘”属于“道德与法”校本课程范畴,以现有的电影和电视剧中的片段为素材,重点介绍湖湘历史人物的成长经历、事迹、品格、价值体现等,再通过学生交流与探讨、书写心得等方式,旨在培养红色根基,塑造红色灵魂;“湖南红色图片”属于历史校本课程范畴,希望通过一张张历史图片,介绍湖湘历史事迹,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体现湖湘精神,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传承红色基因,点亮青春信仰。长沙S学校设立了“湖湘诗文”课程,主要内容如下:

1.课程属性:语文校本课程;

2.课程开设的宗旨:诵读湖湘诗文,走近湖湘人物,溯源湖湘文化,弘扬湖湘精神,铸造红色精魂;

3.课程内容设置见表1。

表1 体现湖湘精神的课程内容

三、善用湖湘精神,指导德育活动

(一)胸怀天下树理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育工作应始终围绕“为党育人”的方针,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第一要务,唯有理想,才能学生拥有不竭的动力。长沙S学校在德育工作中,突出理想教育,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并开展“国旗下的讲话”,通过介绍湖湘人物的故事和经历,突出人物的理想与信念。在大型活动中,提炼红色主题,如:新生军事夏令营以“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为主题,第一次主题板报题为《赓续百年初心,吾辈少年自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主题是“少年强国,青春向党”等,教育青少年真正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认识到“有国才有家”,辩证地看待“小家”和“大家”的关系,勤奋刻苦。同时,结合学校的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引导学生树立胸怀天下的人生理想,通过学习团章和了解党史,感受共青团和少先队的先进性,进而感受党的伟大,将来自觉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回报祖国。[4]

(二)开拓创新敢担当

湖湘文化的本质可凝练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经世致用和力行践履的实干精神、开放融合和思变求新的革新精神。[5]学校校训中的“勇”字,表示“英勇无畏,勇于创新”,实质是锻造学生思辨创新和敢于担当的精神。在班级管理中,采用“小组捆绑评价”模式,把学生放到团队中去,感受团队的力量,了解到自己不是单独的个体,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代表所在的团队,个人荣誉直接影响身边同学的荣誉,让团队的荣誉激励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通过管理方法的创新,学生在课堂上、路队中、集体活动时为自己的团队主动作为,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担当精神。

(三)经世致用求实效

德育活动一切从实际出发,讲究时效性、实效性,力求解决当下学生群体中的典型问题,预防学生的共性问题。面对这些突出的问题,长沙S学校主动作为,如:在预防学生溺水时,通过给学生家长下发《告学生家长书》,及时提醒家长督促自己的孩子,同时通过主题班会、手操报等活动,让学生提高预防溺水的意识。为了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学校和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建立法治宣传墙,通过电子显示屏,通过模拟法庭,宣传法治知识;通过实物展示,告诉学生如何识别毒品,通过模拟吸毒后人体机能的变化,告诫学生远离毒品。为加强劳动教育,班级把卫生任务分到每一个学生,实行承包制,让学生每天花5~10分钟时间开展劳动,从而形成劳动的习惯,增强责任感。

四、精选湖湘元素,指引综合实践

(一)参观楚汉文物,感知湖湘底蕴

充分运用博物馆、文物馆的资源,组织学生参观湖南省博物馆,走进楚文物馆,了解楚国的政治、军事、礼乐文明、艺术成就、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走进马王堆汉墓文物馆,通过辛追夫人一天的生活,了解2100年前的中国汉代,既注重物质享受和精神愉悦,又讲究审美意识和艺术品味。参观三湘历史文化陈列馆,让学生深刻了解到湖南的人文、地理、文化、风俗习惯等。长沙S学校的学生在参观博物馆后的总结中这样写道:“这次博物馆之旅,使我了解到湖湘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深深地爱上我的家乡——湖南。”也有学生这样写道:“湖南省博物馆荟萃湖湘大地的文物遗珍,展现了湘楚文明的来龙去脉,在当今喧嚣日甚的都市内,不失为优雅宁静的文化休闲去处,是了解湖湘文化的最佳窗口。”

(二)走访教育胜地,厚植圣贤情怀

了解湖湘文化,追溯根源,传承精髓,自然也少不了对教育胜地的了解,从长沙的地域条件来看,最具有组织综合实践与研学价值的地点有岳麓书院、湖南一师、湖南农大等。岳麓书院素有“千年学府”之称,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书院内有许多极具文化背景的牌匾、对联、石碑等,反映了湖湘文教事业的悠久历史,是十分可贵的文物史迹,再加上岳麓山上烈士陵墓众多,这些安眠于此的历史人物及其身后的故事,正是湖湘思想的典型代表,是提升学生思想的最生动教材。湖南一师有“百年师范”的美誉,是湖湘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国现代师范教育的摇篮之一,同时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学校涌现了280余名革命烈士,汇聚了徐特立、杨昌济等教育名师大家,湖湘名人曾国藩、左宗棠、黄兴等来此求学,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此求学和工作八年,实现了由青年学生到革命家的转变,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到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让这座著名学府成为学生厚植家国情怀的好地方。湖南农大自觉响应党的号召,担当强农兴农使命,扎根湖湘大地办学,继承了湖湘的耕读传统,特别是袁隆平院士的光荣事迹,其朴实无华、严谨治学的作风,是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三)追忆伟人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作为伟人故里,革命摇篮,湖南这片热土上处处镌刻着红色的印记。追忆伟人足迹,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和革命历程,能够帮助青少年点亮人生的信仰,指引人生的方向。在毛泽东同志故居里,一间间承载着毛主席成长记忆的房间,一件件毛主席生活学习用过的旧物,宁静内敛,却张力磅礴,不仅见证了毛泽东的成长,也见证了革命星火的诞生与发展。现场参观后,学子们更能体会到诗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深刻内涵。在橘子洲头,学子们站在青年毛泽东雕像下,感受伟人青年时代胸怀大志、风华正茂的气概,体会革命事业的伟大。诗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让学子们领悟毛泽东投身革命的满腔豪情,在学生的内心里树立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五、结语

湖湘文化在校园的处处运用,着重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与精神的提升,能增强学校德育人文底蕴;三湘热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湖湘文化,这种文化在每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湖南人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要在德育工作中重塑地域特色,将湖湘文化融入基础教育之中,丰富学校德育工作内涵,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猜你喜欢
湖湘湖南精神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我是湖湘儿女
三线建设在湖南
拿出精神
咏“湖湘教师写作夏令营”
岁月
湖南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