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采用家庭协同式护理对心理情绪及护理质量的影响

2022-12-03 23:30李淑元李婷婷尹晓婷
智慧健康 2022年25期
关键词:心肌炎病毒性组间

李淑元,李婷婷,尹晓婷

1.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 门急诊儿科,广东 深圳 518000;2.贵州省六盘水城县阿戛镇卫生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0

0 引言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在小儿群体中具有较高发病率,因病毒感染所致的心功能障碍性疾病,以呼吸道感染、发热以及心悸等为常见临床表现[1],不仅具有较高病死率,而且患儿病情发展速度较快,无论是对其身体健康还是对其后续生长发育均会带来一定影响[2]。对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由于其年龄较小,在其临床治疗期间容易导致其产生一定心理以及生理应激反应,影响患儿治疗依从性,增加疾病治疗难度[3]。家庭协同式护理干预是临床新型护理模式之一,可以让患儿家属参与临床护理工作,从而达到提高护理效果的目的[4]。为此本次研究选取了本院在收治的124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作为观察对象,以进一步分析采用家庭协同式护理对其心理情绪及护理质量的影响,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我院在2020年6月-2021年1月收治的124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作为观察对象,以抽签法将其分为参照组(n=62)和研究组(n=62)。参照组男30例,女32例;年龄5~12岁,平均(7.88±1.26)岁;病程3~7d,平均(4.14±0.88)d。研究组男33例,女29例;年龄6~12岁,平均(7.84±1.29)岁;病程2~7d,平均(4.17±0.84)d。组间一般资料比较P>0.05。

纳入标准:①经检查确诊且符合病毒性心肌炎相关诊断标准[5]者;②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③年龄5~15岁者;④智力正常可以正常沟通者;⑤凝血功能正常者。排除标准:①多脏器功能严重不全者;②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者;③其他原因所致的心肌炎者;④病毒性心肌炎复发者。

1.2 方法

参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包括病情护理、用药护理、病房环境护理以及健康指导等。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再开展家庭协同护理干预,具体为:①打造良好护患关系:护理人员需要积极和患儿家属沟通,耐心回答家属提问,告知其家庭协同护理开展的目的、方法以及参与重要性等,并且在患儿治疗过程中慢慢对其渗透家庭协同护理的开展对患儿疾病康复的重要性意义,使患儿家属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临床护理工作中,进而为打造良好护患关系奠定基础;②家庭参与的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派发健康宣传手册以及播放音频视频等方式对患儿及其家庭成员进行健康宣教,耐心为患儿及其家庭介绍疾病发生原因以及治疗注意事项等,确保患儿及其家庭均可以进一步掌握相关疾病知识;③家庭关怀:鼓励其在患儿治疗期间多陪伴患儿以增强患儿心理安全感,同时告知患儿家属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引导患儿说出内心顾虑,进而帮助消除其不良心理;对于情绪多变的患儿,护理人员需要告知家属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以理性态度来对其异常行为以及心理进行解决,避免对其大声呵斥以及责骂等,以提高患儿护理依从性;④家庭日常防护: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儿家属根据患儿日常喜好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并且做好患儿日常保暖工作,及时为其增减衣物,并且陪同其进行适量运动锻炼以增强体质,除此之外告知患儿家属各种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鼓励其加强患儿的日常用药监督,以保障患儿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儿心理情绪在护理前后的变化,通过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6]以3级评分法评估其焦虑情绪,最高分82分,评分和焦虑情绪成正比;通过儿童抑郁情绪评估量表(CDI)[7]以3级评分法评估其焦虑情绪,最高分54分,评分和抑郁情绪成正比;②观察两组患儿护理质量在护理前后的变化,通过科室自制护理质量调查量表进行评估,主要从病情控制、专科技能以及护患关系等方面进行评价,最高分100分,评分和护理质量成正比;③观察两组患儿心功能指数在护理前后的变化,包括心脏指数(CI)和心脏射血分数(EF);④观察两组患儿护理依从性在护理前后的变化,通过Frankl依从量表[8]以4级评分法评估其依从性,最高分4分,评分和依从性成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组间护理前后心理情绪的变化比较

护理前,研究组SCARED评分以及CDI评分和参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SCARED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CDI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组间护理前后心理情绪的变化比较()

表1 组间护理前后心理情绪的变化比较()

2.2 组间护理前后的护理质量评分变化比较

护理前,研究组护理质量评分和参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组间护理前后的护理质量评分变化比较(,分)

表2 组间护理前后的护理质量评分变化比较(,分)

2.3 组间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数的变化比较

护理前,研究组CI以及EF指标和参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CI明显高于参照组,EF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3。

表3 组间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数的变化比较()

表3 组间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数的变化比较()

2.4 组间护理前后的依从性评分变化比较

护理前,研究组依从性评分和参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依从性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4。

表4 组间护理前后的依从性评分变化比较(,分)

表4 组间护理前后的依从性评分变化比较(,分)

3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为心血管内科常见病,为常见的感染性心肌疾病之一,临床表现轻重不同,轻时可无临床症状,重时可导致患者发生猝死或者心衰等情况[9]。多数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在及时接受科学有效的治疗后,多可获得较好预后,但是对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由于年龄小,患儿受病情影响容易发生情绪及行为的异常,影响其治疗配合度,增加临床治疗难度,因此需要加强其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以确保治疗有序开展[10]。

家庭协同护理干预是一种通过引导患儿家属参与到临床护理工作来帮助促进患儿康复,提高患儿护理依从性的新型护理模式[11]。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研究组SCARED评分、CDI评分、护理质量评分、CI指标、EF指标以及护理依从性评分和参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SCARED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CDI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CI明显高于参照组,EF明显高于参照组,护理依从性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家庭协同式护理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儿心理及心功能,提高其护理依从性。这主要是由于家庭协同式护理更有利于帮助临床打造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儿家属可以更加支持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提示通过鼓励引导家属参与到临床护理工作中,还可以进一步深化父母和患儿间的情感,提高患儿对疾病治疗的心理适应过程,进而达到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儿心理情绪以及护理依从性等的目的[12]。

综上所述,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护理干预模式中,家庭协同式护理不仅可以患儿心理情绪以及护理质量产生积极影响,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改善其心功能,有助于提高其护理依从性。

猜你喜欢
心肌炎病毒性组间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来氟米特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心肌炎患者减少食盐摄入
心肌炎患者减少食盐摄入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警惕感冒引发的心肌炎
治病毒性感冒
体育特长生训练方法浅议
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