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地方大学文化建设研究*

2022-12-06 13:35张兄武
关键词:办学特色大学

刘 迁,张兄武

(苏州科技大学 a.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b.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一、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1]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的生命线。人才培养的本质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以文化育人,因此,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大学文化是指大学在办学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具有学术性、开放性、创新性、时代性的特点,由大学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四个方面构成,反映了学校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底蕴。

大学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基石,是大学文化的基本表现形式,属于大学文化的表层维度。大学物质文化指客观存在的物质文化或实体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物化形态,包括校园自然环境、文化标志物、基础设施、文化传播载体等。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是大学文化最本质的体现,属于大学文化的深层维度。大学精神文化指大学在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逐渐形成的大学精神、大学理念等,是全体大学师生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大学精神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包括校训、校徽、校歌等标志性符号;大学理念表现在大学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

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保障,属于大学文化的中层维度。大学制度文化指全体大学师生对大学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在规律的认识与理解,包括内外两部分。外部元素是与教育相关的政府部门制定的有关大学教育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规,内部元素是大学自身的组织机构、运行体制与管理制度。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师生共同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追求。

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外化,是大学文化的集中表现,属于大学文化的表层维度。大学行为文化是在办学过程中大学师生基于自身长期的行为实践而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的总和,包括学生的、教师的、行政管理人员的行为文化。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大学文化是一个丰富、科学、系统且动态的体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构成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又相辅相成。虽然它们的概念和表现形式各异,影响大学的途径和程度不同,但是四个要素都通过各自的特质作用于全体大学师生,实现大学文化的育人价值。大学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成才、高水平大学建设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显著作用。对学生而言,做好大学文化建设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习惯,助力文化育人的实现;对学校而言,做好大学文化建设可以丰富和完善大学文化,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凝聚人心、激励进取,与时俱进,突出办学特色、推进内涵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助推高水平大学建设;对社会而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重要职能,大学是文化的策源地和传播中心,做好文化建设可以有效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推动社会进步。

二、地方大学文化建设的困境

2021年,我国共有高等学校3012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1238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高职(专科)院校1486所,成人高等学校256所。[3]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地方大学是指以地方财政拨款为主要办学经费来源的大学,有省属大学、省部共建大学和地方性直属大学三类。笔者所论述的地方大学主要指地方普通本科大学。

1.对大学文化建设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入

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但部分地方大学对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存在偏差,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将大学文化建设等同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甚至单纯地认为大学文化建设就是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二是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相较而言,物质文化建设能在短期内出效果、出成绩,导致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有所失衡;三是缺乏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认为大学文化建设就是宣传部、团委等几个部门的职责,只是条线上的工作,长远规划更是无从谈起。基于此,地方大学要深化对大学文化建设的认识与理解,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中吸取养分,加强顶层设计,涵养大学精神,丰富文化内涵。

2.办学定位不清导致文化建设不聚焦

办学定位指的是学校对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做出方向性的选择,其对学校的发展具有统领、引导的作用。[4]办学定位决定了地方大学文化建设的定位。如今,地方大学都在改革中谋求发展之路,对自身的发展定位也越来越重视。有些地方大学找准了合乎学校实际的办学定位,也有部分地方大学存在办学定位不清、办学目标过高的问题。例如,地方大学本应着重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以教学为主,但一些由专科院校合并升格而来的高校过高地将自身定位为研究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还有一些学校对于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的理解不够深入,文化建设定位模糊、不聚集,也就难以体现学校的文化与特色,难以服务于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地方大学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办学方向,从学校实际出发,分析师生需求,找准办学定位,让文化建设有方向、有目标、有尺度。

3.未与地方文化深度融合导致文化内涵建设不足

主要依靠地方财政拨款的地方大学与地方文化关系密切、互为影响。一座城市的文化必然会孕育其地方大学的文化特色,地方大学也会反哺和引领该城市文化的发展。地方大学与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可以有效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也可以深化地方大学文化内涵建设,强化文化育人功能,实现双赢。现阶段,部分地方大学在凝练办学特色、开展文化建设时虽然考虑了所处地域的文化与特色,但大多只是浅尝辄止,局限在高校自身的系统里,缺乏与地方特色文化的深度融合,没有充分挖掘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地方文化资源,从而制约了大学文化内涵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地方大学要立足地方特色,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扎根城市治理实践与服务地方的丰厚土壤,与地方文化深度融合,使文化建设有特色、有深度、有内涵。

三、文化自信与地方大学文化建设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文化复兴。

1.文化自信是地方大学文化建设的理论源泉与发展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厚重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对于地方大学来说,文化自信是其文化建设的理论源泉。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精神文化建设中的校训就是文化自信最直接的表现。现在很多地方大学的校训含有的“厚德、博学、求实、真善美、经世济国”等字眼就取自古代文化典籍。这些文字虽简短,却为地方大学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从建校起就影响着一所大学的发展,并浸润大学发展的每个时刻、每个角落,成为一所大学最深厚的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文化对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文化自信为大学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供了坚实基础,坚定文化自信是地方大学文化建设的发展动力。文化自信是时代的要求,为地方大学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能有效激发地方大学的办学活力,驱动地方大学更好地承担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

2.地方大学文化建设是文化自信的主要抓手与具体实践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深入挖掘传统优秀文化,大力传承发展革命文化,积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既是地方大学发挥职能的应有之义,也是地方大学内涵建设的迫切要求。对于大学来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本身就是其重要职能,能否有效传承创新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4]我国大学中占比最大的地方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传播、传承和创新的主阵地和主力军。因此,地方大学要以文化建设为抓手,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培育大学生文化认同,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地方大学文化建设是文化自信在地方大学的落实和具体实践。在竞争日渐加剧的背景下,地方大学必须加强内涵建设,在大学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发力,不断提升软实力,塑造大学文化“精神场”和“精气神”,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地方大学高质量发展,引领广大师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心系学校与国家,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四、文化自信视域下地方大学文化建设的路径

1.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让地方大学文化建设“活”起来

自先秦发端的传统文化,历经诸子百家的融会贯通而轮廓初显,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让文化走向多元,儒释道的发展与融合使唐宋时期中华文化进入隆盛。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涌现出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闻名于世的思想巨匠,留下了诗经、汉赋、唐诗、宋词等浩如烟海的文学经典[6],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的“软实力”。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就是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文化,构建以传统文化为深厚底蕴的大学文化,融入地方特色文化,让地方大学文化建设“活”起来。

地方大学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求大同等思想融入地方大学文化建设,在更深层次作用于地方大学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具体而言,一是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丰富地方大学物质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广泛融入校史馆、图书馆等文化建筑,以及校名石、道路、桥梁、河流等地理标志,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二是建设特色大学精神文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涵养地方大学校训、校风、校歌等载体,丰富大学精神文化;三是健全地方大学制度文化,以建立健全大学章程为核心,制订或修订完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构建科学系统的制度体系,将依法治校落地落实,同时引入民本思想,以师生为本,彰显人文情怀;四是抓好地方大学的行为文化建设,培育师生文化自觉,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正能量,地方大学要加强对师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结合民族传统节日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善于利用VR、信息可视化等新技术,以及微录(vlog)、图片博客等新方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充分发挥地方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

2.大力传承发展革命文化,让地方大学文化建设“硬”起来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革命进程中形成的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极具时代特色与民族特色。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红船精神孕育了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品格,井冈山精神坚定理想信念,长征精神凸显持之以恒、不畏艰难的特质,延安精神指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品质。[7]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一项项丰功伟绩,形成雷锋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开放以来,小岗精神、特区精神、奥运精神等传遍神州大地。这些宝贵的革命文化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中华民族的崛起,塑造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

地方大学要大力传承和发展革命文化,坚定理想信念,牢记育人的初心使命,坚持办学方向,善于开展红色教育,加强革命文化研究,永葆生命力。一方面,地方大学文化建设要从革命文化中汲取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办好社会主义大学,探索现代大学办学道路,加强内涵建设,让文化建设有底气、“硬”起来。另一方面,地方大学文化建设要善于挖掘革命文化,对大学生开展红色教育,通过“微党课”、沉浸式党日活动等形式,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平台,以大学生喜爱的方式讲好革命故事,传承革命文化,用革命精神坚定大学生的信念,用革命人物、革命事件激发大学生的斗志,将革命精神植根于大学生心中,筑牢大学生的精神支柱。此外,地方大学还要结合当地的革命历史加强革命文化研究,从学理、学术、学科上对其具有的时代价值、精神品格、思想内涵进行阐释[8],让革命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更好地指导大学文化建设。例如,延安大学于2013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以“中共延安时期历史与延安精神”为主题开展研究,增强了学术性和现实针对性,为学习研究和宣传革命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3.积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地方大学文化建设“新”起来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在我国建立、建设、改革中创立并不断发展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的特点[9],它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致力于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

地方大学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师生为本,围绕师生“急难愁盼”的文化需求优化供给。地方大学要充分激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活力,从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和新时期的改革创新精神出发,让文化建设“新”起来。当前,国际斗争特别是文化领域的斗争呈现许多新特点,西方的文化输出、文化渗透形式更为隐蔽,颜色革命的风险仍然很大。地方大学要正视这些风险和矛盾,敢于斗争,以爱国为主基调,弘扬主旋律,传播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在大学营造爱国风气,让社会主义旗帜在地方大学高高飘扬。新冠肺炎疫情下,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抗疫,取得了防疫的阶段性胜利,并且及时与世界各国分享疫情防控的经验与举措,向发展中国家展开疫苗援助,展现了大国担当。这场疫情防控战本身就是一部彰显人民利益至上、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活教材。因此,地方大学要善于结合新的时代事件,在学生中厚植爱国情怀;要有改革创新的魄力和勇气,让文化建设永葆生机;要大力推进大学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一方面,地方大学要培育大学的自由精神,建立完善地方大学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治理机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彰显学术自由,推进教授治学,加强民主管理,营造社会主义大学新气象;另一方面,地方大学要营造创新的氛围,培养创新人才,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持续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培育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热情、培养创新思维,让创新成为地方大学的亮丽风景。

4.深度融合地方特色文化,让地方大学文化建设“富”起来

地方大学从创立之日起就与其所在的城市有着天然的联系,地方性是地方大学的重要特征。地方大学作为一座城市的有机组成,受到地方特色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有着深深的地方烙印。地方特色文化,不管是古城区的历史文化,还是新城区的创新文化,都能为地方大学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养分,为地方大学文化建设提供思路。地方大学应深度融合地方特色文化,让文化建设“富”起来。

地方大学要从地方特色文化中吸取养分,让文化建设在精神层面“富”起来。首先,地方大学应立足地方,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吸取其文化精髓,结合校情,凝练大学精神,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其次,地方大学要把地方的文化资源,比如戏曲、音乐、舞蹈等显示度高的特色文化融入大学文化建设,开展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让学校与地方文化共舞。地方大学还要通过与地方政府的文化合作争取支持,在物质层面“富”起来。依靠地方,服务地方,地方大学的办学经费除了财政拨款,还要从地方服务中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因此,地方大学要拓宽视野和渠道,加强对地方文化的研究,寻找能与地方合作的文化点,产出一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地方大学文化建设的文化成果,助推历史名城实现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式发展。例如,苏州历史悠久,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迅猛,文化繁荣昌盛,是一座拥有“最强地级市”别称的历史文化名城。一方面,苏州秉承崇文重教的文化基因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实施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与在苏高校深化合作,共赢发展,名城育名校,名校润名城;另一方面,在苏高校也在文化领域加强对苏州特色文化如昆曲、评弹等的研究,梳理姑苏文化脉络,形成诸如纪录片《苏州史纪》、“东吴名家”系列丛书等文化成果,为校地合作提供了苏州样本。

猜你喜欢
办学特色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特色种植促增收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