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疾病常用药对探析

2022-12-07 20:35蒋佩珍唐旭东
陕西中医 2022年6期
关键词:系统疾病莪术本草

靳 楠,毛 月,刘 健,李 芮,蒋佩珍,唐旭东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北京 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86;3.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北京 100091)

1 溯古求真——血液系统疾病与五脏

现代医学的血液系统疾病可对应中医学“虚劳”“痿黄”“紫癜”“血虚”“髓劳”“积聚”“恶核”等病名。笔者认为血液系统疾病发病与五脏有着密切联系。周永明教授提出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发病基础是脾肾虚衰[1]。脾肾是先后天之本,与机体正气和气血生化密切相关,脾胃虚衰可导致萎黄;肾的生理功能异常,可导致“髓劳”。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多指脾肾两虚,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但常以虚象为主。另外,中医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因脾肾阳虚所导致的造血功能失常发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对应中医学的血瘀证,其中真红细胞增生症在临床最常见的证型为气虚血瘀证,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导致血液黏滞,血栓形成[2]。根据《灵枢·营卫生会》记载:“中焦亦并胃中……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可见肺对血液的生成至关重要。另一方面,肺主通调水道,肺的功能失调,致机体水液失于输布,日久炼液为痰,久积为聚可导致血液肿瘤疾病的发生。痰邪是血液系统疾病重要的致病因素,中医认为淋巴结肿大皆与痰邪有关,同时痰邪作为致病因素导致的疾病变化多端、缠绵难愈。肝藏血功能在固摄血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肝不藏血可见“鼻衄”“齿衄”等出血病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肝脾两脏的关系最为密切,肝脾失调,气不摄血,血溢脉外导致出血。综上,笔者认为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应多从整体出发,兼护五脏。

2 追根溯源——血液系统疾病药对功用

药对为两味中药的配伍,中药配伍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药对的配伍多为相须与相使,以达到增强疗效的目的,其次为相畏与相杀,以减轻药物不良反应。药对中两味中药的选择并非是两种药物的简单搭配,更多的是医者对临床经验与药物应用的总结。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常用的药对有黄芪、当归,太子参、仙鹤草,枸杞子、墨旱莲,白术、茯苓,白及、佛手等,可通过调气和血、调理中焦、平衡阴阳发挥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3 明理释义——血液系统疾病药物阐发

3.1 扶助正气 黄芪、当归:该药对的常用剂量为黄芪20~30 g、当归10~20 g。黄芪性甘,微温,归脾肺经;可补气升阳,益津养血。《本草备药》载其:“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可补气活血养血。《汤类本草》言其:“治血通用”;《本草备药》载:“一切血证,阴虚而阳无所附者,润肠胃,泽皮肤,养血生肌,排脓止痛。”“使气血各有所归,故名”。黄芪、当归配伍可补气养血,扶助正气。根据《血证论》言:“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水即化气,火即化血”,可以看出气血调和在血液系统疾病中极为关键。部分血液系统疾病由于正气亏损,气血两虚,常见贫血、乏力等症状,治疗与虚劳相关的血液系统疾病时,应尤注重补气养血,常以当归补血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由此药对组成当归补血汤可益气生血,使气血生,邪不可干,则诸症皆除。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当归多糖可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促进红系细胞分化[3]。当归补血汤具有促进造血、抗纤维化、调节免疫的功效,可广泛应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可明显改善患者贫血症状[4]。

太子参、仙鹤草:该药对的常用剂量为太子参20~30 g,仙鹤草20~30 g。太子参甘、微苦,平,归脾、肺经;可益气健脾,生津润肺。仙鹤草,又名“脱力草”,苦、涩,平,归心、肝经;可收敛止血,解毒,补虚。太子参、仙鹤草配伍可益气补虚摄血。仙鹤草是益气抗癌的良品,临证常用以扶正祛邪,仙鹤草有补虚之功,可治疗一切脱力劳伤,配合其解毒消肿功效,补虚的同时又可祛邪,与大部分血液肿瘤疾病的病机相契合。太子参平补脾胃,可通过充养后天之本达益气生血之效,脾气充足可以更好的发挥脾摄血功能,配合仙鹤草收敛止血,可有效改善临床患者的出血症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仙鹤草有诱导肿瘤细胞周期阻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5]。干祖望[6]将仙茅、仙灵脾与仙鹤草称为三仙汤,并称其为“中药”激素,仙鹤草配合太子参,可应用于伴有虚劳症状的血液系统疾病。

枸杞子、墨旱莲:常用剂量为枸杞子10~20 g,墨旱莲10~15 g。枸杞子性甘平,归肝、肾经,可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神农本草经》载其:“主五内邪气”“久服坚精骨,轻身不老”。墨旱莲性甘、酸,寒,归肾、肝经,可滋补肝肾,凉血止血;《本草备药》言其:“补肾止血,黑发乌髭”。该药对的主要功效为滋补肝肾,填髓益精。血液系统疾病多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正气虚损后感受外邪所致。此药对滋补肝肾,益精养血,补先天肾脏之精气,充后天脾脏之气血,肝肾同源,精血相生,源源不竭。墨旱莲、枸杞子配伍使精血生,出血止,补益肝肾,使肝气足,正常发挥藏血的作用,减少贫血、出血等症状。陈信义教授结合中药药理提出,补肾阴肾阳之中药可刺激干细胞发育,刺激机体造血,使气血生、正气复,疾病向愈[7]。

3.2 健脾益胃护肠 白术、茯苓:常用剂量为白术10~15 g,茯苓15~20 g。白术,甘、苦、温,归脾、胃经,可健脾益气,止汗;《本草备药》曰:“甘补脾,温和中。在血补血,在气补气”。茯苓,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可健脾,渗湿利水,宁心;《本草备药》载其:“宁心益气,调营理卫,定魄安魂”。此药对功效为健脾益气,补虚扶正。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虚弱,纳食减少或不愿进食,均会导致身体各项机能减弱。另外中医长于扶正,西医长于祛邪,部分患者行西医化疗后出现脾胃不适,此时可发挥中医药优势以调理脾胃,使纳入的饮食水谷更好的充养机体,扶助正气。白术被前人誉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因血液系统疾病病程较长,服药时间长,茯苓甘平,是血液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故白术常与茯苓配伍。此外,该药对配伍人参、甘草,取四君子汤之意以健脾益气扶正,配伍山药、薏苡仁、桔梗、砂仁,取参苓白术散之意健脾止泻,故该药对常应用于血液系统疾病之气血不足和胃肠不适。麻柔提出,治疗血液系统疾病需时时顾护脾胃,方药中均配伍生姜、大枣,可使脾胃和,正气复[8]。白术与茯苓药性平和,患者若出现纳差、腹胀、饥不欲食等临床症状,可配合使用白术、茯苓,在调和脾胃的同时发挥益气健脾的功效。

白及、佛手:常用剂量为白及10 g,佛手10 g。白及,苦、甘、涩,微寒,归肺、胃、肝经,可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神农本草经》记载:“主胃中邪气”。佛手,辛、苦、酸,温,归肝、脾、胃、肺经,可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该药对的主要功效为健脾益胃疏肝。青黄散是临床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常用方剂,青黄散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不适,甚至少数患者因胃肠道反应严重不能继续服药,影响治疗效果,所以服用青黄散时常强调顾护脾胃。现代药理表明,白及可发挥护胃的功效[9]。临床实践也表明,白及可有效缓解胃肠不适症状。此外,根据《杂病源流犀烛·胃病源流》:“胃痛,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说明脾胃疾病的发病多与肝脏相关,其中最重要的病机是肝气不调、乘逆犯胃,所以在治疗脾胃疾病时,常常需要配伍行气之药。行气药物多辛燥,常有耗气动血之弊,而佛手气清香而不燥,性温和而不峻,与白及相伍,既可调护脾胃,又可调畅气机。部分学者从肝论治血液疾病,治疗上注重清肝火、疏肝气、滋肝阴、养肝血等,临床有良好的治疗效果[10]。另外,血液系统疾病的病程较长,患者多情志抑郁,肝气不舒,横逆犯胃,临床多见情绪不佳伴脾胃功能异常,选方用药时常配伍白及、佛手,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

肉苁蓉、火麻仁:常用剂量为肉苁蓉20~30 g,火麻仁10~30 g。肉苁蓉,味甘、咸,温,归肾、大肠经,补肾阳,益精血,可润肠通便;《神农本草经》记载:“主五劳七伤补中;养五脏,强阴,益精气”;《本草备药》曰:“补命门相火,滋润五脏,益髓强筋。”火麻仁,辛、苦、甘,平,归脾、大肠、小肠经,可润肠通便。《汤液本草》记载火麻仁:“主补益中气”“破积血,复血脉”。该药对主要功效为温肾助阳,润肠通便。沈金鳌曰:“大便秘结,肾病也”。肾主水,机体水液代谢失常可导致便秘,同时肾主一身之阴阳,阴虚内热与阳虚气弱,均可导致排便不畅。长期排便不畅,身体的代谢产物不能排出体外,可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如肛周疾病(部分血液患者易发生肛周脓肿)、胃肠疾病等,且老年人在排便过程中容易出现心血管疾病,所以有效改善排便问题可促进本病治疗。肉苁蓉、火麻仁补益肾气的同时,其甘咸质润之性可益精血,润肠通便,改善虚劳患者便秘症状。

3.3 破血除瘀,消癥通络 三棱、莪术:常用剂量为三棱10~15 g,莪术10~15 g。三棱性辛、苦,平,归肝、脾经,可破气行血,消积;《本草备药》载其:“破血中之气”“散一切血瘀气结,疮硬食停,痨块坚积”。莪术辛、苦,温,归肝、脾经,可破血行气,消积;《本草备要》曰:“破气中之血”“治心腹诸痛,冷气吐酸,奔豚痃癖”。该药对功效为破血逐瘀消癥,多用于骨髓增生性肿瘤疾病的治疗,常见的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医林改错》曰:“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结合临床,骨髓增殖性疾病或存在肝脾肿大的患者常见皮肤暗黑、肝脾肿大、舌质暗、脉弦涩等症,辨证属瘀血阻滞,用药多选用三棱、莪术。三棱善行气,莪术善活血,两药配伍,破血行气,可使瘀血去,新血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三棱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11]。同时有研究证实三棱、莪术药对可抑制肿瘤进展,抑制此类疾病向白血病转化[12]。该药对药性峻猛,多用于治疗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合并血栓时,常采用三棱、莪术破血行气、祛瘀生新、通利血脉,恢复骨髓的造血功能。

桃仁、红花:常用剂量为桃仁10 g,红花10 g。桃仁性苦、甘,平,归心、肝、大肠经,可活血化瘀;《用药心法》言:“苦以泄滞血,甘以生新血,故凝血须用,又去血中之热”;《本草备药》言其:“苦以泄血滞,甘以缓肝气而生新血”。红花性辛,温,归心、肝经,可活血通经,散瘀止痛;《本草备药》载:“少用养血,多则行血。”该药对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根据《血证论》:“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凡有所瘀,莫不壅塞气道,阻滞气机,久则变为骨蒸、干血、痨瘵,不可不急去之也。”瘀血的变症居多,所以及时运用活血化瘀之法在治疗血液疾病时尤为重要。此药对活血化瘀的功效较三棱、莪术力缓,运用时常取桃红四物汤之义,用于治疗正虚血瘀证患者。临床可见部分患者面色发黑、唇甲紫绀,伴懒言乏力,此类患者一般病久体虚,虽有瘀血,但正气亏虚严重,若运用药性峻猛之三棱、莪术,耗气动血,则使机体更加虚弱,此时可选用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汤头歌诀》记载四物汤为“血家百病此方通”,加桃仁、红花两味为桃红四物汤可使行血而不伤血,补血而不滞血。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桃仁中所含苦杏仁苷对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HL-60)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3]。桃仁、红花相较三棱、莪术药性平缓,梁冰教授治疗骨髓增殖性疾病多以桃红四物汤为基础方,可使血行通畅、脉道通利,疾病向愈[14]。

3.4 散结通络,攻毒抗癌 煅龙骨、煅牡蛎:常用剂量为煅龙骨30 g,煅牡蛎30 g。煅龙骨性甘、涩,平,归心、肝、肾经,可镇惊安神;《神农本草经》载其:“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本经》曰:“主癥瘕坚结”。煅牡蛎性咸,微寒,归肝、胆、肾经,可抗癌,镇惊安神,制酸止痛;《本草纲目》言:牡蛎壳可化痰软坚,消疝积块;《珍珠囊》载其:“能软积气之痞”。该药对主要功效为软坚散结,化痰抗癌。根据朱丹溪提出的“百病多由痰作祟”,痰邪是肿瘤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煅龙骨、煅牡蛎同用,为软坚散结化痰之品,龙骨、牡蛎均有安神助眠的效果,用于部分入睡困难的患者;现代研究表明,龙骨、牡蛎药对配伍柴胡有抗抑郁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抑郁症患者[15]。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煅龙骨、锻牡蛎有抗癌作用,可应用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淋巴结炎、血小板增多等血液肿瘤疾病的治疗[16]。

荔枝核、蜂房:常用剂量为荔枝核10~15 g,蜂房10 g。荔枝核性甘、微苦,温,归肝、肾经,可行气散结通络;《本草备药》言:“入肝肾,散滞气,脾寒邪”。蜂房性甘、平,归胃经,可攻坚破积,攻毒抗癌。该药对的主要功效为抗癌拔毒,软坚散结,可选用此药对治疗各型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伴淋巴结肿大的患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结者散之”,荔枝核性辛散,可散结消肿,有一定的抗癌作用[17]。蜂房有散结通络攻积之效。该药对治疗血液系统疾病伴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患者,可发挥化痰逐瘀、散结通络之功效。

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常用剂量为土茯苓10~15 g,白花蛇舌草10~30 g。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可解毒除湿,消肿散结。《本草备药》记载土茯苓可治“瘰疬疮毒”。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归胃、大肠、小肠经,可清热解毒利湿。该药对有清热解毒抗癌的作用。研究表明,清热解毒药物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提高免疫力的功效[18]。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热邪同样是重要的致病因素,热邪侵袭机体,热破血络可见出血症状,热邪日久炼液为痰,痰阻脉络,可见淋巴结肿大,痰液积聚日久不化,导致肿瘤的发生,所以清热解毒治法在治疗血液肿瘤方面有重要作用。同时现代药理学表明,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均有抗癌作用,其中土茯苓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19-20]。解毒方药常在血液系统疾病中起小剂量化疗的作用,另外,在血液系统疾病的感染阶段,也可发挥抗感染功效。

3.5 调气和血,平衡阴阳 桔梗、木香:常用剂量为桔梗10~15 g,木香10 g。桔梗苦、辛,平,归肺经,可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用药心法》记载:“阳中之阴,谓之舟楫,诸药有此一味,不能下沉。”木香辛、苦、温,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可行气止痛,健脾消食,调中。《本经》云:“主气劣,气不足,补也;通壅气,导一切气,破也。安胎、健脾胃,补也;除痃癖块,破也。”《本草备药》言:“三焦气分之药,能升诸气,泄肺气,疏肝气,和脾气。”此药对主要功效是调畅气机。两药均归脾胃经,脾胃为机体气机枢纽,脾胃调和,全身气机亦调达顺畅。桔梗性善上行,木香辛行苦泻温通,芳香气烈,能通三焦气机,其中尤善脾胃之气滞。桔梗偏升,木香可降,一升一降,使全身气机调达。其中桔梗可开宣肺气,通利二便,木香善行大肠之滞气,两者配伍可治疗肺气不宣之便秘。

远志、茯神:常用剂量为远志10 g,茯神10 g。远志,苦、辛、温,归心、肾、肺经,可安神,交通心肾,祛痰消肿。《本草备药》记载:“能通肾气上达心。强志益智,补肾壮阳,聪耳明目,利九窍,长肌肉,助筋骨。”茯神,性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可宁心安神。《药性论》言其:“主惊痫,安神定志,补虚乏。”《本草备药》载:“茯神入心之用多。开心益智,安魂养神”。该药对主要功效为宁心安神。《证治要决·不寐》记载:“不寐有二种,有病后虚弱及年高阳虚不寐,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令不寐”,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多体虚,常伴有失眠的症状。《笠翁文集》记载:“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中医认为,睡眠可以生气血,补脾胃,所以在临床上除治疗本病外,助眠安神也有重要作用。五脏与睡眠均密切相关,根据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提出:“凡眠,先卧心,后卧眼”,心脏对于睡眠的影响尤为突出。心藏神,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该药对的两味中药皆入心经,皆可安心神,助眠安。部分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因思虑过重,夜寐欠佳,应用此药对可明显改善睡眠。

黄连、酒萸肉:常用剂量为黄连6~10 g,酒萸肉10~20 g。黄连,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汤液本草》言:“泻心经之火,眼暴赤肿及诸疮,需用之”“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疗口疮”。酒萸肉,酸、涩、微温,归肝、肾经,可补益肝肾、固经止血。《药性论》言山萸肉可“补肾填精。”《本草备药》曰:“固精秘气,强阴助阳,安五脏,通九窍。”该药对的主要功效为清上温下。临床上部分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体虚不受补,运用温补药物后易出现口舌生疮、目睛疼痛、鼻衄等上焦火盛的症状,此时需清上焦火热,但单用黄连大苦大寒,易伤脾胃,故黄连搭配温补之酒萸肉,清上温下,交通心肾,固摄肾气。

4 小 结

综上,基于辨证论治理论,针对不同伴随症状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14组药对分别从扶助正气,健脾益胃护肠、破血除瘀、消癥通络、散结通络、攻毒抗癌、调气和血、平衡阴阳等方面发挥治疗作用,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血液系统疾病的特色与优势。另外,从患者机体的整体状态出发,调节气血阴阳平衡的同时,需时常顾护患者脾胃,注重饮食、睡眠及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系统疾病莪术本草
细胞免疫治疗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及展望
良好睡眠,健康同行
更 正
莪术治疗卵巢癌研究进展
探寻中华本草的足迹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温莪术引种贵州的表现与规范化种植要点
64排冠脉CT血管造影在心血管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