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三维路径

2022-12-16 20:09赖慧欢聂志平
农业与技术 2022年21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农民培训

赖慧欢 聂志平

(江西农业大学,江西 南昌 330045)

农民大学生是为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而培育的高素质在村人才。其本就深谙农业农村情况,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带头人,对农业科技有明确的需求指向,因教育部2004年推出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得以接受非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为特殊的大学生,即农民大学生。其以农村为面向,是我国农村农业发展“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的持证上岗人才,其务农爱农的职业能力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幅步速。因而,如何依托政府、高校及个体自身的立体维度来提高其职业能力,以更好服务“三农”,是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的重要课题。

1 政策资源支持:农民大学生提升职业能力的重要保障

农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要促进乡村振兴,需要为农村培养各类专业性人才,使农民能够成为现代技术的有效接受主体,成为现代化要素的运用主体[1]。这既要求干部队伍具有专业素养,也要求广大从事农业、参与农业的普通农户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要有职业情怀[2]。不断改善农村治理水平,为农村培养更多具有良好职业情怀和能力的农民大学生遂成为振兴乡村的理性选择。由于职业能力通常包含任职资格能力、职业素质、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等元素,农民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也包含工作素质、工作能力及管理水平3个维度。根据“三螺旋”创新培养模式,政府在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可以说,政策的支持关系到农民大学生培养水平的高低,是提升农民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保障。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既是国家为了提高农村农民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所施行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农民大学生把农业作为职业所做出的选择。

1.1 完善农民大学生选拔政策,做好前期工作

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实施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农村发展培养一批有技术、敢担当的职业农民,从而促进农村产业的改革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进乡村振兴。

选拔工作作为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的第一步,制定规范农民大学生的选拔政策尤其重要。精准定位农民大学生的培育对象和来源,在农村中挑选有能力、有追求、有责任并且有一定知识基础和市场前瞻性的农民作为培养的首要考虑对象,可以更大程度使农民大学生的职业水平和职业能力提升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如何做好选拔工作和招生政策的创新,成为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首要考虑的问题。要制定具有吸引力的关于农业方面的专业招生政策,选拔培育农民大学生。农民大学生主要是为了本土农村和农业发展服务,开设具有吸引力的专业同时对参加培育的农民进行一些政策支持和补贴,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其参加培育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使其可以自觉主动地参加培训课程,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经营管理能力;应当制定相关考核政策对农民大学生进行选拔。在农民有意愿且自主报名之后,不同区域政府应当对其进行考核,如制定考核标准,进行线上或者线下考试,通过后才能参与农民大学生项目的培养;对于通过选拔考核的农民,给予一些农业科技的优先扶持等政策支持,一定程度上增强其学习的导向性和目标性,使其愿意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身为农民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并且能够带着科技诉求向教师提出明确的问题,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

1.2 创新农民大学生培育政策,整合各方资源

农民大学生的培育作为一项由教育部提出,在各区域农村地区所实行的项目,单靠一个部门的重视或者仅仅依赖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有关各方通力协作、协同创新[3]。在农民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必须不断创新农民大学生培育政策,调动政府、培养高校和社会资源的作用,协力推动农民大学生水平的提高。政府制定并创新农民大学生培育政策,对培养高校和社会资源进行规划管控,培养高校方面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业知识领域的教学,社会方面尤其是具备产业优势和涉及优质农业方面资源的社会企业,应当主动面向社会承担农民大学生的实践培育任务。政府、培养高校和社会资源不断进行培育政策的创新,促进系统性的农民大学生培养体系的建立,整合各方资源,发挥各方资源优势,督促优化农民大学生的培育模式,为培养更高质量的农民大学生打下地基。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除了需要建立政府、培养高校、社会共同协力的培养体系以外,各地区还应当深入调研,根据区域特色,探索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整体规划,强化规划支撑[4]。制定并创新适合不同农村发展的政策,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民大学生培养机制,保障农民大学生培养体系高效有序进行。只有农民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提高,农民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1.3 明确农民大学生考核政策,监督培养质量

农民大学生的职业能力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速度,加强对农民大学生的培养质量进行考核成为工作的一大重点。政府应当制定出台对农民大学生的认证管理制度,明确考核标准,要求农民大学生在课程培训完成后需要通过相应的考试才能准予毕业。同时,在其参加农业方面的工作以后,也应当定期开展线上线下考核,督促培育工作效力,监督培养质量。在考核结果出来后,对考核优秀的农民大学生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和奖金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农民大学生进行相应处罚,使其能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培养和工作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除了制定考核标准外,还应当不断规范和明确农民大学生的晋升标准,通过相应的考试进行认定和颁发证书。对于优秀的农民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和鼓励,使其能够在重要岗位充当领头人角色,从而起到“能者多劳”,建设农村的作用。

2 高校创新培养:农民大学生提升职业能力的主核阵地

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主要依托国家开放大学(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远程教育,争取提升农民的实用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从而为农村改革和农业建设培养专门人才。受现实条件的影响,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主要通过线上培训和线下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农民大学生可以通过线上方式进行知识技能方面的学习,同时还能通过线下实践来提升自身能力。由于不同地区发展条件和水平不同,所以为了更好地提高农民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提升其职业能力,也需要不同地区和培养高校方面因地制宜,优化培养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1 加强多元合作办学,充分利用多方资源

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是一项致力于提高农民学历的项目,主要依靠国家开放大学组织并实施,学校在提升农民大学生专业水平和能力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学校的培养,农村基层干部和优秀青年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专业素养,有利于其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能力提升。但是,“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一个全国性项目,针对的是不同地区的农民,所以仅仅依靠学校的一方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协助,推动多方资源统筹利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的实施,提升农民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更好地服务农村,建设农村贡献力量。

学校和地方政府要进行合作。在农民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以政府为主的管理主体,主要负责全方位农民教育培训的总体规划以及资金解决等问题[5],为高校培养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学校与学校之间也应当多合作交流。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虽主要依靠开放大学进行教学,但是也可以通过与区域内的农业类专职学校以及培训机构进行合作交流,利用不同学校的优势,引导农民大学生能力和地方经济共同发展;学校要与企业进行合作办学,在工作实践中共同推动农民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发挥建设农村的作用,农民大学生的培养还应当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实践教学,在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工作中提升职业能力。

2.2 依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式和模式

不同农村地区由于发展水平不一样,所以对人才要求也不一样。把准培育对象需求是实现精准培育的第一步[4]。培养高校应根据不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和人才需求,结合农村产业发展特点,确定相应的培训课程,及时调整农民大学生的培养方式和模式。对于农村干部学历水平较低的情况,“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可以和相关干部进行对接,重点开展农村干部学历提升,为农村发展培养后备人才,提升其农村管理和领导能力,带动农村发展。对于有区域发展特色的农村,如有大规模开发旅游业、种植业等可能性的农村,农民大学生培养就应当有针对性地培养其技术技能,从而为之后更好地从事相关职业打下专业能力基础,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领头人。同时,在培养农民大学生过程中,应当重视培养提升其创业能力,开展相应的创业课程培训,打造“学历+技能+创业”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在创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和教学手段上,积极开发本土特色创业课程[6]。在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中嵌入创业能力的培训,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其应对市场变化,了解产业发展潜力,进行社会融资的能力,从而在创业实践中提升职业能力,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更好的为农村服务,创造价值。

2.3 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远程开放教育和实践教学

在当前农民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基本硬件设施与技术支持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对于全面有效保障农民大学生实践教学的顺利有序实施具有关键保障作用[7]。农民大学生项目作为提升农民干部和农村优秀青年的一种手段,很多时候其并没有时间和机会接受线下的教学和培训,所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优势接受远程开放教育和进行实践教学就成为了一种重要方式。

发挥好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利用多种信息平台开展线上培训课程,实现培训形式的多元化,能为农民大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迈向更高层次与更高质量提供关键支撑[8],让其能够利用远程开放教育系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优化,信息技术在远程开放教学中显现出更大优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共享、互动,也能够及时反馈农民大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网络实现共同交流学习,强化农民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农业科技应用能力等现代农业职业能力。

除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远程教育以外,在农民大学生培养过程中还应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完备的农业培训基地,将实践教学落实到实处,把职业实训作为考核的重要课程。规范“田间课堂”等的建设,邀请农业实践丰富的专家进行培训和指导,邀请优秀职业农民和农业方面创业人才分享经验,让农民大学生在田间地头提升职业能力。农民大学生实践教学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提升农民实践技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的关键方式[7]。只有工作能力和素养以及管理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并且经过了考验,才能说明农民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升。

3 自身能力提升:农民大学生提升职业能力的内在要求

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是为了提高农民水平,从而更好地建设农村所提出的一个项目。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破解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难题,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9]。农民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本土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所以对其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设置评价指标时,必须将评价权重倾斜于农民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10]。职业能力作为评价农民大学生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对其职业能力进行研究也能够检验各培养高校的培育质量。农民大学生作为接受学习和培训的主体,自身的水平和能力将直接关系到其职业能力。除了主动接受学校和各方主体提供的培训课程外,不断利用自身的优势来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提升职业能力。

3.1 提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更好地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事物的更新节奏也不断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普及和应用,不仅给农民大学生开展线上培训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也对其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出了考验和挑战。在国家开放大学开展远程教学的条件下,农民大学生作为教学面对的对象,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技能培训效果。

为了更好地使农民大学生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从而提升职业能力,需要农民大学生自身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全面积极利用好远程教学的作用,摒弃传统只注重线下教学的思维观念,突破固化的“接受式”、“灌输式”学习,积极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红利,学会利用网络查找问题的答案并解决问题,不断学习高校提供的相关职业培训课程。同时,在掌握现代农业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之外,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去了解关于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了解社会农业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断提升自身的市场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在实践教学和培训中提高工作能力和素养,提升管理能力。

3.2 提升社交能力,积极主动寻求社会资源进行帮扶

农民大学生由于身份的特殊性,使其虽成为接受高校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和管理能力培训的接受者,但是受现实情境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其本质上还是农民,并没有脱离农村社会,人际关系大部分还在农村,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农村环境和农民思想的影响,城市资源和条件较差。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主要是为了在农村社会中培养一批有相关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人才,从而由小部分人利用所学知识,通过就业或创业的方式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提升农民大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提升其身上具备的从事各类职业的能力,但不管是任何职业,就业还是创业,要想在社会上获得竞争优势,都需要加强社会资本积累。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资源支持对于开展不同工作,提升职业能力具有一定的帮助。相反,如果受到社会环境和资源的限制,对于开展就业和创业是不利的。为了在不同工作岗位中更加得心应手,农民大学生可以从自身条件及成长环境出发,将其环境条件的优势性进行体现,最大限度提升社交能力[11],扩宽人际关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了解更多职业信息,同时可以把人际关系转化为职业价值,在社交中提升自身就业和创业的综合能力。

除此之外,相较于直接从高中考取大学的专业大学生来说,农民大学生往往有一定的社会经历和工作经验,与实践生活接触较多,对不同职业要求了解较多,同时对职业规划也有自己的想法,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其在接受培训时有比较明确的目标,能够有针对性地学习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的课程。并且农民大学生本质上相对忠厚淳朴,在岗位上也能吃苦耐劳,对待工作的认真性和韧性比较强,这对于提升其社交能力和职业能力都能起到助力作用。

3.3 强化农业专业知识和技能,让理论在实践中发挥效能

职业文化是保证职业能力持续提升的一种能力[12],农民大学生只有充分掌握农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其对社会各种机会的判断能力才能更强,也能在社会上获得更多的提升机会。当然,在培训过程中职业技能的提升也尤其重要。只有具备了从事不同职业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并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才能在实践过程中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农业生产当中,在不同农业或者涉农行业中更加得心应手。

提升农民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从提升其自身能力方面出发。只有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了提升,在工作过程中才能表现得更加出色,职业能力才算得到了提升。评价农民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不能仅仅停留于评价其专业知识掌握的如何,更应该看到其在实际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能力和素养,以及是否具备管理能力。农民大学生在学校培养过程中应当不断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将专业性知识和技术结合起来,在培养过程和工作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从而提升职业能力。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农民培训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