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2022-12-25 04:58郑敏华
考试周刊 2022年44期
关键词:教学作用课外阅读小学语文

摘 要:在小学阶段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够为学生今后高效学习各学科知识提供支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可以起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夯实语文基础等多重作用,有助于全面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在把握课外阅读作用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展开分析,从阅读材料选择、课内课外链接等方面提出教学策略,结合实践对课文阅读作用发挥途径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利用课外阅读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补充和延伸,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外阅读;小学语文;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44-0047-05

一、 引言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涉及的范围较广,单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开展教学难以帮助学生积累足够的语文知识,不利于学生高效开展听、说、读、写活动。通过课外阅读,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根据自我需求进行阅读和学习,取得收获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阅读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以达成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标。

二、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确保学生可以高效开展学习活动”。而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课外阅读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自主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作为阅读课程的延伸部分,课外阅读包含的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主动思考文字意义和内容内涵,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意义,保持对语文学科的持久兴趣。相比较而言,语文教材中多为名家篇目,尽管具有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文体丰富等特点,但同时也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在篇幅上受到了限制。长期阅读分割式的语文段落,给学生理解内容真实含义带来了困难,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学生丧失阅读兴趣。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学生可以更多地阅读童谣类、童话类的内容,感受语言韵律的同时,获得想象力的激发,在思维、能力等方面取得發展,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更多收获和情感激励,促使学生积极投入语文学习活动中。

(二)夯实学生语文基础

小学生需要学习大量的字、词,形成足够词汇量和一定文学基础,其语言能力才能得到发展。课堂学习时间有限,通过课外阅读认识更多的生字、生词,并模仿文章写作方式,可以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长期阅读课外读物,能够使学生接触各种体裁和形式的文章,积累大量的知识和素材,有助于学生理清语言运用思路,学会从文章中提取精华内容进行表达,熟练掌握语用技巧。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也能联想生活实际,根据自身经验领会事物和把握语言描写实质的同时,将深厚感悟转化为认知、经验,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体系。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分享各自的课外阅读体验,在认知层面进行交流与沟通,有效延伸课内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消化和分析课堂学习到的内容,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课外阅读各种材料,意味着学生拥有了更大选择空间,能够做到主动思考和探究,形成学科自学能力。如在遇到生字、词的过程中,学生为弄清楚段落意思,可以通过字典等工具书进行字词意思的查找,对照上下文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形成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外阅读书籍种类繁多,不乏优美的散文诗集、神秘的科普文集、伟大的历史典籍等,能够将学生带入不同的精神世界中,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使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逐步提升语言审美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学科综合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感受进行创作,如布置写读后感、仿写文章等任务,加强学生语用能力锻炼。经过长期阅读后,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阅读课文内容时能够有效理解各种社会现象,学会明辨是非善恶和发掘美好事物,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实现全面发展。

三、 发挥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用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兴趣不足

从课外阅读作用发挥角度展开分析,能够发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面对教师提出的课外阅读材料学生常常不感兴趣。组织课外阅读活动,需要学生自行完成文章阅读,而缺乏对学生兴趣的深入了解和认识,显然无法达成预期的目标。出现这一情况,与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需求有关,教师在选择读物时,完全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布置学生的阅读任务。如在开展写作教学时,偏向于选择写作类书本资料等,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倾向于选择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文章,在阅读任务布置上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侧重强调课外阅读内容的功能性。无法顺利将学生带入到阅读情境中,导致学生无法长时间集中精力开展学习活动,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此外,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教师如未能将学生的学情融入语文教学设计中,则难以对学生产生有效引导,因此学生面对知识性过强的课外读物时将无法持续开展阅读活动。

(二)教学目标不明

将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的作用等同,显然会限制课外阅读教学作用的发挥。部分教师将课外阅读环节当成是对课文正文的补充,安排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资料和文章,将出现教学目标不明的情况。教师将解决阅读问题当成是目标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在课堂上围绕问题进行解读,将弱化读物拓宽学生视野和丰富学生感受等作用,无法满足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追根究底,与教师对课外阅读作用的把握不准有关,习惯性以教材为原点,在链接课外时未能体现二者在教学目标上的差异性。受这一因素影响,课外阅读沦为语文课文理解的附属品,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解读时也只会“一带而过”,不仅无法给学生带来成就感,也将导致学生缺乏表达机会,难以达到足够阅读深度,久而久之将丧失阅读兴趣,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三)缺少阅读指导

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实施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方法、模式等各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希望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相比较而言,课外阅读得到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日常尽管会鼓励学生读书,但却未能及时指导学生如何有效读书。因此不少学生在完成大量课外阅读后,却出现了“一问三不知”的情况,只能记住主要的故事情节,未能达成积累丰富素材和学习文体写作方法等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对整本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缺乏对学生阅读进展的跟踪评价,提出的问题则会给学生思维和注意力带来干扰,导致学生以回答教师提问为目标进行机械式阅读。而学生盲目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如在短期内迅速完成书籍浏览,反而容易出现错误理解、无法保证阅读质量的情况。在学生阅读动机出现偏差时,将难以从课外阅读中取得思维、情感等层面发展,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四、 发挥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用的对策

(一)合理选择阅读材料

开展小学阅读教学活动,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学情的分析,通过设计丰富阅读活动促使学生自觉阅读课外读物的同时,能够树立其阅读自信,形成读写并行的良好习惯,充分体验阅读语文学习乐趣。如面向低年级学生,更看重学生阅读感受,可以通过组织体验式、主题式阅读活动,帮助学生通过书本阅读获得丰富生活体验,从而在真实感受的刺激下产生表达欲望,逐步体会文章写作思路和规律,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和形成良好语感。对高年级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强调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等能力,可以安排学生结合自身阅读经验开展个性化阅读活动,然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展示阅读成果,加强深入沟通、讨论和交流,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产生更多阅读期待,从而持续发生阅读行为。为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需要加强学校阅读教学资料库的建设,收纳各种文学名著、流行读物等,帮助学生了解各种文体。在小学阶段,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较多,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兴趣点,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根据学生阶段性需求推荐适合的读物。通过紧密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推荐不同的读物,时刻满足学生对未知世界和新奇事物的探索欲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表达,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想要真正发挥课外阅读的激趣作用,应坚持生本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合理选择阅读材料。首先,应结合学生所在年级确定学生认知水平,筛选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如面向一二年级学生,考虑到学生认识的字、词有限,可以选择以插画为主的课外书籍。而三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逻辑思维,可以选择更多文体形式的读物,如寓言、神话、英雄故事等,内容描述相对形象、具体和生动,如《中国古代寓言》《稻草人》等,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高年段学生开始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应适当拓展阅读深度,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和积累丰富素材,可以选择科幻、文学等体裁,引导学生围绕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深入探索和思考。如男孩子更多对冒险类、科幻类的书籍感兴趣,可以推荐《三体》《地心游记》等读物。女孩子更加敏感,且已经开始树立性别意识,可以推荐《简·爱》《怦然心动》等书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部分学生对音乐、历史等学科感兴趣,教师也可以推荐《莫扎特传》《汉朝那些事》等读物,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确保选择课外读物符合学生的偏好,才能持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确保学生完成读物阅读。

(二)优化课内课外链接

想要通过课外阅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需要合理进行课内课外衔接,通过设计科学的语文任务体现课外阅读教学目标的同时,使课外阅读活动与课堂活动相互配合。为此,需要合理制定课外阅读教学目标,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从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四个方面提出目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分析和归纳课外阅读内容,在语言能力上取得发展的同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形成正确的学科学习观念。具体来讲,首先强调培养学生阅读意识和自主阅读能力,应结合个体兴趣、单元主题、阅读内容类型等设计阅读任务,如刻画人物、描绘故事等,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其次应结合阅读目的、文体等提出精读、略读、泛读等不同阅读方法,布置理清章节逻辑、感知人物形象等任务,促使学生通过工具书、网络等途径尝试体会文章表达特色,学习文中优美语言,提升学生思维水平。再次从情感和审美层面设计记录阅读感受、分享阅读体会等任务,使学生初步形成審美鉴赏能力,获得文本精神滋养,保持积极阅读态度和形成良好情趣。最后从文化层面布置发表对人物、故事看法和见解等任务,对学生思想进行启迪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从课程整体层面树立教学目标,可以推动课外阅读活动的课程化发展,确保与课堂教学活动有效衔接。

从课堂教学活动组织角度出发,应实现阅读教学的系统化设计,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对每本书的教学价值展开分析,以文体为导向确定学生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开展学习活动,树立整体意识。例如,在学生阅读《水浒传》时,可以在学生初步通过课文学习接触该种文体时,指导学生通过赏读回目把握章回体特点,完成故事情节梳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以摘要、批注、预测等方式进行书本阅读,绘制人物关系图的同时,体会小说语言特色,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性。另外,要求学生围绕经典章节进行阅读,加深对不同人物形象的感知,尝试在语言表达上体会人物刻画特色,使学生正确理解故事传递的英雄主义观念,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整本书的思想情感奠定扎实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会陆续接触到不同体裁,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相同体裁的课外读物,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特色,为学生高效完成课堂学习任务提供保障。如在阅读童话时,应引导学生融入故事发挥想象力,得到情感熏陶。在阅读民间故事时,应从类型化、主题朴素性等角度要求学生感受文章人物形象,把握口语讲述性的同时,领会文章精神意义。从加深阅读体会、培养阅读能力等基础方面着手,逐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开展提供支持。

(三)制订个体阅读计划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可以辅助学生制订个体阅读计划,确保学生能够通过课外阅读得到思维、能力、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从而产生巩固提升语文教学效果的作用。一方面,需要结合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等情况指导学生合理选择阅读内容。如面向基础弱的学生,应偏重选择生动、有趣的课外阅读内容,确保可以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主动克服阅读难题,完成文本阅读。面向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指导学生选择历史名著等超前阅读材料,使学生视野得到开拓,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语文学习乐趣。另一方面,应从学生角度进行阅读时间规划,确保学生能够进行高效率、高质量阅读。如阅读与课内文章密切相关的读物,像民间故事、童话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制订阅读计划,利用课间或睡前时间阅读各个独立故事,形成良好阅读习惯。阅读经典作品或成长类型读物,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各自习惯制订计划表,如绘制时间轴进行书目安排,确定并记录每日阅读的篇目,在间隔一段时间后利用班级读书角进行沟通、讨论,围绕阅读遇到的问题探索解决方法,重新调整阅读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信息汇总、整合,采取以读促思方法进行深入思考和积极表达,通过自我改进维持良性阅读状态。

考虑到个体间的阅读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应指导学生科学运用阅读方法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确保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更多收获,树立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如在学生阅读古诗歌时,需鼓励学生采取精读方法对字词含义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确保学生可以全面体会作者思想情感,掌握文本修辞手法。在日常阅读期间,可以指导学生将不懂的知识标注出来,经过反复揣摩后依然无法理解的情况下,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与同学开展互动讨论,也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寻求帮助,最终准确把握内容深意,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对科技文等说明体的文章进行阅读,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速读,在短时间内把握文章核心内容,形成较强的归纳、总结能力。对《西游记》等名著作品进行阅读,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写批注等方式加深情节印象,运用精读方法体会故事和人物魅力。边阅读边进行圈画分条,并通过绘制图表等方式梳理信息,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抓住内容关键,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在阅读寓言故事时,指导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体会,通过以写促思的方式帮助学生体会文章蕴含的智慧和传递的思想。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使学生从课外阅读中获得丰富的体验,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克服专注力不够、自制力差等缺陷,进而沉下心来认真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 发挥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用的实践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对小学生来讲,面对教师推荐的新书,在内心会产生“讲了什么故事?”“讲谁的故事”等无数问题,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导入阅读内容,调动学生多感官进行体会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热情,使学生产生浓厚阅读兴趣。如在安排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新生启动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卖火柴小女孩”“拇指姑娘”等诸多卡通人物图片,播放部分动画片段,使学生加强对作者构筑的童话世界的想象。在教师的提问下,学生纷纷指出自己认识的人物,分享各自掌握的童话故事和阅读感受,能够使学生全方位感受童话的语言魅力和文字的力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布置“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的问题,促使学生拥有基本的阅读目标,积极投入到课外阅读活动中,从人物刻画等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在思维、能力、情感等各方面得到发展。

(二)制订计划,跟进指导

阅读是一个积累知识的漫长过程,教师在帮助学生制订阅读计划时,需要引导学生提高阅读速度锻炼,形成自主高效阅读的意识,加强语用能力锻炼。从帮助学生感受童话故事独特性和趣味性等角度展开分析,教师可以结合目录和故事内容对每个故事阅读时间进行分析,要求学生绘制阅读计划表,记录每天阅读进度、产生的疑问和解决办法等信息。为满足學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可以选择先阅读感性的故事,采取跳读和猜读结合方式进行批注,感受不同童话人物塑造方法,在场景描画等方面体会文章艺术特色。围绕学生遇到的阅读难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新梳理故事情节,如在阅读《丑小鸭》的内容时,指导学生根据故事地点对各个事件进行梳理,绘制情节图完成思维转换,加深对反复式故事叙述结构的认识。学生后续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完成阅读技能迁移,顺利采用情节图完成故事串联。

(三)开展活动,优化教学

充分发挥课外阅读教学的作用,还应设计丰富的阅读活动,加深学生的阅读体悟,使学生取得全面发展。在学生完成一段时间的阅读任务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分钟朗读”“最美故事”等各种活动。如在阅读古诗词的内容后,由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开展朗读评比活动,从情感抒发等角度进行比较,能够促使学生通过反复品味深化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确保可以将文章读出感情,继而积累丰富的文学素材。在阅读小说故事等内容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故事表演比赛,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推选出“最美故事”。在活动的激励下,学生将从人物刻画、语言描绘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确保合理地将故事改编成剧本进行表演,强化学生语言表达、阅读理解等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得到情操陶冶,彰显文艺风范,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六、 结语

组织学生加强课外阅读,能够使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上摆脱教材束缚,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展开阅读活动,以便从中得到知识积累、视野拓展和语用能力提升,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解决学生兴趣不足、教学目标不明等问题,通过合理选择阅读内容和加强课内外链接,为学生高效、高质量开展阅读活动提供科学指导,确保课外阅读充分发挥作用,有效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饶庆祥.小学语文“阅读链接”价值和使用[J].文理导航(上旬),2022(11):28-30.

[2]杨娅娅.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2(8):74-75.

[3]莫美媛.浅析新课标下如何开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10):84-86.

[4]徐爱素.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其教学策略分析[J].课外语文,2021(36):122-124.

[5]雷菊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课外阅读的作用及策略分析[J].家长,2021(21):179-180.

[6]冯国佩.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价值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1(5):179-180.

[7]赵冉冉.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与书目选择分析[J].读写算,2020(29):115-116.

作者简介:郑敏华(1987~),女,汉族,福建漳州人,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石码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教学作用课外阅读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试论如何深入挖掘利用初中化学演示实验的教学作用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