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PICC置管体位对恶性肿瘤患者导管异位、舒适度的影响

2022-12-26 13:50李会丽杨善兰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13期
关键词:锁骨异位助手

李会丽,杨善兰,黄 倩

(临沂市中心医院 山东临沂276400)

PICC以操作简单、无严重并发症、留置时间长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PICC作为一种输液工具,为长期输液,尤其是为反复化疗的患者提供了相对安全的输液途径,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方便患者,尤其在急危重、肿瘤等患者的治疗中发挥较大优势,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PICC在操作过程中常存在一些并发症和危险,导管异位就是常见的问题之一。导管异位是指PICC置入后其尖端不处于上腔静脉,误入至颈内静脉或心房、其他小静脉,导致液体渗漏,从而发生局部肢体肿胀、静脉炎、导管堵塞、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1]。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较高,为6.63%~24.6%,其中最常见的导管异位为颈内静脉异位,其发生率为3.31%~12.30%[2-3]。颈内静脉异位可导致后颅神经损伤、脑静脉回流障碍、眼睑或面部水肿等特有的并发症,如不及时处理会导致导管留置失败,既增加患者的痛苦,又加重其经济负担[4]。临床工作中,为使颈内静脉异位情况的发生率降低,进行PICC置管时,使患者头转向置管侧或由助手协助压迫患者置管侧的锁骨上窝,由于患者对置管方面常识的不足、助手协助能力的良莠不齐,导致过度转头或按压力度过大,会引发患者不同程度的不适感[5]。根据文献研究,PICC置管过程中体位不适的发生率高达93.68%,疼痛发生率为76.84%[6]。因此,我们在PICC置管时选择头部保持中立位、不进行转头或锁骨上窝压迫的体位,并研究该体位与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患者体位摆放舒适度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4月1日~2021年8月31日收治的PICC置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上肢均符合PICC的置管要求;②置管过程中意识清晰,配合良好者;③患者具备正常的凝血功能;④无其他置管禁忌证者;⑤以自愿的原则参加此研究,且签订知情同意书。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16例和对照组262例。观察组男70例、女46例,年龄(56.81±2.53)岁;疾病种类:肺癌27例(23.28%),结肠癌22例(18.97%),胃癌19例(16.38%),直肠癌12例(10.34%),其他癌症36例(31.03%);置管部位:贵要静脉101例(87.07%),肱静脉15例(12.93%)。对照组男152例、女110例,年龄(57.32± 1.89)岁;疾病种类:肺癌63例(24.90%),结肠癌57例(22.53%),胃癌54例(21.34%),直肠癌27例(10.67%),其他癌症52例(20.55%);置管部位:贵要静脉218例(86.17%),肱静脉33例(13.04%),头静脉2例(0.79%)。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1.2.1 置管材料 根据患者或家属意愿自行选择山东百多安后端裁剪标准型PICC或美国巴德后端裁剪PICC,规格:均为三向瓣膜4F。以美国静脉输液协会制定的PICC操作规范作为所有患者的置管操作标准,PICC穿刺采用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患者的穿刺均由同一位经过专业PICC培训,并具有PICC认证证书,从事PICC置管达12年的护士进行操作。

1.2.2 置管方法 置管前需要进行护理评估,包括治疗方案、患者情况、穿刺部位评估、穿刺部位准备、输液工具的应用,护理、维持及管理。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PICC置管目的、步骤,指导患者置管过程中体位的正确摆法。观察组采用头部保持中立位、患者头部不转向置管侧或置管侧的锁骨上窝不进行压迫方法行PICC置管。置管时,患者取平卧位,将穿刺上臂进行外展,与躯干呈90°,之后进行常规消毒、穿刺,送入导管至15 cm时,采用改良体位:患者仍继续采用平卧位,头部保持中立、不进行转头或锁骨上窝压迫,继续送入导管至预测长度,并行心腔内电图定位,确定位置合适后,术后常规X拍片。对照组采用头部转向置管侧或锁骨上窝压迫方法行PICC置管。置管时,患者取平卧位,将穿刺侧上臂进行外展,与躯干呈90°,之后进行常规消毒、穿刺,送入导管至15 cm时,采用传统方法:嘱患者转头(或由助手协助)向穿刺侧并低头使下颌贴近锁骨或由助手协助压迫锁骨上窝,继续送入导管至预测长度,并行心腔内电图定位,确定位置合适后,术后常规X拍片。置管完成后,在患者手臂下垫清洁治疗巾,观察置管部位局部有无红肿、渗出及压痛,测量患者臂围后去除透明敷料,再次观察局部情况,最后用免洗手消液洗手。置管结束,利用X线片检测患者颈部,若出现颈内静脉异位,则应及时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立即处理。

1.3 观察指标 ①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送管结束,利用心腔内电图定位法发现异位时,再通过超声探头观察颈内静脉情况,发现导管头端位于颈内静脉即确定发生颈内静脉异位。②体位舒适度:置管结束后,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指定的视觉模拟数字评分法(VAS)评估两组穿刺过程体位舒适度[7]。总分为10分,舒适为0~2分,轻度不舒适为3~4分,中度不舒适为5~6分,重度不舒适为7~8分,极度不舒适为9~10分。

2 结果

2.1 两组颈内静脉异位情况比较 观察组颈内静脉异位8例(6.90%),正常108例(93.10%);对照组颈内静脉异位18例(7.11%),正常235例(92.89%)。两组颈内静脉异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体位舒适度比较 观察组舒适113例(97.41%),轻度不舒适3例(2.59%),无中度、重度及极度不舒适;对照组舒适 57例(22.53%),轻度不舒适107例(42.29%),中度不舒适83例(32.81%),重度不舒适6例(2.37%),极度不舒适0例(0.00%)。观察组体位舒适度优于对照组(Z=-12.58,P<0.001)。

3 讨论

3.1 颈内静脉异位情况 PICC一般是在外周静脉部位进行穿刺,穿刺血管相对笔直,易进行定位。该方法减少患者重复穿刺造成的创伤,也不影响其日常运动。然而在PICC置管时,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合并形成头臂静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导管送至静脉角时,可能会导致导管进入颈内静脉,易产生颈内静脉异位[8]。在我国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较高,而在这之中大约60%都是颈内静脉异位。导管在颈内静脉异位后,如果不及时调整位置或调整不成功,可能会导致后颅神经损伤和静脉炎等并发症的产生。在进行PICC置管过程中发生颈静脉异位的相关因素有:①患者可能存在血管瓣膜的特殊情况、血管分叉的解剖变异等,可能会出现导管被血管瓣膜或者血管分叉处抵住而不能置管到位。②患者血管管腔的个体差异,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长粗。③患者存在血管畸形、狭窄或闭塞等情况。临床工作中,为避免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最常用的传统方法使颈部活动不受限的患者在导管送至15~20 cm时,将头部转向置管侧,用下颌贴近肩膀,导管送至长度超过第2肋时再将头部转正,由此压迫颈内静脉入口,以便PICC能够成功送至上腔静脉;或穿刺成功后由助手压迫锁骨上窝,按压力度能够阻断颈内静脉血流,由此阻止导管进入颈内静脉。但在实际操作中,该置管体位预防颈内静脉异位的效果不佳,原因是患者头转向置管侧、协助下颌下压等动作虽然能够使颈静脉的血流速度有所变慢,静脉中段有所塌陷,但是颈静脉入口仍呈现一个比较充盈开放的状态,故导管返折至颈内静脉[9]。在本研究中采用的置管时改良体位为:患者头部保持中立状态,不需要在送管时转向置管一侧或者使用锁骨上窝压迫法。通过分析数据表明,两组颈内静脉异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传统体位并未降低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的发生率,而相较于传统体位来说,采用改良体位的颈内静脉异位率与传统体位效果相当,未提高其发生率。

3.2 体位舒适度情况 置管过程中采用传统体位使患者的舒适度降低[10]。在此过程中患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疼痛、咳嗽、憋气等不良症状。美国麻醉护士协会于2004 年提议,评估患者的疼痛和舒适度作为日常护理常规执行,要求我们在患者的整个临床护理过程中应将患者的舒适度列为重点。故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值得引起重视,已获得广泛关注。本研究发现,置管时采用改良体位相较于置管时采用传统体位存在以下优点:①传统体位对患者、助手之间的协作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患者需要用力将头部转至置管侧、下颌需顶住肩膀,助手需压迫锁骨上窝等;而使用改良体位时,无需患者、助手做任何操作,使患者、助手更轻松。②置管时传统体位引发患者不同程度的不适,甚至会增加患者紧张情绪;而采用改良体位时,虽然未降低颈内静脉的异位率,但通过数据分析表明,患者舒适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同传统体位比较有较大提高,由22.53%提高到了97.41%。表明采用改良体位可缓解置管过程中患者的不适和疼痛。

综上所述,在PICC置管过程中,采用患者头部保持中立,与锁骨垂直,不需要转头或锁骨上窝的压迫的改良体位时,导管颈静脉异位发生率相较于传统体位并未出现增加,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因此该改良体位具有一定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锁骨异位助手
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疗效分析
中药联合米非司酮及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护理干预
孕酮联合CA125对异位妊娠药物保守治疗结局的预测价值
锁骨
呵护锁骨皮肤
不掉到锁骨都不敢说是“矩形耳环
呵护锁骨皮肤
小助手
灵感助手表彰大会(二)
灵感助手表彰大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