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公益创业发展路径创新研究

2022-12-28 05:14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公益大学生

徐 进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开源创新创业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1)

1 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时代背景

1.1 公益创业是新时代的内生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目标、新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轮要想继续保持航线一往无前,亟须掌好舵、举好旗、加满油、鼓足劲,必须坚持将创新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战略动力,充分调动一切资源和力量,朝着共同富裕的航向不断前进。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各类社会组织必须发挥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社会组织的现状却与此不相适应,整个社会呈现出“两强一弱”的状况,即政府与企业强,社会组织弱。这已经成为我国发展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公益创业在参与社会治理,扩大和提供有效公共服务,促进就业,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方面,特别是在弥补政府和企业满足弱势群体需求的不足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倡导和支持公益创业,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升民生幸福指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调和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

1.2 新时代为公益创业提供了滋养的土壤

与此同时,随着公益创业教育的普及和内容体系的丰富与完善,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能力素质稳步提高,加之社会对公益创业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公益创业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得到大幅提升。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加持,强化了公益创业项目的创新性和可持续性,反过来又推动了更多的资源向公益创业领域流动,形成了良性循环,进一步优化了公益创业的生态环境。

1.3 大学生公益创业是高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实践证明,大学生公益创业是高质量推进“三全育人”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通过公益创业教育,公益创业企业能够发现更多潜在的社会公众需求,能够更有效地实践和探索扶贫济困的方法,完善社会治理的模式,能够更精准地助推各种公益项目创意落地转化,从而更广泛地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任的接班人。

2 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当代特点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当代特点

近年来,大学生公益创业在乡村振兴、节能减排、扶贫助困、社会治理等众多领域中悄然兴起,整体上呈现出主体聚合、组织形式多样、内驱力多元、价值观主流、社会效益凸显和治理结构自主的特点,展现了较强的生命力。相比于商业创业,大学生公益创业仍然是新生事物,既没有标准也鲜有参考。在实践中,公益创业企业在组织目标、企业愿景、价值追求、盈利模式、运行机制、团队架构、利润分配和风险承担等方面都与传统的商业企业存在较大差异。从一般意义上讲,公益创业是公益事业的规模化、专业化、企业化。公益创业组织寻求突破传统的商业企业和公益组织之间的界限,尝试摆脱对政府等“输血”方的过度依赖,发展社会企业模式,提升组织内部管理效率和市场化运作效率,在实现自我生存的同时,突出体现社会价值,致力于对社会资本的整合利用和对国家福利制度的重组,以创业和创新的精神去努力发现和满足处于市场经济的盲区或被政府忽略的社会需求。

2.2 大学生公益创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虽然大学生公益创业已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公益创业企业仍然难以避免陷入现实生存困境。课题调研报告“新时代大学生公益创业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处于快速成长、收支大抵平衡状况的占2.86%;初步形成经济规模,略有盈利的占8.57%;处于入不敷出状况,很难继续维系的占88.57%。生态环境不友好、竞争优势不突出、商业模式不成熟等众多问题,都时刻掣肘着公益创业的可持续发展。

2.2.1公益创业发展缺少社会环境支持 一方面,社会公众对公益创业存在认知偏见,整体社会舆论氛围呈消极状态。例如,屡屡曝光于公众视野的借慈善之名谋取私利的事件,严重削弱了公益创业组织的公信力,加剧了公众对公益创业的信任危机。公众普遍容易陷入过于关注公益创业者行为目的与动机的误区,对公益创业产生刻板偏见,不利于创造适合公益创业发展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公益创业的发展缺少市场资源的广泛参与。近年来,尽管传统商业组织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逐渐意识到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的公众形象和市场竞争环境有着正向影响,但是商业组织的社会责任目标大多仍停留在财务指标层面,缺乏内涵建设和战略规划。规模企业的公益项目多数延续传统慈善活动的形式,有的甚至将项目执行外包给第三方,公益项目计划很少出现在企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之中,从宏观上决定了企业资源难以向公益创业领域流动。同时,公益项目的投入会带来一定的运营成本,而且并不能确定未来的收益,营利组织也不愿主动把公益项目计划等承担社会责任的活动与自身的其他经营活动结合起来,这种将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割裂的认知和举措,不利于创造对公益创业发展有利的资源支持环境。

2.2.2公益创业发展缺少市场竞争优势 一方面,公益创业企业大多缺乏市场核心竞争力。“新时代大学生公益创业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公益创业企业启动资金在10万元以下的占比为57.14%,企业人员规模10人以下的占比为94.29%,年营业额在10万元以下的占比超过90%。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启动资金规模、人员数量还是从组织的年营业额来看,公益创业组织都具有“小而微”的特征。这种特征既可以为公益创业组织带来管理效率和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也会给它们带来市场竞争的缺陷。一是由于其规模小、业绩平、市场认可度低,公益创业企业往往达不到目标行业领域的准入条件;二是由于营收少、利润薄,限制了产品和服务的更新迭代速度和品控水平,无法形成竞争优势,造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相比于公益创业的家国情怀,公益创业者的创业实践能力存在明显不足。进入公益创业领域的创业者主要以大学生为主,该群体往往并未接受系统的公益创业教育,创业准备不足,同时缺乏相应的行业经验,对社会的认知还不成熟,组织管理能力普遍较弱。创业主体的弱势往往会导致公益创业团队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下降,增加运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影响公益创业事业的长远发展。

2.2.3公益创业发展缺少商业模式验证 当前,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面临着市场化运作效率低,难以通过市场化运作推动公益创业发展以实现公益创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1]。“新时代大学生公益创业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公益创业企业中“收入来源的主要途径”依靠“自己造血”的占45.71%,依靠“企业赞助”的占37.14%,依靠“捐款”的占17.14%,结果表明仍有超过半数的公益创业组织的收入来源不具有明确的商业性,不符合公益创业企业的市场化发展要求。

传统的公益组织立足于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为解决社会问题,往往通过免费或低价的方式为受助者提供产品或服务,组织运营的资源主要来源于政府补助和社会资助,极少考虑运营成本和运营效益。这种相对固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传统公益项目的运营逻辑无法遵循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

公益创业企业一方面需要与商业企业一样参与市场经济竞争,争夺市场份额,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获取资金收入,并在此过程中创造经济价值以维持企业的生存发展;另一方面其公益性的主体定位又限制了他们的商业属性和盈利空间,使得很多公益创业项目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难以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

原设计中,超前管棚每2.0 m高打一环,环向间距0.5 m,每环共57根,每根长3.0 m,共需1 160根,长3 480 m。实际施工中,采用本施工方案从地面自上而下一次性钻孔打进,深入地下38.4 m,间距0.5 m,共57个钻孔需无缝钢管约2 050 m,比原设计少1 274 m长,节省超前管棚支护(灌浆)投资约35万元。本出渣方案省去调压井口门机、钢丝绳和吊罐等吊装设备,减少门机司机、信号员等特种作业人员,减少施工资源投入。

3 新时代大学生公益创业发展路径创新研究

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对公益创业的主体、公益创业的内容和公益创业的发展模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从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角度,还是从创业带动就业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角度,与时俱进、提质增效的探索都势在必行。笔者尝试从公益创业的支持模式、教育模式、商业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五个维度进行分析,探索突破制约大学生公益创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

3.1 创新支持模式,优化公益创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环境

公益创业组织不是独立的个体,要实现组织特定的社会和经济双重目标,必须整合外围的优势资源,不断与外界进行有益的资源交换,构建彼此赋能、相互支撑、信息共通、价值共享的生态系统。公益创业组织要充分彰显主体地位,有效利用社会企业的引力作用,发挥公益创业环境的支撑作用,构筑价值共享机制、平台标准及资源整合能力三大基石。在这个生态网络中,作为基础支撑的是政府政策与财政投入,区域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形成的政治制度环境,区域地理位置和自然生态形成的自然地质环境,社区治理、教育培养和社会舆论形成的社会文化环境,融资渠道、技术资源和专业人才形成的技术经济环境;提供外在推动力的是提供公共服务和管理资源的政府部门;提供人才培养、理论指导和成果转化辅助的是高校和科研院所;营造宣传推广文化氛围的是媒体机构;对接融资渠道、业务咨询、项目管理服务的是中介机构;提供资金投入、资源网络、技术能力支撑的是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公益创业组织只有通过利用各部门的整合资源优势,创造性地促进资源在不同主体间的流通,形成各主体间互利共生的互助关系与社会支持网络,使系统在协同效应影响下表现出单个公益创业种群不具备的功能和作用,有效减少在公益创业活动中遭遇的市场和技术的不确定性,规避高风险,克服在完成社会使命时所面临的能力不足的困难,才能实现规模效益,共同增进社会整体福利。

3.2 创新教育模式,提高公益创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质量

人才既是公益创业组织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公益创业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2]。政府部门应与高等院校及相关社会机构合作,大力提倡公益创业教育,通过直接举办、拨款资助外部机构或者联系企业界人士为公益创业组织提供业务支援和培训,创新公益创业教育模式。首先, 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公益创投基金,在大学生中开展公益创业大赛,扶持公益创业种子项目。其次, 政府要鼓励研究机构和高等学府对公益创业进行相关研究和探索,鼓励其开设公益创业培训课程,给予公益创业者知识技能方面的帮助。最后, 政府应积极联络能够提供营运咨询服务的机构和专业人士,建立公益创业培育支撑体系,在营运、市场策略、员工培训等方面提供专业性的指导。

与此同时,高校应积极搭建公益创业孵化平台,充分借助“互联网+”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赛等公益创业活动的重要契机,将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作为实现“三全育人”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在公益创业教育中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能够掌握守正专业技能,拥有红色血脉,厚植家国情怀,内生坚韧不拔的时代新人。

3.3 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公益创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生存空间

3.3.1重新定义公益创业标准 公益创业是特殊的社会价值使命与商业经营模式的“混搭”,公益创业到底与商业企业有何本质区别,如何加以区别与判断,一直以来都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公益创业组织在我国发展至今,依旧没有一个明确而清晰的身份。公益创业用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是其发展的显著特点,这使其介乎商业企业与民非组织之间,却无法在法律条文中找到准确的定位。

本研究认为,公益创业的定义标准应该包括四点:一是以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二是以解决社会民生问题为内容;三是以遵循商业规则为运营模式;四是以公益再投资为利润分配原则。

3.3.2创新盈利与分配模式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模糊了传统行业间的界限。在这样的环境下,公益创业组织只有主动整合跨界资源,撬动更多利益相关方共创共享,才能探寻到更加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在实践中,公益创业组织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身的社会属性优势,向生产资料供应商争取更优惠的产品和服务,以降低生产成本;可以优化公益组织团队结构,合理调整专职、兼职和志愿者队伍比例,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可以借力媒体资源,输出服务案例,以降低宣传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主动寻求与政府部门、大型商业企业的联名合作,争取政府公益创投基金和企业公益创投预算,转嫁成本,提升专业化水平,调整业务结构,实施轻资产运营模式,以提升利润率。

针对利润分配,公益创业者必须明确公益创业并不能以是否分配利润来评价性质,关键在于组织章程和政策法律层面的利润分配比例和利润二次再投入的规制和设计。虽然各个公益创业组织的背景、活动的范围以及服务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是其追求的目标却是一致的,即追求社会效益,将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急需帮助的公众。适当的分配方式不仅能保障社会企业的持续发展,而且能有效地激励股东和新资本的投入,提高员工积极性,使得公益创业进入良性循环。

3.4 创新管理模式,提升公益创业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运营水平

为了实现公益创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公益创业企业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摒除大开大合的慈善活动思维,在保证必要资源的基础上,将融资筹集的资金和生产要素投入具体的项目中去,在项目的落地实施过程中实现企业目标。这就需要创新性地采用项目管理模式,对公益项目的全流程进行精细设计和精益管理。

具体而言,通过整合管理,对项目全流程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梳理各模块任务的执行机制,确保相互间能够有序配合和协调展开。通过范围管理,对项目的工作内容定标划线,聚焦主业,消减冗余。通过时间管理,明确项目目标达成的时间节点,掌握工作进度,统筹时间资源,确保项目如期完成。通过成本管理,合理控制各项支出,规范财务流程,严格执行预算,确保项目的成本费用保持在预算范围之内。通过质量管理,控制产品和服务的交付品质,满足最大化需求实现。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调动项目团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工作潜能,营造团结奋进的工作氛围。通过沟通管理,实时跟踪、记录、调整、纠错,保证项目各类指令、数据、反馈在信息流渠道中准确及时地流动与处置。通过风险管理,规避、转嫁、降低项目风险,降低负面事件的概率和影响。通过采购管理,实现生产资料的成本效益最大化。

3.5 创新服务模式,增强公益创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赋能实效

政府创新购买社会公益组织的服务模式,积极与公益创业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国外公益组织的发展经验表明:政府购买是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支持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政府购买公益组织服务,采用“政府提供资金,民间组织提供服务”的合作模式,建立政府和公益组织之间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政府和公益组织的双赢。例如,政府可以与公益创业组织合作,通过政府主导并由公益企业来承接,向中低端收入人群提供高性价比的社区养老服务。这种方式已成为发达国家提供老年服务的主要方向,事实证明,这种方式能缓解政府面临的养老服务压力,也是政府和公益企业双赢的有效方式。

因此,为推动公益创业的发展,实现公益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政府购买公益组织的服务和创新政府的购买服务模式是题中应有之义。一方面,在公共服务采购领域,政府应当加大对公益组织服务的购买力度,创新公共服务购买机制,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内,在严格审核投标人公益创业组织资质的前提下,在购买服务招标中,给予公益组织一定的评分倾斜。另一方面,可以研究“定制”公益创业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在企业税收方面对公益组织进行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减免,对公益组织的投资者给予一定的个人所得税减税优惠。政府可基于第三方NPO或者民政部门给出的公益创业组织的认证情况,仿照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减免政策以及英美的免税或减税政策,为中国的公益创业组织“定制”税收政策与服务。

同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助力大学生公益创业:一是政府要努力提供制度保障、政策倾斜。例如,进一步降低大学生公益创业门槛,提高大学生公益创业免息贷款额度和有息贷款贴息额度,细化落实大学生公益创业各项保障政策,建立大学生公益创业风险救助机制和生活基本保障机制,减少公益创业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做到服务精细、供给高效。二是持续提升大学生公益创业企业的开办服务能力、工商税务服务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例如,学校可对公益创业大学生额外开放实验资源共享平台,强化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技术创新服务;鼓励政府部门、社会单位、群团组织面向大学生发布公益创业需求清单,引导大学生更精准地开展公益创业。三是做到模式创新,兼容并包。鼓励校内师生共创,切实落实休学创业等学籍政策,探索校外双创导师驻校指导机制,导向控制,不拘一格。四是要做到有效引导,群策群力。政校行企要着重从社会效益维度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尊重市场规律,以市场化机制促进社会资源与大学生公益创业需求更好地对接,积极采用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评优奖励、申报优先等方式进行正向引导,激励市场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的早期投资与投智,助力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的高质量孵化和可持续发展[3]。

4 结语

大学生公益创业作为新时代青年“我敢闯、我会创”的生动践行,备受社会关注和期待[4]。虽然公益创业在实践中的法律地位和商业模式上都尚存争议,大学生的创业资源和创业能力也表现出天然缺陷,但是这都无法阻挡拥有家国情怀的创业者的创业步伐。只有积极研究有益于大学生公益创业生存和发展的教育机制、赋能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行得通、做得到、干得好、走得远的公益创业发展新路径,才能助力青年大学生持续奋斗,不负韶华,在创新创业中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公益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公益
公益
公益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公益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做了15年公益却依然不会“包装”自己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