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的价值与策略研究

2022-12-28 05:14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现代化区域经济

鞠 娟

(西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1 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内涵

1.1 区域经济管理的定义及问题

区域经济管理是以地理区域作为界限与标准,对经济要素、发展资源进行合理管控的经济管理模式[1]。工业革命以来,在各国整体层面的现代化进程中,依据行政区划、资源分布、人口及科技等对某一区域因地制宜地规划、开发、建设的区域经济管理思路被沿用至今。在我国,“长江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区”“东北综合经济区”等均体现了区域经济管理的意涵。

传统的区域经济管理以中央、地方政府为主体[2]。现代区域经济管理是国家在地域空间领域的宏观调控,即中央和地方政府遵循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宏观规律,根据国家宏观目标要求,运用各种政策手段,调节各经济区域的经济运行,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现代区域经济管理具有区域性与独立性、综合性与交叉性、灵活性与多样性、规划性与动态性的特点[3]。区域经济条件不同、区域背景不同,区域经济管理的模式、思路也就不一样。区域经济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经济发展本身及其所依赖的环境是动态变化的,这就要求区域经济管理也要采取动态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总体而言,区域经济管理模式有助于各区域细化经济发展目标,集中建设与管理力量,强化发展与管理责任,确保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任务达成,全面提高区域竞争力,实现持续性的区域经济发展。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固有的区域经济管理问题日益突出:第一,从管理思路上看,传统的区域经济管理模式能够统筹管理区域的普遍性问题,但容易忽略各区域的特殊性,不能做到有的放矢、精准管理;第二,从管理主体上看,以政府为主体,企业与社会未能有效参与,现有的区域经济管理的成果难以下沉,好政策、好制度从产生到落实缺乏顺畅衔接,无形中增加了管理成本,削减了管理效能。

1.2 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与其他领域、学科、场景下的现代化建设一样,都应该立足现实、符合实际、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4]。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应该满足以下五方面的条件:

第一,管理思路现代化。协调区域经济管理“边界性”与“开放性”的平衡,既要明确区域经济管理的边界,又要注重区域内外的交流沟通。

第二,调查研究现代化。一方面,要倡导实事求是、深入实际且全面系统的科学精神,在区域经济管理中,充分运用调查研究这一工具;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智能化设备、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将调查研究常态化,为区域经济管理提供坚实支撑。

第三,分析决策现代化。在现代化的区域经济管理中,政府作为区域经济管理的主体,应当把握宏观决策的方向性与具体分析的灵活性[5],既要充分保障国家宏观政策制度切实落实,保障经济有序发展,又要给予区域充分的决策自主权,做到“放管结合”。

第四,部署执行现代化。政府应该加快“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实现从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的转变,善于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创新工作方式,倾听社会呼声,及时调整更新,为市场经营活动主体提供更多便利,创造良好经商环境和创业创新平台。

第五,反思复盘现代化。区域经济管理的思路、方法、成果来源于实践,并且以服务经济管理需求为目标[6]。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意味着管理必须实现规划、调研、决策、执行、反思的完整闭环,推动区域经济管理系统化、理论化,助力下一步的调查、分析、决策、执行不断进行迭代更新。

2 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的价值

2.1 有利于平衡区域经济管理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在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下,梳理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区域经济管理政策、资源的共性和区别。在区域经济管理中坚持“一盘棋”的大局观,协调好市场逻辑和行政逻辑[7],有利于充分认识和利用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灵活处理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这样,既能避免政策制度的僵硬执行,又能保证经济行为合法有序。

2.2 有利于抓牢区域经济发展的痛点、难点和薄弱点

各个经济区域由于历史、地理、气候、文化、现有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区别,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不同。能否解决问题、实现突破、再上发展台阶,关键在于能否找准区域经济发展的难点、痛点和薄弱点。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具有更高的科学性。通过调查研究、经验总结、吸纳意见、整理需求,能够实现集中资源和各方力量,精准施策,打通梗阻,解决主要矛盾和重点问题,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突破与飞跃。

2.3 有利于挖掘区域经济发展特色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面临冲击,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8]。现代化的区域经济管理能够根据现实因素的变化,寻找创新点,挖掘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和独特优势,提高区域自主创新的能力,在产业升级、人才吸引、交通运输、高新技术、文化配套、环境保护等方面全面发力。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名片,创造区域经济管理品牌,落实“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要求。

3 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的策略

3.1 搭建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平台

信息和数据是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9],也是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管理要素。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信息的数量、质量、时效性、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10]。区域经济管理是否有活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其获取信息的精细程度。在市场经济特别是知识经济大背景下,区域经济管理必须第一时间准确捕捉市场信息动态,以敏锐的嗅觉定位市场风向标,依据掌握的市场信息做出快速响应,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经济发展动力,才能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搭建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平台,建立健全大数据等对经济管理、资源协调、风险预防、监督管理、便捷服务的全方位支撑体系[11]。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政务平台、统计数据和企业信息,再结合管理实际,配备专业人员,注重新数据与新信息的积累、挖掘和整合,为复杂的区域经济管理勾画关系图和趋势图,逐步厘清信息化平台框架,为经济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另一方面,要加强区域经济管理服务信息化研究,注重信息环境下经济管理服务平台运行机制与评测体系、特色区域内电子化公共服务、城乡统筹中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开发数字化经济管理网络服务平台,充分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区域经济管理中,运用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剖析数据背后蕴涵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科学预测未来区域经济新增长点,为区域经济管理政策制定提供强有力的方向指导。

3.2 强化调查研究,务求科学决策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12]。一切管理的起点都应该是客观实际。调查研究需要做到客观中立、专业高效、全面系统[13]。组织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专家学者,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蓝图,拟订调查研究主题和任务,对关系经济发展的相关要素进行系统性梳理,既要保持调研方法的学术性、专业性,又要注重调研成果的实用性、指导性。坚持问题导向,注重以人为本,倾听各界需求,总结成功经验,集中集体智慧。特别要回答好几个问题: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中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重难点问题?本区域可利用的优势资源有哪些?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本区域在发展里程中,积累了哪些经验和教训,如何将其应用在今后的经济发展和管理中?

调查研究和科学决策是区域经济管理中相互影响的一体两面[14]。可以说,没有调查研究,科学决策就无从谈起。第一,缺乏调查研究,很难透过纷繁复杂的形势厘清区域经济管理的主要矛盾,科学决策的基础也会因此而不牢固。第二,缺乏调查研究,无法系统梳理区域经济管理的相关要素,政策制定、资源分配等决策重点的科学性难以保证。第三,缺乏调查研究,就无法看清区域经济发展的来龙去脉,对发展趋势、管理风险难以形成前瞻性判断。总而言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预判性,必须牢牢把握调查研究。

3.3 重视文化建设,辅助经济发展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不同面向,它们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15]。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一定像其他几项建设一样,以政策法规、组织机构、重大项目、经济数据、改造工程为成果。其过程与成果渗透在政治、经济、社会建设中,强有力的文化建设能够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文化建设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为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振社会精神,为经济建设提供价值指引[16]。其次,应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中华文明是全国各区域各族人民国家认同感、文化自信心的来源,是中国发展文化产业,走向全球化,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最后,各区域应该保护和发掘物质文化和民间艺术、民俗传统等非物质文化的精髓,因地制宜地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

文化建设与区域经济管理融合、衔接,与各项政策措施紧密配合[17],能够使区域经济管理既有学技术的支持,又有精神的内在涵育,进而提升区域经济的内在韧性和发展潜力。

3.4 加强交流合作,打造区域经济管理特色

第一,加强产业合作。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合作,支持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18]。形成区域产业大品牌,汇集产业合力,完善产业链、供应链,最终助力产业的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发展。

第二,加强城市合作。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标志,在区域经济发展初期,其强大的资源吸附能力和优厚的政策支持容易对周边城市的发展产生虹吸效应,最终影响区域整体发展的平衡协调。现代化的区域经济管理应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尤其应在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上增加节点、拓展边界、降低成本,加快形成空间功能分区优化格局,发挥中心城市优势传导机制[19]。

第三,加强主体合作。拓展区域经济管理主体,激发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参与动力,从调查研究到分析决策,从执行落实到反思总结,打造多主体参与的管理闭环。减少政府信息不对称性,因势利导地促进企业创新行为,降低企业创新成本[20]。

3.5 夯实、扩大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效用

经济发展没有终点,只有新起点、新机遇、新挑战。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过程是一个长期过程,人力资源是贯穿其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加强研判,洞察区域人才群体画像,有计划地实施人才筛选、培养和引进;制订系统的方案,解决人才重点关注的发展平台、薪酬激励、科研支持、创业环境、子女教育等问题;做好人力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对接[21],让优质人力资源的“好钢”用在解决经济发展难题的“刀刃上”,使人才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真正实现良性互动。

3.6 促进成果应用转化

促进区域经济管理的成果应用与转化,需要有意识地衔接理论与实践[22]。例如,通过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的调查研究,形成一批理论成果;研究成果应用于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一批试点项目;打造一批标杆企业,建立区域品牌;丰富区域经济管理理论,推动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除此之外,要在实践基础上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区域经济管理、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建立健全区域经济管理成果共享机制,复制、推广区域经济管理的典型经验。

猜你喜欢
现代化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分割区域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区域发展篇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