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的意义与对策

2022-12-28 05:14王振华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校园大学生文化

王振华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党委保卫部 , 江苏 无锡 214121)

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是保障学校工作平稳推进、学生有序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因此,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是创建和谐校园的保障,符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需要。高校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中坚力量,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青年力量。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牢固的校园安全意识,为其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1 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首先要明确高校安全文化的内涵。安全文化教育不仅是为了保障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观,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1]。

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和关键期,也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塑造期。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场所,加强安全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是培养和塑造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国家大力强调高校安全文化教育,特别是在新形势下,社会的环境复杂、诱惑颇多,高校不仅要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而且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高校安全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及和谐校园的构建起着重要作用。

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学生活是大学生第一次独自面向社会,生活经验少、阅历浅,思想相对单纯,对安全问题认识不充分;加之社会发展速度快,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使得安全文化教育需要实时更新。同时,由于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多、生源地差异较大,多数校园开放性较高、人员来往频繁,使得校内及校园周围环境较为复杂。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校园不再是完全的“乌托邦”。发达的网络技术、丰富的多媒体平台,使得在校大学生与校园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更多地受到外界诱惑,因此,高校应结合社会现实,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

近年来,高校校园内电信诈骗事件增多,校园犯罪事件时有发生,校园内火灾、溺水事故频发,这些都威胁着在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平安和谐校园的建设。从传统高校教育情况来看,校园安全概念并不新奇,但大多具有局限性,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复杂多变的校园环境。例如,近些年频发的高校校园电信诈骗、校园贷骗局等事件,都是犯罪分子利用大学生单纯、社会经验少的特点实施的骗局,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了和谐校园的建设。大量的事实说明,安全问题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也是其毕业走向社会后经常遇到的问题[2]。因此,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是大学生在校正常学习、生活、顺利完成学业,实现自身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对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及和谐校园的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

2 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的意义

安全文化主要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维护安全为目的而创造出的各类物质形态及意识形态的集合体[3],包括安全的物质文化、安全的行为文化、安全的观念文化。高校安全文化教育适用于高校师生这个特殊群体,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落实“以人为本”高校教育理念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安全文化应是一种持续的稳定状态,而不能仅是某一时段没有危险的状态。高校是为国家培育人才的场所,因此,高校安全问题备受政府和社会关注。高校加强安全文化教育,为师生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是建立安全、和谐校园的基础。同时,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观是其完成学业的基础,也是其健康成长、成才的前提。

2.1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正确的安全观念和良好的安全素质,是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要素[4],也是减少和防范大学生犯罪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塑造,是其健康成长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新形势下,社会环境更为复杂,大学生健康成长包含着更丰富、更全面的含义,即大学生需要获得思想、品德、智力、心理、体育、劳动素质等方面的成长。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就是要从多角度、全方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使安全意识深入人心,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

在高校安全文化教育中,要牢牢把握住生命安全的底线。生命安全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最低要求,只有人身安全得到了保障,才能进一步追求学业的进步。虽然如今是法治社会,但是校园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威胁。究其原因,多数大学生防备意识较弱、性格单纯,容易落入违法犯罪分子的圈套;有的甚至在遭受诸如校园贷、电信诈骗等骗局时感到丢人、没有面子,无法排解心中苦闷而选择伤害自己。这些悲剧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违法犯罪分子手段多样,防不胜防;另一方面是高校在校园安全文化的教育上不够深入、不够全面,大学生容易受到诱惑和欺骗。因此,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是对大学生负责的体现。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不仅有利于校园生活的安全,也有利于大学生步入社会后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大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成长决定着千万家庭的幸福。大学生是家庭的希望,保障其生命健康就是关爱千万个学生的家庭,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要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解决学习及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校园的开放性使他们接触的人和事越来越多,他们虽未毕业却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各种诱惑,因此,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要及时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的前进道路,避免受到外界诱惑时迷失自我、盲目跟从,要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非凡。高校要加强宣传安全文化,要向大学生强调安全的重要性以及生命的来之不易,提高大学生对周围不安全环境的敏锐度,教授其基础的自救措施,使其健康成长。

2.2 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应将思政教师、辅导员视为主力。在课堂上,思政教师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从理论知识层面实行“教得好”的内在要求;在课堂下,辅导员要发挥育人功能,从实践和经验角度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成为学生的“知心人”。

危害大学生安全的因素无处不在。在思政课堂上及时并大量宣传安全防范知识,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是防范大学生出现安全问题的重要方法。这也说明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许多高校已围绕校园安全问题举办相关思政专题讲座,从理论方面帮助大学生树立安全文化意识。同时,关于校园安全问题的讲座通常包含危害大学生安全的现实事例的讲解,通过让大学生学习真实事例,使其从思想上重视安全文化,增强其辨别危机的能力,引以为戒,尽量避免同类事件的发生。

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中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工程,形势紧迫、责任重大,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同新时代共前进,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当前形势下,要将加强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战略全局中,要从胸怀“两个大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对待安全教育。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发展速度如何变化,安全总是第一位的,无论是国家安全还是人民安全,安全总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前提,没有安全的保障,一切活动都将是无序且凌乱的。因此,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不仅是为了提升国民安全意识,而且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2.3 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

高校校园安全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发展。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将安全文化意识深植师生内心,是构建平安、和谐文明校园的基础。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培养师生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观念,是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稳健发展的基础。

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由于高校管理对象数量庞大、人员复杂,因此,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具有一定难度。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地域差异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学生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若是处理不及时、不恰当,则容易造成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例如,宿舍打架斗殴、偷窃等恶劣事件。同时,高校校园环境较为开放,人员流动频繁,大学生好奇心强但社会经验少,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初期,容易受到社会环境中的物质诱惑,例如,校园贷骗局、电信诈骗等危机事件。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恰当的干预和指导,可避免其产生偏激、片面甚至消极的观念,培养其分辨是非的能力,在校园内形成同学间互帮互助、师生间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

高校安全文化教育具有单位和社会的双重属性。高校校园既是教职工的工作单位,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因此,加强高校校园安全教育时既要保障学校内外环境的安全,也要提高校内师生的安全文化意识,形成校内外和谐的良好氛围。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是从行动上和思想上引导并帮助师生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是构建和谐校园不可缺少的文化建设。

3 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的对策

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需要系统化、专业化的方法,且需要长期、持久地进行。高校安全文化教育一直是我国高校教育建设中较为重要的部分,许多高校每年都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校园安全文化活动,包括安全知识讲座、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演习等,旨在培养学生安全文化意识,构建和谐校园。新形势下,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得影响高校校园安全的因素增加,传统高校安全文化教育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离实际、缺乏更新的情况。

因此,结合新形势下大学生对安全文化的需求,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提升高校安全文化教育质量,是构建和谐校园、保障师生校园安全的重要方法。

3.1 丰富高校安全文化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式

安全文化教育是严肃的,但一贯的严肃会导致大学生的反感,使其产生叛逆心理,这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如果高校无法使安全文化教育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那么学生会误认为高校只是照本宣科地完成“走过场”的任务,产生排斥和反抗的心理,无法树立安全文化观念。因此,丰富安全文化教育的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在新形势下,新媒体的流行不失为一个新的风口,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安全文化教育,例如,短视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在宣传安全文化的同时可结合现实中的热门话题,将热点新闻、热点人物作为安全文化教育的素材,激发大学生对安全文化教育学习的兴趣。只有大学生重视安全文化教育,克服被说教的厌烦情绪,才能使安全文化观念深入人心。例如,高校校园频发的电信诈骗、校园贷骗局等,已经严重危害了在校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虽然近年来国家全力打击治理电信诈骗,开发了国家反诈中心平台,实时监控可疑来电,尽可能避免电信诈骗事件的发生,但是大学生涉世未深,很容易陷入犯罪分子设下的圈套,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影响自身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要加强对安全文化的宣传,使大学生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安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观念,在学习生活中时刻警惕安全陷阱。

3.2 定期开展校园安全教育讲座,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高校安全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作,校园安全话题常提常新,即便我国各大高校一直强调安全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每年大学生安全事件仍屡有发生。因此,高校教师应不厌其烦地向大学生传授安全知识,并跟随社会发展实时更新安全内容,培养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校园安全教育讲座是宣传安全文化知识的一种方式,通过定期开展安全文化教育的讲座,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安全防范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同时,安全文化教育讲座的内容也要跟随社会现实问题的变化而改变,包括但不限于防溺水、防偷盗等一系列对大学生生命安全造成隐患的问题,还要结合大学生的现实需求,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只有紧跟实事的专题讲座,才能吸引大学生的关注,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反诈骗讲座,当前大学生被诈骗的例子数不胜数,诈骗方式更是千奇百怪,讲座内容如果不与时俱进,学生就难以及时防范,无法树立安全意识。因此,讲座不仅要定期开展,而且要定期更新内容。

另外,高校可在校内开展各种安全文化教育专题特色讲座,邀请消防员、警察、法官、检察官、医生等行业内与安全文化有关的权威人士开展讲座,既保证讲座内容的专业性,同时注重安全文化教育的实时性,将安全文化教育理论结合现实事例进行讲述,使大学生能真切感受到安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提高其对安全文化观念的重视程度,激发其学习安全文化知识的兴趣。

3.3 增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师资力量

校园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基础工作,必须做到警钟长鸣。目前,高校的安全文化教育力度在逐步加大,包括设立健康顾问老师或者安全教育老师等专业职位。安全文化教育的加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例如,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方式和内容等。同样,加强专业师资力量也是一个较好的方式,尤其是新冠疫情以来,高校多数时间处于封闭管理状态,学生无特殊情况不可擅自离开校园,辅导员等专职教师成为学生最依赖和最信任的人,加强教师的安全教育意识,提高教师防范危险的意识,是学生在校安全的有力保障。

此外,教师的安全意识往往会影响学生,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耳濡目染,能在不自觉中加强自己的安全文化意识。同时,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不能操之过急。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安全文化观念,如果开展安全文化教育过于频繁,影响到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任何方法都要坚持适度原则,在不影响师生正常学习生活的基础上,从安全文化教育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3.4 加强高校安全制度建设,对学生行为进行有效约束

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细致的工作,不允许有半点马虎和懈怠。由于工作的严肃性,很容易造成管理人员精神疲劳,使人产生厌倦情绪。如何解决这种情况,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高校每一个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学生的各项行为不一定都是安全的,很多时候学生自己并不清楚自己行为的潜在危险性,因此,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一定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例如,住宿制学校学生的用电安全是首要重视的问题,用电操作不规范、用电过度、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违规改造电路等行为均会导致火灾和触电事件的发生。因此,多数高校采用禁用大功率电器、出门断电、禁用自连插板等措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更有相应的校园规章制度对违规用电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惩罚。安全制度的建设不容有任何漏洞,学校对安全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是加强安全文化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

3.5 加强高校安全设施建设,保障校园安全

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少不了硬件的保障。高校应组织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并更新校园内安全硬件设施,保障安全硬件设施的完好和齐全,例如,消防栓、便携灭火器、急救AED、急救包、紧急求助桩等。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不可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实体会。高校可定期开展消防演练、紧急避险演练等活动,在活动中教会大学生正确使用灭火器、急救AED等设备,使他们掌握基本的逃生和避难技能,具备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

安全的校园环境是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校园安全是学生安全的保障。高校安全设施不容有任何漏洞,作为各项因素中最可控的安全设施问题是底线,是重中之重。学校的设施一定要是安全的、严密的,才能保障学生的安全。因此,学校各项安全设施一定要符合安全标准,符合国家政策要求,才能保障校园安全的底线。

4 结语

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的意义重大,不仅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大学生人才,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而且有利于社会和谐氛围的形成,有助于国家的发展。加强校园安全文化教育的方式有很多,无论是通过硬件设施、规章制度或者知识讲座,都应把握执行的力度和范围,经过反复的推敲和实验,达到不缺乏、不过度的状态,才能保障大学生的全面安全。因此,如何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需要高校全体教育人员不断努力,争取更好、更全面地保障高校安全。

猜你喜欢
校园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