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商旅融合视角的工业遗产更新
——以温州为例

2022-12-28 05:27邱瑞琳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温州遗产工业

邱瑞琳

(温州市工业与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温州 325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中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要“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义重大,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是践行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工业遗产是工业历史发展的物质载体,承载着工业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重要信息,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是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城市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本文基于文商旅融合的视角,分析当代工业遗产更新保护趋势,以温州为例分析其现状特点,探索工业遗产更新策略,以期为推进工业遗产有机更新项目落地提供决策参考。

一、文商旅融合与工业遗产更新

“云消费”时代,人们在亲近自然、体验人文、品味时尚的过程中,注重求新猎奇,追求高质量的消费体验,因而文化创意、时尚消费、休闲旅游相生共融成为消费者的内核引力[1]。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精神需求将大大提高,而文化、商业、旅游三者融合折射了人们对精神文化、消费方式、产业形态等的综合追求,因此,文商旅融合发展高度契合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诉求,是满足当下多元化物质精神追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之举。

文商旅融合的新格局中,文化是灵魂,是旅游的核心价值;旅游是躯体,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商业是血液,是文化旅游的重要推动力[2]。文商旅融合的内涵,宏观层面表现为产业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商业旅游发展以及文化资源开发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融通;微观层面则主要表现为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等要素的优化配置。产业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商业旅游开发是发展的根本支柱,特色文化是发展的内在支撑[3]。创新整合多种业态,以商承文、以文促旅、以旅兴商,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满足消费者“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的需求,构建文化展示地、商业繁荣地和旅游目的地于一体的具备全新产业价值链的文商旅融合新模式是大势所趋、未来所向。

“工业遗产”一词最早出现在19 世纪末期的英国,当时也称为“工业考古学”。2003 年7 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联合会(TICCIH)在下塔吉尔通过《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认为“工业遗产”是具有技术价值、历史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该宪章的面世是工业遗产保护的标志性事件,大大提升了全世界对工业遗产的关注。工业遗产的主要历史时期始于18 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但不排除前工业时期和工业萌芽期的活动。中国港口开放后,外资工业建造的现代工厂、洋务官员和私人资本家建立的中国民族工业,以及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都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独特的工业遗产,构成中国工业遗产的主体。技术创新和发明在整个农业社会的发展中,在起源于英国并传播到世界的工业革命中或早期的工业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近现代工业活动中的作坊、资源开采、冶炼方式、包括运河在内的运输设施等都是工业遗产的构成部分[4]。

遗产表示消失的过去,只有更新和再生,方可延续一个地方的历史生命。但更新不是彻底弃旧建新,也非代代更迭、无限扩张。历史人的文化记忆决定城市形态演化,这种演化是连续的拼贴,而非断裂的更始;因而更新不是追求焕然一新,而应是不同时期建成物的“新旧拼贴”——“有机共生”;因此在旧城更新的策略上应该坚持“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的方法,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我国城市更新中工业遗产的研究起步较晚,旧工业区更新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工业用地调整的可能途径和城市旧工业区的更新策略亟须探索[5],前期诸如旧工业区更新为文化性场所的相对完整的城市设计框架[6]、适合工业自身发展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7]、更加科学的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及认定体系[8]、由工业遗产改造而成的文化建筑共享策略[9]等研究结论的提出,促进了工业文化的挖掘与保护,为推动工业遗产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加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需要充分挖掘和体现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建筑价值和美学价值,让人们在新旧传承和时代转型中回顾历史、展望未来[10]。

二、温州市工业遗产及其更新的现状

温州素有“百工之乡”的美誉。据2019年9月发布的《温州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温州市工业遗产建议名录共计46处。其中,光明火柴厂、普华电灯厂、温州陶化罐头厂、百好炼乳厂等9处已随着温州旧工业区、旧厂区改造更新步伐加速而消亡,现存的东屿电厂、温州面粉厂、富华染织厂、温州冶金厂等37 处工业遗产也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损毁。温州市的工业遗产保护,任重而道远。

以东屿电厂为例。东屿电厂始建于1957 年,对奠定温州工业的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高能耗、重污染,该厂于2007年9月停产,目前是温州五个一级工业遗产之一。厂区内保留着发电厂房、烟囱及传送带等主要工业遗存,遗存建筑分布零散、场地局促、流线不便、建筑尺寸各异,部分空间不满足功能需求,但因其蕴含的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作为一级工业遗产被列入温州市工业遗产建议名录。总体上看,东屿电厂工业遗址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具有明显区位优势。该遗址位于市区中心,紧临牛山客运站,离温州火车站仅千米之遥。二是带有特定年代烙印。遗存建筑主体为大跨度的混凝土框架结构,内部空间高、大,传递出厚重的、粗放的工业格调,被认为是中国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主义工业风格的典型表现。三是兼具工业美学特征。历经雨水冲刷、阳光暴晒、铁水锈蚀、植物覆盖,遗存建筑的外立面被赋予了各不相同的肌理,有着深厚浓郁的历史文化积淀,其暴露了混凝土的主框架、外露红砖的墙体,呼应着大型电力设备的刚硬线条,是可以被人所直观感知的工业元素和符号。特别是烟囱和部分厂房露出的内部结构,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极大程度上表现出了工业美学特征。目前,东屿电厂有机更新项目为温州市温瑞塘河沿线改造提升的重点项目,项目一期总投资额约5 701万元,已进行了塘河码头建设与滨水公园改造提升,其中码头建成后可停靠四艘游船,投资额约557万元;公园建设用地面积约15 503m2,建筑面积约3 260m2(地上面积1 160m2,地下室面积2 100m2),投资额约5 144 万元,已于2021 年国庆节期间开园。二期工程正在谋划和设计。

还有如富华染织厂,其厂区位于鹿城区蛟翔巷60号,四幢20世纪30年代建造的生产厂房建筑为文物保护点;建于20世纪60年代左右的青砖厂房建筑、80年代的厂房建筑,时代特征显著。另外,温州历史上第一家电话公司东欧电话公司旧址、民国时期温州棉纺业规模最大的富华染织厂旧址等,也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历史、科学、文化和艺术价值,弥足珍贵。

三、温州市工业遗产更新的模式与发展策略

1.文商旅结合,实施多元综合的更新模式

工业遗产的改造利用和发展要交给市场,要根据区位、区域特点,走文商旅结合的道路,既要有稳定的盈利模式,追求可观的经济效益,又要反哺工业遗产保护,实现长远发展。为此,要按照项目定位积极谋划融合发展的模式。综合温州市工业遗产及其更新的现状,温州市工业遗产更新至少可以采用四种模式:一是博物馆模式,即展示温州工业文明的历史以及工业遗产中相关的商业、文化和创意内容;二是景观公园模式,即利用工业遗产厂房、设备和组件作为景观和公共活动空间,整合温州斗城文化和塘河文化元素,注入休闲、娱乐、商业、体验服务等内容;三是物业开发模式,即或整体保护,或部分保护并植入新建,用作文化娱乐、商业商务、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四是创意园区模式,即利用工业遗产厂房和环境开发科技、文化创新、文化艺术和时尚服务等创意产业,形成工业遗产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新格局。总之,工业遗产更新的过程是多元的、综合的,可根据各遗产的实际特点和未来发展需要,选择最为适合的一种模式或融合多种模式进行更新开发。

2.聚焦历史文化,激发商业价值,培育旅游生态

以东屿电厂为例,工业遗产的有机更新,重点是要打造一个文商旅综合体,成为展示温州历史文化艺术的窗口;打造当代工业遗产改造的标杆,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地景公园、电厂遗址、塘河之星在新旧场所中彼此共生,激发不同人群多时段、多元化的行为活动,打造活力东屿;并通过工业文化遗存保护利用,激发其商业价值,辐射带动周边吴桥片区综合开发,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

(1)聚焦历史文化,聚力打造城市文化地标。工业遗存蕴含着记忆和乡愁,如何对待为城市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工业遗存,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次智慧的考验。东屿电厂有机更新项目一期滨水公园以雕塑、景观铺地、景观墙等方式展示了历史记忆。同时,城市文化地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打造新的城市文化地标,审美内涵必须丰富,服务功能必须完善,使其在与公众的“密切联系”中获得持久的声誉和影响力。鉴于此,东屿电厂更新要体现城市特色,要成为阅读城市的重要物质依托,成为温州百姓体验城市生活与发展的最鲜活的城市地标,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情感需求,给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对东屿电厂这一工业遗存进行保护和活化利用,要利用该工业遗存位于塘河沿线核心区的地理优势,打造历史、现在和未来交相辉映的滨水岸线,让工业遗产公园拥有一线河景,连接水景、文化和城市生活。要以东屿电厂工业遗存为重要节点,立足城市更新特色和温州能源发展方向,设计多媒体光影秀等特色展项,以展演为一体,突出温州能源地域特色。依托原电厂的工业厂房和烟囱等景观标志,结合现代数字显示技术,举办灯光和音乐表演;也可立足东屿电厂工业遗存与温州未来能源发展方向,建设温州能源博物馆(展示中心),讲述温州人艰苦奋进、勇于创新的故事。同时,创新利用方式,借鉴世界和国内成功的工业遗产保护、活化和再利用的优秀案例,以“绿色、人文、科技”的可持续发展探索“老工厂、新活力”的创新示范之路。

(2)激发商业价值,全力打造青年消费中心。综合利用现代商业综合体和传统街区的优势,创新“综合体+街区式商业”模式,打造一个针对年轻人群体的时尚消费中心。具体设计采用底层街区式商业与顶部集中式办公相结合的方式,旨在深入挖掘地块商业价值,精准定位业态,合理组织丰富、多维的商业动线,完美提升工业主题公园的整体经济价值。在顶部设计上,基于集中式办公空间的面积、层高需求,开展多种组合模式与租售可能的细致规划,并通过园区整体生态、商业、酒店、公共服务的设施配套,以生态低碳办公理念打造园区新卖点。在底层街区,基于一期、二期整体的经济测算与停车配建指标确定开发强度,设置两层地下室,其中地下一层结合下沉庭院布置集中商业空间,并与工业遗产博物馆地下序厅相连,实现地下商业价值最大化。

(3)培育旅游生态,合力打造温州旅游高地。引入工业主题高端酒店,提升“吃住”品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塘河游轮,让“行”更加便捷;温州斗城文化、塘河文化和工业文明的交集汇聚,让“游”多了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打造时尚消费中心和网红打卡领地,让“购”更为便捷、更有乐趣;创造性推出游客“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可参与的项目,最大限度满足游客“娱乐”需求。同时,积极探索融入高科技元素如元宇宙、5G、AI、VR、大数据等,使之与工业遗产产生碰撞结合,培育新型文化和旅游业态,形成集旅游、科普、研学、博物、娱乐、文创、休闲于一体的“工业+生态+文化”旅游新模式,建成外地游客了解温州人、温州模式、温州精神的城市友好窗口,温州市民回忆城市、寄托乡愁、憧憬未来的精神领地,从而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旅游发展之路,成为温州旅游新高地。

在后工业化时代,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城市服务水平的提高,空间需求与城市土地供应逐渐减少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要想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实现利益最大化,有效节省资金和能源,打造独特城市IP,就必须重视工业遗产的改造更新。现有工业遗产抢占传统价值低洼地的情况下进行产业升级,势必迎来附加值的巨大飞跃和土地红利的爆发,所以,工业遗产更新或将很好地化解了土地利用的矛盾。鉴于温州社会经济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既具有典型性又有独特性,以温州37 处工业遗产最具代表性的温州市东屿电厂为例进行工业遗产更新的探索研究,不仅可以为推进温州市东屿电厂有机更新项目落地提供决策参考,还能为同类工业遗址有机更新提供案例借鉴。当然,工业遗产更新工程有其综合性、系统性特征,我们不能囿于某一种模式,也不能局限于某一种发展策略,需要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多元运用更新模式。以文化、商业、旅游融合发展视角,分析当代工业遗产更新保护趋势,并聚焦于案例的现状概况和工业遗产特点,探索出温州工业遗产更新的发展策略,提出了要聚力打造城市文化地标、全力打造青年消费中心、合力打造温州旅游高地的策略建议。这或许既有利于保护工业遗产的整体性,在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中求得发展,在对工业遗产的更新利用中谋求创新;又能充分考量保留与新建的关系,借助于新旧动能转换和城市更新,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有机镶嵌、相互融合,并更好地将其融入到城市发展整体格局中,以便传承弘扬工匠精神和工业文化,促进工业文脉与经济产业融合发展,使城市历史文脉更好地走上传承、发扬、发展的道路,让子孙后代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开拓进取。

猜你喜欢
温州遗产工业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遗产怎么分
千万遗产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遗产之谜
遗产
工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