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中词语的释词方法与释义呈现形式
——以《卷耳》中“周行”为例

2022-12-28 05:27贺留胜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词法语素整体

贺留胜

(台州市明珠外国语学校,浙江 台州 318000)

后世注家学者在探索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双音节词的词义并呈现其释义时,其释词方法与释义呈现形式极为丰富。本文采用“定词观照”法,以《诗经·卷耳》中“周行”为例,对后世注家学者的释词方法与释义呈现形式进行研究,可以管窥他们在探索古代文学作品中一些难解的双音节词时的释词方法与释义呈现形式。从后世注家学者对《卷耳》中“周行”的释词方法与释义呈现形式来看,其释词方法与释义呈现形式主要有如下三大类七小种:第一大类是“统解释词法”,内分“浊统解释词法”与“清统解释词法”;第二大类是“分解—组合释词法”,内分“分解—暗合释词法”(内分“全分解—暗合释词法”与“半分解—暗合释词法”)和“分解—明合释词法”(内分“全分解—明合释词法”与“半分解—明合释词法”);第三大类是“暗箱释词法”。下文就此展开具体研究。

一、“统解释词法”

所谓“统解释词法”,一般是指笼统地解释目标词语的意义,并独立呈现目标词语释义的释词方法。根据是否能从目标词语的整体释义中较为清晰地显现目标词语中各个语素的核心释义,又可分为“浊统解释词法”(简称“浊统释词法”)和“清统解释词法”(简称“清统释词法”)。

1.“浊统释词法”

所谓“浊统释词法”,一般是指笼统地解释目标词语的意义,并独立呈现目标词语释义,但目标词语释义不能较为清晰地显现目标词语中各个语素的核心释义的释词方法。

如朱熹《诗集传》注“周行,大道也”[1],又如王力《古代汉语》注“周行”为“大道”[2],再如周振甫《诗经译注》注“周行”为“大道”[3]。需要解释的目标词语是“周行”,笼统并独立呈现的目标词语释义是“大道”,但是“大道”这一释义并不能显现“周行”中“周”与“行”这两个语素的核心释义。

此种释词法的优点是对难以进行语素切分的双音节目标词语进行解释时比较适合,不足是不能看到目标词语中各个语素的核心释义。

2.“清统释词法”

所谓“清统释词法”,一般是指笼统地解释目标词语的意义,并独立呈现目标词语释义,且目标词语释义能够较为清晰地显现目标词语中各个语素的核心释义的释词方法。

如高亨《诗经今注》注“周行,往周国去的大道”[4]。高亨的注解对“周行”的解释是笼统的,但可以从其整体释义中看到“周”、“行”这两个语素的核心释义,很明显,这里的“周”的核心释义为“周国”,“行”的核心释义为“大道”,所谓“周行”即“往周国去的大道”[4]。又如牟庭《诗切》:“周行者,周国之道也。”[5]《诗切》对“周行”的解释也是笼统的,但可以从其整体释义中看到“周”、“行”这两个语素的核心释义,显然,这里的“周”的核心释义为“周国”,“行”的核心释义为“道路”之“道”。

此种释词法的优点是能够较为清晰地显现目标词语的整体释义和目标词语中各个语素的核心释义,不足是不能对目标词语中各个语素的释义予以独立呈现,容易导致对目标词语中各个语素的核心释义的理解不充分、不明确,乃而导致目标词语释义明确度不高的情况发生。

二、“分解—组合释词法”

所谓“分解—组合释词法”,一般是指在解释目标词语时,先将其按语素进行拆分,然后对其中各个语素分别予以解释,再用各个语素的释义组合成该词的整体意义的释词方法。根据是否独立呈现该词的整体释义,又可分为“分解—暗合释词法”和“分解—明合释词法”。

1.“分解—暗合释词法”

所谓“分解—暗合释词法”,一般是指对目标词语中的各个语素分别予以解释,再用各个语素的释义组合成该词的整体意义,但又不独立呈现该词整体释义的释词方法。虽然对目标词语做出的整体释义一般也是由各个语素的释义“组合”而来,但却并不独立呈现,而是在句解、章(节、段)解或篇解中体现。根据是否独立呈现目标词语中的所有语素的释义,又可分为“全分解—暗合释词法”与“半分解—暗合释词法”。

(1)“全分解—暗合释词法”。所谓“全分解—暗合释词法”,一般是指对目标词语中的各个语素分别予以解释,并独立呈现目标词语中所有语素的释义,然后由各个语素的释义组合成该词的整体意义,却又不独立呈现目标词语整体意义的释词方法。对目标词语的整体释义,在句解、章(节、段)解或篇解中体现。如《左传·襄公十五年》引用“嗟我怀人,寘彼周行”的一段:

杜预注其中的“嗟我怀人,寘彼周行”说:“ 《诗·周南》也。寘,置也。行,列也。周,遍也。”[6]934杜预虽然分别解释了“周”与“行”的意义,但“周行”的整体意义并没有在注解中独立呈现,而是体现在句解的内容之中:“诗人嗟叹,言我思得贤人,置之遍于列位。是后妃之志,以官人为急。”[6]934句解所体现出杜预所注“周行”之意为“遍于列位”[6]934。又如沈泽宜《诗经新解》注释《卷耳》“周行”为:“周,大。行(háng杭)道。”[7]8释“周”为“大”,释“行”为“道”,暗合释“周行”为“大道”,这是典型的分解释词法;但是,即便如此,也难以给读者一个确定的理解,因为“大道”又有多个意思,所以还得结合相应的译文来进一步确定其词义。结合沈泽宜《诗经新解》对《卷耳》首章的译文——“卷耳采了又采/总也采不满那只浅筐/一心惦念出远门的他/叹口气放它在大路边上”[7]7才能最终确定沈泽宜《诗经新解》所释“大道”乃是“大路(边上)”的意思。此种释词法的优点是目标词语中各个语素的释义能够得到独立呈现,不足是不能独立呈现目标词语的释义。当由各个语素组合而得来的目标词语的释义仍然比较费解时,目标词语的释义不能自行充分地消除费解因素而使其变得明确。

(2)“半分解—暗合释词法”。所谓“半分解—暗合释词法”,一般是指对目标词语中的各个语素分别予以解释,但只独立呈现目标词语中部分语素的释义,然后由各个语素的释义组合成该词的整体意义,却又不独立呈现目标词语整体意义的释词方法。没有独立呈现的目标词语中的部分语素的释义与目标词语的整体释义,在句解、章(节、段)解或篇解中体现。如毛《传》:“行,列也。思君子官贤人,置周之列位。”[8]37明释“行”为“列”,暗释“周”为“周”,暗释“周行”为“周之列位”。毛《传》所暗释“周”为“周”具体如何解释?其所言“周之列位”[8]37,又该如何解释?郑《笺》曰:“周之列位,谓朝廷臣也。”[8]37那么郑《笺》所言又是何义?孔颖达《毛〈诗〉疏》:“欲令君子置此贤人于彼周之列位,以为朝廷臣也。”[8]37又孔颖达《毛〈诗〉正义》:“知者,以其言周行是周之列位,周是后妃之朝,故知官人是朝廷臣也。”[8]38由此可见,孔颖达释“周”为朝代名“西周”,释“周行”为“周之列位”[8]37,也就是西周的官吏行列之位。没有独立呈现的目标词语中的部分语素——“周”——的释义,与目标词语——“周行”——的整体释义,都在相关的句解、章(节、段)解或篇解中体现。此种释词法的优点是目标词语中部分语素的释义得到了独立的呈现,不足是当目标词语中未予以独立呈现的部分语素的释义与暗合后得到的目标词语的整体释义比较费解,乃至本身仍然存在歧义时,不能独立予以明辨。

2.“分解—明合释词法”

所谓“分解—明合释词法”,一般是指,对目标词语中的各个语素分别予以解释,再用各个语素的释义组合成该词的整体意义,并独立呈现该词整体释义的释词方法。根据是否独立呈现目标词语中所有语素的释义,又可分为“全分解—明合释词法”与“半分解—明合释词法”。

(1)“全分解—明合释词法”。所谓“全分解—明合释词法”,一般是指对目标词语中的各个语素分别予以解释,并独立呈现目标词语中所有语素的释义,然后由各个语素的释义组合成该词的整体意义,并独立呈现目标词语整体意义的释词方法。如黎汉鸿《郭释周字疏证——〈 古代汉语〉教学扎记之四》释“周行”说“周字象田中有种植之形,按照文字学见形思义的原则,周字的本义应是种了作物的田地,其概括词义是田野”[9]92,“行的甲骨文作,就是通衢大道的意思”,并释“周行”为“田边的大路”[9]93。又如李浩淼等《〈诗·卷耳〉“周行”试解》一文释“周”为“旁”,训“行”为“大路”,训释“周行”为“旁边的大路”[10]。以上两文对“周行”中各个语素“周”与“行”的释义都是独立呈现的,同时独立呈现“周行”的释义。此种释词法的优点是目标词语中的各个语素与目标词语的整体释义都是独立呈现的,相对来说,其释义的明确度会高得多;不足是难以对不宜进行语素切分的目标词语予以解释。

(2)“半分解—明合释词法”。所谓“半分解—明合释词法”,一般是指对目标词语中的各个语素分别予以解释,但只独立呈现目标词语中部分语素的释义,然后由各个语素的释义组合成该词的整体意义,并独立呈现目标词语整体意义的释词方法。目标词语中没有独立呈现的部分语素的释义,在目标词语的整体释义或句解、章(节、段)解、篇解中体现。如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周行,周的行列。行,疑指军行”[11]。这里对“行”的释义是独立呈现的,而对“周”这一语素,则可从注家对“周行”的整体性释义里看到其核心释义,或指“周国”,或指“周朝”。又如戴震对“周行”的解释:“行,犹路也。周行,周道,一也。”[12]1813戴震认为“周行”与“周道”的意义是一样的,虽然对“行”、“周行”有单独的解释,但戴震对“周行”的解释仍然不够明确,结合戴震对《卷耳》总的论说部分对“周行”的理解,即“《诗》中‘周行’凡三见,‘寘彼周行’,‘行彼周行’,皆谓道路也。‘示我周行’,示以道义,亦犹示以道路也”[12]1814,方能明确,戴震解《卷耳》中的“周行”乃是“道路”之义。据此,目标词语中没有独立呈现的部分语素——“周”——的释义,在目标词语的整体释义或句解、章(节、段)解、篇解中体现的结果是,这一语素的意义缺失,或者说这一语素在释义上被忽视了。此种释词法的优点是目标词语中部分语素的释义与目标词语的整体意义都能得到独立呈现,不足是目标词语中没有独立呈现释义的语素的意义有可能难以确定,甚至遗漏缺解。

三、“暗箱释词法”

所谓“暗箱释词法”,就是既不独立呈现目标词语中任何语素的释义,也不独立呈现目标词语的整体释义,只在相关的句解或篇章解读中呈现目标词语的整体释义的释词方法。因为读者只能从相关的句解或篇章解读中读到目标词语的整体释义,而不能明确看到注家具体通过什么释词法得到并呈现目标词语的释义,所以谓之“暗箱释词法”。

如贺留胜《〈诗经·卷耳〉研究的苦与乐》一文对“周行”的理解就体现在对《卷耳》的整体理解中:“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位思念意中人的贵族姑娘‘我’(全诗中的‘我’[13],诗中的女主人公,非采卷耳的姑娘),带着几位牵马携酒的女仆,一路迤逦而来;她们来到田地边,田地里卷耳上的露珠还没有干呢,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劳动的姑娘挎着的顷筐里的卷耳还没有采满呢,可她因嗟叹这位思念意中人的贵族姑娘,而忙把那还未装满卷耳的顷筐放到田间过道(田地中墒与墒之间的过道,田地中墒与墒之间东西向的过道)上,……那思念意中人的贵族姑娘一路走过田间地头,走向那‘崔巍’险阻的山冈……那思念意中人的贵族姑娘借酒浇愁,驻足远望……”①具体参见《语言文字报》2020年11月27日第3版贺留胜《〈诗经·卷耳〉研究的苦与乐》一文。此文对“周行”的解释是“田间过道”,但文中既不独立呈现目标词语“周行”中任何语素的释义,也不独立呈现目标词语“周行”的整体释义;读者只能从相关的篇章解读中读到目标词语的整体释义,而不能明确看到注解者具体通过什么释词法得到并呈现目标词语的释义。此种释词法的优点是直接通过语境来对目标词语的释义予以承载,不足是目标词语的语素释义与整体释义都没有得到独立的呈现,显得比较随意。

四、结 论

以上三大类七小种释词方法与释义呈现形式各有其优点,亦各有其不足;有的优点并非是某一种释词方法与释义呈现形式所独有的,有的缺点也并非是某一种释词方法与释义呈现形式所独有的。同一词语的释词方法与释义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既体现了该词的难解性之强,又体现了注家接受的差异性,同时还体现了释词方法与释义呈现形式的丰富性。实际上这也是接受学上释词学方面的一大特色。现通过研究,将这些释词方法与释义呈现形式归纳出来,有利于洞悉各种释词方法与释义呈现形式本身的优点和不足,有利于洞察各种释义本身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对“周行”乃至《卷耳》的历史性本体意义做进一步的研究,有利于填补释词学范畴内古代文学作品中词语的释词方法与呈现形式研究方面的空白,对释词学乃至接受学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猜你喜欢
词法语素整体
语素教学法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应用于词法分析器的算法分析优化
如何选择整体法与隔离法
词法分析程序的设计与实现研究
2010年高考英语“相似”考题例析
再谈语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