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郁离子》题名来源道教考论

2022-12-28 05:27张凯红刘洪强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刘基道教道家

张凯红,刘洪强

(山东师范大学,济南 250000)

一、问题的提出

刘基《郁离子》题目中“郁离”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引人探究,时人对此就有很多解释。影响最大的就是刘基两位弟子吴从善、徐一夔的观点,他们引用《周易》和孔子的言论对此进行阐发。吴从善在《郁离子·序》中说:“夫郁郁,文也;明两,离也;郁离者文明之谓也。”[1]112吴从善以“文”来解释“郁郁”似是受《论语·八佾》“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一句的启发。用“明”解释“离”则是因为《易·离》有言:“明两作离。”孔颖达疏:“明两作离者,离为日,日为明。”合二为一即是“文明”。徐一夔在《郁离子·序》中提到:“郁离者何?离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离子》。”[1]113离卦居东,所以为火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一语也来自《论语·八佾》的“郁郁乎文哉”。

近人也多沿用吴从善和徐一夔二人的观点。有的体现在著作中,如魏建猷和萧善芗先生的《郁离子》点校本、熊宪光先生的《郁离子寓言选》、傅正谷先生的《郁离子评注》、木子先生译注的《郁离子》等。有的在论文中有所体现,如汝海先生的《刘基和他的〈郁离子〉》、吴家驹先生的《刘基与〈郁离子〉》等。以上可看出吴、徐两位的观点接受度较高,可能由于他们本身是刘基的弟子,看法容易使人信服。

近人也有从刘基的为官经历入手,如施杏姑先生认为“郁离”是书中主要人物的名字,郁离子就是刘基虚构的一个形象。施先生在《〈郁离子〉新解》中解释:“郁离子三字中的‘郁’,当解释为‘气’,是郁离子怀才不遇的郁结之气;而‘离’则解释为‘别’,是郁离子希望远离朝堂,逃离政治上的是是非非。”[2]再如胡岩林先生的《〈郁离子〉一书考释》也持此类观点,认为“郁”为郁结、忧愤、不得志,“离”则表明自己要与朝廷脱离君臣关系,毅然离开。

从刘基为官经历入手,认为“郁离”是郁愤离去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郁离”二字更应该贴近作品本身阐释,书中的“郁离子”形象具有多面性,虽然怀才不遇,但知识渊博、见解独到,也并不是一个仕途不顺、郁闷归家的扁平人物形象。因此此种观点也有一定局限性。

还有从“郁离”二字来源于诗歌入手,《广博物志》卷四十三提到:“竹名郁离,不知所出。偶睹沈诗云:‘繁阴上郁郁,促节下离离。’似出于此。”[3]此处认为“郁离”是竹子的别名,但是并没有提到《郁离子》或者刘基,所以此观点与《郁离子》的命名关系不大。

再如晁中辰先生在《刘基〈郁离子〉书名探源》一文中认为,“郁离”二字取自西汉王褒的两句诗。王褒的《责须髯奴辞》中有两句是:“离离若缘坡之竹,郁郁若春田之苗。”刘基因不得志辞官归家,心情必然也是忧愁的,命名取用王褒的诗歌是因为其心境与诗歌意境贴合。再如刘洪强师在《刘基〈郁离子〉命名考》中提出,“郁离”二字来自左思《咏史》(其二)的:“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一句,认为左思诗歌中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思想与《郁离子》中抨击元代统治者在选拔人才上存在民族歧视同一机杼。

能为此类观点提供支持的还有唐朝诗人孙光宪的《酒泉子·曲槛小楼》“曲槛小楼,正是莺花二月。思无聊,愁欲绝。郁离襟”以及张时彻的“江之树郁离离,江之水清且涟漪”等,且历代古诗文中多出现“郁郁”与“离离”,用来形容草木茂盛或者人的忧愁情感。

关于“郁离”二字来自诗歌这一观点,如果按照晁中辰先生的诗句,那么我们得到的是“离郁”而非“郁离”[4],首先在顺序上就说不通。其次《责须髯奴辞》的主旨与《郁离子》也并不符合,该诗全文用戏谑的口吻责备一个奴仆,这与辞官归家的忧愁心情总是有所差别的。再次,诗歌中出现的“郁离”二字大多数是分开出现且多为“郁郁”或“离离”,并不算完美贴合“郁离”二字。最后,诗歌中出现的“草木茂盛”以及“忧愁心绪”的含义具有普适性,并无针对性,刘基也未必选择此含义来命名自己的作品。

与其他拆开“郁离”二字的解释不同,本文认为“郁离”两字作为一个词组首见于道教典籍,因此《郁离子》的命名应该向道教文献资料中寻找来源,且刘基的很多作品都具有浓厚的道家思想,这也是其接受道家思想的证明,刘基也极有可能在为自己作品命名的时候采用与道教有关的词。

二、“郁离”最早见于道教典籍

“郁离”两字作为一个独立的词语,首见于道教典籍,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因此在道教典籍中寻找释义,比其他解释在准确度与匹配度上更有说服力。虽然暂时不能明了“郁离”在道教中的具体含义,只能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测,但“郁离”二字确实与道家思想关系密切。因《郁离子》成书于元末,现举元末之前《道藏》中示例如下:

《上清高圣太上大道君洞真金元八景玉录》:俱西南行,诣沖容育郁离沙天,见玉清七观无生虚皇金灵君,受齐晖晨玄隐符。[5]560

《上清高上金元羽章玉清隐书经》:玉清冲容育郁离沙天齐晖晨玄隐书金玄内文。[6]

《洞真八景玉箓晨图隐符》:齐晖晨玄隐符,沖容育郁离沙天玉清七观无生虚皇金灵君所佩,以朱书黄缯九寸。[5]564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缅平均等,无复髙下,土皆作瑞云浮郁离罗之色。[7]

《云笈七签》:俱西南行,诣冲容育郁离沙天,见玉清七观无生虚皇金灵君,受齐晖晨玄隐符。[8]

《上清灵宝大法》:面东北,念三光一字呪:郁离贞。三遍,吸炁三口,入笔书之。[9]

“郁离”不仅在元代以前出现在道教典籍之中,在元代后期也多次出现,这也是其作为独立词语出现在《道藏》的凭据,现举例如下:

《道法会元》:呵在字上,密念郁离贞九遍。再念郁离之精呪,毕,取左宫太阳炁呵布,存为火府。[10]470

《道法会元》:取太阳眞炁密呪郁离之精,使阳驱阴。[10]475

《道法会元》:心礼九拜,念:郁离贞。九遍。以舌尖同目光书令吐去。[11]

《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念呪书之三符,一如此法呪曰:郁离贞。[12]

从以上示例来看,“郁离”在《道藏》中的出现大部分会伴随着“天”或者是天上的“太阳”等词语,可推测其和“上天”“苍穹”等联系紧密,引申为追求无拘无束、醉心自然。此外,“郁离”二字还会伴随关于符文图案的记载,而刘基也很喜爱道家法术。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刘基本人可能是想感受自然、回归自然,甚至操纵符纸,飞升成仙,去了解我们平常触碰不到的天上人间,所以才选择了《道藏》中“郁离”这个特殊的词语。

三、《郁离子》的道家思想

《郁离子》全书共195 篇,其中45 篇有浓厚的道家色彩。刘基在《郁离子》的文字当中表达出的道家倾向也为此书命名来源于道教典籍提供了支撑。下文将分类论述:

1.知节制与求适度

《郁离子》中此类思想主要体现在主张不过分贪求满足个人欲望、不过分压榨百姓上,如果不知节制一味贪求,必定招致恶果。

例如《赂亡》一文就通过兽类尚且懂得舍弃局部的器官来保全生命的故事,讽刺有的人因为贪求财物而身死,活得还不如兽类通透,果真是:“以贿亡其身以及其家,何其知之不如麝耶!”[1]17

再如《玄石好酒》一篇,借用玄石虽然因为嗜酒尝到了“五脏熏灼,肌骨蒸煮如裂,百药不能救”[1]65的教训,但是还是不能戒除酒瘾的故事来讽刺贪官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天性贪婪的人尝到苦果后,如果继续不知节制地贪图享受,必将尝到更大的苦果。

再如《芈叔课最》一篇,揭示的是不能因为一时的利益过分压榨百姓的道理。芈叔因为征收的赋税最多而得到君王的赏识,但是民为国之本,民富则国强,民穷则国危,高额的税收短时间可以供君王享乐,但最终失去的会是整个国家。

以及《梦骑》一篇,讲述了刍甿见到别人骑马十分羡慕,甚至梦中都在骑马。等到他真正骑上马之后却因为不能控制马匹,“旋于马腹之下”[1]75,头陷入泥里,幸被友人救下才免于一死。归家后他告诫自己的儿子:“知命者有大戒,惟慎无乘马而已。”[1]75由此可见,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不要做无谓的羡慕,即使得到了也会招致灾祸,人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安稳度日。

2.福祸相依的相对主义

《郁离子》中有很多寓言故事揭示矛盾对立的双方相辅相成互相转化的现象,在刘基眼里,事物的好与坏、有用与无用、福与祸、得与失都是相生相伴的。

如《刑赦》一篇论述的就是“生人之道”寓于刑,“杀人之道”存于赦的道理:“刑,威令也,其法至于杀,而生人之道存焉。赦,德令也,其意在乎生,而杀人之道存焉。……是故制刑,期于使民畏,刑有必行,民知犯之之必死也,则死者鲜矣。赦者所以矜蠢愚,宥过误。知罪不避,而辄原焉,是启侥幸之心而教人犯也;至于祸稔恶积,不得已而诛之,是以恩为阱也。”[1]24

刑法是威严的律令,可以断人死罪,但是使人“生”的道理却蕴含其中。同样,赦免是讲恩德的法令,本意是使人“活”,但是杀人之道却存在之中。二者之所以相反相生,是因为制定律令的目的是让百姓害怕,不去触犯刑法,因此也就不会被处罚,即“生人之道”;而赦免的本意是宽恕犯罪,但是也会启发有侥幸心理的人犯罪,最终数罪并罚,不得已而诛杀之,就是“杀人之道”了。

再如《梓棘》篇,将高大华美的梓树与干枯细小的荆棘相比较,荆棘是“修修而不扬,櫹櫹而无所容,幽樛于灌莽之中,翳朽箨而不见太阳”[1]20,梓树却是“干竦穹崖,梢拂九阳,根入九阴,日月过而留其晖,风雨会而流其滋”[1]20。

表面上看梓树胜过荆棘千倍百倍,但好坏之辨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工匠会因为梓树的高大而期望将它作为宫殿的栋梁之材,但是如果梓并没有成为宫殿栋梁的机会,就会“剪为黄肠,与腐肉同归于冥冥之乡,虽欲见太阳,其可得乎?”[1]20而荆棘虽然长度不满八尺,粗细也不超过一根手指头,但是有一身的刺来保护自己,从而可以安身保命,不被打扰地存活下去。

再如《招安》一篇,开头便提出“劝天下之作乱者,其招安之说乎”[1]86的观点。君主的招安之策本意是为了使天下安定,但是鼓动天下人作乱的,其实正是招安,俗语也说“欲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对恶人施行招安之策,也就是对暴乱的放松,定会引起天下大乱,与招安的本意大相径庭。

3.妖鬼之说与神仙道术

在《郁离子》中,有很多妖怪、鬼神、道士的形象出现,如九尾狐、鬼、仙人等,同时也有一些神仙道术存在,如点金术、驭虎之术等等,都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

如《致人之道》一篇,就涉及了鬼妖之说:“粤人有学致鬼者,三年得其术。于是坛其室之北隅以集鬼,鬼至而多,无以食,则相帅以为妖,声闻于外。一夕,其人死而爇其室,邻里莫不笑之。”[1]40

再如《化铁之术》一篇,讲的就是点石成金的神奇道术:“郁离子学道于藐乾罗子冥,授化铁为金之术,遂往入九折之山,得曜冶之钢而炼之。”[1]21

再如《安期生》一篇,提到了驭虎之术:“安期生得道于之罘之山,持赤刀以役虎,左右指使进退,如役小儿。”[1]99旁人虽然偷走了他施法的法器,却学不会道术,命丧虎口。并且这个故事和他的游仙诗中提到的道教轶事费长房学习役鬼之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4.保护自然与归隐之心

《明史·刘基传》记载了刘基写作《郁离子》的写作背景:“经略使李国凤上其功,执政以方氏故抑之,授总管府判,不与兵事。基遂弃官还青田,著《郁离子》以见志。”因此刘基不见用于当权者,产生出尘之意、向往自由是很正常的。刘基在崇尚自然、渴望归隐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提倡审时度势,取之有道。

如《茧丝》一篇中,谈到蚕作茧自缚,原本是希望保护自己,生育后代,没想到被残忍杀死,供养人类。人们夺取蚕用来保护自己的茧,还要说天地万物都是用来供养自己的,却不知用物也须还物,合理的开发利用才是长久之道。《天地之盗》讲的也是如此,人生于天地之间,如果只知道索取而不懂得奉献,早晚会坐吃山空,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刻不容缓。

在《九难》一篇中,提到了郁离子归隐山林的情况:“郁离子冥迹山林,友木石而侣猿猱,茅径不开,草屋肃然。”[1]101其醉心山水之意与林逋的梅妻鹤子异曲同工。《郁离子》本身就是刘基归隐山林之作,书中不少寓言故事都可以看出他对于归隐自然的渴望。

四、刘基诗文的道家倾向

刘基在自己其他作品中也流露出较为明显的道家思想倾向,甚至有直接表达自己想做道士的言论,如《送龙门子入仙华山辞(并序)》:“予弱冠婴疾,习懒不能事,尝爱老氏清净,亦欲作道士,未遂。”[13]213他的《二鬼》中写盘古开天辟地,“以土为肉石为骨,水为血脉天为皮。昆仑为头颅,江海为胃肠……”[13]279与《太上长文大洞灵宝幽玄上品妙经》中把人的五脏血脉与自然万物联系起来非常相似[14]。

在诗歌方面,这种道家思想倾向主要体现在他的游仙诗和隐逸诗当中。刘基的《游仙九首》中,“日月如过翼,瞬息春已秋。何不学神仙,缥缈凌虚游?”[6]320、“揽辔向西北,思欲赴昆仑。琼楼十二重,豹虎夹陛阍”[6]321、“费生市井儿,未尝识神仙。偶然壶中去,谓是别有天”[6]321都是通过描述虚幻的场景直接表明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及赞美之情。他的游仙诗中还记载了关于王母、姮娥以及费长房遇仙学役鬼之术的神仙轶事,表现出浓郁的道家色彩。他的隐逸诗《早春遣怀》中“涧底流泉浑似玉,门前细草总成茵。鹤归自爱山能静,豹隐方知雾有神”[6]471展示自己对于自然美景的眷恋赞赏之情,表达内心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再如《有客来款我》诗,“有客来款我,自谓儒者俦。问我胡不出,乃来此淹留?我笑而不答,彼问方未休。彼我异所志,问答宁相投!青山屋外高,沟水山下流。隐几书一卷,寒檐雀啾啾”[6]363则以轻快的笔触,使一位归于田园、醉心山水、无心官场的隐士跃然纸上。再如《遣兴六首(其二)》中,“既倦则归休,卧阅床上书。无事且为乐,何者为名誉!”[6]355则清晰地表达出自己对世俗名誉的厌倦,内心更渴望无拘无束与自由自在。

此外刘基的作品中还存在不少与道士的直接诗文往来,如《夜听张道士弹琴》《题紫虚道士晚翠楼》《送道士张玄中归桐柏观(并序)》《赠道士蒋玉壶长歌》等。吴光先生的《刘基与道家道教关系论考》中提到,刘基曾与张玄中、宋濂、张雨、吴自福、章思廉、梁惟适、王有大、詹明德、刘云心、陈此一这十位道士有过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来往,而且还对道教内丹修炼之术颇感兴趣。以上都说明其本人受到道家思想影响较大,也很有可能将这种思想倾向表现在《郁离子》的命名上。

综上所述,“郁离”二字的解释虽然聚讼不已,研究者各执己见,但是其确实作为一个独立词语首见于道家典籍,而且明显与“上天”息息相关,可引申为追求自然与渴望成仙。除《郁离子》之外,刘基本人的其他作品也表现出了一些对道家思想的认同,此种现象可以为其《郁离子》命名来自道教提供支撑。虽然“郁离”的准确含义仍然值得探究,但刘基《郁离子》的命名是来源于道教这一推论是合情合理的。

猜你喜欢
刘基道教道家
刘基隐居考述
缔造明朝的传奇军师
北京地区现存元代道教碑刻形制研究现状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道家道教研究
刘基的隐与显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前卫老头”刘基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