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非经贸合作的战略构想

2022-12-28 14:13王上铭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非非洲出口

王上铭

(1.外交学院 国际关系研究所,北京 100037; 2.怀化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一、前言

自16世纪西欧国家的封建主义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兴起以来,古典重商主义在欧洲开始盛行。亚当·斯密首次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了“重商主义”这一概念,并在政府的政策制定上得到了法国路易十四王朝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的呼应,主张为积累货币财富,政府要对经济进行干预和控制,因此重商主义也被称作“柯尔贝尔主义”(Colbertism)。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重商主义思想也找到了如“比较成本学说”等新的理论依据,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并进而导致了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发展和成型。然而,由于价值链上各利益主体分配机制的不健全、不公平,经济系统的问题不能完全在经济系统内解决,需要依靠政治、文化等手段的综合调节,现有的贸易和经济理论及其治理机制已不能解决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矛盾,“逆全球化”运动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不时涌现,中美贸易冲突频发就是这一矛盾的集中体现。

因此,在新时期新的形势下,我们需要改变战略,从“以对外贸易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战略转变到“以对外贸易、投资和劳务齐头并进”为内容的经济对外全面合作战略,以合作促进人类的融合和包容性发展,注重价值链上各利益主体的公平分配,重构“全球贸易治理”机制。

二、近二十年来中非经贸合作的发展情况

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近20年来中非经贸合作经历了四个阶段:逐渐提升(1995年至2002年)、快速发展(2003年至2008年)、结构调整(2009年至2014年)和反弹阶段(2015至今),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

1.逐渐提升阶段(1995年至2002年)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多数非洲国家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经济结构调整方案”进行改革,国民经济发展较快。中非之间商品贸易逐渐增加,进出口额有所提升。1995年~2002年,非洲对中国的进出口均稳步增长,其中:非洲对中国出口由24.6亿美元上升至69.2亿美元,非洲从中国进口由14.2亿美元上升至54.3亿美元。

2.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至2008年)

从2003年开始,中非贸易开始逐年快速、大幅增长。2003年~2008年,非洲对中国出口从83.6亿美元跃升至559.7亿美元,非洲从中国进口则由101.3亿美元上升至510.9亿美元。在此期间,非洲对中国贸易在2004~2006年以及2008年出现“顺差”,其中2008年顺差额最高达到48.8亿美元

3.结构调整阶段(2009年至2014年)

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及“阿拉伯之春”等不利因素影响,此阶段非洲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2008年~2014年,非洲经济增速由2005年~2008年的5.83%下降为3.48%。经济增速下降也对其国际贸易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我国推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措施,中国经济逆势增长。2008年中非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2009年,中国首次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非洲主要进出口商品的“中国份额”十分“抢眼”。在非洲从中国进口方面,杂项制品占比已从第一阶段的24.74%上升到本阶段的40.07%;制成品占比从第一阶段的16.58%上升至本阶段的25.89%;非洲从中国进口机械和运输设备占比也大幅提高,从第一阶段的2.53%上升到本阶段的16.83%。在非洲向中国出口方面,原材料占比已从第一阶段的7.09%上升到本阶段的35.65%,超过发达经济体占比;矿物燃料占比则由第一阶段的2.57%上升到本阶段的14.48%。此外,非洲向中国出口有色金属、贵金属和宝石等制成品类商品占比也快速上升,已由第一阶段的1.87%上升到本阶段的16.11%。

4.反弹阶段(2015年至今)

中非贸易增速经过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回落,到2017年再度反弹,当年中国从非洲进口753亿美元,同比增长32.76%,中国对非洲出口947亿美元,同比增长2.67%。

近20年来的非洲全球贸易格局中,中国已经从“边缘化”的位置迅速成为非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三、新时期中非经贸合作的战略定位

目前,中美贸易冲突频发,欧美发达国家不时涌现“逆全球化”运动,中国政府正在大力倡导“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中国政府提出,要从参与“全球治理”到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尤其是中国政府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维正在积极推动构建新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中非经贸合作看作一个纯粹经济合作的范畴,而应该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定位中非经贸合作。

1.要从地缘政治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高度定位中非经贸合作

2019年12月,美国《油气杂志》(Oil &Gas Journal)发布了2019年全球石油产量和油气储量报告,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2305.8亿吨,其中美洲、中东全球占比均为32%,非洲占比9%。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排名前五名的国家是:第一名委内瑞拉,探明石油储量为3009亿桶,占全球储备比例的18.8%;第二名沙特阿拉伯,探明石油储量为2665亿桶,占全球储备比例的15.9%;第三名加拿大,探明石油储量为1697亿桶,占全球储备比例的10.0%;第四名伊朗,探明石油储量为1584亿桶,占全球储备比例的9.2%;第五名伊拉克,探明石油储量为1425亿桶,占全球储备比例的8.6%。仅这五个国家的石油储量,就占全球石油储备的60%以上。而美国对这五个国家是又打又拉,把对石油控制的影响力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给中国的能源安全带来很多隐患。因此,我国不得不在吉布提、多哥、加纳等非洲大陆以收购港口的方式,打通经过非洲直达中东的能源安全通道。所以,我们要从非洲所处的地缘政治优势考虑中非经贸合作。

2013年9月、10月中国政府分别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的合作倡议,贯穿亚、非、欧大陆,会员覆盖136个国家或地区,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一带一路”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径与方向。作为“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节点,发展和提升中非关系无疑非常重要,落户湖南的中非经贸合作博览会是发展中非关系的一个重要活动与大舞台,湖南要借此良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发展中非关系、提升“一带一路”合作国家战略做出更多贡献。

2.要从国家安全、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定位中非经贸合作关系

首先,中国跟非洲的经济互补性特别强。从资源来讲,中国是一个自然资源非常短缺的国家,而非洲是自然资源很丰富的地方,已探明的矿物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石油、天然气蕴藏丰富;铁、锰、铬、铜、铅、锌、锡、磷酸盐等储量很大;黄金、金刚石久负盛名;许多矿物的储量位居世界前列。非洲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重要生产要素。

其次,从市场的角度来说,非洲的基础设施非常差,而中国的工程建设技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大的比较优势,非洲工程领域的短板,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市场。近几年非洲的城市化建设加快,中产阶级数量大幅增加,目前非洲人口中有三分之一居住在城镇中,预计至2030年该数字将达到二分之一。根据非洲开发银行2014年公布的非洲中产阶级的研究报告,非洲有将近3.13亿人属于中产阶级,占非洲总人口的34%。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他们对通信、交通等方面的消费需求也急剧增加。非洲近13亿人口的消费市场是我国富余产能重要的目标市场。在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各国争夺资源日益激烈的形势下,非洲是我国经济发展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是我国国家经济安全、能源安全、资源安全重要的战略后方,事关我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实现民族复兴大局。

3.要从参与甚至引领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定位中非经贸合作

2012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早在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坦桑尼亚时谈道:“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发展任务、共同的战略利益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当前美国全面遏制中国的形势下,中国政府要参与甚至主导“全球治理”新体系的构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更需要得到非洲国家在各方面的支持。中非合作也是发展中国家合作和南南合作的典范,能促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南北关系的再平衡,推动国际机构的设立、国际机制的完善与创新,促进国际法的完善,改善“全球经济治理”。

四、新时期中非经贸合作的战略构想

1.中国对非应保持一定程度的贸易“逆差”

其一,在我国全球贸易格局中,非洲并非主要出口市场,向非洲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既不利于非洲本地产业发展,又不利于我国对非洲开展产业转移;其二,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时,非洲国家尤其盼望中国能够更多地进口其商品,通过非洲对中国的“顺差”获取更多外汇,这也是我国释放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压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三,在近20年中,发达经济体在对非洲的贸易中基本保持“逆差”,同时,在其进出口商品中占据价值链高端环节,有效避免了很多贸易摩擦,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2.要把中非贸易平衡发展作为一个长期和动态的过程

一方面,中非贸易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既受国际垂直分工和比较优势的影响,也受双方政府宏观引导的影响。在此过程中,中非双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相关方利益错综复杂,需要统筹协调;另一方面,在非洲56个国家和地区中,既有资源出口国,也有资源进口国,各国发展基础和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与中国的贸易结构发展变化也会出现多种情况,需要针对不同国家制定具体方案。

3.要加大对非洲的直接投资,推动消费品生产和制造业向非洲转移

非洲从我国进口的消费品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的产品,目前已具备向非洲进行产业转移的条件,我国应积极推动有关企业在非洲实现本地化生产和销售。

(1)有关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市场风险较低。目前,非洲从全球进口的消费品中,我国已占到近一半份额,有关企业实现本地化生产后,可以很快地打开市场。除了满足非洲本地市场需求外,在非投资企业也可通过美国AGOA法案和欧盟“科托努协定”“洛美协议”等以较低的关税将产品出口欧美市场。更为重要的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欧洲国家为降低成本,更倾向于从非洲采购,这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意味着更多的商机。

(2)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赴非洲投资具备一定的盈利空间。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结论,埃塞俄比亚的工资水平仅为中国的八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劳动生产率则为中国的70%左右。很多中国企业已经开始通过直接投资等方式在非洲开展本地化生产和销售,除了在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尼日利亚、南非等经济规模较大的非洲国家投资外,许多中国纺织、制鞋等轻工业企业也在马里、莱索托、卢旺达等非洲小国投资设厂并取得很好成绩。

(3)对于非洲国家而言,通过与中国合作建设经贸合作区的方式可以集中优势资源,在整体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较快地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当非洲国家通过吸引中国投资而具备相应生产制造能力后,不仅可以减少从中国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更可增加向其他国家的出口,从而达到优化贸易结构、积累发展资金以及提升自身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定位等重要目的。

4.对非贸易与对非投资要相互促进

不仅要通过对非贸易带动对非投资和劳务,还要利用对非投资和劳务的机会促进对非贸易。近年来,我国已在非洲形成以建筑业、采矿业、金融业和制造业为主的产业投资格局,中非基础设施建设和能矿开发合作带动了我国仪器仪表、机械设备、工程设备、建材物资等对非出口增长。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宣布,中国将在未来3年同非方重点实施“十大合作计划”,并提供总额6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投资重点。

(1)机械设备应替代消费品成为我国对非出口的“拳头产品”。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各类机械设备制造成为我国的优势产业,相关产品将逐渐成为我国重点出口产品。目前非洲机械设备大量依靠进口,但基本被欧美国家垄断。在我国基建投资的带动下,有关企业要凭借质量和技术优势积极拓展对非机械设备出口,不断优化我国对非出口结构,提高出口盈利水平。

(2)我国对非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既可带动建材产品出口,也可促进建材企业对外投资。从非洲许多国家基建行业发展趋势来看,今后数年将持续迎来建设高潮,建材产品需求上升。同时,我国国内建材行业产能过剩,加大出口和向外转移产能势所必然。我国对非洲能矿开发领域投资有助于优化中非贸易结构。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加工制造能力,非洲只能出口自然资源初级产品,很难提升产品附加值。在非洲出口我国的石油产品中,原油比例占97%以上,而成品油比例则不到0.5%;诸如铁矿石、铜等有色金属产品也存在类似问题。近年来,我国对非洲能矿开发行业的投资已经帮助一些非洲国家提高了能矿资源产品的勘探、采选、冶炼、加工、制造等能力,但总体看来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大相关投资力度。

猜你喜欢
中非非洲出口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An Uncommon Trip
中国家猫起源于非洲
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与中非合作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龙狮共舞”,中非合作开启新篇章
非洲鼓,打起来
中非合作迈入新时代
给情绪找个出口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