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起来”的合唱指挥艺术
——论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之“动”

2022-12-28 23:00王紫琪
轻音乐 2022年6期
关键词:指挥者动起来克罗

王紫琪

“世间最好的学问都是简单易懂的,而不是故弄玄虚的”,艺术更是如此,最美的艺术不是人工雕琢的,而是自然天成的。这是曹丁老师所言,合唱是一种共性的艺术,通过多层次各个声部的多样表现去达到高度统一。这样的艺术形式是抛开个体突出集体去实现整体的统一性。有机的结合与和谐统一是达到合唱指挥艺术至关重要的一点。对于合唱指挥来说,完整的演绎仅仅是对作品最基本的要求。而合唱艺术作为声乐领域的最高层次,有其多特色、多形式、多层次等众多特点,使人们精神愉悦也陶冶灵魂,但当加入了体态律动后会让其艺术特色更加的显现。

一、合唱指挥艺术的发展脉络

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历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变换着,这条道路虽艰辛但却充满着成就,有过高光时刻也经历过巨大的变革。在这发展的几十年当中,有20世纪50年代建国初期民歌合唱,这一时期的合唱大都是民歌素材给予音乐家以灵感,同时国外的合唱队也让我们的合唱艺术形式得以借鉴;其次是“全国音乐周”兴起的创作风浪,这一时期的作品受苏联乐派的影响较大,后来经历了“大跃进”,使得艺术形式遭到了破坏;紧接着是一次大的变革,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合唱艺术在作品的质量上有了飞跃性的提高;接下来到了70年代,受“文化大革命”影响,歌曲主要以歌颂毛主席为主;最后是新时期下的中国,社会的发展使得大量的合唱作品涌入,艺术家们不断地创作也使得合唱指挥艺术有了新的突破。

二、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概述

(一)体态律动之内涵

“动”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是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状态,它是与“静”相对的,本意是行动,为一定的目的而活动。可以是行为变化,感情的起伏也可以是动态的一个画面,总之具象的情景被赋予了不同的释义。那么来说说律动,这个词语顾名思义是指有节奏地跳动,有规律地运动,多指人听到音乐后按照节奏而通过身体的方式表达的舞动。最后来说体态律动,它是由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所唤起的音乐本能,获得了对音乐的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最终获得了对合唱的体验感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它是以身体为基础,以节奏训练为中心的舞蹈综合性艺术活动。在合唱指挥教学中的律动是指在合唱作品训练之中对于手、臂以及整个身体语言间的训练,对于每一个要点的掌握能让合唱指挥发挥更好的效果。透过现象看本质,体态律动可以说是合唱指挥的基础。为了实现合唱指挥的有机统一,要把律动发挥最大价值,二者要相互交融相互制约,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感受合唱的魅力。

(二)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之缘起

达尔克罗兹在日内瓦教授和声和视唱练耳时发现,学生虽然对于专业有很深的见解,但对于音乐的情感以及音乐本身的美感没有认知。音乐的节奏对于学生来说就像数学公式,他们并不理解音乐本身,感受不到节奏的流动性和表现力。这些种种现象引发了他的思考,毅然决定对其进行研究。最终达尔克罗兹确立了三个阶段,以视唱练耳为改革主体,把体态律动作为理论基础,最后加入即兴创作,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就此诞生。音乐中的节奏因素和力度因素不仅依赖于听觉,而且依赖于其他感觉。在此结论中达尔克罗兹不断地实践,在视唱练耳课堂当中设计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节拍行走练习,继续增加了重拍和节奏型的练习以及速度和情感的练习。这些练习都是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节奏能够有身体反应,能够解放自己内心的状态。培养身体的松弛自然,使人体的肌肉能够轻松迅速执行大脑的主观意愿是达尔克罗兹想解决的首要任务。上课时要求学生穿自由无束缚的衣服,两脚赤裸,达到真正的解放天性。

达尔克罗兹的思想与现代舞创始人伊莎伯拉·邓肯的舞蹈理论也有相似之处。两个人都会通过美学思想的渗透去看待这具有美感的身体语言,邓肯主张的“自由”的舞蹈理念,认为“美即是自然”。达尔克罗兹非常认可邓肯的思想,运动和歌曲的结合以及和音乐的结合都影响着达尔克罗兹理念的形成。与此同时古希腊教育对达尔克罗兹思想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社会实则强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却在经济问题上投入甚多,导致现代教育几近搁浅。所以当达尔克罗兹演示他的教学方法之后,古希腊艺术教授一致认为这是现代社会古希腊教学的模板教学法[1]。

(三)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之“动”的重要性

通过不断地实践达尔克罗兹发现,仅仅通过听觉的训练不能充分让学生感知音乐,应该利用一种强有力的直观方法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音乐最基本框架就是节奏,能够强有力地直击“感官”,法国浪漫作曲家柏辽兹曾经说过:“节奏是一块极为广阔的田野,在那上面耕耘的人将有很大的收获。”节奏的运动和力度的表达都来源于运动,运动会让人们产生肌肉记忆,因此在达尔克罗兹看来,节奏无疑是人体感知的第一观感。律动的加入从音乐入手,让学生通过聆听接触到音符中每一个要素,紧接着通过对以上要素的辨析反馈给大脑,形成身体表达的活动,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的理念更像是把人体的律动变成表达音乐的乐器,正所谓融于音乐却又不同于音乐本身,可见“动”的重要性了。

三、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在合唱指挥中的运用

合唱指挥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形式,肢体语言的表达是合唱指挥的关键性要素,指挥者的手势动作由手指、手腕、小臂、大臂的互相协作配合来完成,通过指挥者的整个肢体表达可以将音乐的起伏完整地演绎。指挥者通过手、头、面部等身体部位的表现,与合唱队员间进行“无声”的交流。现如今的演出中,我们不乏会看到在合唱指挥作品中所设计的律动,对应歌词所展现出来的画面感,这都是体态律动所发挥的作用。在达尔克罗兹的理论观念中,如果音乐中不加入体态律动,那只能称其为最原始的音乐。通过聆听之后,人们对于音乐反馈出来的运动和律动才算是完整的音乐体现。因此,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在合唱指挥中的意义重大。

(一)“动”来源于指挥者自身

合唱指挥的肢体语言更像是一门艺术,对应其本身有着自己系统的训练方法和特点,表演的特殊性和价值。第一层来看,想要把合唱作品表达得淋漓尽致,它所对应的肢体语言要与作品本身的风格相符合、相对应。指挥者在指挥的同时更像是在表达这首作品,了解作品的背景,通过肢体语言体态的律动把感情传递给合唱队员,这样看来,肢体语言对于合唱来说有着先导作用,同时也伴随着合唱的发展而发展。二者的关系密切而又相互制约,从风格具体到细节之处都应该达到一致性。杨鸿年老师作为中国著名的指挥家、教育家,在他指挥过的童声合唱团中,一个简单的起手、一个细微的面部表情就可以让合唱队员们达到音色的变换与统一,这绝非一日之谈。训练有素的背后离不开指挥家和指挥队员夜以继日的练习,但最主要的是指挥者对于肢体语言的透彻表达,也就是笔者想说的指挥者自身的“动”,他的一个抬手,大臂挥动,所有关于音乐的肢体表达都是自身对于音乐的理解抒发,完美地演绎是对于作品的二次加工,同时也让观众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了合唱作品的魅力,这些也都来源于合唱指挥者本身“动”的魅力。

(二)“动”来源于合唱队员的高度统一

声音是有情感的,对于合唱作品来说是要通过合唱队员的声音来传递的,演唱者可以通过声音的强弱、面部表情的变化、生动的表演去呈现给观众。在这里我所说的生动的表演显而易见代表的是体态律动,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人类通过身体将内心情绪转译为音乐,对于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的过程,不如说是情感的过程。要想把情感完美地表达出来,就要通过合唱队员的体态律动。合唱作品的表达是多样化的,发展到现如今我们可以看到,在舞台上越来越多的合唱团选择在作品中加入形式多样的体态律动,有歌颂祖国的合唱队员通过一起拉手高举亦或是挥动国旗、利用身边的道具,如果是欢快跳跃的歌曲,我们可以选择打响指或者拍手的方式,在抒情叙事的作品中可以随着音乐的节拍,“左右左”去晃动身体。合唱队员通过体态律动更好地感受了作品,加深了对于歌词的理解,能更好地抒发感情,同时也能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作品。有感情的音乐与合唱队员高度统一的体态律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是让合唱艺术更加独树一帜。

(三)“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达尔克罗兹认为对于音乐与肢体相融合的律动实际上并不是音乐领域内的,它是一种具有“人性化”的力量,对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节奏”在达尔克罗兹看来是具有重复的特征,而时间和空间是组成节奏的关键,不断变换的节奏经由空间内的反复变换汇聚成一个整体,进而延伸到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亦是如此。潜意识当中的直观感官与有意识的肢体表达互相交替,使身体节奏与精神的节奏达到一致,当这种最根本的能力运用到合唱指挥时,会更加促进认知水平中对于音乐的理解,使身心达到高度和谐发展,也像前两点提及到的体态律动的意义在指挥者本身,也在合唱队员之中,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对于自我本身一种精神的升华。按照裴斯泰洛奇所说,人的智力、精神和身体是完整而不可分割的,这三部分相互联系统一在人的本性中。在合唱中达到生理活动与心理变换的相互促进,在最深处的精神潜意识之中得以释放,是心灵在指挥肢体还是肢体在丰富心灵已然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只需要知会体态律动的加入使合唱指挥更加快速地通往心灵。

(四)在童声合唱训练中的必要性分析

兴趣是个人力求接近、探索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态度和倾向,亦称“爱好”,是个性倾向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她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但在人的心理行为中具有重要作用。一个人对某事物感兴趣时,便对它产生特别的注意,对该事物观察敏锐、记忆牢固、思维活跃、情感深厚[2]。想要开启艺术的大门,那还得通过“艺术”这把钥匙,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你对一件事物感兴趣时才会不断地想去探索。那么对于童声合唱的教学,如果老师只是让学生们接受专业刻板的训练,不断地练习不断地合唱,灌输生硬的理论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兴趣,甚至会排斥合唱的学习,所以要激发兴趣让学生更好的感受音乐。

从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来看,老师很少让学生们去感知作品,不会强调对于音乐的感情抒发,相反总是去强调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这样注重了作品结果性的呈现,忽略了作品本身,对于孩子缺少了根本性的启发,最终所呈现的是有充足的表演完整性但缺失了艺术性的展现。如果将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加入到童声合唱训练之中,有了放松的状态加上游戏性的歌唱训练方法和趣味性的动作感知,学生会解放天性,在学习中娱乐,同时在娱乐中获取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唤醒学生们对于音乐的兴趣,当达到真正的投入学生们会积极主动去配合老师的教学,互相之间的交流也因此变多,增强了音乐感知力,激发了音乐兴趣,也能很好地增强学生之间的社交合作能力。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合唱世界,真正的喜欢合唱。

(五)肢体动作的联动性分析

聆听音乐就像指令一样,然后是接受音乐,会产生初步的认知,紧接着是去解析所听所感,接下来是启动反应机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动”,这个过程有看得见的“动”也有肉眼不见的,是对于解码之后的反应。在一系列自发性的感官相互协作之后与大脑产生连接信号最后进行创造,用肢体表达出对这段音乐的体态律动,这五个阶段缺一不可。比如在人听到欢快明朗的音乐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欢愉的情绪、当切换到速度激烈情绪跌宕起伏的曲调时,人们的肌肉和精神会随之紧张,相反的是柔和的曲子会让人们静静地放松下来,以上都会经历我所说的五个阶段。按照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可以运用肢体动作来间接表示所听到的音乐,如果是强劲有力的音乐,那么就让这个身体紧绷的状态发挥到极致,我们可以双手举起显得很费力。如果是相反的曲调那就使整个身体放松晃动,这样长期以往的练习可以提高对于音乐的敏感反应力,使得体态反应更加精准,也就说我前面所阐述的五个阶段,会一一进行联动性的反应,进而为合唱的感知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六)合唱指挥图示并行性分析

在合唱指挥中,体态律动与合唱指挥图示的运用是最显著也是很关键的一步,两者并行互相融合。在指挥图示的规则之下设计体态律动是为合唱队员服务,也是便捷于自己,亦为通过体态律动设计使合唱队员能更加直观地看到指挥者的图示内容,让音乐更好地流露[3]。确保二者更好的并行融合就要找出他们的共同点,要保证体态律动下的肢体设计不被忽视,使其运用的得当具体,起到补充升华的作用。上一点中所提及如果是速度激烈的基调,那么在合唱指挥图示中,指挥者需要使击拍的图示逐渐扩大,表达对于音乐的力量,反之若是较为柔和的基调,那就应该全身放松,图示也呈下降趋势。当体态律动与合唱指挥图示相互结合会使其艺术性更加的突出,丰富了刻板的指挥图示,同时使得观众也有了更为深刻的共鸣。这样的生命力存在于合唱者、合唱队员以及观众中,让合唱指挥艺术得到了升华。

结 语

显然,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的加入更加生动地表达了合唱指挥艺术。本文从体态律动本义入手迁移到它的缘来以及重要性,后来又分析了其在合唱指挥中的意义,能够“动”于指挥者也可以“动”于合唱队员,最终促成整体身心和谐发展。在合唱指挥的应用之中阐述了童声合唱训练中加入律动对学生音乐的启发性、肢体动作的感知与合唱指挥图示也是可行且必要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的观念是要融于合唱指挥之中,那么不论是在音乐的感知力亦或是教学之中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合唱指挥本身的艺术性也能更精准更好地升华。

注释:

[1]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5—8.

[2]冯 婷.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应用于童声合唱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20.

[3]陈 琳.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在合唱指挥教学中的实施[J].戏剧之家,2017(21):204.

猜你喜欢
指挥者动起来克罗
迟到大王
最喜欢的画作
梧桐树的回忆
如何有效调动合唱排练队员的热情
克罗历险记
合唱指挥者应具备的素质与指挥要点
冠心病人如何“动起来”
未来城市交通如何“动起来”
论公司领导者的领导力
合唱指挥者应具有的素质及指挥要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