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以喀什大学为例

2022-12-29 08:14吴亚南
轻音乐 2022年7期
关键词:音乐史喀什教学模式

吴亚南

2019年12月“新冠疫情”爆发,疫情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教育上尤其是高校教育的影响也是空前的,它促使教育方式加快了改革的进程。教育部发布《疫情防控期间做好高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高校应充分利用上线的慕课和优质在线课程教学资源,依托各级各类在线课程平台、校内网络学习空间等,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喀什大学作为我国最西部的高校积极地践行教育部和自治区的号召,全校师生积极展开线上教学,加快了原本就在计划之中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进程。在创建精品课程和“双万计划”的大背景下,喀什大学作为21世纪综合类大学,又地处南疆,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优势,实施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更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在专业建设上有所成效显得尤为重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新时期教育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向,将线上线下的教育模式运用到音乐学学科中来目前依然处于探索时期。本课题就是一个探索在中国音乐史课程中进行实践运用的个案,希望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国音乐史课程的实践可以推动学科教学改革的步伐,也为喀什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其他理论学科提供参考。

一、喀什大学开展中国音乐史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背景

2015年笔者已经开始着手在所教授的中国音乐史课程进行教育改革的尝试,并成功立项校内教研教改课题《翻转课堂模式下的中国音乐史课程实践研究》,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改革的效果已经初步显露,同学们的上课状态、上课积极性已有所提高。因此在已有的经验和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国音乐史课程的教学改革手段、改革方法有待实施。雨课堂、钉钉、腾讯会议等多种智慧教学工具的使用,加上超星尔雅、智慧树等多个在线教学平台与喀什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使中国音乐史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具备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更值得一体的是,在2013年4月26日成立了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联盟最初的使命就是给西部学生带去更多优质的课程,打破资源教育不平衡,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课程选择,推动优质资源共享 。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又启动“慕课西行计划”,2021年东西部课程共享联盟携手智慧树正式启动“慕课西行 同步课堂”,该计划通过采用互联网与沉浸式直播互动教室的方式,打造线上线下跨校混合式教学模式,从而提升高校优质资源援助西部的效率。在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和智慧树共同推动慕课西行计划,喀什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与四川音乐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取得了联系,于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进行线上课程的同步试验。以上这些都为中国音乐史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支持和便利。

二、喀什大学音乐学专业中国音乐史课程的现状

中国音乐史课程是音乐学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具有重要的学习和教育价值。李方元先生说“从教育视角看,音乐史的教育问题应相关于两个方面的重大问题:一是中国音乐史的学习价值……二是中国音乐史的教育价值,提升音乐史课程全面的教育功能,挖掘音乐史课程中潜在的人文价值,为夯实学生的情感和道德基础提供帮助,为人格建构提供有益的支持。”[1]作为高校一线教育工作者,笔者从2014年就业于喀什师范学院艺术系(2015年4月更名为喀什大学,艺术系遂更名为艺术学院,至2021年艺术学院分为美术设计学院和音乐舞蹈学院)开始便教授中国音乐史课程,通过7年的实践深知,要把中国厚重的音乐文化积淀在一年的时间内让同学们有比较清晰印象的难度。一是要打好中国音乐史课程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要进行多种教学方式的探索。自1922年叶伯和先生的《中国音乐史》开始,就有了学术专著,如杨荫浏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吴钊等著《中国音乐史略》、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也有音乐通识类教材,如夏野主编《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孙继南等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等专著的不断问世,在中国音乐史教学方面也不断有人在进行探索。笔者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尝试,以期寻求一种较为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

喀什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音乐学专业生源来自新疆、甘肃、贵州、山东、陕西、河南等省份,学生本身也存在着音乐基础不一的情况。中国音乐史课程开课时间是音乐学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和二年级的第一学期,讲述的内容分别是中国古代音乐史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从7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普遍在学习古代音乐史的时候感觉到困难,原因有三:其一,古代史内容涉及大量的古代文献典籍,同学们对文字含义的理解比较困难,尤其是对于民语言的同学来说理解古文献可谓难上加难。其二,古代音乐史部分音乐作品流传较少,因此学起来较为枯燥,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有人认为是“哑巴音乐史”(当然笔者不太认同这种观点,现代很多音乐史的著作已经将文字的音乐史料、音乐文化的论述还有音乐作品进行比较有效的结合,如我们音乐学专业所选用的教材《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普修教程》,不是只有单纯的文字,还有较丰富的音响素材,因此更不能称为“哑巴”)。其三,古代史时空跨度较大,仅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就完成古代史内容的讲述非常紧张,深入讲解耗时多,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和目标,很容易变成灌输式的课堂,一些教学活动无法展开,没有办法及时发现学生的掌握情况,慢慢的形成了“沉重”的课堂,无形当中也影响到学生近代史的课堂兴趣(也是基于这个原因,笔者在2015年教研教改课题中,中国音乐史翻转课堂就是在近代史内容上实行的改革试验)。

三、有效探索

结合目前的课程外部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现状,笔者在课堂上进行线上、线上线下、线下多种途径进行探索,拟实施措施如下。

(一)线下——让课堂活起来

1.讲述前世今生,让课堂活起来

这种方式的尝试源于一档非常受人喜爱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这个节目通过博物馆推选的文物,采用编演的形式对文物进行解读,结合史料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让文物活起来。你会看到第一季第一期的国宝——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青绿山水画——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十八岁的天才少年仅用半年完成的传世佳作,以“咫尺有千里之趣”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而国家宝藏展演季由中国舞蹈学院编演的古典舞《只此青绿》便是对这幅画作的深层次演绎,让人在观赏中理解了少年胸怀祖国的热忱,仿佛融入到这幅既写实又富有理想,既壮阔雄浑又细腻精到的山水画中。画作本不语,却又仿佛能听到它在娓娓道来,这就是文物的魅力。在国家宝藏推选的文物中,我们还看到被誉为稀世珍宝的曾侯乙编钟及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实物河南舞阳贾湖骨笛。让人仿佛能够穿越回古代,直接与古人对话。

在中国音乐史的课堂尤其是在进行古代史部分讲解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形式让同学们提高课堂活跃度,营造欢快轻松地学习氛围,变成“参与”历史而不是只读文字中的历史,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古代史部分除了在国家宝藏出现的河南舞阳贾湖骨笛、曾侯乙编钟等乐器,还有钟子期、俞伯牙、竹林七贤、蔡邕等历史名人,还有《高山流水》《长恨歌》《霓裳羽衣舞》等名曲,更有《碣石调幽兰》《白石道人歌曲》等古谱,这些都可以是我们的切入点,围绕人或物以组进行创编,结合文献史料和已有的音视频,演出同学们自己理解的古代史。这种让课堂活起来的形式不仅会让同学们记忆深刻,更能体会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由衷地佩服古人的智慧,更能够增强身为华夏子孙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

2.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翻转模式

虽说中国音乐史课程属于理论课,但是也可以结合实践让课堂轻松欢快。这种方式主要还是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让同学们在上课时通过与自身所学的专业相结合,增强理解,增加印象。实施的主要内容是中国近代史的部分,尤其是讲到器乐时便与同学们演绎。正如李晶所说“教学过程应注重落实“学生参与、双向互动”的原则,改变“满堂灌”“只抄笔记不思考”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和项目,培养学生分析、表演、教学等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2]本次实施实践的内容相比2015年进行教研教改课题的实施范围要更广阔一些(2015年进行课堂试验是选取了26-32,7次课14学时的内容),贯穿整个学期,16节课32个课时的训练。采用的方法是线下授课,但是讲课的主角是同学们,按照专业进行分组,本次试验是在音乐学20级1班和2班展开,同学们共计61人,分为4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前期资料收集(包括文献资料和音视频资料)、教案讲稿课件的设计、课堂讲授,授课完成后进行师生互评、课堂总结。引导同学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教学反思,为以后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开学第一堂课先介绍本学期实施翻转的模式以及获取资料的途径,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提高综合能力。比如在28讲的内容中,我国的弹拨乐器,20级有一名演奏中阮的同学,结合他带到课堂的乐器,让同学们能够直观的感受到乐器形制、乐器音色和演奏时的技巧。通过身边同学的演绎拉近与课堂讲解内容的距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填鸭式教学为讨论课堂。

(二)线上线下——慕课西行计划中国音乐史同步课堂

2021年6月智慧树平台积极争取到中国音乐史课程的同步课堂,合作单位是山东师范大学,也因2019年山东师范大学陈欣教授的慕课在智慧树上线,喀什大学就选修了陈教授的课程,对陈教授的课堂深深地肯定,因山东师范大学没有智慧树的硬件教室,陈欣教授带领音乐学的同学们选择了借用山东中医药大学教室完成同步课堂。终于在不懈的努力下2021年11月19日星期五下午16:00—17:40山东师范大学与喀什大学两校同上一堂课得以实现,两校的这次合作实现了东西部课堂优质师资和优质慕课资源共享。这次课程讲授的内容是“大国重器,守正创新——曾侯乙编钟的前世今生”,具体内容是中国音乐古代史部分曾侯乙编钟,陈欣教授的讲解平易近人、形象生动,结合古今对比,让同学们清晰地了解了周代礼器编钟的运用。编钟是古代乐器更是大国礼器,它身上蕴含着中华文化中礼的内涵。曾侯乙编钟不仅制作精美,是迄今为止发现最大的乐器,也让同学们体会出古代乐律学的发展高度,时至今日仍让我们叹为观止,我们不禁感叹大国的工匠精神,也通过编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曾侯乙编钟是外国人听得懂的中国声音,也是现代人能听到的古代声音,它是跨越时空的一件乐器。这件乐器是我们了解古代乐器的一扇门,更是可以让我们去了解学习传统音乐的窗口。

此次同步课堂让喀什大学的学子们感受到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实际运用,也对此次同步课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收获颇丰。这次同步课堂是在中国音乐史课程线上线下的一个有益探索,后续会在此次同步的经验基础上继续深化中国音乐史近代史的内容,做到从一次到多次的同步,渐渐深入。

(三)线上——Spoc课程的建立

方式一:依托智慧树平台,建立Spoc课程,在智慧树APP知到上建立中国音乐史翻转课,将课件、参考文献、图像、音频、视频等资源先进行上传,按照学号将同学们进行分组,分阶段进行学习任务和作业的布置,考试模块设置期中和期末两次考核,最终形成既重视平时过程化考核又依托期末考核的评价标准。方式二:超星泛雅本校课程自建课,超星泛雅在喀什大学设立了自建课模块,笔者在2021年3月建立了中国音乐史课程的教师自建课。基本操作方式与智慧树翻转课相类似,超星泛雅的监督环节更为有效及时,比如上课签到、随机回答问题、投屏等功能。

不管使用以上哪种方式,同学们都可以感受到线上Spoc课程建立所带来的方便,不局限于时间和地点,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讨论,充分利用了同学们的碎片时间达到学习的目的。并且建立Spoc还可以使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到每位同学的问题,及时解答和讨论,根据不同同学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思考。就目前20级同学的使用与参与情况来看,Spoc课程的建立对学习中国音乐史课程有较大的帮助。

结 语

新时期高校教学在“双万计划”和“打造金课”的背景下,从单纯的线下教学到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趋势,也是高校教育面临的大变革。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笔者认为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我们的认识也是呈螺旋上升的趋势,从中国音乐史学科著作的不断问世到学科教学的逐步探索,我们的认识也在步步深入。笔者通过所在高校中国音乐史课程的实践探索,从线下、线上线下结合、线上三维的立体尝试,实现互动方式的转变。喀什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中国音乐史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让同学们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表演能力、创新能力得到锻炼,为更好地适应将来的教育工作打下基础。

注释:

[1]李方元.关于“重写音乐史”的几点思考—历史与教育双重视角的审视[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0(04):10.

[2]李 晶.高师西方音乐史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音乐教育,2021(03):49.

猜你喜欢
音乐史喀什教学模式
喀什城是座大巴扎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基于中国音乐史的百年发展历程探索
丝绸之路之喀什·五香人生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专题国际学术研讨会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构建西方音乐史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法
加强中国音乐史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