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思维视域下的钢琴专业课程建设

2022-12-29 08:14马红霞
轻音乐 2022年7期
关键词:钢琴演奏专业课程钢琴

马红霞

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到了全新阶段,面对文化经济的高速发展艺术教育也从传统化走向现代化、精英化、大众化。在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同时,高速发展的网络科技势必带来教育形式、理念的革新,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传统以“技术本位”为准转向“素养本位”,学生透过钢琴课程的学习能够塑造艺术审美力、品鉴能力[1]。对于音乐教学的研究模式,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欧美国家从实证思维、教育心理学、社会学多角度方法,这种方法建立在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基础上,并逐渐形成主流的研究方法。在实证思维者看来,实践是检验建设学科知识的唯一来源,笔者认为实证性研究思维在钢琴课程教学中能够切实地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解决问题,特别是钢琴课程更应该立足于现实,切实思考未来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方向。

一、课程定位

不同学校对于钢琴课程的定位应该是不同的,但在当下的各类学校中,对于钢琴课程的定位却存在着一定的偏颇。课程定位出现问题势必影响课程的实施,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理念的确立、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方面面都会影响课程的质量。但是,无论从国内综合类高校的音乐专业还是师范类高校的音乐专业以及专业高校的音乐专业来看,对于钢琴课程的定位大多为钢琴演奏,在具体教学实施中并没有呈现差异性,长此以往很多教师与学生便认为是理所应当了。因此,各类钢琴专业毕业生在走出大学校门时对自己的专业认知模糊,缺乏明确的职业方向,“毕业就失业”的现状比比皆是。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钢琴演奏还是钢琴教育一方面要注重对基本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也不能缺少职业教育,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生毕业后会从事钢琴教育教学工作、钢琴伴奏工作,能够成为职业演奏者的学生凤毛麟角,但我们的课程教学中却严重缺少了职业教育的内容。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反对单一化、片面化而是要以全面性、灵活性、综合性、实践性为特征,而这些特征都应该成为新时期钢琴教学课程定位应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课程大纲

钢琴专业教学课程与纯粹的钢琴表演不同,二者肩负着不同的教学任务,其所构建的教学体系也不同。钢琴专业教学课程不是单一的表演也更非狭义上的理论讲解,而是在二者的基础上将“教”“奏”“用”合为一体。在以音乐教育为核心的钢琴专业课程中,强调更多的是有关演奏知识的准确性、实用性和多样性,这是我们通常意义说的综合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与学生应该摒弃传统认为专业钢琴课程教学就是培养钢琴家的狭隘看法,而应该结合时代的发展需求、艺术市场的需要,形成更为科学、多元的课程定位[2]。

“教育要走在学生前面”。当下高校的钢琴教学一定要具有超前性,对于大多数的钢琴专业学生来说,未来的工作发展方向多以钢琴教学为主,因此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学生的课程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十分重要。钢琴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培养演奏人才,更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制定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发展的课程大纲。试想,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都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问题,无法胜任之后的工作,那么怎么去适应未来社会教育形式多样变化带来的教学挑战呢?

钢琴演奏专业不是新兴学科,钢琴课程不是新设课程。从我国各类高校艺术专业发展看,早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在课程大纲方面来看首先课程大纲是确定教学方向、指定教学内容、教材以及把控教学进度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衡量课程教学质量指导教学的文件。从前的钢琴专业课程教学大纲都是以具体的实施教师进行全权负责,如每一位老师在开学之初都会将自身一学年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交给院系,专业教师在课程大纲方面有足够的指定权利。但是,这种不严谨的制定方法使得在钢琴专业教学中出现水平参差不齐,学生认知片面单一,而且很难构建科学严谨的学科意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而学生对于“怎么学”“如何学”缺乏深入理性的思考,这些对于学生今后的钢琴教学、艺术指导工作有大的影响。因此, 确立严谨科学的课程大纲非常重要,它进一步影响着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效果,可以说课程大纲是教育教学的基础,是培育优秀人才的前提。

三、钢琴演奏课程构建

(一)钢琴演奏课程目标建设

课程目标是教师课程实施的方向、纲领,构建严谨科学的课程目标建设切实影响着课程的具体实施。从当前来看,国家有统一的课程标准,而不同的学校制定的教学目标更多,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课程改革后教育工作者对于课程建设的思索,这些课程目标的实施为钢琴专业课程教学的多元性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依然存在问题。从实证性思维视角出发,笔者从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来看,钢琴专业学生们普遍缺乏对于素质教育的深刻理解而无法将自身所学应用于实践中,“学无所用”的情况比比皆是,对此我们应该反思课程目标建设的问题。

我国2011年所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重点强调了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应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我们透过义务教育的音乐课程目标来思考当下高校钢琴演奏人才的培养,是否能够适合与义务教育人才的需要相适应。[3]

首先,在中小学的课程标准中看到,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贯穿音乐课程的始终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段审美训练的过程。由此可见,高校钢琴人才的培养,课程训练中除了技术性的训练外,更应该多元化、灵活化,融入更多审美性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宽认知维度、完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培养作品分析能力、鉴赏能力,要从根本上打破原有“重技术轻艺术”思维桎梏而转向更多地以审美为核心的角度去理解作品,进一步挖掘作品内涵[4]。此外,对音乐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应该渗透在实践之中,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纸上谈兵”,在实操中也要切实引导学生去感知音乐的美。

其次,高校钢琴专业课程目标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也应该进行配套革新,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动并打破刻板印象,进行小组课、集体课、学术交流课、实践课通过不同的授课形式挖掘学生的多方面潜能,锻炼学生多方面能力。

最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确立的认知理念是,无论是义务教学还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音乐教育的终极意义在于培养拥有美好情操、健全人格的人,这些学习者是我们国家未来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学生只要拥有美好健全的人格才能在其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二)钢琴专业课程内容设置

从实证角度研究有关钢琴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对于“弹法”的过分执着已然成为钢琴课程内容的唯一,笔者在这里不是不强调技术,而是认为我们应该在钢琴专业教学中强调技术与艺术结合、实践与理论结合、实用与适用结合、就业与创新结合。钢琴专业课程内容不能仅仅以演奏为基础,要理论与实践,实践与教学,教学与应用,应用与审美多角度内容相结合,理论、演奏、教法、美学这些都应该是钢琴专业课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5]。有关多维度钢琴课程设置如下:

第一,钢琴理论课程是引导学生构建音乐认知的思维基础,从实证思维角度看,钢琴理论课程是钢琴演奏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它包含:钢琴基本文献导读、钢琴发展史、演奏技巧理论、演奏心理学等。虽然我们不能做到系统性、全面的认识,但是应该在授课中去不断地总结,透过理论内容的引导应该规范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切实提升培养未来钢琴从业者的理论素养。

第二,钢琴演奏课程,演奏是课程实践的基础,亦是钢琴课的重中之重。演奏能力是课程教学的基础,但不能将其唯一化,教师应该在练习演奏技能的基础上更多地引导学生拓宽对不同演奏方法的理解和认知。面对不同的作品,采用何种演奏方法很重要。教育切忌狭隘,钢琴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多元的角度思考演奏而非一味沉醉于技能的练习上。

第三,钢琴教学法课程。仅仅懂得演奏而忽视了教学能力的培养势必会导致学生未来的路越来越“窄”,并且与艺术教育中市场需求慢慢脱轨。我们当下的高校钢琴课程极为欠缺对钢琴教学法的教学引导,学生和老师们都认为钢琴专业课程就是演奏课程,将作品演奏熟练是终极目的,但学生对于不同的作品的演奏方法以及同一作品不同部分的演奏方法的理解是不够的。在我们的平日教学中,急于求成的心态使得学生和教师都“死扣”演奏的熟练度,求结果的心理远远高于专注过程,在笔者看来这是教学过程中应该摒弃的陋习,过程中对于不同方法的思考和研究是实现课程价值事半功倍效果的重要课题。

第四,即兴伴奏与室内乐及其他风格钢琴演奏训练。从实证性角度看,当下的高校钢琴教学多是“一对一”式的,即兴伴奏的课程在专业性院校有安排,但所练习的作品也大多过于程式化,并无太多的创新。学生对于不同风格的音乐以及演奏形式都知之甚少,大多数人在求学的过程中只弹过车尔尼、巴赫、贝多芬、肖邦等作曲家的作品而对于其他风格的音乐了解得非常少。例如:现代音乐、爵士乐、后现代音乐作品,等等,这些不同形式作品的演奏风格都应该引导学生去了解、接触。此外,钢琴与不同乐器的合奏,例如民乐合奏、管弦乐合奏的训练,从现实角度看这些是十分必要的,学生除了能进行独奏表演外还应该具备多乐器合奏的能力,训练不同的演奏思维进而适应未来钢琴演奏、教学人才的需要。

第五,音乐美学。这是笔者认为重要的一部分,但在现实实践中却往往是教师与学生最容易忽视的部分。很多教师认为,音乐美学不归属于钢琴教学的范畴,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对于未来艺术教育从业者的要求来看,发现音乐之美、懂得音乐之美,能够鉴赏音乐之美是十分重要的,素质教育中义务教育的明确规定是“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试想一个不懂得发现美、欣赏美的人怎能创造出美呢?而音乐美学正是从基础上培养教育者与学习者的审美发展重要渠道,因此对于未来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音乐美学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

四、钢琴课程建设扩展认识

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面对新时代的发展趋势,都应该紧随其脚步不断锐意革新。几十年来,一批批的教育先锋的涌现为我国的教育改革事业注入了无限活力。钢琴教育从“知识技术本位”也向“艺术素养本位”转变,并不断彰显出艺术教育的价值魅力[6]。未来,钢琴课程改革依然会不断深化,在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方法、课程评价都会有新的发展要求。笔者在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基础上,为未来钢琴教学提出几点设想:

首先,对学力的发展。所谓学力是指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而形成的能力,并迅速适应时代的发展,能够应用于之后的多种实际工作中。西方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对学力进行过讨论并确定其重要习性,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中,近些年来也围绕着学力、能力以及素养等问题进行了大量讨论,也针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不同的学力观。钢琴教师作为未来艺术教育的中坚力量,对于艺术学力的培养更应该着眼于更高的背景下,在不断扬弃中寻求新发展、不断解构中重新建构,除了演奏能力更要具备高水平的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立足于全球背景发展下钢琴专业发展的方向。

其次,对评价的发展。教学评价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早已不能适应今时今日钢琴课程的发展。对于新时期里学生学力发展的新要求,教学评价从“技能知识评价”转向“素养评价”,教学评价更加注重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结合,考核学习的标准从重结果转向了重结果更重过程,评价活动的中心发生了转移。这无疑是教学评价系统化、专业化的转移,未来的教学评价也应该更加系统、科学[7]。

结 语

钢琴专业课程建设是复杂而充满挑战的过程,优质的课程构建需要优质的师资、优质的理念、优质的内容以及相应的配套改革举措。好的钢琴课程建设除了思考课程本身的问题所在外,更应该着眼于未来,在发现问题中不断去审视问题、改进问题,这一过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从2001年教育改革实施起,二十几年的进程中造就了一大批改革者和教育者,未来更孕育着强大的力量。另一方面,国体之大,不同地区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能够弥补这种差距非一日之功,这些都是未来教育工作者的挑战,面对下一个二十年,高校钢琴专业教学依然应该立足于实证思维,在实践的基础上夯实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的同时用更高的格局与视角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优质人才,摆脱传统的“重成绩轻能力、重技术轻艺术”的思维定势,而是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

注释:

[1]钟启泉.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挑战性课题[J].基础教育课程,2021(11):5—20.

[2]冯韶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改革之构想[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0(04):71—7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4]杨小丁.新时期高等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建设刍议[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0):51—54.

[5]吴 蕾.浅谈高师钢琴课程的建设[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118—120.

[6]范晓君.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改革的构想[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06):78—80.

[7]张海生,张 晶,储常连.高校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与政策措施[J].煤炭高等教育,2015(05):20—25.

猜你喜欢
钢琴演奏专业课程钢琴
钢琴演奏中的表现力分析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视唱练耳在钢琴演奏中的实践应用探讨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钢琴演奏技巧对于音乐表现的重要作用及训练方法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钢琴演奏中心理控制的作用
纸钢琴
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