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曲《新翻羽调绿腰》的秦派民乐特征

2022-12-29 08:14
轻音乐 2022年7期
关键词:琵琶曲大曲民乐

徐 杨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鼎盛时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唐代音乐文化创造了享有盛誉的乐舞艺术。受当时音乐艺术环境的影响,琵琶演奏达到了高峰期,创作了许多佳作,一直处于领奏的位置。唐诗中虽然对于琵琶的形制、演奏形式、演奏效果等都有所描述,但是并不能给我们带来直接的音响效果。伴随着无数琵琶演奏家的探索研究,琵琶独奏曲《新翻羽调绿腰》的创作出现,不仅满足了当代对于唐代大曲音乐作品的需要,还挖掘了唐代大曲的社会价值以及艺术内涵。把我们重新带回到唐朝那个歌舞盛世,更方便我们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拓展及延伸。

一、琵琶曲《新翻羽调绿腰》的历史溯源

音乐源于文化,文化寓于音乐之中。任何一个地区的音乐文化发展都离不开当地的历史背景、人文环境、风俗习惯等,唐朝的都城设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由此可知,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具有盛唐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化底蕴以及艺术方面的深厚积淀,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演变,以“秦派民乐”独树一帜。“秦派民乐”是二十世纪下半叶,在中国陕西省形成的一种音乐创作现象。一批民族演奏家与专业作曲家投身于民族器乐领域,创作了大量以陕西民间音乐为素材或以陕西风格为取向的民族器乐作品。如:古筝独奏《长安八景》、大型古典诗词歌舞《诗经新乐舞》、大型民族管弦乐曲《西部随想》《大漠组曲》等,都是“秦派民乐”的佳作。与此同时,琵琶曲《新翻羽调绿腰》亦是“秦派民乐”的代表乐曲。

据传约唐贞元年间,宫廷乐师向德宗进献新编乐曲《六幺》,此曲曲调清新委婉、柔美动听,德宗十分喜欢。但是由于这首曲子过于冗长,故命人将其最精彩的部分摘录出来,被命名为《录腰》,而后改为《绿腰》。追溯到现代,作曲家杨洁明随着陕西歌舞团创作大型歌舞《仿唐乐舞》时,又将这首古曲重新编排,改编成为琵琶独奏曲,命名为“新翻羽调绿腰”。对于“新翻”的释意,是作者受到唐代诗人刘禹锡“劝君莫唱前朝曲,请听新翻杨柳枝”的影响,同时,作者又是在没有任何音响资料的情况下,大量考察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历史文献记载资料,采用了新的作曲技法,从而创作了这首乐曲,因此采用“新翻”二字。对于“羽调”的释意,则是作曲家在创作时采用了雅乐羽调式和清乐、雅乐两个音阶,而后再结合“绿腰”的曲谱特点、唐代的传统音乐文化及现代音乐元素创作而成的。同时,借鉴了唐代的词调歌曲和叶栋解译的《敦煌琵琶曲谱》的音乐风格。在乐曲结构的基础上,借鉴了唐代大曲的曲式结构,并以《杨柳枝词九首·其一》中的诗句作为不同段落的标题,其创作思维别具新意,创作手法开阔多样,在不脱离唐代乐舞艺术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巧妙地完成了此曲的创作。

据《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记载:“唐代歌舞大曲又名唐代大曲、燕乐大曲,是一种多段体的歌舞音乐,其内部又综合了器乐、歌唱及舞蹈。”因此,杨荫浏先生将唐代大曲结构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散序;中序、拍序或歌头;破或舞遍。由此可知,唐代大曲是独立完整的歌舞艺术,除了内在结构的复杂性,还包括音乐性格的丰富性以及艺术逻辑上的关系,对现世的音乐创作与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琵琶曲《新翻羽调绿腰》在继承唐代大曲的基础上,进行音乐创作[1]。在“秦派”仿唐弹拨类音乐作品中,以

琵琶曲《新翻羽调绿腰》最为典型。该首作品用来表现陕西音乐的风格特征,并且在音响效果、表现方式、演奏技法上都带有古韵色彩。对于这首乐曲来说,陕西风格的表达是对盛唐时期音乐文化的延续,全曲优美流畅、古朴深邃。演奏过程中,时而如高山流水般清脆悦耳,时而如霸王擂鼓般低沉壮烈。在艺术特色上,更是古代与现代的对话,历史与现今的集合,是一份不可多得的佳作。

二、琵琶曲《新翻羽调绿腰》的音乐结构特征

《新翻羽调绿腰》为五段体乐曲,分别以五言唐诗命名小标题。其中,“散序多拢捻”是选自元稹的《琵琶歌》,其余的四个标题都选自李群玉的《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杨洁明先生在创作乐曲时模拟唐代大曲的音乐结构,旋律流畅优美,节拍形式多变,颇具有唐代的风韵。即:散序——“散序多拢捻”、中序——“轻盈绿腰舞”“慢态不能穷”“婉若游龙举”、破——“繁姿曲向终”。

引子部分“散序多拢捻”,在唐代大曲的分类中属于散序部分。按中国传统音乐板式的划分,属于“散板”类。该部分柔情而舒展,在调式上采用了雅乐羽调式,旋律走向较为平稳。节奏上属于自由而舒展的散板,弹性的律动变化,衔接自然,收放自如[2]。赋予了整首舞曲不同的动律,通过轻、重、缓、急来表现,反映出当时舞者内在的情感变化过程。虽然这一段很短小,但是指法、节奏变化十分丰富,清晰的十连音后接一个长轮,模仿的我国板鼓的音响效果。仿佛是在呼喊一位飘飘欲仙,正步履轻盈地走来的少女。

第一部分“轻盈绿腰舞”为唐大曲中序的开始,板式属于“慢板”类。采用的中板的速度,旋律柔美、典雅,节奏舒缓。第一至第十六小节,以拉弦开始,后接全轮,相互交替进行。乐曲速度从容缓慢,节奏平稳。音乐上充满柔情,一副江南女子舞姿翩翩的形象跃然于眼前。第十八到第三十二小节,采用轮指与摭分间或进行,同时要注意乐句的长短变化以及点线交替。演奏力度逐渐加强,使旋律更加明快柔美,乐音清脆,声音如珠落玉盘。而后乐曲速度逐渐变慢,舞姿渐渐收尾,好比南国佳人,轻盈婀娜,身段飘逸柔美,给人们呈现了一幅优美秀丽的舞蹈景象。

第二部分“慢态不能穷”,依旧属于“中速”部分。本段开始采用了摭分的手法,速度由慢渐快。音乐表现生动活泼,节奏短促有力。在演奏过程中,摭要注重用大指和食指的指肚触弦,分要注重用大指和食指的指尖触弦。音色一柔一刚,一明一暗。两相结合将乐曲引入急促欢快的舞蹈之中,同时体现了乐舞缤纷绚丽之感。第十五小节开始,以弹挑引入,速度由慢渐快。要注意左手按弦的力度,及右手触弦需从弦的中上方发力。音要饱满,节奏以短促的附点为主,增强乐曲的跳跃性。持续到第二十五小节,节奏变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相互交织的节奏样式,速度与力度的对比,更突出了该首乐曲的灵动性,也印证了舞蹈者们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身姿,展示了唐代深厚的文化底蕴[3]。

第三部分“婉若游龙举”仍采用中速,但总体通过节奏和演奏手法的变化营造了快于上段的效果。开头慢起,采用中板的速度。慢弹四个八分音符,后接挑轮,由慢渐快。仿若游龙之姿蜿蜓而伸,表现了盛唐时期舞者的摇曳之姿。随后八个小节分别模仿古代低音号角和击钟声,人们仿佛从中聆听到了箫音、号角、钟鸣。并且形成一个发展中段,这也是全曲唯一的具有发展性质的中段,犹如看到了千姿百态的舞蹈场面,该段后半部分是全曲的第二个主题核心所在,歌唱性发展到了高峰,运用雅乐调式的旋律进行,使音乐形象更加动人,犹如看到了千姿百态的舞蹈场面。运用气势恢弘的中板,力度层次变化明显,仿若龙在游动腾飞。

最后一部分为“繁姿曲向终”,其前半部分在中国传统音乐特征分类中,属于“快板”类。本段音繁节促,慢起渐快加入双弹和扫拂。增强并且丰富了该首乐曲的音响效果。以快速和刚劲为演奏特点,弹奏时以手腕外旋的力量来增强速度和力度。乐曲在节奏、音区的对比加大,特别侧重内在的情意的表现。在琵琶宽广的音域中跌宕起伏,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使音乐中高潮迭起,舞姿尽显的生动场面跃然于眼前。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首乐曲以段落为单位,通过板式变化、演奏技法、调式转换等方式,搭建起全曲的结构。这一结构是以速度为标示的,即散序为散板、中序为慢板至原板(中速),曲破为快板至散板而终。这一结构方式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大型曲目剧目均遵循这一结构规律,这也是中国音乐有别于其它音乐的重要特征之一。另一方面,琵琶曲《新翻羽调绿腰》对这一结构的运用,不仅与历史相契合,也是充分了解并运用传统音乐素材的结果[4]。

三、琵琶曲《新翻羽调绿腰》体现了秦派民乐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是与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水系、河流、土壤等条件所构成的物质体系。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是由山地、高原、盆地以及平原等多种地貌构成的,地势呈“南北高、中间低”的特点,是我国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西安(原长安)曾是唐代历代首都,因此这里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音乐文化中,“秦派”作为陕西省民乐组织的代表,是由鲁日融先生提出并倡导的。以秦地民间音乐为素材开始创作,并以此为基点,辐射于民族器乐的各个领域,作品数量多且影响力大。

“秦派”风格的琵琶曲来源于陕西地区传统丰富的艺术生活,也艺术化地展现了当地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之情和深切思考,有着不同的喜怒哀乐,是人民情感的真实展现。从作品的内涵来看,秦派民乐具有三个突出的特征。一是致敬或复原汉唐之音;二是依托秦派古琴、秦派古筝等传统乐派;三是充分吸收陕西现有的地方传统音乐,这三者又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从这三个方面来看《新翻羽调绿腰》即是典型的秦派民乐。

如前文提到的音阶和结构,虽然在历史文献中有所记述,但唐代音乐并没有确切的曲谱提供参考,因此作曲家往往从现存的传统音乐中追溯历史的声音。如秦腔、迷胡、碗碗腔等关中地区的剧种中,都采用花苦音阶,即是燕乐二十八调在当代民间的遗存。而这些戏曲品种的剧目,无论音乐体制如何,大都依散—慢—中—快—散的速度进行展衍,为仿唐大曲的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结构蓝本。以上已在前文有具体解析,此处不再赘述[5]。

除“借今鉴古”外,秦派民乐也注重在作品中体现地方性特征,《新翻羽调绿腰》也是如此。仍以关中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戏曲为例,秦腔最使人印象深刻之处是激烈的冲突性,柔情之处柔肠百转,激越之处激情高昂,在这首琵琶曲中都以地方化的方式充分体现。

如在《新翻羽调绿腰》一曲中,多次使用了秦派古筝和秦派古琴的“吟弦”“颤音”的技法。吟弦(也称揉弦),是琵琶演奏中美化声音、增强表现力的一种演奏技法。吟弦在柔美的旋律中使用,会让曲子更加婉转悠扬,在悲伤的旋律上使用便愈见凄苦哀怨,可以展现幽静柔美的情感特点。由此可见,吟弦在演奏琵琶曲时是非常重要的。这首乐曲的颤音表现手法也极为丰富,细腻的轻颤用来润色右手音韵,情感温润悠长,可以结合乐曲表达情感技巧上的处理。进一步“以韵补声”,能体现出“秦派”音乐文化对于《新翻羽调绿腰》的独有韵味,右手适宜的揉弦、颤音对乐曲音乐的情感处理和风格刻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两种手法的运用,也增加了乐曲的歌唱性,与秦腔的韵味颇为相合。而在乐曲的入破部分体现为音繁节促,旋律进行多跳进,曲调热烈高亢,象征着乐舞进入了高潮,模拟苦音腔多表现为深沉哀婉、慷慨激越,适合表现悲愤凄哀的感情。该首作品中的“婉若游龙举”部分伴随着轮指的忽快忽慢收缩自如,体现了乐舞从活泼玲珑转向凄凉哀婉[6]。

音乐是舞蹈创作的必然基础,而旋律又是音乐的最佳体现,同时又体现了人的内心情感。琵琶曲《新翻羽调绿腰》继承了唐代大曲的基础上,还体现了秦派民乐的音乐特征,流传至今,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结 论

任何一部有生命力的音乐作品,体现的不应仅是个人的创造力,更是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琵琶曲《新翻羽调绿腰》就是如此。此曲在刚柔兼备、变化繁多的表象中,较大程度地呈现了唐大曲风格优美、柔和、典雅的特性,又结合了“秦派民乐”的地域化风格。由此可见,音乐学研究对于音乐创作的重要性。同时,音乐学释义对揭示作品的内涵,并且加入自己独到的理解,正确运用技巧,成功进行二度创作,也至关重要。

注释: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78.

[2]李延飞.琵琶演奏中肢体语言的运用[J].音乐时空,2015(08):100—101.

[3]孙雁雁.琵琶曲《新翻羽调绿腰》音乐美学思想探微[J].音乐时空,2015(18):77—78.

[4]黄鑫鑫.浅析琵琶曲《新翻羽调绿腰》[J].音乐时空,2013(14):96.

[5]王思思.中国琵琶演奏风格的演进[J].艺术探索,2010(04):103—104.

[6]周显顺,张玉莹.浅谈琵琶演奏的发展史[J].黄河之声,2018(01):56.

猜你喜欢
琵琶曲大曲民乐
琵琶曲《天鹅》及其演奏技术研究
想和你们聊聊民乐
2021贵州大曲杯“记忆里的味道”征文终评结果(各奖项排名不分先后)
民乐国祥
两宋大曲异同考
高通量测序分析原香型白酒高温大曲的细菌群落
唐雅乐大曲存辞考略
三首琵琶名作的女性形象塑造探究
琵琶协奏曲《春秋》的演奏与创作探究
琵琶协奏曲《春秋》的演奏与创作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