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特点及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防控策略分析研究

2022-12-29 15:13张冬莹姚弥刘曼玲郭发刚吴江王宝记肖宝军徐静赖艳梅郑劲平
中国全科医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院感城中村医疗卫生

张冬莹,姚弥,刘曼玲,郭发刚,吴江,王宝记,肖宝军,徐静,赖艳梅,郑劲平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至今已有两年,截至2021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历经多次变异,目前已有11种变异毒株,包括阿尔法、贝塔、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其中变异株奥密克戎已在南非、英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流行。相比此前流行的变异株,奥密克戎具有大量关键突变,其传播力和隐匿性更强,且存在免疫逃逸,更容易多点散发或集中暴发。截至2021-12-08,全球共有57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奥密克戎变异株。截至2022-01-20,奥密克戎波及我国14个省[1]。

城中村因其空间环境、人口结构特征、跨区域流动的特点容易发生传染病的聚集性暴发,是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薄弱且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但业界关于传染性疾病在城中村的防控研究鲜少,说明该区域尚未被重点关注。针对我国部分省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城中村区域情况突出,本文通过采用文献检索、舆情分析、基层疫情防控人员访谈、专家咨询等方法,总结城中村疫情发生特点及防控现状,分析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重要漏洞,探索适合于城中村疫情防控工作的举措和相关建议。

1 城中村的特点

1.1 城中村的定义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阶段性的社会形态之一,是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相对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城中村既与现代城市相区别,又不同于传统的农村,兼有城乡社区的部分要素,体现着农村城市化的过渡性特征[2-3]。

1.2 城中村的环境特点 建筑密度大,楼宇建筑不规整,没有统一规划,街巷多而错综复杂,出入口通道多而不规范,生活与生产设施比较简陋,实行城乡二元管理制度,土地产权不清晰,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城市规划和管理不规范,生活垃圾、污水未能妥当处理,治安状况较差[4]。随着城市化的空间扩展,城市周边地区被纳入城市土地规划之内,导致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用,城中村的改造也纳入了城市规划的范畴。20世纪末以来,各地开展城中村改造,使得城中村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得到相应的改善。但物质空间的改造是粗放式的,公共场所的卫生问题虽得到较大改善,然而各地资源投入参差不齐,以上环境问题依然是其普遍的特点。

1.3 城中村的人口特征 城中村人口构成较为复杂,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集中居住,人口密度大,聚集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其中70%来自农村,青中年为主要劳动力,其老人和年幼子女也随迁居住于此。流动人口普遍缺乏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在城市中更多的作为廉价劳动力,从事经济报酬和社会评价相对较低的工作[5],多为非固定职业,譬如短工、零工且流动性大,难以摸清人口底数。这类人群白天进城务工,晚上回到城中村生活,跨区域的活动很频繁。

1.4 城中村居民医疗卫生需求和健康素养 城中村外来人口主要从事低技术体力劳动,工时长、强度大、生活作息不规律,加上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如劳动损伤、粉尘污染、有毒有害气体等危害健康,加之生活条件简陋、居住环境较差且卫生设施不完善、跨区域流动大等问题,导致居民罹患各种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的危险性增高[6]。随着社会经济与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城中村居民群体对维护健康的诉求日益强烈,获取健康知识的能力和自我保健的意识也在日渐增强,防病治病的健康观念也在转变。外来人口群体以中青年为主要劳动力,多有随迁老人和子女与其共同生活,物质生活虽较从前富余,但家庭健康素养不高,存在营养摄入过剩,重油、重盐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中老年人多发糖尿病、高血压及相关并发症等,传染病感染个人风险意识薄弱。

2 城中村居民医疗供需和利用情况

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药店、私人诊所均能为城中村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居民患病后的应对方式可能与其所受教育程度、环境影响、经济条件、医疗保险保障方式等有关,人群就医特点可以概况为“小病上药房,大病上医院”,较多居民会选择药店购买药物服用,不见好转的本地居民会优先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相比收入不高,除去日常生活和养老育幼的开支,能够用于医疗部分的收入较少,更多优先选择就医成本更低的私人诊所就医[7-8]。

3 城中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摸底排查量大面宽,是城中村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感染潜伏期较长且多为无症状感染者或表现轻症,极容易造成病毒在人群中隐匿传播。核酸检测是及时发现病毒感染及使得疫情防控达到社会面清零目标最有效、最关键的手段。城中村本地居民和外来租户掺杂、人员流动频繁、人口结构复杂,在实现人口清点的困难面前,封控期间采取“敲门行动”,即挨家挨户敲门落实人员数量摸底、查阅健康码和核酸检测的行动,以“不漏掉一户、不漏掉一人”为原则,尽快找出所有风险人员,实施风险人员隔离管控,做到有效遏制疫情扩散。实际工作中发现,在封控期间城中村人员聚集更明显,停工停产让熟人之间有了空闲串门互访而聚集。此外,由于隔离酒店数量有限,要求实施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但部分居民家根本不具备居家隔离的条件,摸查中发现有健康码红码、绿码持有者共处同一空间。

3.2 没有严格闭环管理,病毒携带者未被及时管控,存在疫情传播扩散风险 凡不具备发热门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律不接诊表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十大“警报症状”(包括:发热、咳嗽、乏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或腹泻)的患者。但凡表现为发热的患者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具备发热门诊的机构可以接诊,不具备发热门诊的就地安排到单人隔离室,并做好相关保护措施,等待接诊车辆接送到指定接诊地点,全过程实现闭环管理,降低疫情传播风险。但是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能由于场地受限、人员紧缺,在预检分诊阶段,只是针对发热就诊患者实现了闭环管理,其他9项“警报症状”,未给予足够重视,并没有对其进行闭环管理而使得潜在的感染者没有被及时隔离而导致疫情传播。尤其是城中村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轻症患者通常更多选择在私人诊所、药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如果没有严格做到闭环管理,极有可能导致病毒隐匿性传播及区域暴发。

3.3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院感防控工作不到位,容易发生医院感染(院感) 院感直接影响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若缺乏有效的监管将会成为院感重灾区[9]。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管理组织不健全,岗位职责不明确,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消毒供应室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消毒人员无证操作,器械清洗质量差,院感重点部门环节质量控制不到位,消毒剂未按要求索证,手卫生意识缺乏,手卫生设施、用品配备不全。诊所医务人员着装不符合要求,无菌物品容器不消毒,无菌操作、紫外线消毒和医疗废物管理均不规范等情况。此外,院感管理存在主体多元、内容广泛、涉及领域众多、知识更新快等问题,需院感管理者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更主动指导临床工作[10]。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院感管理专员存在学历层次低、新转岗者多、感控专业能力不足的情况,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院感防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来说是较大的挑战。

3.4 属地管理原则排查密切接触者环节存在执行漏洞 《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的“属地”是以行政区域管辖范围为标准来确定的,即通常所说的“块”的管理,体现着一种新的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管理模式,即以“块为主型”应急管理体系与“全过程主动式”应急管理模式[11]。流行性疾病调查(简称“流调”)可以从患者追溯到传染源,从而形成传染源-患者-密接人群闭环管理,不盲目扩大,实现精准防控。对确诊患者活动区启动大规模、多次核酸检测能筛查出潜在患者,从而切断传播的链条。然而在排查密切接触者过程中,流调侧重在患者和/或密切接触者生活区域,而忽略或是受阻于其与生活场所不在同一行政区域的工作场所接触群体的同时排查,存在疏漏。

3.5 超负荷工作成常态,凸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缺口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者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均要承担起社区健康管理、门诊诊疗、健康教育、新冠疫苗接种、隔离酒店驻守、联防联控等工作,社会面动态清零阶段具体开展疫情监测和网络直报,查找传染源、追踪传染源轨迹并切断传播途径,寻找密切接触者并将其隔离,排查重点观察对象,交通卡哨点执勤,重要公共场所、密切接触者设立观察点,样本采集送检,患者生活环境、交通工具、留观人员住所的消毒消杀,后勤物资供给和有效补充等[12],更显现出人力资源的缺乏,抗疫持久战使得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均处于高压超负荷工作的状态。

3.6 健康教育仍需深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已成为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公众基本要求。百姓对战胜疫情的信念和防护行为形成率较高,表明前期的健康教育工作和健康信息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效果明显[13]。但随着社会面清零,人们容易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公共场所不戴口罩、人群聚集现象屡见不鲜。

4 疫情防控相关措施建议

4.1 增设发热哨点诊所,织密基层“防疫网”,早发现、早隔离,避免疫情扩散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规范设置发热诊室,有助于将防线前移,是疫情防控期间的一项重要经验总结[14]。在满足条件的城中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发热哨点诊室,在城中村通过街道办或村委会宣传发热哨点诊所接诊,提高居民知晓率,以便按需就近就医。充分发挥发热哨点诊室在疫情防控中的“哨兵”作用,缓解综合医院发热门诊的压力,提高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发现与预警能力。

4.2 征用出租屋满足隔离医学观察需求 基于城中村居民尤其是流动人口的住宿环境达不到隔离医学观察条件的考虑,在隔离酒店数量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征用合适的待出租公寓作为隔离医学观察点,规范进行隔离医学观察,防范疾病传播。

4.3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院感防控 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院感防控更应受到重视。加强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院感管理人员需要专人、专岗、专业,不定期开展院感管理专业技能培训,提高防控水平。对院内所有工作人员按岗位要求规范穿衣戴帽、戴口罩及橡皮手套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充分配备手卫生措施,强调并落实医务工作者做好手卫生,并定期对其进行核酸检测。规范管理无菌物品、容器以及医疗废物等。严格执行接诊要求,坚持“四查”,即查体温、查戴口罩、查健康码和行程码、查流行病学史。

4.4 协查函助力属地管理堵漏洞 属地管理原则排查密切接触者环节存在漏洞,对于生活与工作场所不在同一行政区域的密切接触者,只排查其生活场所容易导致工作场所的次密切接触者可能存在被感染风险而未能被及时排查而扩散疫情。建议居民常住地所属区域相关部门与其工作场所所属辖区沟通,开具协助调查函,与工作场所所属辖区相关部门配合排查。

4.5 组织志愿者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随着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经验的积累以及物资供应链管理日渐成熟,在疫情防控社会面动态清零常态化防控阶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发挥疫情防控重要的兜底作用,并保障日常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给原本人力不足的情况再添压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联防联控,通过培训分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工作压力是可行的措施。组织志愿者维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秩序,引导患者就诊,协助“四查”。组织志愿者不间断开展城中村街巷巡逻,宣传疫情防控健康知识,确保人员不聚集、不闲逛、不串门。组织志愿者参与助力绿色救助通道,保障慢性病患者用药和特殊群体就医。针对群众关心的医疗服务保障问题,为防止就医过程中出现交叉感染,对隔离点、封控区、管控区需要紧急就医的人员,安排志愿者驾驶专车“点对点”送至定点医院就医,并闭环接回。其他情况的患者持48 h核酸阴性证明,自行前往医疗机构就诊。以上措施能在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同时较大程度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4.6 增强个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范意识 随着社会面动态清零,居民容易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公共场所不戴口罩或不规范戴口罩、人群聚集现象屡见不鲜。面向居民的疫情防控健康教育仍需深入,需强调居民是保持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提高个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风险意识。戴口罩仍然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有效方式,即使在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和加强针的情况下,也同样需要在室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等场所佩戴口罩。触摸公共场所设施后的双手不触碰眼、口、鼻,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如有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症状则及时监测体温,主动就诊。减少非必要出行,如必要前往,要加强旅行途中的个人防护,降低感染风险。在接诊或随诊、随访的工作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工作者也要注意加强患者个人是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觉悟。

5 小结

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城中村这一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区域的特点,分析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防控现状和不足,找到更及时、有效、可持续的方法,方能为当下及今后城中村疫情防控工作能继续积极应对,发挥兜住基层网底的重要作用。

作者贡献:张冬莹负责研究设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撰写并修改文章;姚弥负责访谈资料整理;刘曼玲负责组织基层医生访谈;郭发刚负责访谈提纲制订和资料整理;吴江、王宝记、肖宝军参与研究设计、文献检索;徐静、赖艳梅协助舆情资料整理;郑劲平作为本研究顾问,负责指导研究实施。

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院感城中村医疗卫生
《医疗卫生装备》杂志稿约
《医疗卫生装备》杂志稿约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预警效果及评价研究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以院感风险控制为工作导向进一步做好医院感染管理
以院感风险控制为工作导向 进一步做好医院感染管理
持续提升医院感染防控工作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以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为例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